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3130阅读:10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



背景技术:

稻虾共生系统由于具有产品安全、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的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在稻虾共生系统中,对龙虾基本上是采用的是捕大的、留小的和补虾苗的边捕边留边补三边策略。但目前使用的捕虾笼具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不能实现按大小来捕捉,只能大小一起捕捉后再人工挑选出小的龙虾放回饲养,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捕捉的目的,这样一来,不但捕捉效率差,且由于反复捕、放对小的龙虾造成伤害,影响养殖效益;二是现有笼具在捕捉过程中龙虾容易顺着笼具外面爬行而造成漏捕而影响捕捉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笼具上述弱点,设计出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能实现捕大而不捕小、不漏捕、捕捉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旨在解决现有捕虾笼具不能大小分级捕捉,存在漏捕,捕捉效率低,影响养殖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包 括笼体、虾笼骨架、、网体、进虾口、虾爬行通道、储虾袋;

所述虾笼笼体由多个虾笼连接而成,所述虾笼骨架由铁丝构成;所述虾笼顶部的骨架均向两边延伸形成翅膀状;所述网体布置在所述虾笼骨架外;

所述进虾口设置在每个虾笼的侧面;

所述储虾袋设置在所述虾笼骨架的末端;

所述虾爬行通道为喇叭状结构,位于所述虾笼骨架内,每个虾笼内设置有一个虾爬通道,每个喇叭状虾爬通道的小口朝向储虾袋方向。

进一步,进虾口为喇叭状,且小口朝内,小口的一端通过尼龙绳拉线以三点或四点方式固定在而悬空在笼内。

进一步,所述喇叭状虾爬通道的小口端设置有倒须。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虾笼顶部的骨架向两边延伸形成翅膀状,使得龙虾在爬向进虾口过程中,即使不爬向进虾口而沿进虾口的边缘向上爬行,爬行至翅膀处而形成脚朝上背朝下的姿势翻越不了虾笼而不得不掉进水中重新爬向进虾口中,不会造成造成漏捕;由于进虾口的小端是悬空在虾笼中,龙虾一旦进入就不易出来;虾爬通道为喇叭状,且小口处有倒须,使得龙虾一旦爬行到下一个虾笼内就不易往回走,迫使龙虾往储虾袋方向爬行;通过更换末端不不同网眼大小的储虾袋,可以达到捕大放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虾笼骨架;2、虾笼翅膀;3、进虾口;4、虾爬通道;5、储虾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

一种可大小分级捕虾且带翅的虾笼,包括虾笼骨架1、网体、进虾口3、虾爬行通道4、储虾袋5;

所述虾笼骨架1由铁丝构成,每个虾笼顶部的骨架1向两边延伸而形成翅膀状2,所述网体布置在所述虾笼骨架1外;

所述进虾口3设置在虾笼侧面;

所述储虾袋5设置在所述虾笼笼体末端。

所述虾爬行通道4为喇叭状结构,位于所述虾笼骨架1内,每个虾笼内设置有一个虾爬通道,每个喇叭状虾爬通道的小口朝向储虾袋6方向。

进一步,进虾口3为喇叭状,进虾口3的小端悬空在虾笼内。

进一步,所述喇叭状虾爬通道4的小口端设置有倒须。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虾笼顶部的骨架1向两边延伸形成翅膀状2,使得龙虾在爬向进虾口过程中,即使不爬向进虾口而沿进虾口的边缘向上爬行,爬行至翅膀处而形成脚朝上背朝下的姿势翻越不了虾笼而不得不掉进水中重新爬向进虾口中,不会造成造成漏捕;由于进虾口的小端是悬空在虾笼中,龙虾一旦进入就不易出来;虾爬通道为喇叭 状,且小口处有倒须,使得龙虾一旦爬行到下一个虾笼内就不易往回走,迫使龙虾往储虾袋方向爬行;通过更换不同网眼大小的储虾袋,可以达到捕大放小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