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江淮分水岭地区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又名红头瘴、烂麦头、麦穗枯、红麦头,是全球性小麦主要病害之一由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 ) 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ium )引发的, 主要发生于温暖湿润地区。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为该病的主要流行区,致病菌以禾谷镰刀菌为主,占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94.5%。20世纪60年代以后陕西关中灌区赤霉病逐年加重。80年代以后,由于扩大灌溉、气候变暖、秸秆还田等原因,小麦赤霉病逐渐向黄淮麦区、北方麦区等地区扩展。1985年全国赤霉病大流行,仅河南省发病面积就达到3.0×106hm2。2000年以来,赤霉病在中国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呈明显扩大趋势,有9个年份赤霉病的发生面积超过3.3×106hm2,目前中国小麦受害面积约为7.00×106hm2,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小麦赤霉病的多发区和重发区。中国黄淮麦区、关中麦区以及东北东部春麦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也日趋严重。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而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对小麦的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样对于生产、对于植物本身以及对于环境都有着严重的不好的影响。为此,需要发明一种的新的防治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方法合理、实施方便、防治效果良好的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满足了实际防治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江淮分水岭地区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株高适中、抽穗一致、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药残留时间短、颖壳张开角小、花丝较短、灌浆速度快、耐湿性强的品种,如淮麦20、徐麦856、豫麦34、扬麦4号和5号、郑麦9023等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25%的60%的甲基硫菌灵拌种;
步骤(2)、加强管理:加强麦田管理,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及时清理田间稻茬、玉米和高粱等作物残体;冬前培育壮苗,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施用适量的氮肥,严禁氮肥过量;合理灌溉,确保小麦抽穗开花整齐,做好清沟排渍工作;冬小麦中后期的管理技术以降低田间水位和温度,给小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半冬性品种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播期为10月20-25日,且中后期合理排灌,湿地开沟排水,麦田开沟要保持与畦沟、腰沟、渠道与河湖通畅;
步骤(3)、a:防治措施:做好病害预测 根据天气预报信息,若未来有持续3天以上的小到中雨,必须在雨前3天内进行喷药保护;当雨量超过30毫米时,也要提前喷药保护,并且在天晴露水干后再进行喷药防治;
b: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当麦田小麦扬花率达10%-20%时进行第一次喷药,用药后若出现高温、高湿天气,隔5-7天再喷1次。喷药时注意,要对准小麦穗部和上部叶片均匀喷雾,若喷后遇到大雨,可在雨后进行补喷,并且可添加25%吡虫啉等药同时防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虫害;
步骤(4)、及时收获:要及时抢晴收割、脱粒,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烘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合理、实施方便、防治效果良好的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用增产菌拌种、提高植株抗病力, 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满足了实际防治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一种江淮分水岭地区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株高适中、抽穗一致、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药残留时间短、颖壳张开角小、花丝较短、灌浆速度快、耐湿性强的品种,如淮麦20、徐麦856、豫麦34、扬麦4号和5号、郑麦9023等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25%的60%的甲基硫菌灵拌种;
步骤(2)、加强管理:加强麦田管理,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及时清理田间稻茬、玉米和高粱等作物残体;冬前培育壮苗,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施用适量的氮肥,严禁氮肥过量;合理灌溉,确保小麦抽穗开花整齐,做好清沟排渍工作;冬小麦中后期的管理技术以降低田间水位和温度,给小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半冬性品种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播期为10月20-25日,且中后期合理排灌,湿地开沟排水,麦田开沟要保持与畦沟、腰沟、渠道与河湖通畅;
步骤(3)、a:防治措施:做好病害预测 根据天气预报信息,若未来有持续3天以上的小到中雨,必须在雨前3天内进行喷药保护;当雨量超过30毫米时,也要提前喷药保护,并且在天晴露水干后再进行喷药防治;
b: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当麦田小麦扬花率达10%时进行第一次喷药,用药后若出现高温、高湿天气,隔5天再喷1次。喷药时注意,要对准小麦穗部和上部叶片均匀喷雾,若喷后遇到大雨,可在雨后进行补喷,并且可添加25%吡虫啉等药同时防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虫害;
步骤(4)、及时收获:要及时抢晴收割、脱粒,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烘干。
本发明方法合理、实施方便、防治效果良好的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用增产菌拌种、提高植株抗病力, 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满足了实际防治需要。
附注1:本发明在播种前,可对选用的品种进行石灰水浸泡,进一步提高品种的抗菌性能。
实施例2
一种江淮分水岭地区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株高适中、抽穗一致、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药残留时间短、颖壳张开角小、花丝较短、灌浆速度快、耐湿性强的品种,如淮麦20、徐麦856、豫麦34、扬麦4号和5号、郑麦9023等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25%的60%的甲基硫菌灵拌种;
步骤(2)、加强管理:加强麦田管理,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及时清理田间稻茬、玉米和高粱等作物残体;冬前培育壮苗,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施用适量的氮肥,严禁氮肥过量;合理灌溉,确保小麦抽穗开花整齐,做好清沟排渍工作;冬小麦中后期的管理技术以降低田间水位和温度,给小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半冬性品种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播期为10月20-25日,且中后期合理排灌,湿地开沟排水,麦田开沟要保持与畦沟、腰沟、渠道与河湖通畅;
步骤(3)、a:防治措施:做好病害预测 根据天气预报信息,若未来有持续3天以上的小到中雨,必须在雨前3天内进行喷药保护;当雨量超过30毫米时,也要提前喷药保护,并且在天晴露水干后再进行喷药防治;
b:药剂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当麦田小麦扬花率达10%时进行第一次喷药,用药后若出现高温、高湿天气,隔5天再喷1次。喷药时注意,要对准小麦穗部和上部叶片均匀喷雾,若喷后遇到大雨,可在雨后进行补喷,并且可添加25%吡虫啉等药同时防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虫害;
步骤(4)、及时收获:要及时抢晴收割、脱粒,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烘干。
本发明方法合理、实施方便、防治效果良好的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防治方法,用增产菌拌种、提高植株抗病力, 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满足了实际防治需要。
附注1:本发明在播种前,可对选用的品种进行石灰水浸泡,进一步提高品种的抗菌性能。
附注2:本发明防治方法中各步骤中所涉及药物或试剂用量和浓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根据所需达到的防治的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