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7816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西南山区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马铃薯栽培面积3500万亩左右,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左右,该区域为单双季混作区,具有多雨、雾重、寡照的气候特点和立体农业特点。西南山区农民习惯采用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三熟模式,可是甘薯的经济效益低,主要作为饲料。所以,采用现有的套作模式,产量低下,经济效益低且能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源利用率高且经济效益好的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模式,并且解决了套作共生矛盾,均衡增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其中,所述马铃薯包括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选种;

其中,春马铃薯选择株型紧凑、早中熟高产品种;

玉米选择株型紧凑、株高中等的中熟高产品种;

甘薯选择高产优质品种;秋马铃薯选择早熟高产优质品种;

步骤2:田间设计;

采用1.67米带植机械化播种,双行春马铃薯套双行玉米,春马铃薯行窝距为34x28厘米,垄高20厘米,垄宽90厘米,密度2850株/亩;

玉米窄行距33厘米,行株距为33x33厘米,密度2400株/亩;

甘薯在春马铃薯收获后聚土起垄,选择壮苗移栽,行株距34x28厘米,密度2850株/亩;

秋马铃薯采用人工在玉米窄行林下播种,行株距33x33厘米,密度2400株/亩;

步骤3:种植及田间管理;

春马铃薯:播种期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播种,亩用农家肥2000公斤,加30%(N13、P8、K9)有机质含量≥20%的有机复混肥50公斤做底肥,亩用清粪水800公斤兑尿素10公斤做提苗肥,中耕除草培土,防治晚疫病,后期追施0.5%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5月中旬时选晴天及时收获;

玉米:播种期3月中下旬,采用盖膜肥球育苗,移栽时亩用玉米专用肥(N18、P9、K3)15公斤,加磷肥10公斤做底肥,施1000公斤清水粪做定根肥;轻施提苗肥,巧施拔节肥,大喇叭口期重施攻穗肥,防治玉米螟、玉米纹枯病,8月下旬收获;

甘薯:播种期5月下旬到6月中旬,采用双膜覆盖培育壮苗,45%复合肥40公斤做底肥,插后7天施点头肥,8月中旬追肥,防治病虫害,提蔓防徒长,清沟排渍,11月中旬收获;

秋马铃薯:播种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苗期与玉米靠种7-15天,亩施底肥有机复混肥50公斤,追施提苗肥,中耕培土,防治晚疫病,后期追施0.5%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11月下旬选晴天收获。

采用上述模式的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秋冬温光资源,解决了套作共生矛盾,均衡增产。较传统模式的套作模式增产700公斤以上,增加一季收入600元/亩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在步骤1中,所述玉米采用长玉18,所述春马铃薯与秋马铃薯采用脱毒良种中薯5号,所述甘薯采用南薯88。

为了进一步提高春马铃薯的产量,在步骤3中,所述春马铃薯在播种后亩用4公斤地膜。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在步骤3中,所述春马铃薯与所述秋马铃薯采用喷施代森锰锌防治晚疫病。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所述秋马铃薯采用交替喷施代森锰锌和克露防治晚疫病。

采用本发明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能够带来的有益效果有:解决了套作共生矛盾,均衡增产;充分领用了光能与闲置的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较传统模式的套作模式增产700公斤以上,增加一季收入600元/亩以上。

附图说明:

图1 为实施例中3-5月的田间种植图;

图2为实施例中7-9月的田间种植图;

图3为实施例中9-11月的田间种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其中,所述马铃薯包括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选种;

其中,春马铃薯选择株型紧凑、早中熟高产品种;

玉米选择株型紧凑、株高中等的中熟高产品种;

甘薯选择高产优质品种;秋马铃薯选择早熟高产优质品种;

步骤2:田间设计;

采用1.67米带植机械化播种,双行春马铃薯套双行玉米,春马铃薯行窝距为34x28厘米,垄高20厘米,垄宽90厘米,密度2850株/亩;

玉米窄行距33厘米,行株距为33x33厘米,密度2400株/亩;

甘薯在春马铃薯收获后聚土起垄,选择壮苗移栽,行株距34x28厘米,密度2850株/亩;

秋马铃薯采用人工在玉米窄行林下播种,行株距33x33厘米,密度2400株/亩;

步骤3:种植及田间管理;

春马铃薯:播种期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播种,亩用农家肥2000公斤,加30%(N13、P8、K9)有机质含量≥20%的有机复混肥50公斤做底肥,亩用清粪水800公斤兑尿素10公斤做提苗肥,中耕除草培土,防治晚疫病,后期追施0.5%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5月中旬时选晴天及时收获;

玉米:播种期3月中下旬,采用盖膜肥球育苗,移栽时亩用玉米专用肥(N18、P9、K3)15公斤,加磷肥10公斤做底肥,施1000公斤清水粪做定根肥;轻施提苗肥,巧施拔节肥,大喇叭口期重施攻穗肥,防治玉米螟、玉米纹枯病,8月下旬收获;

甘薯:播种期5月下旬到6月中旬,采用双膜覆盖培育壮苗,45%复合肥40公斤做底肥,插后7天施点头肥,8月中旬追肥,防治病虫害,提蔓防徒长,清沟排渍,11月中旬收获;

秋马铃薯:播种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苗期与玉米靠种7-15天,亩施底肥有机复混肥50公斤,追施提苗肥,中耕培土,防治晚疫病,后期追施0.5%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11月下旬选晴天收获。

下面为采用本实施例的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所做的试验:

1. 试验地点:在重庆市巫溪县徐家镇枣树村所做的试验,该试验地点海拔850米,面积40亩。

2. 试验材料:玉米品种采用长玉18,春、秋马铃薯品种采用脱毒良种中暑5号,甘薯品种采用南薯88;复合肥使用万植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N13、P8、K9,有机质大于20%),普通一米宽地膜。

3. 田间设计:传统“薯/玉/苕”三熟制套作栽培模式和本实施例“薯/玉/苕/薯”四熟制套作栽培模式面积各占20亩,均采用1.67米带植机械化播种。本实施例为双行马铃薯套双行玉米,春春马铃薯窝距28厘米,垄高20厘米,垄宽90厘米,密度为2850株/亩;玉米窄行距33厘米,株距33厘米,密度2400株/亩,采用育苗移栽;甘薯在春马铃薯收获后聚土起垄,选择状苗移栽,株距28厘米,密度2850株/亩;秋马铃薯采用人工在玉米窄行林下播种,株距33厘米,密度2400株/亩。具体情况见图1-3。

4. 种植及田间管理

春马铃薯1月7号播种,亩用复合肥100公斤,地膜4公斤。3月上旬及时引苗出膜,亩追尿素15公斤,晚疫病防治根据预警系统指导,在4月12日喷施代森锰锌预防晚疫病,4月19日、4月26日喷施克露防治晚疫病。5月15日测产收获。

玉米3月25日育苗,4月10日移栽,底肥亩用复合肥50公斤,4月20日追尿素10公斤,5月25日追尿素20公斤。8月30日测产收获。

甘薯5月16—18日在马铃薯收获后聚土起垄,选择状苗移栽,苗期亩用15公斤尿素追肥一次。“薯/玉/苕”套作栽培模式在9月20日提蔓一次,“薯/玉/苕/薯”四熟制套作栽培模式在9月20日、10月10日 分别提蔓、理顺藤蔓一次,理顺藤蔓防止影响到秋马铃薯生长,11月10日测产收获。

秋马铃薯在7月20日在室内用一层马铃薯一层湿土多层催芽。在8月5—10日人工在玉米窄行林下带芽播种,亩用有机无机缓释复混肥(N13、P8、K9,有机质含量≥ 20%)50公斤,清粪水10担窝施。玉米与马铃薯的共生期7—10天,玉米收获后及时追肥培土,亩用尿素15公斤,9月15日、9月24日、10月3日、10月13日进行了4次晚疫病防治,代森锰锌、克露交替进行。11月25日测产收获。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测产采用每个点6行45平方米,5点产量平均计算。测产情况见下表。

春马铃薯测产:“薯/玉/苕”、“薯/玉/苕/薯” 5点平均产量分别为2213公斤和2243.8公斤,两个栽培模式平均产量相差30.8公斤,本实施例的套作模式较传统的套作模式每亩增产456.3公斤,亩平增收231.7元。

玉米测产:“薯/玉/苕”、“薯/玉/苕/薯”两种模式5点平均产量分别为524.6公斤和527.4公斤,两个栽培模式平均产量相差2.8公斤,本实施例的套作模式较传统的套作模式每亩增产41.5公斤,每亩增收15元。

甘薯测产:“薯/玉/苕”、“薯/玉/苕/薯”两种模式5点平均产量分别为2356公斤和2378公斤,两个栽培模式平均产量相差22公斤,本实施例的套作模式较传统的套作模式每亩增产325.9公斤,每亩增收121元。

秋马铃薯测产:“薯/玉/苕/薯”栽培模式秋马铃薯5点平均产量为53.1公斤,亩增产785.8公斤,其中商品薯680.5公斤,商品薯率86.6%,秋马铃薯田间收购价格为1.5元/公斤,每亩产值1178.7元,除去成本(种薯、肥料、农药、人工)650元,亩平增收528.7元。

综上,本实施例的马铃薯、玉米与甘薯套作的栽培方法不但解决了套作共生矛盾,均衡增产;充分利用了光能与闲置的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较传统模式的套作模式亩增产1609.5公斤,增加收入896.4元/亩。

附表1春马铃薯测产情况表

附表2玉米测产情况表

附表3甘薯测产情况表

附表4秋马铃薯测产情况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