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平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5794阅读:3332来源:国知局
水田平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稻田平整作业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水田平整器。



背景技术: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南方水稻种植前,通常要对水田进行平整作业。如果水田不平则会带来下以问题:(1)后期秧苗的长势不一致,不利于田间管理。(2)除草作业水田高低位置的差异导致土壤湿度不一致,难以保证除草效果。传统的方法是人工驱使耕牛拖动犁耙对泥水地进行平整,这种方法存在着如下缺点:(1)严重依赖耕牛,农户即使每年使用耕牛的时间只有几十天,也必须常年养殖耕牛,农户的养殖负担重。(2)作业效率低。(3)农民作业劳动强度大。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利用手扶拖拉机等驱动的机械装置进行稻田平整作业。但是这些平整装置与手扶拖拉机等拖动装置普遍采用“单点联结”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平整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缺点:(1)平整装置与拖动装置一起拐弯,在稻田拐角地方存在着作业“死角”,“死角”地方的水地无法平整。(2)“单点联结”结构抗颠覆的刚度不足。当平整作业碰到高点时,平整器会整体随高点移动,导致平整效率很低。(3)整块水田平整后,总体上存在着周围高、中央低的“锅底”效果,难以实现整块水田的平整化。(4)平整器工作过程中,没有人工干预调整平整器高低、压力大小的空间。(5)平整器普遍较为笨重,制作需要的材料多,平整作业所需的耗能高。(6)作业效率不高。由于存在着前面两种不足,为了获得平整效果,作业人员不得不反复重复作业,导致整体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能实现死角地带平整作业、可提高平整效率和平整质量的水田平整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田平整器,包括耙体和牵引装置,所述耙体在其被牵引行进方向的同一直线上设有两个铰接部,所述耙体的两个铰接部均与牵引装置形成铰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耙体上设有用于驱使耙体绕两个铰接部向上转动脱离田面或向下转动接触田面的提拉连杆机构,其中一个铰接部设置在提拉连杆机构上,另一个铰接部设置在耙体上靠近牵引装置的一端。

所述提拉连杆机构包括施力架和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设置远离耙体上的铰接部的一端并与耙体铰接,所述施力架设置在耙体上的铰接部与连接架之间,施力架同时与耙体以及连接架铰接。

所述施力架包括架体、U型杆和中间铰接块,所述U型杆固接在架体的底部,所述中间铰接块一端与U型杆的端杆铰接,另一端与耙体铰接,所述架体与连接架铰接,提拉连杆机构上的铰接部设置U型杆上。

所述连接架设置为三角架,所述三角架的两个底角与耙体铰接,三角架的顶角与架体铰接。

所述架体上设有在耙体绕两个铰接部向上转动脱离田面时对耙体锁定的锁紧部件。

所述锁紧部件包括操作手柄、拉杆和扣板,所述操作手柄与架体铰接,所述拉杆一端与操作手柄底部固接,另一端与扣板连接,所述扣板顶端与架体铰接,所述扣板底端扣紧耙体时所述操作手柄通过拉杆拉紧所述扣板。

所述耙体包括耙架和设置在耙架尾端底部的耙齿,所述耙体上的铰接部设置在耙架前端,所述连接架设置在耙架尾端顶部,所述耙体向上转动后所述扣板与耙架扣紧。

所述耙架上设有扣杆,所述所述耙体向上转动后所述扣板与扣杆扣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水田平整器,铰接部采用螺栓和螺母配套,利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铰接部将耙体与牵引装置连接,即可形成该结构的水田平整器,其结构简单紧凑,耗材少,重量轻,易于装配拆卸,制造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的水田平整器,当正常行进时,将耙体向上抬升使之绕两个铰接部的两个铰点转动呈悬挂状态,即耙体会脱离地面,使得耙体形成避让状态,保证了该平整器的通过性;

3、本实用新型的水田平整器,当入田作业时,将耙体绕两个铰接部的两个铰点向下转动使耙体与水田面接触,即可进行水田平整作业,相较于传统的单点联结,该两点联结形式的抗颠覆刚度大,当平整作业碰到高点时,平整器的去高点能力强,不需要反复作业,从而提高了平整效率,同时也不存在周围高、中央低的“锅底”现象,提高了平整作业质量;

4、本实用新型的水田平整器,当行进至拐弯处时,两个铰点之间形成的力臂会驱使耙体摆至拐角处,以缩小平整死角范围,再将耙体抬升并利用牵引装置向前行进一段距离,然后向后移动使耙体位置死角区域,再将耙体降落进行平整,如此反复前后移动直至死角区域平整完成,该平整器实现了死角地带的平整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田平整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田平整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锁紧部件未视出)。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田平整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耙体悬挂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田平整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耙体入田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水田平整器中耙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水田平整器中耙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锁紧部件未视出)。

图中各标号表示:

1、耙体;11、耙架;12、耙齿;13、扣杆;2、牵引装置;3、铰接部;4、提拉连杆机构;41、施力架;411、架体;412、U型杆;413、中间铰接块;42、连接架;5、锁紧部件;51、操作手柄;52、拉杆;53、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田平整器,包括耙体1和牵引装置2,耙体1在其被牵引行进方向的同一直线上设有两个铰接部3,耙体1的两个铰接部3均与牵引装置2形成铰接。该结构中,铰接部3采用螺栓和螺母配套,利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铰接部3将耙体1与牵引装置2连接,即可形成该结构的水田平整器,其结构简单紧凑,耗材少,重量轻,易于装配拆卸,制造成本低;当正常行进时,将耙体1向上抬升使之绕两个铰接部3的两个铰点转动呈悬挂状态,即耙体1会脱离地面,使得耙体1形成避让状态,保证了该平整器的通过性;当入田作业时,将耙体1绕两个铰接部3的两个铰点向下转动使耙体1与水田面接触,即可进行水田平整作业,相较于传统的单点联结,该两点联结形式的抗颠覆刚度大,当平整作业碰到高点时,平整器的去高点能力强,不需要反复作业,从而提高了平整效率,同时也不存在周围高、中央低的“锅底”现象,提高了平整作业质量;当行进至拐弯处时,两个铰点之间形成的力臂会驱使耙体1摆至拐角处,以缩小平整死角范围,再将耙体1抬升并利用牵引装置2向前行进一段距离,然后向后移动使耙体1位置死角区域,再将耙体1降落进行平整,如此反复前后移动直至死角区域平整完成,该平整器实现了死角地带的平整作业。

本实施例中,耙体1上设有用于驱使耙体1绕两个铰接部3向上转动脱离田面或向下转动接触田面的提拉连杆机构4,其中一个铰接部3设置在提拉连杆机构4上,另一个铰接部3设置在耙体1上靠近牵引装置2的一端。该结构中,作业人员只需在牵引装置2通过手拉提拉连杆机构4即可对耙体1的抬升和降落进行控制,该拉连杆机构4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方便性。

本实施例中,提拉连杆机构4包括施力架41和连接架42,连接架42设置远离耙体1上的铰接部3的一端并与耙体1铰接,施力架41设置在耙体1上的铰接部3与连接架42之间,施力架41同时与耙体1以及连接架42铰接。该结构中,施力架41、连接架42和耙体1三者之间相互活动铰接,再配合两个铰接部3形成五点铰接,即形成一套五杆活动机构,一方面能确保提拉连杆机构4带动耙体1绕两个铰接部3向上转动脱离田面或向下转动接触田面,另一方面,能保证提拉连杆机构4自身能适应耙体1的转动,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

本实施例中,施力架41包括架体411、U型杆412和中间铰接块413,U型杆412固接在架体411的底部,中间铰接块413一端与U型杆412的端杆铰接,另一端与耙体1铰接,架体411与连接架42铰接,提拉连杆机构4上的铰接部3设置U型杆412上。该结构中,进一步通过中间铰接块413同时与U型杆412以及耙体1形成铰接,这样设置使得施力架41自适应耙体1的转动变化时,架体411不至于被憋死,即中间铰接块413的两点铰接进一步保证了施力架41的自适应空间。

本实施例中,连接架42设置为三角架,三角架的两个底角与耙体1铰接,三角架的顶角与架体411铰接。该结构中,将连接架42设置成三角架,一方面保证了对架体411支撑强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制作的方便性。

本实施例中,架体411上设有在耙体1绕两个铰接部3向上转动脱离田面时对耙体1锁定的锁紧部件5。该锁紧部件5能保证耙体1脱离田面时,对耙体1进行自锁,不需要人为外力锁定,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

本实施例中,锁紧部件5包括操作手柄51、拉杆52和扣板53,操作手柄51与架体411铰接,拉杆52一端与操作手柄51底部固接,另一端与扣板53连接,扣板53顶端与架体411铰接,扣板53底端扣紧耙体1时操作手柄51通过拉杆52拉紧扣板53。当耙体1脱离田面时,将扣板53摆至耙体1与其扣接,再拉紧操作手柄51使其通过拉杆52带动扣板53扣紧耙体1,从而实现锁定,当需要解锁时,先继续抬升耙体1使其与扣板53产生间隙,再拉动操作手柄51使其通过拉杆52带动扣板53脱离耙体1,耙体1受自重作用入田。

本实施例中,耙体1包括耙架11和设置在耙架11尾端底部的耙齿12,耙体1上的铰接部3设置在耙架11前端,连接架42设置在耙架11尾端顶部,耙体1向上转动后扣板53与耙架11扣紧。耙架11上设有扣杆13,耙体1向上转动后扣板53与扣杆13扣紧。扣杆13采用圆杆,其设置在耙架11上,通过和扣板53的配合以实现锁定功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