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装置及孵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45711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孵化装置及孵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人工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孵化装置及孵化方法。



背景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

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一般采用自然产卵、人工孵化的方式。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孵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整个过程需要安排专人值班进行巡视,人工成本高;

孵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孵化装置,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通过散气石进行供气,使受精卵块在孵化篓内自行翻动,其可以实现无死角充气,通过悬挂件将孵化篓进行悬设,其溶氧充足,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还能够提高放卵密度。整个结构设计合理,不需要专人值班巡视,人工成本较低,孵化效果较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了一种孵化方法,使用上述提到的孵化装置,其可以使受精卵块孵化,且孵化率明显提高。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孵化装置,其包括孵化件、孵化篓、悬挂件、散气石和供气件,孵化件具有孵化槽,孵化篓与悬挂件连接,悬挂件与孵化件连接,孵化篓悬设于孵化槽内,孵化篓具有容纳腔,散气石与孵化篓连接且位于孵化篓的外侧,供气件用于对散气石供气。

具体的,该孵化装置能够通过散气石进行供气,使受精卵块在孵化篓内自行翻动,其可以实现无死角充气,通过悬挂件将孵化篓进行悬设,其溶氧充足,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还能够提高放卵密度。整个结构设计合理,不需要专人值班巡视,人工成本较低,孵化效果较佳。

可选的,孵化篓包括第一篓件和第二篓件,第一篓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篓件,第一篓件与第二篓件围合且形成孵化篓,第一篓件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

可选的,孵化装置还包括分隔件,分隔件与孵化件连接且将孵化槽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并排设置有多个孵化篓,悬挂件的一端与孵化件连接,悬挂件的另一端与分隔件连接。

可选的,散气石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孵化篓一侧的中心处。

可选的,孵化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支撑架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孵化件的支撑件,支撑架用于将孵化件悬设。

可选的,孵化装置还包括气管,供气件为气泵,气管的一端与气泵连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散气石连通,气泵用于对散气石供气。

可选的,孵化装置还包括安装管和溢水管,孵化件的底壁开设有安装孔,安装管位于安装孔内且与孵化件固定连接,安装管设置有内螺纹,溢水管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溢水管位于孵化槽内。

可选的,孵化装置还包括排水软管,排水软管与安装管连通,排水软管位于孵化件的外侧。

可选的,孵化篓具有网孔,网孔的孔径为2mm-3mm。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孵化方法,其使用上述提到的孵化装置,该方法包括:

将多个散气石捆扎后固定于孵化篓的底部中央;

将孵化篓放入装有水的孵化槽内;

孵化篓通过悬挂件悬设于孵化槽内,且使孵化篓浸入水中150mm-180mm,孵化篓的顶部露出水面30mm-50mm;

将受精卵块放置在孵化篓内;

用供气件对散气石供气。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综上所述,该孵化装置能够通过散气石进行供气,使受精卵块在孵化篓内自行翻动,其可以实现无死角充气,通过悬挂件将孵化篓进行悬设,其溶氧充足,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还能够提高放卵密度。整个结构设计合理,不需要专人值班巡视,人工成本较低,孵化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孵化装置的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孵化装置的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孵化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孵化篓和散气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孵化装置;10-孵化件;11-孵化槽;12-水位线;20-孵化篓;201-容纳腔;202-开口;203-网孔;21-第一篓件;22-第二篓件;30-悬挂件;40-散气石;50-供气件;51-气管;60-分隔件;70-支撑架;71-支撑件;81-安装管;82-溢水管;821-排水处;83-排水软管;91-进水管;92-阀门;93-进水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孵化装置100,其包括孵化件10、孵化篓20、悬挂件30、散气石40和供气件50,孵化件10具有孵化槽11,孵化篓20与悬挂件30连接,悬挂件30与孵化件10连接,孵化篓20悬设于孵化槽11内,孵化篓20具有容纳腔201,散气石40与孵化篓20连接且位于孵化篓20的外侧,供气件50用于对散气石40供气。

本实施例中选用的孵化件10,其整体呈长方体,结构采用0.2mm左右厚度的不锈钢板焊接而成,其长1200mm,宽850mm,深350mm。

悬挂件30可以选用钢丝,其穿过孵化篓20实现与孵化篓20连接,并通过钢丝的端部与孵化件10连接,最终实现孵化篓20的悬设。

孵化篓20可以采用塑料制成,并成型为球状,其与受精卵块的接触效果较佳,并且球状的设计,能够保证节约原材料的同时保证有足够大的内腔。

该孵化槽11内往往预先注入水,注水深度保持在250mm左右。在需要孵化时,将受精卵块放入容纳腔201内。

散气石40位于孵化篓20的外侧,放入孵化槽11内后其相对位于孵化篓20的底部,其下供气,能够更好的翻动受精卵块,并对其供氧。

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形状、尺寸、材质等,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具体的,该孵化装置100能够通过散气石40进行供气,使受精卵块在孵化篓20内自行翻动,其可以实现无死角充气,通过悬挂件30将孵化篓20进行悬设,其溶氧充足,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还能够提高放卵密度。整个结构设计合理,不需要专人值班巡视,人工成本较低,孵化效果较佳。

结合图3和图4,可选的,孵化篓20包括第一篓件21和第二篓件22,第一篓件21可拆卸的连接于第二篓件22,第一篓件21与第二篓件22围合且形成孵化篓20,第一篓件21设置有与容纳腔201连通的开口202。

第一篓件21和第二篓件22均可以选用塑料筛。两个塑料筛对扣后通过钢丝进行相对固定。第一篓件21上的开口202可以方便使用者观察其内部的情况,并且使用者的手部可以通过该开口202伸入容纳腔201内,其可以通过手翻动受精卵块进行检查作业。

成型后的孵化篓20高度为200mm-220mm,其底部直径为330mm-350mm,顶部的开口202的直径为180mm-200mm。

散气石40安装在第二篓件22的底部,也就是说其位于第二篓件22的远离第一篓件21的一侧。

可选的,散气石40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孵化篓20一侧的中心处。

一般的,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的散气石40在孵化篓20的一侧,具体实施时,其位于第二篓件22的中心位置处,从下而上进行供气。

结合图2,可选的,孵化装置100还包括分隔件60,分隔件60与孵化件10连接且将孵化槽11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并排设置有多个孵化篓20,悬挂件30的一端与孵化件10连接,悬挂件30的另一端与分隔件60连接。

通过分隔件60的设置,可以将一个孵化槽11划分为两个区域,其可以同时放置更多个的孵化篓20进行孵化作业。本实施例中选用一个分隔件60,其左右两个区域内各放置了三个孵化篓20。具体实施时,可以选用两个分隔件60,分隔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放置更多的孵化篓20。

结合图1,孵化装置100还设置有进水管91和阀门92,阀门92控制进水管91的进水量,其对应的区域为进水处93。孵化槽11内具有排水处821,进水处93和排水处821相对位于分隔件60的两侧,且均位于孵化件10的两端。

可选的,孵化装置100还包括支撑架70,支撑架70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撑孵化件10的支撑件71,支撑架70用于将孵化件10悬设。

支撑架70的设置,其可以提高孵化件10的高度,一般使其距离地面300mm-400mm。便于使用者操作。

支撑件71可以直接选用钢管或钢条,其对孵化件10进行支撑,避免其变形。

可选的,孵化装置100还包括气管51,供气件50为气泵,气管51的一端与气泵连通,气管51的另一端与散气石40连通,气泵用于对散气石40供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供气件50可以选用气泵,也可以选用鼓风机,还可以选用其他的供气设备。

可选的,孵化装置100还包括安装管81和溢水管82,孵化件10的底壁开设有安装孔,安装管81位于安装孔内且与孵化件10固定连接,安装管81设置有内螺纹,溢水管82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溢水管82位于孵化槽11内。

安装管81可以选用不锈钢管内丝,其主要起到接头的作用。溢水管82安装在孵化槽11内,其末端形成排水处821,当孵化槽11内的水位超过水位线12时,多余的水通过排水处821进入溢水管82内并排出。螺纹连接可以实现快速安装或拆卸。

该安装管81的直径为40mm。该溢水管82的直径为40mm,其长250mm。

可选的,孵化装置100还包括排水软管83,排水软管83与安装管81连通,排水软管83位于孵化件10的外侧。

排水软管83主要起到排水和收集鱼苗的作用。

可选的,孵化篓20具有网孔203,网孔203的孔径为2mm-3mm。

该网孔203的孔径可以选用2mm、2.5mm或3mm等。

本实施例中的孵化装置100主要对斑点叉尾鮰的鱼卵进行孵化。因此其选用的网孔203大小对应其鱼卵大小进行选择。

该网孔203设计合理。若网孔203设计过小,鱼苗孵化后不能通过网孔203进入孵化槽11内,大量鱼苗孵化后容易出现缺氧而死亡。若网孔203设计过大,鱼苗出膜前卵粒粘性减弱而出现离散时,会有卵粒漏出孵化篓20沉入孵化槽11底部缺氧死亡,从而影响孵化率。

当然了,通过选用不同的孵化篓20,可以对不同鱼种的受精卵实现孵化作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孵化装置100,孵化装置100的工作原理是:

将孵化篓20悬设,受精卵块放入后,其靠近水面,能够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孵化过程,孵化篓20底部的散气石40通过供气件50进行供气,其从下而上供气,可以翻动受精卵块,使其具有流动性,增加局部水体的溶氧量,保持孵化篓20内溶氧充足。

进水管91持续供水,保持水体的干净,多余的水通过溢水管82排出。

鱼苗孵出后,其通过网孔203进入孵化槽11内,往往其位于孵化槽11的底部,同时卵膜在水中漂浮,其随着水体的流动,通过排水处821随溢水管82排出。

鱼苗全部出膜后,可以取出孵化篓20,鱼苗在孵化槽11内暂养或者放入育苗池内。这时可以将溢水管82拆下,鱼苗通过安装管81和排水软管83排出,实现鱼苗的收集。

通过该孵化装置100,可以将受精卵的孵化率提高到95%。整个孵化期间占用场地较小,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孵化系统,其包括上述提到的孵化装置100,其具有该孵化装置100的全部功能。

孵化装置100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

该孵化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其可以选用电脑板或者plc。

控制进水管91流量的可以选用电磁阀,同理在气管51上也可以设置电磁阀以控制供气量。该控制装置与电磁阀电连接实现控制。

鱼苗的不同时期,其供气量和供水量需求不同,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实现精确控制,既避免浪费资源,又能达到较佳的孵化效果。

当然了,控制装置还可以控制气泵的输出功率从而实现控制供气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孵化方法,其使用上述提到的孵化装置100,该方法包括:

将多个散气石40捆扎后固定于孵化篓20的底部中央;

将孵化篓20放入装有水的孵化槽11内;

孵化篓20通过悬挂件30悬设于孵化槽11内,且使孵化篓20浸入水中150mm-180mm,孵化篓20的顶部露出水面30mm-50mm;

将受精卵块放置在孵化篓20内;

用供气件50对散气石40供气,并调节其供气量;

打开阀门92,并调节进水管91的供水量。

一般的,每个孵化篓20内放受精卵块1.5kg-2.0kg。

孵化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将手通过开口202伸入容纳腔201内检查受精卵块的孵化情况。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孵化装置100,该孵化装置100能够通过散气石40进行供气,使受精卵块在孵化篓20内自行翻动,其可以实现无死角充气,通过悬挂件30将孵化篓20进行悬设,其溶氧充足,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还能够提高放卵密度。整个结构设计合理,不需要专人值班巡视,人工成本较低,孵化效果较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