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0436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令钓竿安装于钓竿座上时,可调转(转动)钓竿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现有技术的船钓用钓竿座,如我国申请第102217513号“船钓用鱼竿支撑架的辅助支架”新型专利,其揭露有:所述船钓用鱼竿支撑架由一基座而夹持固定于船弦板上,所述基座由一第一金属板材弯折制成U字形的凹槽结构体,并设有一承架及一竿尾固定器以设置一钓具,所述辅助支架包括一第一夹座、一第一延伸段、第一固定部及一锁固部,其中所述第一夹座呈倒U字形结构体,所述第一延伸段设于该第一夹座朝向该基座外侧的一面,所述第一固定部设于该延伸段的另一端,所述锁固部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座朝的另一面,经延伸长度后而顶靠于所述基座内,以确保使用所述另一钓具时的稳定效果,便于进行安装扩充。

然而,所述现有技术的船钓用钓竿座虽可进行安装扩充而增加另一钓竿来钓鱼,但是其钓竿安装于鱼竿支撑架上后,即被固定无法能转动,一旦风向改变或海流改变方向,需调转钓竿的方向避免钓鱼线缠住或脱落时,就必须将钓竿自鱼竿支撑架上拆下,调转钓竿的方向后,再将钓竿重新安装回鱼竿支撑架上,如此反反覆覆相当不便利,尤其是天气若不好,风向或海流方向一直持续在改变时,则容易来不及调转钓竿的方向,而造成钓鱼线缠住或自钓竿的导线环上脱落,导致无法能继续正常的钓鱼。

所以,如何解决上述钓竿无法转向且操作不便的问题,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所要解决技术困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令钓竿安装于钓竿座上时,可依据风向或海流方向的改变,随时调转(转动)钓竿的方向。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一中空后管、一中空前管、一内管及一卡掣元件;其中,所述中空前管设于所述中空后管的前端,所述中空前管上套设有一组结合元件,二结合元件连接于一卷线器上,使所述卷线器固设于所述钓竿上;所述内管的后端由一螺丝的锁合锁固于所述中空后管内,前端则装设于所述中空前管内,而能于所述中空前管内旋转,所述内管的后段上半部设有一径向的安装槽,所述内管前端的末端与一钓竿的末端相接,令握住所述中空后管而转动所述内管时可同时带动所述钓竿作旋转;所述卡掣元件设有一卡掣片,所述卡掣片上端的端面上设有一按键,所述卡掣片安装于所述内管的安装槽中,其后端透过一螺丝的锁合枢设于所述内管上,令其前端可于所述安装槽中上、下位移,所述内管并在所述卡掣片的前端下方设有一回复弹簧,而所述中空前管的内壁在对应该卡掣片前端的位置上,环设有复数个等间距排列的凹槽,令由该回复弹簧的弹力使所述卡掣片的前端向上卡掣于其中一凹槽中,而使该内管被卡掣无法转动;以此,使用时,可按压所述卡掣元件的按键,使该卡掣片的前端脱离所述凹槽中,而令所述内管脱离卡掣而能转动,如此握住该中空后管即可转动该内管及该钓竿,俟放开该卡掣元件的按键,该卡掣片的前端即可由所述回复弹簧的弹力,再度向上卡掣于对应被转动后的另一凹槽中,令所述内管再度被卡掣,而使该钓竿固定于被转动后的位置上。

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提供一种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令钓竿安装于钓竿座上时,可依据风向或海流方向的改变,随时调转(转动)钓竿的方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部份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中空前管的部份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中:10-后段杆、11-中空后管、111-保护套、112-拉线环、12-中空前管、121-结合元件Ⅰ、122-结合元件Ⅱ、123-凹槽Ⅰ、124-基准点、125-固定元件、13-内管、131-螺丝Ⅰ、132-安装槽、133-凸块、14-卡掣元件、141-卡掣片、142-按键、143-螺丝Ⅱ、144-回复弹簧、20-钓竿、21-导线环、22-凹槽Ⅱ、23-螺母、30-钓竿座、40-卷线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其设有一后段杆10,所述后段杆10前端与一钓竿20相接成一体,所述后段杆10供连接于一钓竿座30上,令所述钓竿20由该钓竿座30而固定于一船的边缘上﹙图中未示﹚,进行海钓,请参阅图2、图3、图5及图5所示,所述后段杆10主要包括有:一中空后管11、一中空前管12、一内管13及一卡掣元件14。

其中,该中空前管12设于所述中空后管11的前端,该中空前管12上套设有一组结合元件Ⅰ121、结合元件Ⅱ122,令由所述结合元件Ⅰ121、结合元件Ⅱ122连接于一卷线器40上,使所述卷线器40固设于所述中空前管12上,该中空前管12并由一固定元件125固设于所述钓竿座30上(如图1所示),使所述中空前管12、所述中空后管11固设于所述钓竿座30上。

所述内管13额后端由一螺丝Ⅰ131的锁合锁固于所述中空后管11内,前端则装设于所述中空前管12内,而能于所述中空前管12内旋转,所述内管13的后段上半部设有一径向的安装槽132,该内管13前端的末端与该钓竿20的末端相接(如图6所示),令握住所述中空后管11而转动所述内管13时可同时带动所述钓竿20作旋转(如图7所示)。

所述卡掣元件14设有一卡掣片141,所述卡掣片141上端的端面上设有一按键142,所述卡掣片141安装于所述内管13的安装槽132中,其后 端透过一螺丝Ⅱ143的锁合枢设于该内管13上,令其前端可于所述安装槽132中上、下位移(如图7所示),该内管13并在该卡掣片141的前端下方设有一回复弹簧144,而所述中空前管12的内壁在对应该卡掣片141前端的位置上,环设有复数个等间距排列的凹槽123(如图5所示),令由所述回复弹簧144的弹力使该卡掣片141的前端向上卡掣于其中一凹槽123中,而使所述内管13被卡掣无法转动。

上述构件的组成,请参阅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使用时,透过按压该卡掣元件14的按键142,使该卡掣片141的前端脱离该凹槽Ⅰ123中,而令所述内管13脱离卡掣而能转动,如此握住所述中空后管11即可转动所述内管13及该钓竿20,俟放开所述卡掣元件14的按键142,该卡掣片141的前端即可由所述回复弹簧144的弹力,再度向上卡掣于对应被转动后的另一凹槽Ⅰ123,令所述内管13再度被卡掣,而使该钓竿20固定于被转动后的位置上。

如此一来,透过按压所述卡掣元件14的按键142即可随时转动所述钓竿20,令钓竿20安装于钓竿座30上时,可随时依据风向或海流方向的改变,随时调转(转动)钓竿20的方向(钓鱼方向),而能避免钓鱼线自钓竿20的导线环21(如图1所示)内的导轮(图中未示)脱落而断裂或缠住的问题。

复请参阅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该内管13的前端的端面上设有一凸块133,而所述钓竿20的末端的端面上设有一相配合的凹槽22Ⅱ,由所述凸块133嵌卡于该凹槽Ⅱ22中,以及透过一螺母23的锁合所述内管13、所述钓竿20,令所述内管13前端的末端与所述钓竿20的末端相固接成一体。

复请参阅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所述中空前管12的上表面在对应所述卡掣元件14的按键142的位置上设有一基准点124,所述基准点124以红色油漆涂设于所述上表面上,其恰位于零度的位置上,令以所述基准点124为中心,即可获得所述钓竿20被向左转动或向右转动的角度(即获得被向左转动几度或向右转动几度)。

复请参阅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所述中空后管11的后端上套设 有一保护套111,所述保护套111可为一具弹性且具摩擦力的橡胶泡棉合成材质,令其柔软便于手部握持不易滑动。

复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中空后管11上套设有一拉线环112,所述拉线环112上绑设有一拉线(图中未示),令当钓竿20不小心脱落而掉落于海面上时,可利用所述拉线将钓竿20拉回船上的使用者的手中。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与前述现有技术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的优点:

令钓竿安装于钓竿座上时,可依据风向或海流方向的改变,随时调转(转动)钓竿的方向(钓鱼方向),而能避免钓鱼线自钓竿的导线环内的导轮(图中未示)脱落而断裂或缠住的问题。

综合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钓竿座令钓竿可转向的结构,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其既未见于任何刊物,且市面上亦未见有任何类似的产品,是以,其具有新颖性应无疑虑。另外,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以及功能远非现有技术所可比拟,所以其比现有技术更具有其进步性,而符合我国专利法有关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的规定,乃依法提起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具体实施例,惟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实用新型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以下本案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