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747阅读:21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池塘养殖迅猛发展,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据统计,2010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已达到3566万亩,占淡水养殖面积的43%;池塘养殖水产品产量达164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为了提高水产品产量,目前我国淡水养殖普遍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过量放养、饵料过剩等导致养殖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同时,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加剧了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因此,池塘养殖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淡水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先后对淡水养殖水体环境修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技术模式。

在我国南方水网农区,一方面淡水养殖发展迅速,传统的养殖模式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区域水体环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土地贫瘠越来越严重,同时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也受到严重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本发明将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绿色种植进行生态耦合,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养殖和有机农作物产品的多赢和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水产养殖

选择水深0.2-2m渔塘,于2月-5月向鱼塘放养水产幼苗。

(2)农作物种植

于当年的10月后,进行水产的捕捞,并将鱼塘内的水排出;之后于次年的5月上旬,将农作物秧苗移栽至整个鱼塘;

收割农作物后,于次年的2月-5月向鱼塘注水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

所述水产幼苗为虾苗、蟹苗、鱼苗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水产幼苗的放养密度为1-100尾/m2

所述农作物秧苗为水稻秧苗、蔬菜秧苗、果树秧苗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农作物秧苗的种植密度为15-40cm*15-40cm。

所述农作物秧苗的覆盖面积占鱼塘总水面面积的65-95%。

所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鱼塘内的水位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的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通过先在鱼塘进行水产养殖,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排泄物和残留的饵料将沉积在鱼塘底部,待捕捞水产后,将鱼塘的水排出,之后再在所述鱼塘种植农作物,从而水产养殖过程中沉积在鱼塘底部的排泄物和残留饵料将作为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可达到有机农产品的肥料使用标准,创造更高经济效益;同时鱼塘上种植的农作物又会使得鱼塘底部得到净化,农作物收割后,次年鱼塘注水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将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绿色种植进行生态耦合,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养殖和有机农作物产品的多赢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经济效益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水产养殖

选择水深20cm渔塘,于5月上旬向鱼塘放养虾苗,所述虾苗的放养密度为100尾/m2,放养虾苗一个月之后调整鱼塘水深60cm,以适应虾苗的生长;

(2)农作物种植

于当年10月后,进行水产的彻底捕捞,并将鱼塘内的水排出;之后于次年的5月上旬,向鱼塘注水至鱼塘内水深为10cm,将水稻秧苗移栽至整个鱼塘,水稻秧苗的种植密度为15cm*20cm,水稻秧苗的覆盖面积占鱼塘总水面面积的65%;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将鱼塘内的水位随着水稻的生长进行调整;

于10月下旬收割水稻后,于次年的2月向鱼塘注水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水产养殖

选择水深30cm渔塘,于2月中旬向鱼塘放养蟹苗,所述蟹苗的放养密度为1尾/m2;放养虾苗两个月之后调整鱼塘水深100cm,以适应蟹苗的生长;

(2)农作物种植

于当年的10月后,进行彻底水产的捕捞,并将鱼塘内的水排出;之后于次年的5月上旬,将西红柿秧苗移栽至整个鱼塘,西红柿秧苗的种植密度为15cm*40cm,西红柿秧苗的覆盖面积占鱼塘总水面面积的95%;西红柿生长过程中;

于8月上旬收获完西红柿后,拔掉西红柿秧;于次年的5月中旬向鱼塘注水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水产养殖

选择水深为2m的渔塘,于3月上旬向鱼塘放养鱼苗,所述鱼苗的放养密度为1.5尾/m2

(2)农作物种植

于当年的10月后,进行水产的捕捞,并将鱼塘内的水排出;之后于次年的5月上旬,向鱼塘注水至鱼塘内水深为15cm,将水稻秧苗移栽至整个鱼塘,水稻秧苗的种植密度为40cm*40cm,水稻秧苗的覆盖面积占鱼塘总水面面积的75%;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将鱼塘内的水位随着水稻的生长进行调整;

于10月下旬收割水稻后,于次年的3月上旬向鱼塘注水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产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水产养殖

选择水深1.5m渔塘,于4月下旬向鱼塘放养鱼苗,所述鱼苗的放养密度为30尾/m2(按高密度放养,并配合饲料进行精细化养殖);

(2)农作物种植

于当年的10月以后,向鱼塘注水至鱼塘内水深为12cm,将水稻秧苗移栽至整个鱼塘,水稻秧苗的种植密度为15cm*15cm,水稻秧苗的覆盖面积占鱼塘总水面面积的75%;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将鱼塘内的水位随着水稻的生长进行调整;

于10月下旬收割水稻后,于次年的3月上旬向鱼塘注水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进行农作物种植时,还可以选择将水产彻底捕捞之后,鱼塘水排干,并使用高压泵将塘底淤泥抽出作为有机肥冲入蔬菜或果树种植基地。然后将鱼塘进行晒干、消毒,再次作为水产养殖塘口进行新一轮的水产养殖。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