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848阅读:9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标本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



背景技术:

活体组织病理诊断是外科的第一诊断,是金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标本的检测结果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疾病下一步的治疗计划。病理报告的准确性在相当程度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决定性作用。而正确处理病理标本不仅能给病理诊断及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保证,而且也维护了患者身心,杜绝了因不当标本处理带来的纠纷。现有调查显示,手术室现行的标本处理方法不能有效防止护理差错。

病理标本处理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病理标本的固定和保存。病理样本离体后,由于微环境的变化将发生自溶和(或)腐败,使其结构破坏,同时在微观上,细胞退化、自溶。处理样本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使病理标本尽量保持其离体前状态。更为关键的是,由于需要显微镜观察,因此,病理组织学不仅要求离体样本在宏观方面(如色泽、体积、软硬度等)尽量接近离体前状态,更要求在细胞水平的微观方面要尽量接近活体状态。目前,病理标本最为普遍的处理剂是甲醛溶液和乙醇溶液,然而上述两者均存在明显的缺陷。甲醛易使标本机体发硬、变形、褪色、不保鲜;甲醛溶液中因含有甲醇易聚合产生沉淀,需经常更换;甲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其不仅污染环境,还会不同程度地伤害操作者的眼睛和呼吸系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这对一线医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而含乙醇的保存液长期使用后也会使样本机体发硬,其褪色现象比甲醛更明显;并且这两种溶液保存的样本存在不易造型,运输麻烦的缺陷。

因此,探索低毒、低刺激且效果更好的病理标本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开号为CN10436558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标本保存液,其包含山梨酸钾、纳米银、乙醇、丙三醇、柠檬酸,所述的保存液由山梨酸钾1-5g,纳米银0.1-1g,乙醇100-300ml,丙三醇1-20ml,柠檬酸10-20g,调节pH保持5-6,加纯水定容至1000ml组成。该新型标本保存液能有效地保持标本的原有色泽,各组织肌肉、韧带的柔软,维持良好的韧性和弹性,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液体。但是该保存液中含有大量的乙醇,长期使用易使标本失水,固缩,变形。公开号为CN10479876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医学研究的离体样本的保存处理液,由如下质量分数的原料制备而成:硼酸7份、良姜13份、金银花10份、夏枯草4份、丹参5份、野菊花8份、山萸12份、大枣15份、甘草15份。该发明病理组织学样本保存处理液可以代替福尔马林使用,组织形态保持良好,染色充分,镜下细胞结构清晰,结构完整,完全可以满足病理组织学对样本的保存处理要求。该标本保存处理液采用纯中药制备而成,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所制备处理液的组成不易被掌控,且其性质受人为及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制备简单,安全无毒,形态保存完整,不易固缩、变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薄荷醇12~15g,甘油10~20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5~10ml,绿原酸10~20g,聚乙烯吡咯烷酮30~70g,氯化钠30~40g,纯水补至1000ml。

优选地,所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3g,甘油14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7ml,绿原酸13g,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优选地,所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4g,甘油16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8ml,绿原酸15g,聚乙烯吡咯烷酮50g,氯化钠35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薄荷醇12~15g、甘油10~20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5~10ml、绿原酸10~20g、聚乙烯吡咯烷酮30~70g和氯化钠30~40g;首先将氯化钠用500ml纯水完全溶解,得氯化钠溶液;然后在其中依次加入甘油、薄荷醇、绿原酸和乙氧基化乙炔二醇,搅拌混合10~15分钟;最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边搅拌边加纯水到混合物体积为1000ml,继续搅拌至所述混合物状态均一,即得。

优选地,所述继续搅拌的转速为2000~3000rpm/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病理组织采用全新的固定液,其中:薄荷醇:为薄荷精油中的主要成分,以游离和酯的状态存在,具有薄荷香气,掩盖不良气味,医学上具有止痒、止痛、防腐、刺激、麻醉、清凉和抗炎作用;甘油:是无色无臭的液体,能与水和乙醇任意混合,其所形成的溶液较稳定,吸湿性高,起到防干燥的作用,使组织保持柔软状态;乙氧基化乙炔二醇:为一种非离子型润湿剂,具有超强的润湿作用,能够促进甘油、绿原酸等成分快速地流动并润湿病理组织,进而起到快速地固定作用;绿原酸: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医学上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消炎等作用,通过对加入量的控制,能够有效避免其致敏作用,使其发挥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具有亲水性、易流动的白色或近乎白色的粉末,具有胶体保护作用、成膜性、粘结性、吸湿性、增溶或凝聚作用,与甘油、乙氧基化乙炔二醇等成分配合快速在病理组织的表面及内部成膜,凝聚,辅助强化固定效果。该固定液中各组分组配合理,效果明显,具有防止组织和细胞自溶、渗透、杀菌、防腐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固定液能够完全替代甲醛溶液,而且性质稳定,无毒副作用,病理标本经固定处理后软硬度适中,无明显收缩发硬现象,韧性良好,无明显变形和褪色;固定过程中,固定液无混浊或沉淀现象发生。采用本发明固定液进行病理组织的固定不但可以避免被动吸入甲醛的危害,还可避免甲醛保存液易挥发、聚合沉淀多需定期更新和补充的麻烦和费用。此外,本发明固定液在室温条件下,活性持久,不易发霉,能够作为病理标本的保存液长期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

本发明所涉及的病理组织是指有病变的组织或脏器,并不限定于某一特定组织,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普遍知识能够常规选择将某一病理组织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处理,并获得预期的效果。

实施例1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薄荷醇13g,甘油14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7ml,绿原酸13g,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上述重量的薄荷醇、甘油、乙氧基化乙炔二醇、绿原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氯化钠;首先将氯化钠用500ml纯水完全溶解,得氯化钠溶液;然后在其中依次加入甘油、薄荷醇、绿原酸和乙氧基化乙炔二醇,搅拌混合12分钟;最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边搅拌边加纯水到混合物体积为1000ml,2000rpm/min继续搅拌至所述混合物状态均一,即得。

为理解本发明病理组织保存固定液的应用,举例说明一种病理组织保存固定液的使用方法:首先,按照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获得保存固定液;然后,将取材后的病理组织浸入上述保存固定液中密封保存,根据病理组织的使用目的不同,设定不同时长的保存期限。

实施例2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4g,甘油16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8ml,绿原酸15g,聚乙烯吡咯烷酮50g,氯化钠35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上述重量的薄荷醇、甘油、乙氧基化乙炔二醇、绿原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氯化钠;首先将氯化钠用500ml纯水完全溶解,得氯化钠溶液;然后在其中依次加入甘油、薄荷醇、绿原酸和乙氧基化乙炔二醇,搅拌混合15分钟;最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边搅拌边加纯水到混合物体积为1000ml,2500rpm/min继续搅拌至所述混合物状态均一,即得。

实施例3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2g,甘油10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5ml,绿原酸10g,聚乙烯吡咯烷酮30g,氯化钠30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为:分别称取上述重量的薄荷醇、甘油、乙氧基化乙炔二醇、绿原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氯化钠;首先将氯化钠用500ml纯水完全溶解,得氯化钠溶液;然后在其中依次加入甘油、薄荷醇、绿原酸和乙氧基化乙炔二醇,搅拌混合10分钟;最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边搅拌边加纯水到混合物体积为1000ml,3000rpm/min继续搅拌至所述混合物状态均一,即得。

实施例4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5g,甘油20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10ml,绿原酸20g,聚乙烯吡咯烷酮70g,氯化钠40g,纯水补至1000ml。

实施例5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3g,甘油12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7ml,绿原酸14g,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实施例6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4g,甘油16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9ml,绿原酸18g,聚乙烯吡咯烷酮60g,氯化钠36g,纯水补至1000ml

实施例7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4g,甘油18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8ml,绿原酸15g,聚乙烯吡咯烷酮55g,氯化钠35g,纯水补至1000ml。

实施例8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组成为:薄荷醇15g,甘油19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8ml,绿原酸16g,聚乙烯吡咯烷酮65g,氯化钠38g,纯水补至1000ml。

对比例1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制备方法采用下述步骤:分别称取上述重量的薄荷醇、甘油、乙氧基化乙炔二醇、绿原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氯化钠;量取500ml纯水,依次将氯化钠、甘油、薄荷醇、绿原酸、乙氧基化乙炔二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纯水中,搅拌混合12分钟后,加纯水到混合物体积为1000ml,2000rpm/min继续搅拌至所述混合物状态均一,即得。

对比例2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薄荷醇13g,乙醇14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7ml,绿原酸13g,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参阅实施例1,不再赘述。

对比例3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薄荷醇13g,甘油14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7ml,柠檬酸13g,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参阅实施例1,不再赘述。

对比例4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薄荷醇13g,甘油14g,绿原酸13g,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参阅实施例1,不再赘述。

对比例5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薄荷醇13g,甘油14g,绿原酸13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参阅实施例1,不再赘述。

对比例6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山梨酸钾20g,甘油14g,乙氧基化乙炔二醇7ml,聚乙烯吡咯烷酮40g,氯化钠32g,纯水补至1000ml。

上述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的制备方法参阅实施例1,不再赘述。

对比例7

一种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其组成为:体积浓度为20%的甲醛。

效果评价

①抑菌实验:取本发明实施例1~4、对比例1~7所得保存固定液,精确称重后置于无菌锥形瓶中作为样品组,并按上述方法制备不加保存固定液的对照样品组,将十组分别加入70毫升的磷酸盐缓冲液(0.03moL/L)和5mL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菌液,在25℃、200rpm/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小时,分别于1小时取样,计算细菌数量变化。每批实验重复4次,计算平均抑菌率。

抑菌率的计算:依据公式X=(A-B)/A×100%,X为抑菌率;A为试验样品振荡前平均菌落数;B为试验样品振荡后平均菌落数。判断标准:不加样片组振荡前后的菌落数差值要在10以内,试验样品抑菌率与对照组样品抑菌率之差>26%,可判定该产品有抗菌作用。

②稳定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1~4、对比例1~7所得保存固定液置于4℃、无菌条件下贮存,6个月后重做抑菌实验,观察其抑菌效果,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环直径并记录,抑菌圈直径>7mm,判定为有抑菌作用;抑菌环直径小于或等于7mm,判为无抑菌作用;每组实验重复4次。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均购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发明实施例1~4、对比例1~7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抑菌及其稳定性实验结果

注:表中的数据均为实验均值。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得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液对常见的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历6个月的稳定性实验后依然保持很强的抑菌效果。与采用甲醛进行保存固定的效果相当。而对比例1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所得保存固定液抑菌效果明显不稳定;对比例2具有较强的抑菌及持久抑菌效果;对比例3的短时抑菌效果较好,持久性较差;对比例4具有持久抑菌效果,但是效果一般;对比例5没有持久抑菌效果;对比例6具有较弱的持久抑菌效果;实施例7的持久抑菌效果显著。

③气味、形态、刺激性调查:临床采集乳腺癌组织样本50份,随机分成10组,每组5份,分别采用实施例1~4、对比例1~7的保存固定液对上述样本进行固定。由医护人员对上述保存固定液的气味及刺激性进行评分;由病理专家对样本的12小时、2个月、6个月的保存形态及其触感进行评分;上述各项目的评分区间为1分至5分,按照各指标的强弱程度或优良级别进行打分,分数越高代表该指标越优,分数越低则表明该指标越差,1分、2分、3分、4分、5分依次代表差、一般、较好、良好、优异。上述指标的评分结果见表2所示。

表2指标评价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保存固定液进行病理组织的保存固定,气味小,刺激性小,安全性高;适宜长期保存,形态变化小,即不发生明显的固缩或膨胀;触感接近原始状态,无明显硬化或软化现象。对比例1与本发明采用相同的配方,制备方法不同对其试剂的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对比例2经历2个月的保存后形态变化及其触感即发生明显改变。对比例2经历6个月的保存后形态变化及其触感发生明显改变。对比例3~6舍弃或替换部分组成本发明的原料,发现对其长期保存来说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对比例7采用甲醛作为保存固定液,12小时效果显著,但是长期保存无益。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