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豆杉种子破碎去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1254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艺栽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红豆杉种子破碎去杂装置。



背景技术:

红豆杉(学名:Taxus chinensis (Pilger) Rehd.):是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冬芽黄褐色、淡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叶排列成两列,条形,微弯或较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雄球花淡黄色,雄蕊8-14枚,花药4-8。种子生于杯状红色肉质的假种皮中,常呈卵圆形,上部渐窄,稀倒卵状,微扁或圆,上部常具二钝棱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近圆形或宽椭圆形。

红豆杉在中国南北各地均适宜种植,具有喜荫、耐旱、抗寒的特点,要求土壤pH值在5.5-7.0。生境性耐阴,密林下亦能生长,多年生,不成林。多见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内。生于山顶多石或瘠薄的土壤上,多呈灌木状。多散生于阴坡或半阴坡的湿润、肥沃的针阔混交林下。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可耐零下30℃以下的低温,抗寒性强,最适温度20-25℃,属阴性树种,喜湿润但怕涝,适于在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种植。

红豆杉常用种子育苗,但由于其种子休眠时间长自然条件下一般要经过两冬一夏到第三年才能萌发,主要由于红豆杉种子种皮坚硬,表面角质化,通气和透水性很差,而种胚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气体环境,坚硬角质化的种皮不利于气体交换,胚的正常生理代谢无法进行,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和物质维持胚的发育,严重影响了红豆杉树种的种植。在现有技术中,红豆杉的种子破碎装置大多数是手动的,费时费力;此外传统的红豆杉种子破碎装置没有去杂的功能,而在红豆杉种子里会混合一些干瘪的杂料或是小石子等杂物,这些杂料不仅会影响种子的整体品质,也容易损坏破碎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豆杉种子破碎去杂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豆杉种子破碎去杂装置,包括进料斗、平板输送机、碾压辊组、过滤栅格、仓壁振动器、风机、以及沉降室以及输料管,所述进料斗设置在平板输送机一端的上方,平板输送机另一端设置碾压辊组,碾压辊组由驱动系统驱动连接并与平板输送机的表面配合,碾压辊组与平板输送机安装在机架上;碾压辊组的出料端连接一导料槽,导料槽的下端侧壁设置有筛选栅格,导料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仓壁振动器;导料槽的的底端通过输料管与沉降室连通,在输料管中段设有风机,沉降室底部开设种子出料口、上部开设壳出料口;输料管倾斜设置,其进料口位于底端,出料口位于输料管顶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进料斗下部设有进料插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风机上装有调风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筛选栅格的下方设置有废料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沉降室安装在第二机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共工作时能够在不损坏种子的前提下对红豆杉的种子进行初步表皮破碎和筛选工作,在筛选过后进行系统风选,最后得到优质的待培育种子,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节约了大量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豆杉种子破碎去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出料口,2-沉降室,3-输料管,4-种子出料口,5-第二机架,6-风机,7-过滤栅格,8-废料槽,9-仓壁振动器,10-机架,11-驱动系统,12-平板输送机,13-碾压辊组,14-进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红豆杉种子破碎去杂装置,包括进料斗14、平板输送机12、碾压辊组13、过滤栅格7、仓壁振动器9、风机6、以及沉降室2以及输料管3,所述进料斗14设置在平板输送机12一端的上方,平板输送机12另一端设置碾压辊组13,碾压辊组13由驱动系统11驱动连接并与平板输送机12的表面配合,碾压辊组13与平板输送机12安装在机架10上;碾压辊组13的出料端连接一导料槽,导料槽的下端侧壁设置有筛选栅格7,导料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仓壁振动器9;导料槽的的底端通过输料管3与沉降室2连通,在输料管3中段设有风机6,沉降室2底部开设种子出料口4、上部开设壳出料口1;输料管3倾斜设置,其进料口位于底端,出料口位于输料管顶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进料斗14下部设有进料插板2,以控制物料进料的数量和速度;风机6上装有调风阀门10,以控制风量大小,所述筛选栅格7的下方设置有废料槽8,沉降室2安装在第二机架5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共工作时能够在不损坏种子的前提下对红豆杉的种子进行初步表皮破碎和筛选工作,在筛选过后进行系统风选,最后得到优质的待培育种子,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节约了大量劳动力。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