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噻嗪酮的水稻杀菌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403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涉及一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用于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具体说是含有杀菌剂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和杀虫剂噻嗪酮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水稻稻瘟病为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分布于全国各水稻产区,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二者都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每年6月-8月是稻瘟病与稻纵卷叶螟同时发生的时间,也是水稻防治病虫害保证产量的重要时期,找到一种既能防治稻瘟病又能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是华中师范大学新开发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对黄瓜、番茄、马铃薯等植物的疫病、霜霉、叶斑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水稻以及小麦的纹枯病、白粉病等有很好的防效。田间试验表明与现有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氯苯醚酰胺(I)或氟苯醚酰胺(II)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噻嗪酮 ( 英文通用名称 buprofezin,其它中文名称优乐得,扑虱灵,稻虱灵,稻虱净,是一种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新型选择性杀虫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新陈代谢,致使若虫蜕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缓慢死亡。一般施药后 3-7 天才能看出效果,对成虫没有直接杀伤力,但可缩短其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幼虫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对半翅目的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持效期长达 30 天以上。对天敌较安全,综合效应好。适用于水稻、果树、茶树、蔬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独使用噻嗪酮单剂速效性较差,害虫易产生抗性,使用成本日趋升高。结构式(III)如下所示。

在现有技术中,我国用于水稻苗期的农药主要为单一防治虫害或单一防治病害,可同时防治虫害和病害的产品开发很少。因此,开发防治水稻苗期病虫害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对于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与噻嗪酮的杀菌杀虫组合物的专利,因此,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与噻嗪酮复配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组分合理、杀虫杀菌谱广、防治效果好、成本低、持效期长且施药方便的水稻杀虫杀菌组合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稻杀虫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和噻嗪酮。

所述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0%,噻嗪酮的质量百分含量1%~50%。

所述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的优选质量百分含量为2%~20%,噻嗪酮的优选质量百分含量为2%~20%。

所述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成份中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助剂、填料、水等,配制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通过本发明,可提供同时提高防治水稻虫害的效果和防治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的效果的新的杀真菌和/杀昆虫组合物及其防治方法。

本发明水稻作物的杀真菌和/杀昆虫组合物和水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发现,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和噻嗪酮的组合物,对于植物致病真菌引起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等以及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蓟马等都可以发挥增效作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及其方法,对于植物致病真菌和害虫的防治具有增效的作用。该作用具有从各单药剂具有的各种病害虫防除特性中无法预测到的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扩大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谱;

(2)延缓和治理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

(3)在价格和用量上明显低于已有类似品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包括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和噻嗪酮的组合。通过试验发现,本发明的组合物不仅能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或害虫的作用谱有加和性加强,而且还在两个方面实现了能扩大化合物噻嗪酮、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的作用谱的协同效应,化合物噻嗪酮和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的施用率降低的同时保持同样良好的作用。本发明组合物特别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而且与单独使用相比,对两者具有强化的增效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为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但并不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下述实施例中材料配方选择可因地制宜,对结果无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1、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根据配方的比例要求,分别加入润湿剂、分散剂、原药、展着剂、填充料混合均匀,混合粉碎即得可湿性粉剂产品,见实施例1-2。

实施例1 可湿性粉剂中各个组分的质量比

氯苯醚酰胺 5%

噻嗪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80%

木质素磺酸钙 6%

聚乙烯醇 2.5%

白炭黑 12%

硅藻土 余量/2

高岭土 余量/2

实施例2 可湿性粉剂中各个组分的质量比

氟苯醚酰胺 5%

噻嗪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80%

木质素磺酸钙 6%

聚乙烯醇 2.5%

白炭黑 12%

硅藻土 余量/2

高岭土 余量/2

2、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根据配方的比例要求,分别加入润湿剂、分散剂、原药、渗透剂、展着剂、扩散剂、填料混合均匀,粉碎,加入适量的纯化水,混合均匀后,挤压造粒,烘干后,即得水分散粒剂产品,见实施例3-4。

实施例3 水分散粒剂中各个组分的重量比

氯苯醚酰胺 5%

噻嗪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0%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4%

聚乙烯醇 2.5%

硫酸铵 8%

NNO 5%

白炭黑 12%

硅藻土 余量/2

高岭土 余量/2

实施例4 水分散粒剂中各个组分的重量比

氟苯醚酰胺 5%

噻嗪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0%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4%

聚乙烯醇 2.5%

硫酸铵 8%

NNO 5%

白炭黑 12%

硅藻土 余量/2

高岭土 余量/2

3.悬浮剂的制备

根据配方的比例要求,分别加入润湿剂、分散剂、原药、渗透剂、消泡剂、增稠剂、防冻剂、水混合均匀,充分研磨至产品平均粒径小于2微米,即得悬浮剂产品,见实施例5-6。

实施例5悬浮剂中各个组分的重量比

氯苯醚酰胺 5%

噻嗪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7%

JFC 4.5%

聚乙烯醇 2.5%

NNO 6%

黄原胶 0.5%

丙二醇 1%

S-29 0.5%

水 补足至100%

实施例6悬浮剂中各个组分的重量比

氟苯醚酰胺 5%

噻嗪酮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7%

JFC 4.5%

聚乙烯醇 2.5%

NNO 6%

黄原胶 0.5%

丙二醇 1%

S-29 0.5%

水 补足至100%

应用实施例

2016年7月,在水稻上进行药效试验,试验时为纹枯病发病初期,叶片上有病斑,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药剂选用以上配方、5%氯苯醚酰胺悬浮剂、5%氟苯醚酰胺悬浮剂、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第一次施药后间隔lOd后第二次施药,第二次施药后15d调查杀虫效果和杀菌效果。

纹枯病的调查方法为:每个小区选5个点定点观察,每点2丛水稻,施药前调查病指,最后一次施药后15d调查病叶率、病情指数,计算各药剂的防治效果。

纹枯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 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 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

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叶枯死。

病情指数=[∑(病叶数×相对级数)/(调查总叶数×总级数)]×100

防治效果(%)=[1- (CKo病指数×pt1病指数/CK1×pto病指数)]×100

Cko为施药前对照区的病情指数;ck1为施药后对照区的病情指数;

pto为处理区施药前的病情指数;pt1为施药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

稻纵卷叶螟的调查方法为:在最后一次施药后15d调查卷叶数,计算防治效果。

卷叶率(%)=(调查卷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空白对照区卷叶率] ×100

表1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噻嗪酮药效试验结果

由试验可知,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与噻嗪酮(复配后,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第二次施药后15d对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都在85%以上。农民一次用药即可有效防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因氯苯醚酰胺或氟苯醚酰胺和噻嗪酮(均有高效内吸传导性,可显著延长药剂的持效期,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种植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