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获得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9007阅读:1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获得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11月13日申请号为201510782583.2名称为“一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创制方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属于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获得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雄性不育系在杂交制种、提高农业产量中占据巨大优势,控制作物的雄性生殖发育对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一般将雄性不育分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和细胞核雄性不育(gms)两种。三系杂交体系即依赖于cms。我国在1973年首次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目前共获得上百个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常年种植面积1,500多万公顷。然而,三系杂交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首先,只有约5%的水稻品种具有恢复基因,可用于杂交育种试验,此杂种优势受到严重限制。其次,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质单一,一旦细胞质不育丧失或某种毁灭性病虫害发生,会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细胞核雄性不育中光温敏条件性雄性不育的发现,两系法杂交水稻应运而生。相对于三系杂交法,光温敏不育系兼有不育系和保持系两种状态。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不受恢保关系的限制,即细胞核不育可以与大量常规品种杂交,配组自由,更容易获得性状优良的杂交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三系中雄性不育细胞质单一化的问题。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早在1973年石明松在中国湖北从晚粳品种(oryzasativassp.japonica)农垦58中选育出光敏感不育系。随后,以农垦58s(nk58s)为父本,与籼稻杂交获得的培矮64s(pa64s)也在两系杂交中得到广泛应用(杨仕华等,杂交水稻,2009,24:5-9),只是培矮64s的育性对温度更加敏感(罗孝和等,杂交水稻,1992,7:27–29)。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受单基因隐性位点控制;研究表明,农垦58s与培矮64s的不育性状均受同一个遗传位点控制,一个突变的小rna(smallrna)osa-smr5864m,即可导致pms2以及p/tms2-1(农垦58s和培矮64s)突变体的不育表型(丁寄花等,procnatlacadsciusa,2012,109:2654–2659;周海等,cellresearch,2012,22:649–660)。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是1987年由邓华风在籼稻中发现并育成的第一个籼型温敏不育系,生产上已经用它培育了一批优良的杂交组合(贾建航等,植物学报,2003,45,614–620)。研究发现安农s-1的不育性状由另一个位点tms5控制,该位点的突变导致一个rnasez家族蛋白的功能缺失。在不同温度下,该蛋白通过对ubl40mrna积累程度的调控,影响细胞内泛素平衡,控制水稻温敏雄性不育(周海等,naturecommunications,2014,5:4884)。

在农业生产上,光温敏不育系是指其雄性不育或可育的性状受控于外界温度光周期条件,即不育系在高温或者长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可用于杂交制种;而在低温或者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可育,可用于自身繁殖,因而免去了保持系,这样可以与农业生产上的环境条件保持一致。

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具有不受恢保关系的限制,即核不育可以与各种常规品种杂交,配组自由,克服了三系育种中受恢复系中恢复基因的限制的缺陷,因而更容易获得性状优良的杂交优势,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三系法中雄性不育细胞质单一的问题。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的统计资料,1993年到2009年共有121个两系组合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者超过6700公顷,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97.4万公顷。

虽然发现的光温敏不育系中,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的两系杂交水稻的组合已有200多种,但是大部分光温敏不育系均由农垦58s、安农s-1等少数几个光温敏品种转育而来,即控制核不育的遗传位点较为单一。因此,目前生产上主推的光温敏不育系组合的遗传背景较窄,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资源的开发。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近年来盛夏的低温潮对两系制种的安全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如2009年7月江淮地区的持续低温使两系水稻的制种纯度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和制种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上急需起点温度更低的光温敏品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得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获得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方法,步骤包括将m1代种子诱变,在长日照和高温条件下种植并收种,获得m2代水稻种子;长日照、高温条件下,种植m2代水稻种子,并选出m2代中不育表型的植株;其特征在于,去除所说的m2代不育表型的植株的主穗,在短日照和低温条件下种植,使其重新生长抽穗结实,获得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植株。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说的m2代不育表型的植株剪去主穗后,植株在短日照和/或冷灌条件下生长发育。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中所说的短日照为日照时间短于12h/天。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说的低温为平均温度低于25℃,优选低于23℃,更优选低于21℃。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说的长日照为日照时间多于12h/天;所说的高温条件为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6℃,如28、30℃,优选为平均温度在26-28℃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所说的步骤还包括对所说的剪去主穗的m2代不育表型的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促蘖。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说的诱变可以为物理诱变剂诱变、化学诱变剂诱变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物理诱变剂可以为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激光、微波以及离子束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优选为x-射线、γ-射线、激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化学诱变剂可以为烷化剂、天然碱基类似物、氯化锂、亚硝基化合物、叠氮化物、碱基类似物、抗生素、羟胺和吖啶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优选为烷化剂、氯化锂、碱基类似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更优选为烷化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烷化剂为甲基磺酸乙酯(ems)、二溴甘露醇(dibromomannitol)、盐酸氮芥(chlormethinehydrochlorid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成的诱变液,优选为甲基磺酸乙酯(ems)、二溴甘露醇(dibromomannitol)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成的诱变液,更优选为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液。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化学诱变剂中甲基磺酸乙酯的浓度为0.1-5%,如0.2%、3%等,优选为0.5–1.8%,如0.6%、0.7%等,更优选为0.8–1.2%,如1.0%、1.2%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采用所述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液处理水稻种子1-48h,优选为处理6-36h,如10h、32h,更优选为8–12h,如12h。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说的长日照、高温条件下的生长均在自然环境下进行。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获得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用于水稻两系法育种。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技术方案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获得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用于创制基因库。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以快速获得大量光温敏不育系水稻植株,用于杂交育种,扩大了光温敏不育系的遗传背景。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创制基因库、开发新型二系杂交水稻,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创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ems诱变获得的光温敏核不育植株;

图3为低温条件下不育植株的育性恢复。

具体实施方式

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中花11号水稻作为实验组,以野生型水稻作为对照组,考察外力诱变对水稻种子育性的影响。

诱变水稻种子

实验组:

5月中旬将2kg实验组m1代水稻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4h,然后用体积浓度为1.0%的ems处理水稻种子12h,处理结束后,将m1代水稻种子与ems诱变液分离,并向经ems溶液处理过的m1代水稻种子中加入1m的naoh和20w/v%na2s2o3,以终止诱变反应。反应结束后,立即用清水冲洗水稻种子20次以上,随后室温下浸种48h,并于30℃培养箱中破胸催芽,种子发芽后移到大田秧板中培养。三周后,将活苗插秧入大田环境中进行培养。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秧成熟、分蘖、抽穗开花、灌浆,9月中旬分株收获6000株m2代种子。

对照组:

5月中旬将1kg对照组水稻种子放入清水中,室温下浸种48h,并于30℃培养箱中破胸催芽,种子发芽后移到大田秧板中培养。三周后,将活苗插秧入大田环境中进行培养。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秧成熟、分蘖、抽穗开花、灌浆,9月中旬分株收获对照组结实可育的种子。

筛选雄性不育植株

在5月下旬浸泡m2代水稻种子48h,待种子长芽后将其直接抛秧在大田中。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秧成熟、分蘖、抽穗开花。在水稻孕穗后,取出部分小穗,于解剖镜下取出花药,用亚历山大染色液浸染2h后,在明场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组小穗的花粉量。并在8月底m2代植株灌浆后,观察筛选不能结穗的水稻植株,并统计不育株系的结实率。

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组的光温敏不育株1-5完全没有花粉,或者仅有绿色的败育花粉,即5个水稻突变体皆表现为雄性不育表型;而对照组的花粉发育正常,即对照组表现为可育表型。

实验组共获得雄性不育株共536株,占m2代单株的9%左右;对照组未获得雄性不育植株。

获得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

在同一世代中,将获得的雄性不育株的成熟穗割蔸去除,统一移栽入规划好的大田中继续让其生长,适时施肥促蘖,秋季的短日照可以促进水稻开花,雄性不育株在10月底进入孕穗期。在此期间,利用秋季自然环境下较低的平均气温(17-20℃)以及较短的日照长度,抽穗后用亚历山大染液进行浸染观察花粉,统计结实率,将其后续成功灌浆的种子收下,结果如图3所示,5个不育植株抽出的穗子皆能够恢复育性,统计获得的536个不育单株的育性可知,其中共有72株恢复育性,占不育植株的13.4%左右,其中结实率高于50%的有30个单株。

不育植株的育性

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考察本发明提供的光温敏不育植株的高温不育性:

1)在利用自然光的玻璃温室中,日夜温度为28-3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

2)在自然条件下,5月下旬种植水稻,7月底-8月初孕穗,9月初观察育性表型。

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光温敏不育植株的低温可育性:

1)在玻璃温室中培养水稻至孕穗期前,4月下旬(平均温度23.5℃)移至自然条件下;

2)利用秋季自然条件筛选,7月底至8月初萌发这些株系,9月下旬进入孕穗期。

经过上述实验,在72个株系中共获得13个高温完全不育,低温恢复50%以上育性的植株。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