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孵化恒温恒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0749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孵化恒温恒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孵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孵化恒温恒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孵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多层的设计方案,由多个单独的孵化层构成,孵化层之间罗列设置,各孵化层之间相通,且只有控制箱体内具备风机、加热装置、加湿装置等功能设备,控制箱体位于孵化设备的底层或顶层,孵化设备内部的通风、加湿、加温等功能只能依靠控制箱体完成输出,由于设备内部空间大,温度和湿度在不同的区域内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达到理想的恒温恒湿状态,导致孵化设备孵化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孵化恒温恒湿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孵化设备内部达到恒温恒湿状态,提高了孵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孵化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由控制箱和至少一个孵化箱构成的孵化设备,控制箱和孵化箱之间罗列设置,控制箱位于孵化设备顶层或底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箱包括了设置在控制箱外侧的控制板、设置在控制箱内侧的风机、加热装置、加湿装置、制冷除湿装置、主电源输出插块、进风口和主风道,主电源输出插块位于控制箱下侧,加热装置、加湿装置和制冷除湿装置均设置在风机与主风道之间,风机与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的孵化箱前侧中部设有一开口且开口内设有抽拉支架,抽拉支架内设有孵化托板结构,孵化箱底部设有格栅,格栅底部设有通风夹层,格栅顶部设有出雏网,格栅之间的间隙内设有与通风夹层连通的若干出风管,出风管顶部为封闭结构,出风管的侧壁上设有出风口,孵化箱外部后侧通风支管和与孵化托板结构活动连接的电机,孵化箱内部后侧设有触控式开关、功能集成模块、电源输入插口和电源输出插块,电源输入插口位于孵化箱上侧,电源输出插块位于孵化箱下侧,通风支管 与通风夹层连通设置。

所述的孵化箱通过各自的电源输入插口和电源输出插块依次串联设置且其中一个与控制箱相邻的孵化箱的电源输入插口与控制箱的主电源输出插块连接。

所述的通风支管之间依次连接构成一个与主风道连接的密闭风道,主风道的进风口与各孵化箱的出风口形成空气内循环系统。

所述的孵化托板结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转动设置在驱动组件内的若干辊轴,辊轴表面设有软体包裹层。

所述的触控式开关包括了用于控制电机电源的两个触片和与触片匹配的一弹性金属开关片,所述的两个触片固定在孵化箱内壁上,所述的弹性金属开关片固定在抽拉支架上。

所述的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组件的输入端插接连接,电机与驱动组件脱离状态下,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组件的输入端的间距大于触片和弹性金属开关片的间距设置。

所述的功能集成模块包括照明灯、灭菌灯、电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孵化箱前侧还设有一显示屏。

所述的制冷除湿装置为半导体制冷片。

所述的加湿装置为蒸汽加湿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控制箱内增加了制冷除湿装置,制冷除湿装置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在原有加热、加湿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除湿、降温的功能,使孵化设备内的恒温恒湿环境得到了保障。

2、控制箱和孵化箱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并且采用插接电源的方式实现了各孵化箱的电源供应,同时电机与孵化托板结构之间采用插接的传动方式和触控式开关的电源传递方式,使孵化箱整体可以正常运转,通过功能集成模块对单一孵化箱内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并通过孵化箱前侧的显示屏进行显示,方便观看和监测。

3、每个孵化箱均具有单独的通风系统,孵化箱的送风结构采用多个出风管实现了均匀布风,实现了孵化箱内各区域的同步调控。

4、在辊轴表面设有软体包裹层,使蛋在滚动过程中得到了保护,防止其意外破裂。

5、孵化箱底部设有格栅,通过格栅在放置土或沙子,可以对乌龟蛋、种子等进行孵化和种植,根据需要通过控制箱完成参数设置,满足不同的环境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控制箱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孵化箱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孵化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孵化箱在抽拉支架打开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通风夹层、出雏网、格栅和出风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箱、2孵化箱、3抽拉支架、4控制板、5风机、6加热装置、7加湿装置、8制冷除湿装置、9主风道、10显示屏、11主电源输出插块、12电源输出插块、13软体包裹层、14辊轴、15驱动组件、16输入端、17输出端、18电机、19触片、20弹性金属开关片、21电源输入插口、22照明灯、23灭菌灯、24温度传感器、25湿度传感器、26通风支管、27格栅、28出风管、29通风夹层、30出风口、31进风口、32电加热器、33出雏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根据附图1、2、3、4、5、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孵化恒温恒湿装置,包括由控制箱1和三个孵化箱2构成的孵化设备,控制箱1和孵化箱2之间罗列设置,三个孵化箱2依次设置在孵化设备下部并分为三层,控制箱1位于孵化设备顶层,其中:

所述的控制箱1包括了设置在控制箱1外侧的控制板4、设置在控制箱1内侧的风机5、加热装置6、加湿装置7、制冷除湿装置8、主电源输出插块11、进风口31和和主风道9,主电源输出插块11位于控制箱1下侧,加热装置6、加湿装置7和制冷除湿装置8均设置在风机5与主风道9之间,风机5与进风口31对应设置;控制板4用于实现控制箱1电源的接入和对风机5、加热装置 6、加湿装置7和制冷除湿装置8的同步控制,通过风机5实现对主风道9进行送风,通过加热装置6、加湿装置7和制冷除湿装置8实现对送风温度、湿度的调节,使控制箱1具有加温、降温、加湿、除湿功能,为达到恒温恒湿的孵化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制冷除湿装置8为半导体制冷片,加湿装置7为蒸汽加湿器。

所述的孵化箱2前侧中部设有一开口且开口内设有抽拉支架3,抽拉支架3内设有孵化托板结构,孵化托板结构包括驱动组件15和转动设置在驱动组件15内的若干辊轴14,辊轴14表面设有软体包裹层13,软体包裹层13采用海绵或橡胶材质,软体包裹层13用于对蛋进行保护,通过辊轴14可以对蛋进行放置并进行滚动孵化,且整个孵化托板结构可以随着抽拉支架3拉出孵化箱2,便于孵化前蛋的放置,同时在孵化过程中可以对蛋进行操作,且操作过程中不影响其他孵化箱2;

孵化箱2底部设有格栅27,格栅27顶部设有出雏网33,出雏网33用于家禽出雏后的活动,格栅27底部设有通风夹层29,格栅27之间的间隙内设有与通风夹层29连通的十二个均匀分布的出风管28,出风管28顶部为封闭结构,出风管28的侧壁上设有出风口30,格栅27的设置使孵化箱2底部可以填充土或沙子,方便对种子进行培育和对乌龟蛋进行孵化,增加了孵化设备的功能,出风管28的设有多个,可以实现孵化箱2内的均匀布风,使各区域内的环境数值同步变化,出风管28的出风口30设置在侧面,在实现布风的同时避免了粪便进入通风系统,为顺畅布风提供了保障;

孵化箱2外部后侧设有通风支管26和与孵化托板结构活动连接电机18,孵化箱2内部后侧设有触控式开关、功能集成模块、电源输入插口21和电源输出插块12,电源输入插口21位于孵化箱2上侧,电源输出插块12位于孵化箱2下侧,通风支管26与通风夹层29连通设置;其中所述的触控式开关包括了用于控制电机18电源的两个触片19和与触片19匹配的一弹性金属开关片20,所述的两个触片19固定在孵化箱2内壁上,所述的弹性金属开关片20固定在抽拉支架3上,当两个触片19和弹性金属开关片20连接时,电机18接入电源并运转,当两个触片19和弹性金属开关片20分开时,电机18的电源断开,通过触控式开关的设置,使电机18可以固定在孵化箱2内壁并根据情况自动对其工作状态进行操作;所述的电机18的输出端17与驱动组件15的输入端16插 接连接,电机18与驱动组件15脱离状态下,电机18的输出端17与驱动组件15的输入端16的间距大于触片19和弹性金属开关片20的间距设置,通过该结构设计,使电机18与驱动组件15的传动状态和电机18的运转状态相互配合,往复打开抽拉支架3不影响电机18的输出端17与驱动组件15的输入端16的连接,当抽拉支架3打开时,电机18的电源先通过触控式开关断开,然后电机18的输出端17与驱动组件15的输入端16分离,当抽拉支架3进入孵化箱2时,电机18的输出端17与驱动组件15的输入端16先进行插接,然后电机18的电源通过触控式开关接入;所述的功能集成模块固定在孵化箱2内壁上,功能集成模块包括照明灯22、灭菌灯23、温度传感器24、电加热器32和湿度传感器25,孵化箱2前侧还设有一显示屏10,通过功能集成模块实现孵化箱2的照明、辅助加热和灭菌功能,同时还可以将温度、湿度在显示屏10上进行显示,方便观看和监测。

所述的孵化箱2通过各自的电源输入插口21和电源输出插块12依次串联设置且位于顶部的控制箱1的电源输入插口21与控制箱1的主电源输出插块11连接,主电源输出插块11、电源输入插口21和电源输出插块12之间位置对应设置,使得控制箱1和孵化箱2在罗列的同时完成了三个孵化箱2电源的接入。

所述的通风支管26之间依次连接构成一个与主风道9连接的密闭风道,通风支管26和主风道9之间位置对应设置,使得控制箱1和孵化箱2在罗列的同时完成了三个孵化箱2通风系统的连接,使三个孵化箱2均通过控制箱1实现风量的供应,便于对三个孵化箱2环境参数进行统一调控,主风道9的进风口31与各孵化箱2的出风口30形成空气内循环系统,使循环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情况稳定,降低了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