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水处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28180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吸水处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吸收人或动物的排泄物等液体的吸水处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作为吸水处理材料的一种的排泄物处理材料。在该排泄物处理材料中,设有粒状芯部和覆盖该粒状芯部的包覆层部。包覆层部含有粘接性材料,具有在使用时使吸收了排泄物的排泄物处理材料彼此粘接的功能。由此,在使用后,形成由多个排泄物处理材料形成的块状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00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此,包覆层部有助于使用后的吸水处理材料形成块状物。然而,在以往的吸水处理材料中,存在在使用前包覆层部从粒状芯部剥离的情况。该包覆层部的剥离导致吸水处理材料的品质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产生包覆层部的剥离的吸水处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吸水处理材料的特征在于,具备:粒状芯部,在其表面具有刻意地形成的凹部;包覆层部,其覆盖上述粒状芯部的上述表面,上述包覆层部的局部进入上述凹部内。

在该吸水处理材料中,在粒状芯部的表面形成有凹部。包覆层部以局部进入该凹部内的方式设置。由此,成为粒状芯部和包覆层部啮合了的构造,因此,不易产生包覆层部的剥离。

另外,本发明的吸水处理材料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形成在表面具有凹部的粒状芯部的芯部形成工序;形成覆盖上述粒状芯部的上述表面的包覆层部的包覆形成工序,在上述芯部形成工序中,刻意地形成上述凹部,在上述包覆形成工序中,以上述包覆层部的局部进入上述凹部内的方式形成该包覆层部。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粒状芯部的表面形成凹部。包覆层部以局部进入该凹部内的方式形成。由此,成为粒状芯部和包覆层部啮合了的构造,因此,不易产生包覆层部的剥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不易产生包覆层部的剥离的吸水处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水处理材料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吸水处理材料中的粒状芯部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吸水处理材料的制造所使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吸水处理材料的制造所使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包覆层部的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包覆层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设于模具的贯通孔的凸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设于模具的贯通孔的凸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凹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具备图10所示的粒状芯部的吸水处理材料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用于形成图10所示的粒状芯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用于形成图10所示的粒状芯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用于形成图10所示的粒状芯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用于形成图10所示的粒状芯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且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水处理材料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吸水处理材料1是吸收液体的吸水处理材料,具备粒状芯部10和包覆层部20。吸水处理材料1例如是猫、狗等宠物用的排泄物处理材料。

图2是表示粒状芯部10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该图3表示与图1同样的截面。粒状芯部10被成形成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粒状芯部10呈大致圆柱状。粒状芯部10含有吸水性材料,具有对排泄物等液体进行吸水和保水的功能。作为吸水性材料,能够使用例如纸类、茶叶渣、塑料类或豆腐渣。优选该吸水性材料是粒状芯部10的主材料。在此,粒状芯部10的主材料是指构成粒状芯部10的材料中的、占该粒状芯部10的重量比例最大的材料。

纸类是指以纸浆为主体的材料。作为纸类,除了通常的纸之外,还可列举出例如氯乙烯壁纸分选(日文:分級)物(通过对氯乙烯壁纸进行分选而获得的纸)、短纤浆、造纸污泥(含有纸浆污泥。)等。作为塑料类,也可以使用例如纸尿布分选物(通过对纸尿布进行分选而获得的塑料)。优选豆腐渣是干燥豆腐渣。

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形成有凹部12。凹部12形成为槽状,沿着粒状芯部10的长度方向延伸(参照图2)。凹部12沿着粒状芯部10的长度方向的整体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具体而言6个)凹部12。这些凹部12有规律地配设于粒状芯部10的表面。详细而言,6个凹部12在粒状芯部10的周向上以大致等间隔配设。

该凹部12是如后述那样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刻意形成的。在此,“刻意形成的”凹部12是指以能够控制其形状、大小和位置这样的方法形成的凹部12。

优选的是,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设有凹部12的部分相对于该粒状芯部10的整个表面的面积比例是10%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是20%以上且60%以下。

返回图1,以覆盖粒状芯部10的表面的方式设有包覆层部20。包覆层部20覆盖粒状芯部10的表面的整体。包覆层部20的局部(部分20a)进入凹部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层部20的局部进入凹部12内的大致整体。另外,包覆层部20的表面的位于凹部12上的部分20b凹陷。

包覆层部20含有粘接性材料,具有在使用时使吸收了液体的吸水处理材料1彼此粘接的功能。作为粘接性材料,能够使用例如吸水性聚合物、淀粉、cmc(羧甲基纤维素)、pva(聚乙烯醇)或糊精。包覆层部20除了含有该粘接性材料之外,还含有吸水性材料。作为吸水性材料,能够使用例如纸类、茶叶渣、塑料类或豆腐渣。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吸水处理材料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说明吸水处理材料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该制造方法包括芯部形成工序和包覆形成工序。

芯部形成工序是形成在表面具有凹部12的粒状芯部1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利用粉碎机等将构成粒状芯部10的材料(芯部材料)切碎之后,投入混合器来进行混合。然后,在根据需要加水之后,对芯部材料进行挤压造粒(造粒工序)。

图4是表示该挤压造粒所使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该挤压造粒所使用的模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模具30具有贯通孔40。此外,实际上,在1个模具30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0,但在此仅示出1个贯通孔40。在贯通孔40的内表面设有凸部42。

凸部42用于形成凹部12。所以,凸部42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能够形成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凹部12的方式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42是沿着模具3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突条。另外,设有多个(具体而言6个)凸部42。这些凸部42有规律地排列于贯通孔40的内表面。详细而言,6个凸部42在贯通孔40的周向上以等间隔配设。

在造粒工序中,将芯部材料按压于该模具30。由此,在通过贯通孔40之际芯部材料被造粒。此时,在芯部材料中的与凸部42接触的部分形成与该凸部42相对应的槽(凹部12)。通过将从贯通孔40挤出来的造粒物切断成预定的长度,获得具有凹部12的粒状芯部10。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与挤压造粒同时地进行凹部12的形成。另外,刻意地进行凹部12的形成。

包覆形成工序是形成用于覆盖粒状芯部10的表面的包覆层部20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用涂敷装置等,使构成包覆层部20的材料(包覆材料)附着于粒状芯部10的整个表面。能够通过例如散布或喷雾来进行包覆材料的附着。此时,以包覆层部20的局部进入凹部12内的方式形成包覆层部20。另外,以包覆层部20的表面的位于凹部12上的部分凹陷的方式形成包覆层部20。例如,通过使包覆材料均匀地散布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等,能够形成具有与凹部12相对应的凹坑的包覆层部20。

之后,通过对如此获得的吸水处理材料进行过筛,仅提取满足预定的标准的吸水处理材料。然后,利用干燥机使所提取出来的吸水处理材料干燥。通过以上步骤,获得吸水处理材料1。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形成有凹部12。包覆层部20以局部进入该凹部12内的方式设置。由此,成为粒状芯部10与包覆层部20啮合了的构造,因此,不易产生包覆层部20的剥离。另外,包覆层部20的剥离也成为在使用吸水处理材料1时扬尘的原因,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该尘埃的产生。

通过适当地设定粒状芯部10与包覆层部20啮合的区域的宽度,能够提高该效果。出于该观点考虑,优选的是,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设有凹部12的部分相对于该粒状芯部10的整个表面的面积比例是10%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是20%以上且60%以下。

凹部12刻意地形成于粒状芯部10的表面。由此,能够控制凹部12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能够可靠地获得粒状芯部10与包覆层部20啮合了的构造。另外,与不刻意地形成凹部12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凹部12、进而吸水处理材料1的制造偏差抑制得较小。而且,对于所形成的凹部12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可预测性提高,因此,吸水处理材料1的制造工序管理变得容易。与此相对,在不刻意地形成凹部12的情况下,无法事先把握所形成的凹部12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所以,难以进行将形成例如包覆层部20之际的制造条件调整成最佳等这样的、吸水处理材料1的制造工序的管理。

包覆层部20覆盖粒状芯部10的表面的整体。该包覆层部20是通过使包覆材料附着于粒状芯部10的整个表面而获得的,因此,具有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这样的优点。

包覆层部20的表面的位于凹部12上的部分20b凹陷。由此,在使用时承接液体的部分的面积(包覆层部20的表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使吸水处理材料1的吸水速度提高。不过,在包覆层部20的表面设置该凹坑不是必须的。

凹部12有规律地配设于粒状芯部10的表面。由此,能够防止作用于粒状芯部10与包覆层部20之间的界面的应力的平衡被打破。这样的有规律的凹部12正是刻意地形成凹部12才获得的。

凹部12呈沿着粒状芯部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该形状的凹部12具有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这样的优点。实际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如上所述那样通过预先在贯通孔40的内表面设置凸部42这样简易的方法来形成。

在贯通孔40的内表面,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设有多个凸部42。由此,在挤压造粒时,能够防止芯部材料从贯通孔40的内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平衡被打破。出于如此沿着贯通孔40的周向提高压力的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凸部42设有4个以上。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覆层部20的局部进入凹部12内的大致整体的例子。不过,如图6所示,包覆层部20的局部也可以仅进入凹部12内的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覆盖粒状芯部10的表面的整体的方式形成包覆层部20的例子。不过,如图7所示,也可以以仅覆盖粒状芯部10的表面的局部的方式形成包覆层部20。在该情况下,粒状芯部10的局部暴露到吸水处理材料1的外部。由此,在该部分,排泄物等液体能够在不被包覆层部20遮挡的情况下迅速地到达粒状芯部10。因而,局部地形成包覆层部20有利于提高吸水处理材料1的吸水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沿着模具3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突条构成的凸部42。不过,如图8和图9所示,凸部42也可以是由设于贯通孔40的出口附近的突起构成的。图8是从贯通孔40的出口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9是从贯通孔40的入口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在这些图中,示出了由大致三棱锥状的突起构成的凸部42。利用该形状的凸部42也能够形成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凹部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槽状的凹部12。不过,如图10和图11所示,凹部12也可以是俯视呈点状。图11表示沿着图10的xi-xi线的截面。另外,图12是表示具备该结构的粒状芯部10的吸水处理材料的剖视图。在该图12中,包覆层部20的局部(部分20a)也进入凹部12内。

该点状的凹部12能够使用具有例如以下结构的模具30来形成。即,如图13~图16所示,在模具30的贯通孔40设有棒状构件46。棒状构件46构成为可沿着贯通孔40的径向(在图13和图15中以箭头表示的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图13和图14表示棒状构件46最靠近贯通孔40的中心轴线时的情形。此时,棒状构件46的顶端位于贯通孔40的内表面与贯通孔40的中心轴线之间。即,成为棒状构件46从贯通孔40的内表面突出来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5和图16表示棒状构件46最远离贯通孔40的中心轴线时的情形。此时,棒状构件46的顶端位于贯通孔40的内表面上。

在挤压造粒时,在芯部材料通过贯通孔40之际,通过使棒状构件46从贯通孔40的内表面间歇地突出,能够形成图10和图11所示的点状的凹部12。此外,这样的能进行往复运动的棒状构件46也可以不设于模具30的内部而是设于模具30的外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刻意地形成的凹部12。不过,凹部也可以在粒状芯部10的表面不刻意地形成。在此,“不刻意地形成的”凹部是指除了刻意地形成的凹部以外的凹部。例如,在吸水处理材料的制造工序中,由于偶然的或不可避免的原因,有时在粒状芯部10产生龟裂等,对于该龟裂等而言,无法控制其形状、大小和位置,相当于“不刻意地形成的”凹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多个凹部12的例子。不过,凹部12也可以仅设有1个。对于设于贯通孔40的凸部42也是同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大致圆柱状的粒状芯部10。不过,粒状芯部10的形状是粒状即可,也可以是球、椭圆体。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水处理材料;10、粒状芯部;12、凹部;20、包覆层部;30、模具;40、贯通孔;42、凸部;46、棒状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