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0188阅读:939来源:国知局
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方法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地表径流和减少面源污染。要量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综合径流系数、湿地面积率、水面面积率、下凹式绿地率等指标,指导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表径流,就能减少面源污染,这对水系水质保障和水质安全很重要。减少地表径流,雨水就能就地下渗,这对地下水补充很重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海绵城市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争取雨水的就地下渗。雨水花园是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内种植地被植物、花灌木甚至乔木等植物的专类工程设施。它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使之净化,并将雨水暂时蓄留其中,之后慢慢入渗土壤从而减少径流量。雨水花园不是水景园,只是在雨季用来收集、利用和净化雨水的一种花园,平时较少甚至是没有积水的,从形态上来看更类似于一个随机出现的雨水渗透盆地。它具有建造费用低,面积大小不一,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住宅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的建筑、停车场、道路等的周边地区。

专利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申请号:CN201610006409.3申请日:2016.01.04;公开(公告)号:CN105461062A公开(公告)日:2016.04.06;该实用新型包括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循环利用系统。所公开的技术使用电力和设备费用较高。

专利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滞蓄渗净用排系统管件及其施工方法;申请号:CN201510847977.1;申请日:2015.11.27;公开(公告)号:CN105297645A;公开(公告)日:2016.02.03;该实用新型包括管件构件,包括集水构件和渗排水构件。所公开的技术需要向土体埋设机械构件。

雨水花园现广泛应用于建筑小区和公园绿地中,公园绿地多采用路缘石豁口形式收集雨水。

就地入渗是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关键,雨水花园是雨水收集和净化于一体的雨水管理技术,并能在源头实现雨水净化,但其下渗功能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克服下渗功能不足,降低电力和设备的费用,简化结构;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包括人行道疏导口6蓄水层1、种植层2、渗透层3和渗渠层7,人行道疏导口6与蓄水层1相联通,蓄水层1、种植层2和渗透层3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渗渠层7包括溢流管4、工布层33和穿孔渗管41,溢流管4贯通蓄水层1和种植层2与穿孔渗管41相连通,穿孔渗管41与溢流管4形成T形。穿孔渗管41设于工布层33内。通过设置人行道疏导口收集地面雨水至由蓄水层1、种植层2和渗透层3形成的雨水花园,通过雨水花园中设溢流管4与渗透层7相连,促进雨水下渗量。实现了渗、滞、蓄。

渗透层3包括砂滤层31和配砾石层32;砂滤层31设于种植层2下,级配砾石层32设于砂滤层31下。这一设置实现了渗透孔道由紧实到疏松的过度,形成保护层,使得渗透层不会坍塌下陷,持久耐用。

工布层33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级配砾石、卵石和透水土层,透水土层横截面为凹字形,卵石填充凹字,级配砾石包裹于凹字内。

渗渠层7的横截面为矩形。规整的设置不仅美观而且可实现逐层过滤下渗。实现渗、净、用、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合人行道开口通过人行道开口收集地面雨水至雨水花园,通过雨水花园中设溢流管与雨水渗渠系统相连,促进雨水下渗量;雨水渗透逐层递进,持久耐用。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溢流管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包括人行道疏导口6蓄水层1、种植层2、渗透层3和渗渠层7,人行道疏导口6与蓄水层1相联通,蓄水层1、种植层2和渗透层3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渗渠层7包括溢流管4、工布层33和穿孔渗管41,溢流管4贯通蓄水层1和种植层2与穿孔渗管41相连通,穿孔渗管41设于工布层33内。

渗透层3包括砂滤层31和配砾石层32。砂滤层31设于种植层2下,级配砾石层32设于砂滤层31下。

工布层33贯穿设于砂滤层31和级配砾石层32之中。

穿孔渗管41与溢流管4连通,并与溢流管4形成T形。

工布层33由内而外依次包括级配砾石、卵石和透水土层,透水土层横截面为凹字形,卵石填充凹字,级配砾石包裹于凹字内。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人行道中央的雨水花园渗透结构。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大小为5m*3m,设置2个1米宽人行道疏导口6收集人行道雨水至雨水花园渗透系统,当雨水径流量较大时,也能及时收集雨水至雨水花园渗透系统。人行道雨水花园渗透系统,上部为雨水花园,雨水花园结构依次为蓄水层1和300mm超高、800mm厚的种植层2(可满足灌木种植要求)以及200mm厚的砂滤层31、400mm厚的级配砾石层32;下部为渗渠层7,横截面为矩形,穿孔渗管41外包级配砾石、卵石、透水土层。雨水花园和渗渠层7通过雨水花园中心溢流管4相连接。雨水径流进入雨水花园后,经种植层2逐步入渗到砂石层31、配砾石层32,逐层过滤下渗。溢流雨水经花园中心溢流管4到达渗渠中心穿孔渗透管41,经穿孔渗透管41向渗渠层7下渗,多余雨水经穿孔渗透管41收集至下游雨水井。雨水花园可选用耐淹型植物,打造良好景观。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完全能够克服下渗功能不足,无需电力和设备的费用,结构简单;实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适于广泛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