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蜜桃大苗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桃系蔷薇科李属果树,原产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主要水果种类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统计,全世界有5000个以上品种,而我国约占1000个左右。桃栽培分布广泛,品种资源丰富,根据形态特征,桃栽培品种可划分为六大品种群即:硬肉桃品种群、蜜桃品种群、水蜜桃品种群、蟠桃品种群、油桃品种群以及黄桃品种群。在六大品种群中,水蜜桃进化程度最高,柔软多汁,营养丰富,味佳,深爱广大群众特别喜爱的水果,其主要栽培区域在长江流域江南一带。浙江省是全国水蜜桃的主产区,尤其是奉化玉露水蜜桃,以其肉质细软、汁多味甜、香气浓郁、皮薄易剥、入口即溶的品质特性,被誉为“琼浆玉露”、“瑶池珍品”而弛名中外。
桃由于遗传基因的不稳定性,不能用种子繁育,一般都采用嫁接繁育方法培养苗木。南方水蜜桃繁育以野生毛桃做砧木,其优点是能适应温暖多湿的气候条件,亲和力强,嫁接成活率高,根系发达,较耐干旱瘠薄,生长发育好。水蜜桃苗嫁接可分为生长期芽接苗和休眠期技接苗二种。生长期又分5月下旬至6月中旬嫁接苗(又称火接苗),当年为成苗出圃,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嫁接苗,当年出圃为半成苗(又称芽苗);休眠期技接于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进行,出圃为成苗。
常规水蜜桃栽培从苗木种植到投产需三年时间,南方水蜜桃大部分都是栽培老区,且土地资源紧张,分布集中,重荐现象严重,造成病菌长期大量残留在土壤中,发生严重的桃流胶病、褐腐病、疮痂病、穿孔病等桃连作障碍病,使桃园衰老加快,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严重影响了桃经济寿命和经济效益,尤其对水蜜桃休闲旅游观光园区的整体形象影响较大,阻碍了农业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水蜜桃大苗移栽方法,解决水蜜桃栽培区域尤其是南方水蜜桃重荐桃园更新改造过程中前期投入成本过高的技术问题,以缩短幼苗栽培时间,促进提早投产以及减轻连作障碍病对桃树的危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蜜桃大苗移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圃地准备:选取建园附近、运输方便、有水源和浇灌条件的空地制作苗床,采用1.8m×1.5m的株行作垄;
(2)容器选择:采用规格为40cm×40cm或40cm×50cm,且通透性好的圆柱形容器;
(3)营养土配置:采用未经种植过水蜜桃的优质土50-60份、腐熟的农家肥20-30份或有机无机复混肥2份、木屑10份,混合均匀配置成营养土,并将配置好的营养土装入上述容器中,容量为2/3;
(4)容器填埋:将上述装有营养土的容器按1.8m×1.5m的株行距排列,并将容器的1/3埋入圃地土壤中;
(5)苗期管理:
①定植:于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将已嫁接好的水蜜桃苗直接种植在步骤(4)的容器内,并及时浇水;
②定杆高度:半成苗当主干生长到60cm时摘心定杆,成品苗种植时直接在60cm处剪去上部主干定杆;
③除萌抹芽:发新梢后,要及时除去半成苗砧木上萌发的野生芽,抹去成苗底部30cm以下的萌芽,以保证养分集中供应到余留芽上;
④树形培养:桃树树形以“y”形培养为主,半成苗长至60cm摘心以后,选择一对方向角度为180°的强壮枝作为主枝培养;成苗同样选择剪口处抽生的一对方向角度为180°的强壮枝作为主枝培养,并将主干上其余枝条留10-15cm左右扭枝,作为辅养枝;
⑤一年生苗培育及冬季修剪:水蜜桃幼树主要以培养树形为目标,一年生桃树冬季修剪重点保证2个主枝通过重剪来培养,剪口下需保留1个健壮的叶芽作为明年抽生的主枝延长枝,2个主枝的开张角度达45°以上,必要时可用拉枝方式开张角度,将其余的枝条在基部剪去;
⑥二年生苗培育及冬季修剪:二年生桃树在抽芽时要及时抹去剪口下的竞争芽和树冠内膛的徒长芽,在整个生长期,对内膛过多枝及粗壮直立枝采取疏枝、摘心、扭枝、拉枝等技术措施培养树形,同时在主枝延长枝的新梢中,在距主杆60-80cm处,选外斜侧强壮的新梢各1个,以作为副主枝培养;二年生桃树冬季修剪时,继续保证2个主枝剪口下保留1个健壮的叶芽作为来年抽成的主枝延长枝,副主枝同样保证剪口下保留1个健壮的叶芽作为来年抽生的副主枝延长枝,但开张角度要比主枝大,同时在主枝、副主枝上适当培育一些结果枝、保留部分细弱枝;
⑦苗木施肥:幼树以营养生长为主,将尿素或复合肥配成1:200-1:300浓度的水溶液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薄肥勤施;
⑧病虫害防治:于3-8月份用2.5%溴氰菊酯或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在有虫害时进行防治,以消除芽虫、梨小食心虫等虫害;
⑨大苗移栽种植:大苗移栽最佳时间是在11月至翌年2月进行,先在新发桃园或更新桃园内按4m×4.5m或4m×5m株行距挖好定植穴,定植穴的规格为口径80-100cm、深度80cm以上,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再将腐熟农家肥40-50kg或有机无机复混果树专用肥4-5kg与土壤混合收入,地表面覆土20-30cm,种植时将容器去掉,大苗直接种植在表面土上,踏实并浇水灌溉。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的容器为美植袋或控根器或营养钵。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的内直径为40cm、高度为40c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优质土为圃地表土或泥炭土或水稻土或砂质黄红壤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水蜜桃大苗移栽方法,选择桃园附近、运输方便、有水源和浇灌条件的平地作为水蜜桃苗木圃地,采用规格为40cm×40cm或40cm×50cm、通透性好的圆柱型育苗容器,配置适于水蜜桃生长的营养土,并统一种植在育苗圃地,通过对苗木进行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以及整形修剪、树形培养等技术措施,在圃地内育苗2年后,进行大苗带土移栽方式种植或更新桃园,能够有效解决水蜜桃栽培区域尤其是南方水蜜桃重荐桃园更新改造过程中前期投入成本过高的技术问题,以缩短幼苗栽培时间,促进提早投产以及减轻连作障碍病对桃树的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水蜜桃大苗移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圃地准备:选取建园附近、运输方便、有水源和浇灌条件的空地制作苗床,采用1.8m×1.5m的株行作垄;
(2)容器选择:采用规格为40cm×40cm或40cm×50cm,且通透性好的圆柱形容器,优选地,所述容器的内直径为40cm、高度为40cm,容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耳提,以便于搬运使用,其中,容器为美植袋或控根器或营养钵;
(3)营养土配置:采用未经种植过水蜜桃的优质土50-60份、腐熟的农家肥20-30份或有机无机复混肥2份、木屑10份,混合均匀配置成营养土,并将配置好的营养土装入上述容器中,容量为2/3;优选地,优质土为圃地表土或泥炭土或水稻土或砂质黄红壤土;
(4)容器填埋:将上述装有营养土的容器按1.8m×1.5m的株行距排列,并将容器的1/3埋入圃地土壤中;
(5)苗期管理:
①定植:于当年12月至翌年2月将已嫁接好的水蜜桃苗直接种植在步骤(4)的容器内,并及时浇水;
②定杆高度:半成苗当主干生长到60cm时摘心定杆,成品苗种植时直接在60cm处剪去上部主干定杆;
③除萌抹芽:发新梢后,要及时除去半成苗砧木上萌发的野生芽,抹去成苗底部30cm以下的萌芽,以保证养分集中供应到余留芽上;
④树形培养:桃树树形以“y”形培养为主,半成苗长至60cm摘心以后,选择一对方向角度为180°的强壮枝作为主枝培养;成苗同样选择剪口处抽生的一对方向角度为180°的强壮枝作为主枝培养,并将主干上其余枝条留10-15cm左右扭枝,作为辅养枝;
⑤一年生苗培育及冬季修剪:水蜜桃幼树主要以培养树形为目标,一年生桃树冬季修剪重点保证2个主枝通过重剪来培养,剪口下需保留1个健壮的叶芽作为明年抽生的主枝延长枝,2个主枝的开张角度达45°以上,必要时可用拉枝方式开张角度,将其余的枝条在基部剪去;
⑥二年生苗培育及冬季修剪:二年生桃树在抽芽时要及时抹去剪口下的竞争芽和树冠内膛的徒长芽,在整个生长期,对内膛过多枝及粗壮直立枝采取疏枝、摘心、扭枝、拉枝等技术措施培养树形,同时在主枝延长枝的新梢中,在距主杆60-80cm处,选外斜侧强壮的新梢各1个,以作为副主枝培养;二年生桃树冬季修剪时,继续保证2个主枝剪口下保留1个健壮的叶芽作为来年抽成的主枝延长枝,副主枝同样保证剪口下保留1个健壮的叶芽作为来年抽生的副主枝延长枝,但开张角度要比主枝大,同时在主枝、副主枝上适当培育一些结果枝、保留部分细弱枝;
⑦苗木施肥:幼树以营养生长为主,将尿素或复合肥配成1:200-1:300浓度的水溶液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薄肥勤施;
⑧病虫害防治:于3-8月份用2.5%溴氰菊酯或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在有虫害时进行防治,以消除芽虫、梨小食心虫等虫害;
⑨大苗移栽种植:大苗移栽最佳时间是在11月至翌年2月进行,先在新发桃园或更新桃园内按4m×4.5m或4m×5m株行距挖好定植穴,定植穴的规格为口径80-100cm、深度80cm以上,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再将腐熟农家肥40-50kg或有机无机复混果树专用肥4-5kg与土壤混合收入,地表面覆土20-30cm,种植时将容器去掉,大苗直接种植在表面土上,踏实并浇水灌溉。
本发明提供的水蜜桃大苗移栽方法,选择桃园附近、运输方便、有水源和浇灌条件的平地作为水蜜桃苗木圃地,采用规格为40cm×40cm或40cm×50cm、通透性好的圆柱型育苗容器,配置适于水蜜桃生长的营养土,并统一种植在育苗圃地,通过对苗木进行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以及整形修剪、树形培养等技术措施,在圃地内育苗2年后,进行大苗带土移栽方式种植或更新桃园,能够有效解决水蜜桃栽培区域尤其是南方水蜜桃重荐桃园更新改造过程中前期投入成本过高的技术问题,以缩短幼苗栽培时间,促进提早投产以及减轻连作障碍病对桃树的危害。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