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试验专用点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4451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豇豆试验专用点播器,属农业生产工具,特别应用于农业科研领域中的豇豆小区试验播种,保证一穴留一株或一定间距的两株壮苗,提高试验过程的准确性。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食补食疗特异功效的豇豆及豇豆制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有关豇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通过田间栽培技术研究获得高产优质豇豆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研究者发现,豇豆生产上用的种子多为传统的农家品种,在豇豆田间试验研究中,如果要确保每穴留有一株壮苗的话,必须播3粒种子,现有点播器的排种轮上一般有3圈窝眼,可以满足要求,但如果确保每穴留有两株壮苗的话,必须播5粒种子,且两株壮苗间留有一定的间距,而目前生产上现有的点播器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豇豆小区试验中急需一种排种轮上有5圈窝眼的豇豆试验专用点播器,既可满足一穴留一株壮苗,也可满足一穴留有一定间距的两株壮苗的播种要求,保证豇豆试验过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可确保一穴留一株壮苗或者一定间距的两株壮苗的豇豆试验专用点播器。本实用新型包括排种轮、导种管、隔板、插板、分种板、扁形下种鸭嘴;扁形下种鸭嘴包括下种定鸭嘴和下种动鸭嘴;排种轮上有五圈藏种窝眼,其中三圈为一组,剩余的两圈为一组,藏种窝眼的深度和直径大于豇豆种子外径,以略大于豇豆种子外径为宜;在排种轮上方,隔板将两组藏种窝眼分开,隔板顶部和各组藏种窝眼上方的插板相接;在排种轮下方,每组藏种窝眼都有各自独立的导种管;两个导种管伸进扁形下种鸭嘴内,两个导种管中间的隔板和分种板相连接;两块分种板都垂直于下种定鸭嘴,并呈微“八”字形分开,每一块分种板呈倒三角形,三角形的一腰固定在下种定鸭嘴上,另一腰紧挨下种动鸭嘴并和下种动鸭嘴相平行;扁形下种鸭嘴宽度应以分种板两边能顺利下种为宜。可根据不同豆类种粒的大小制成不同规格的排种轮,以及相应的扁形鸭嘴宽度,应用于相应豆类种子的试验播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保证一穴留1株壮苗,或一穴留有一定间距的2株壮苗,提高了豇豆小区试验播种的质量,确保试验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1.排种轮,2.藏种窝眼,3.隔板,4.5.插板,6.导种管,7.贮种筒,8.手柄,9.分种板,10.土壤墒情移动底座;11.下种定鸭嘴,12.下种动鸭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并给出实施例:排种轮(1)上有五圈藏种窝眼(2),其中三圈为一组,剩余的两圈为一组,藏种窝眼(2)的深度和直径以略大于豇豆种子外径为宜;在排种轮(1)上方,隔板(3)将两组藏种窝眼(2)分开,隔板(3)顶部和各组藏种窝眼(2)上方的插板(4、5)相接;在排种轮(1)下方,每组藏种窝眼(2)都有各自独立的导种管(6);两个导种管(6)伸进扁形下种鸭嘴内,其中间的隔板(3)和分种板(9)相连接;两块分种板(9)都垂直于下种定鸭嘴(11),呈微“八”字形分开,每一块分种板(9)呈倒三角形,三角形的一腰固定在下种定鸭嘴(11)上,另一腰紧挨下种动鸭嘴(12)并和下种动鸭嘴(12)相平行;扁形下种鸭嘴宽度应以分种板(9)两边能顺利下种为宜。播种以前,首先根据种子特性和土壤墒情移动底座(10)来调节播种深度,把待播种子倒入贮种筒(7)内,将调节好的手提式播种器移动至播种地表,准备播种。如果要求一穴留有一株壮苗,那么仅抽开三圈窝眼上方的插板(4),将下种扁鸭嘴对准播种位置,用力压下手柄(8)到一定深度,到位后用力拔出,此时上一次播种动作中已经落在扁形鸭嘴内、分种板一侧的三粒豇豆种子就落入土中,同时排种轮(1)上的三粒豇豆种子进入自己的导种管(6),落在扁形鸭嘴内,此时一穴三粒播种工作完成,可保证一穴留有一株壮苗;如果要求一穴留有两株有一定间距的壮苗,那么把两组藏种窝眼上方的两个插板(4、5)全部抽开,将下种扁鸭嘴对准播种位置,用力压下手柄(8)到一定深度,到位后用力拔出,此时上一次播种动作中已经落在扁形鸭嘴内、分种板两侧的五粒豇豆种子就落入土中,同时排种轮(1)上的五粒豇豆种子分成三粒和两粒进入各自的导种管(3),落在扁形鸭嘴内分种板(9)两侧,此时一穴五粒播种工作完成,可保证一穴留有两株有一定间距的壮苗。等弹簧(13)复位后,可重复进行下一穴的播种。当仅抽出两圈藏种窝眼上方的插板时,可应用于经过精选的豇豆种子的大田播种。也可应用于其它豆类的试验及大田播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