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农药颗粒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377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农药颗粒剂。
背景技术
:烯丙苯噻唑,英文通用名为:probenazole,是日本明治制果药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诱导免疫型杀菌剂,通过激发植物本身对病害的免疫(抗性)反应来实现防病效果,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较迅速地渗透传导至植物体各部分。通过烯丙苯噻唑处理水稻,能促进根系吸收,并较为迅速地渗透传导至植物体各部分,保护作物不受稻瘟病菌和立枯病菌的侵染。乙嘧酚,英文通用名:ethirimol,化学名称:5-丁基-2-乙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属嘧啶类杀菌剂,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与病原菌接触后以后,对菌丝体、分生孢子、受精丝有非常强的杀灭作用,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甘蔗黑穗病又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该病最明显特征是病蔗梢头具一条向下卷内的黑色鞭状物,长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染病种蔗萌芽早,茎细小,叶细长,淡绿,分蘖增多,后分蘖上也长出黑穗鞭。染病多的地块严重的影响甘蔗的产量和质量。甘蔗黑穗病着重预防为主,倘若发病才进行防治效果就很差,并且费工费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市场上还比较缺乏预防甘蔗黑穗病的药剂,因此在黑穗病频发的宿根蔗区推广蔗黑穗病的药剂显得尤为必要。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农药颗粒剂,在甘蔗幼苗期或培土期间施用,能有效的控制甘蔗黑穗病的发生。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甘蔗黑穗病的农药颗粒剂,有效成分由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组成,其中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的重量比为2-5:1-3,优选的,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的重量比为3:2。所述的烯丙苯噻唑在颗粒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2-5%,乙嘧酚在颗粒剂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3%。本发明的农药颗粒剂加入的辅助剂包括填料、粘结剂、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着色剂、稳定剂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都是农药制剂领域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显著的技术效果:(1)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相互混配病菌不易产生抗性。(2)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按一定的比例混配对甘蔗黑穗病增效明显,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和降低农药成本。(3)本发明制备成农药颗粒剂,结合甘蔗幼苗期或培土期沟施或穴施,减轻了农事操作,有利于节约劳动成本。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一、制备实施例实施例1:5%烯丙苯噻唑·乙嘧酚颗粒剂(有效成分比3:2)配方:按量称取烯丙苯噻唑3%,乙嘧酚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5%,十二烷基硫酸钠3%,聚乙烯醇3.5%,膨润土补足至100%。实施例2:3%烯丙苯噻唑·乙嘧酚颗粒剂(有效成分比2:1)配方:按量称取烯丙苯噻唑2%,乙嘧酚1%,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5%,十二烷基硫酸钠4.5%,聚乙烯醇3%,凹凸棒土15%,高岭土补足至100%。实施例3:7%烯丙苯噻唑·乙嘧酚颗粒剂(有效成分比5:2)配方:按量称取烯丙苯噻唑5%,乙嘧酚2%,十二烷基硫酸钠2.5%,羧甲基纤维素3.5%,硅藻土15%,膨润土补足至100%。实施例4:8%烯丙苯噻唑·乙嘧酚颗粒剂(有效成分比5:3)配方:按量称取烯丙苯噻唑5%,乙嘧酚3%,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十二烷基硫酸钠2.5%,聚乙烯醇5%,高岭土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将上述实施例1-4所述的配方组分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含烯丙苯噻唑·乙嘧酚农药颗粒剂。二、生物活性实施例本发明的生物活性实施例分为室内生测毒力测定试验和大田药效试验。实施例1:烯丙苯噻唑、乙嘧酚及复配剂对甘蔗黑穗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将烯丙苯噻唑、乙嘧酚及其混配剂按有效成分含量梯度系列稀释5个浓度,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甘蔗黑穗病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根据孙云沛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烯丙苯噻唑、乙嘧酚及复配剂对甘蔗黑穗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表供试药剂配比EC50(mg/L)共毒系数(CTC)烯丙苯噻唑(A)/2.14/乙嘧酚(B)/1.82/A:B2:11.42142.0A:B2:21.24158.5A:B2:31.20161.3A:B3:11.24164.6A:B3:21.14175.5A:B4:11.49138.5A:B5:21.41144.2A:B5:31.45138.1测定结果表明,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的重量比为2-5:1-3时,共毒系数(CTC)大于120,增效作用明显,当烯丙苯噻唑和乙嘧酚的重量比为3:2时,共毒系数最大,表现为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对甘蔗黑穗病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实施例2:制备实施例1所得的制剂用于防治甘蔗黑穗病的田间试验(1)试验设计:将5%烯丙苯噻唑·乙嘧酚(3:2)颗粒剂作为试验组1#,施用量为2.5公斤/亩;以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为对照组1#,施用量为3.0公斤/亩;以5%乙嘧酚颗粒剂为对照组2#,施用量为3.0公斤/亩,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2)施药方法在2015年4月份选择甘蔗黑穗病病发的宿根蔗区,在甘蔗株高为50-60cm,结合培土,在甘蔗植株根部按试验设计将试验组1#、对照组1#、对照组2#的对应药剂及用量均匀施于对应的小区的健康甘蔗植株上,各小区中保持其他农事操作一致。(3)试验结果10月25日,结合当地甘蔗黑穗病病发结束期,调查各处理的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及防治效果。经统计分析,试验组1#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为87.5%,对照组1#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为70.2%;对照组2#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为62.3%。从试验中看出,烯丙苯噻唑与乙嘧酚合理混配后,混配剂对甘蔗黑穗病的病菌增效明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既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单剂的田间效果,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成本。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