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298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育秧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水稻育秧盘。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以盘式育苗方式为主。为了降低机插过程中的漏秧率,育苗用种量往往过度增加,导致水稻秧苗群体密度过大,秧苗素质低,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播量是培育水稻壮苗的重要手段,然而水稻播量下降后会导致秧苗密度降低,引起水稻机械移栽过程中空穴率增加。条播方式通风性好,采光合理,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水稻秧苗的生长,是解决培育壮苗和降低空穴率的途径之一。目前的水稻育秧装置没有保温装 置,在温度较低的地区,秧苗容易受冻,影响了其正常发育,且该种装置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水稻育秧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主体、底座、育秧槽管和通水管,所述底座位于盘主体的底部两端位置,所述育秧槽管位于盘主体的内腔,且多根育秧槽管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育秧槽管的内腔底部贯穿有通水管,且通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注水槽和出水管,且注水槽和出水管均位于盘主体的外侧,所述育秧槽管的内腔设有半球形的钵碗,所述育秧槽管在靠近出水管的一端内腔设有温度监控装置,所述盘主体的内壁设有液体加热棒,且液体加热棒连接通水管,所述注水槽的外侧设置水温调控装置,所述水温调控装置分别与温度监控装置和液体加热棒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育秧槽管上的钵碗之间设有固定2-5㎝的间隔,所述钵碗的直径为3-6㎝,且相邻育秧槽管内的钵碗错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注水槽的内部设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钵碗与育秧槽管之间设置垫护支座,且其形状为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水稻育秧盘,可通过注水槽向育秧槽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来维持秧苗的生长,且排水也很方便,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制造成本低廉;每个钵碗之间的距离适中,并且间隔设置,提高了秧苗的产量;通过水温调控装置,使得水温容易得到控制,适宜在多种气温条件下种植,做到了育秧水稻的高效率、高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盘主体、2底座、3育秧槽管、4通水管、5注水槽、6水温调控装置、7出水管、8温度监控装置、9钵碗、10液体加热棒、11过滤网、12垫护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水稻育秧盘,包括盘主体1、底座2、育秧槽管3和通水管4,所述底座2位于盘主体1的底部两端位置,所述育秧槽管3位于盘主体1的内腔,且多根育秧槽管3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育秧槽管3的内腔底部贯穿有通水管4,且通水管4的两端分别连通注水槽5和出水管7,且注水槽5和出水管7均位于盘主体1的外侧,所述注水槽5的内部设有过滤网11,所述育秧槽管3的内腔设有半球形的钵碗9,所述育秧槽管3上的钵碗9之间设有固定2-5㎝的间隔,所述钵碗9的直径为3-6㎝,且相邻育秧槽管3内的钵碗9错角设置,所述钵碗9与育秧槽管3之间设置垫护支座12,且其形状为柱形,所述育秧槽管3在靠近出水管7的一端内腔设有温度监控装置8,所述盘主体1的内壁设有液体加热棒10,且液体加热棒10连接通水管4,所述注水槽5的外侧设置水温调控装置6,所述水温调控装置6分别与温度监控装置8和液体加热棒10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该水稻育秧盘,通过注水槽5注水,使得育秧槽管3内的通水管4充满水体,在水温调控装置6的调控下,液体加热棒10开始水体加热,使得通水管4内的水升温,给钵碗9内的水稻秧苗制造温室,同时,温度监控装置8时刻监控水体温度,过高,则开启出水管7放掉热水,注水槽5重新注水,时刻保证水稻秧苗的稳固生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