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枣采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属于农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枣的收获大都依靠人工采摘,因此效率十分低下,劳动强度极大,采摘期需投入大量劳动力。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红枣收获机械,然而,该类收获机械在采收红枣时,容易造成伤树伤枣。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采摘效率高、且不易伤树伤枣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其用于将红枣从枣树上摘下来,其包括车架、车轮、左传动轴、左振动杆、左伺服电机、右传动轴、右振动杆以及右伺服电机;其中,所述车轮设置在车架底部的两侧;所述左传动轴枢接在车架的左侧;所述左振动杆水平安装于左传动轴上;所述左伺服电机安装于车架的顶部,其连接并驱动所述左传动轴;所述右传动轴枢接在车架的右侧;所述右振动杆水平安装于右传动轴上;所述右伺服电机安装于车架的顶部,其连接并驱动所述右传动轴。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传动轴和右传动轴均呈竖直设置,两者相互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还设置为:所述枣树位于左传动轴和右传动轴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具有结构简单,采摘效率高,且不易伤树伤枣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采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其用于将红枣从枣树10上摘下来,其由车架1、车轮2、左传动轴3、左振动杆4、左伺服电机5、右传动轴6、右振动杆7以及右伺服电机8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所述车轮2设置在车架1底部的两侧。
所述左传动轴3枢接在车架1的左侧。所述左振动杆4水平安装于左传动轴3上。所述左伺服电机5安装于车架1的顶部,其连接并驱动所述左传动轴3,使左传动轴3联动左振动杆4。
同理,所述右传动轴6枢接在车架1的右侧。所述右振动杆7水平安装于右传动轴6上。所述右伺服电机8安装于车架1的顶部,其连接并驱动所述右传动轴6,使右传动轴6联动右振动杆7。
进一步的,所述左传动轴3和右传动轴6均呈竖直设置,两者相互平行。所述枣树10位于左传动轴3和右传动轴6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打装置的红枣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如下:以右振动杆7为例,当红枣收获机前行时,右振动杆7接触枣树10,使右振动杆7作逆时针旋转。此时,右伺服电机8在电控作用下,带动右振动杆7作顺时针旋转。旋转时间、速度和力矩根据枣树的生长状态通过伺服电机可调(一般时间短暂),以给枣树10一个反作用力,使枣树10获得一个振动力,从而将红枣从树上振落。紧接着在右伺服电机8作用下,再作逆时针旋转。旋转速度始终控制为:收获机前行时,右振动杆7与枣树10之间碰撞产生的逆时针旋转速度与右伺服电机8的逆时针旋转速度相等,此速度可调。此功能原理为:由收获机车轮前进速度与伺服电机3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环,构成一个伺服系统,系统随时将右伺服电机8旋转速度转换为信号传给伺服系统,同时将伺服系统采集的收获机前进速度转化的信号来修正伺服电机的转速,以达到上述同步功能。即右振动杆7与枣树10在接触时,两者之间相对运动为零,从而使振打杆不伤树。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