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8244阅读:11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利用种子处理剂对种子处理是防治土传和种传性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种子处理剂因其成膜特性可以在土壤中缓慢释放药剂成份从而达到防治土传和种传性病害及提高种子发芽率的目的。因此,采用种子处理剂从源头上解决土传和种传性病害问题已成为作物丰产增收的重要技术。

氟吡菌酰胺是拜耳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啶基乙基苯甲酰胺类杀菌剂,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粒体呼吸,氟吡菌酰胺可用于防治70多种作物上的病害,尤其对核盘菌、灰霉病菌、丛梗孢属病菌和白粉病菌引起的病害防效优异。另外,专利文献,cn103298341b公开了氟吡菌酰胺在防治农作物线虫方面的应用。

咯菌腈属苯基酰胺类,为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施药方式多样化、保护与治疗效果均优异的广谱内吸杀菌剂,可以作茎叶处理、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对霜霉菌、疫霉菌、腐霉菌等引起的作物病害有显革的防治效果。

噻虫胺是由拜耳公司和日本takeda武田公司共同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化学名称为(e)-1-(2-氯-1,3-噻唑-5-基甲基)-3-甲基-2-2-硝基胍。噻虫胺是一类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类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类害虫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药效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有卓越的内吸和渗透作用,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又一品种。其结构新颖、特殊,性能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相比更为优异。农作物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易感染由种子和土壤侵染导致的各类疾病,例如水稻恶苗病和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棉花立枯病、花生根腐病、大豆根腐病、玉米茎基腐病等。种子带菌是引发疾病的初次浸染源,其在生长季节可引发病害的再侵染、发生、蔓延和危害;而种传病害发生后,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内,不仅面临着虫害,一些病原菌的污染也会对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尤其是种子萌发阶段,此外,线虫也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威胁。而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保护措施,种子包衣可以使药剂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比较牢固的膜,既能透气透水又能起到防病防虫的作用,因而深受农民和科研工作者的青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防病又能杀虫的农药种子处理剂,所述种子处理剂组分选择合理,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种子处理剂的应用,所述种子处理剂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的线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跳甲、蚜虫、地老虎、蛴螬等虫害,以及用于防治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立枯病、恶苗病、白粉病、霜霉病等。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种子处理剂用于处理种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种子、播种种子的介质与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组合物接触。

本发明所述的“播种种子的介质”是指任何适合由种子生长植物和/或幼苗的生长环境如土壤和其他生长介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种子处理剂,它的活性成分至少包括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其中,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的重量比在1-20﹕0.1-5:5-20范围内时,防治效果相对更优异,在所述比例范围内两者复配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农药活性成分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种子处理剂中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的重量比优选为2-10:0.2-2:8-16。

进一步的,所述种子处理组合物中活性成分所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70%,优选为10-50%,其余为种子处理剂加工中常用的辅助成分。

进一步的,所述种子处理剂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等中的任一种。

优选的,所述种子处理剂的剂型为悬浮种衣剂,添加的助剂为润湿剂、分散剂、成膜剂、消泡剂、抗冻剂、着色剂和水。

进一步,所述种子处理剂的施用方式也可以比较灵活,既可以叶面喷雾,可与土壤浇灌和滴灌,也可用于种子处理,值得注意的是,种子处理组合物用于叶面喷雾时根据作物的不同其用量也应有所不同,所述的用量均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普通技术知识和常规试验手段确定得到。

进一步的,所述种子处理剂通过处理种子来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植物病原真菌的侵袭。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虫剂、引诱剂、杀线虫剂、杀真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增效剂、肥料等混合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中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复配后在一定范围内对病虫害的防治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2、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处理种子后,既能够防除病害,又能够防除虫害,还可以进一步防治线虫病,有利于节省用药劳动力;

3、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对作物安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一、制剂实施例

1、实施例1:10.6%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种子处理液剂(2.1:0.5:8)

氟吡菌酰胺2.1%

咯菌腈0.5%

噻虫胺8%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化琥珀酸酯5%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

丙酮10%

环己酮10%

聚乙烯醇2%

永固红2%

二甲基甲酰胺补余至100%

所述种子处理液剂的具体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配方将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环己酮混匀,加入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完全溶解后,加入永固红、聚乙烯醇和乳化剂混合均匀形成均相,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液剂。

2、实施例2:20%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种子处理乳剂(6.2:1.2:12.6)

氟吡菌酰胺6.2%

咯菌腈1.2%

噻虫胺12.6%

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5%

丙酮15%

环己酮15%

聚乙烯醇2%

永固红2%

二甲苯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种子处理乳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二甲苯和环己酮、丙酮混匀,加入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完全溶解后,加入永固红、聚乙烯醇、乳化剂混合均匀形成油相,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的种子处理乳剂。

3、实施例3:29%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9.4:1.1:18.5)

氟吡菌酰胺9.4%

咯菌腈1.1%

噻虫胺18.5%

乙氧基-丙氧基化聚芳基苯酚5%

辛基酚聚氧乙烯醚2%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2%

硅酸镁铝1.5%

尿素4%

黄原胶0.08%

永固红1.5%

聚乙烯醇0.5%

消泡剂正辛醇0.4%

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悬浮种衣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去离子水和分散剂、增稠剂、乳化剂、防冻剂、永固红、聚乙烯醇、消泡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继续剪切混匀,然后进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7u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的悬浮种衣剂。

4、实施例4:21%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5:0.9:15.1)

氟吡菌酰胺5%

咯菌腈0.9%

噻虫胺15.1%

白油100#20%

甲基丙烯酸甲酯13%

过氧化苯甲酰0.5%

丙酮20%

亚硫酸氢钠0.2%

乙氧基-丙氧基化聚芳基苯酚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3%

十二烷基磺酸钠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

消泡剂0.2%

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所述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1)芯材:将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和白油混合,用球磨机研磨30分钟,得到微胶囊芯材。(2)溶液的制备:将过氧化苯甲酰(bpo)溶于丙酮中制得溶液ⅱ。(3)油相的制备:在烧杯中加入芯材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用均质机搅拌均匀。(4)水相的制备:在另一烧杯中加入混合乳化剂、溶液ⅱ,并加入4%聚乙烯醇溶液用均质机混合均匀。(5)微胶囊的制备: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并用4%聚乙烯醇溶液补足水相的量,用均质机混合5min,倒入三口烧瓶中,加入亚硫酸氢钠,在35℃,150r/min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24小时即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的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三、生测实施例

1、防治对象:小麦蚜虫、小麦根腐病、小麦线虫;

2、试验方法:试验对象安排在山东寿光市孙集镇一农户农田内进行,应用实施例1-4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小麦种子,试验设置对比例如下:(1)对比例1:34%氟吡菌酰胺·咯菌腈(15+2)悬浮种衣剂;(2)对比例2:20.1%氟吡菌酰胺·噻虫胺(5+15.1)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3)对比例3:13.8%咯菌腈·噻虫胺(1.2+12.6)种子处理乳剂;(4)对比例4:48%氟吡菌酰胺悬浮种衣剂;(5)对比例5: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对比例6: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

分别用实施例和对照例的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晾干后播种,试验处理、用量和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测定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将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和噻虫胺复配后,对小麦蚜虫、小麦根腐病和小麦根结线虫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将三种活性成分复配后,彼此间表现出预想不到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有效成分总量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得到提高,可见,本发明的的种子处理剂通过合理的复配,能够达到“增效减量”的目的;另外,未发现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制剂对小麦出苗率产生不良影响,也没有观察到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剂对作物是安全的;尤其是29%氟吡菌酰胺·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对各个病虫害的防治均表现出优异显著的效果,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