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杏鲍菇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42454阅读:43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蘑菇种植领域,具体涉及杏鲍菇种植。



背景技术:

杏鲍菇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能烹饪出几十道美味佳肴。还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极受人们喜爱。杏鲍菇一般采用菌包进行养殖,养殖时先将培养基质装入灭菌包内,再接种菌种,形成菌包,杏鲍菇生长时从菌包中伸出,采摘时工人需要逐一将杏鲍菇从菌包上切下。在采菇时,工人逐一将杏鲍菇从菌包上切下;菌包使用完后,工人需要再次逐一将菌包从养殖架上取下,工人的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工人的工作量的杏鲍菇养殖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杏鲍菇养殖方法,采用杏鲍菇养殖架进行养殖,养殖机包括架体,架体包括框架和固定在框架上的多个放置板;放置板倾斜设置,放置板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多个圆台状的固定斗和条状的齿条,齿条固定在框架上,固定斗固定在放置板上,放置板上设有若干透气孔,固定斗靠近齿条一端直径较小;架体上设有可沿齿条滑动的安装座,安装座底部固定有与齿条啮合的转动齿轮和驱动转动齿轮转动的步进电机;安装座上设有推出机构和用于切割杏鲍菇的切刀,推出机构包括固定在安装座上的风机和气缸,风机与气缸连通,气缸的活塞上固定有可将固定斗中的菌包推出固定斗的推杆;包括以下步骤:

(一)接种:打开菌包的包装袋,将接种枪枪头插入培养基中,并将液体菌种注入培养基内,重新密封包装袋;

(二)催蕾:将菌包放在培养室内培养直到菌丝从培养基中生出,维持4~7天直到菌丝成熟;培养第四~五天,每12小时检测一次,第六~七天,每6小时检测一次;在此过程中,培养室温度维持在8~15℃;整个催蕾过程均遮光处理;

(三)移植:在包装袋表面破开若干小孔,并打开包装袋的封口端;将养殖架放置在养殖房内,逐一将菌包从放置板较高一端放在放置板上,并使杏鲍菇沿着放置板滑入固定斗内;放入菌包时,养殖房内的温度与培养室内的温度维持一致,直到杏鲍菇长度生长到4~7cm;向养殖房内喷入水雾使养殖房内的湿度维持在85~95%、光照维持在400~500lux、二氧化碳浓度为2500~4000ppm;

(四)生长:杏鲍菇长度超过4~7cm后,每2~4天升高1℃,直到养殖房内的温度达到15~17℃,光照维持在800~900lux、二氧化碳浓度为5000~7000ppm;同时每天检测至少1次杏鲍菇的长度,采下长度超过15~18cm的杏鲍菇;

(五)采菇:在75~80%的杏鲍菇的长度达到15~18cm时,打开养殖架上的步进电机和风机,再收集切刀切下的杏鲍菇;与此同时气缸的推杆向外伸出,气缸的推杆将菌包从放置板较高一端推出固定斗。

本方案的原理为:步骤(三)将菌包放在放置板上时,菌包沿着放置板向放置板较低一侧滑如固定斗内,由于固定斗远离放置板一侧尺寸较小,此时固定斗远离放置板一端的侧壁对菌包起到固定作用,故菌包无法从固定斗内落出。在养殖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透气孔进入位于相邻的放置板上的菌包内,使各处的菌包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相同,继而使各处的菌包内的杏鲍菇的生长速度相近。

步骤(四)杏鲍菇从固定斗远离放置板一侧伸出。步骤(五)采菇时,先打开步进电机,电机驱动安装座沿着齿条移动,切刀经过杏鲍菇时切下杏鲍菇。风机向气缸内充气,气缸的推杆向外伸出,气缸的推杆将固定斗内的菌包从放置板较高一端推出固定斗。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一)杏鲍菇生长时,生长出的杏鲍菇从固定斗直径较小一端伸出,在工人碰撞到杏鲍菇时,由于圆台形的固定斗远离放置板一端直径较小,固定斗可以对杏鲍菇和菌包进行固定,杏鲍菇和菌包无法从固定斗直径较小一端落出,避免杏鲍菇被摔碎。

(二)步骤(五)采菇时,步进电机使安装座移动,切刀随着安装座移动,切刀切割杏鲍菇时,固定斗对菌包起到固定作用,避免菌包和杏鲍菇晃动,切刀可以直接将所有的杏鲍菇切下,而不需要工人逐一进行采摘,可以减少工人的工作量。

(三)在安装座经过固定斗时,风机向气缸内充气,气缸的推杆伸出,推动菌包移动,菌包从放置板较高一端被推出,所以可以同步的收割杏鲍菇和取出菌包,进一步减小工人的工作量。

(四)步骤(四)中及时采摘因生长速度过快而过早达到采摘尺寸的杏鲍菇,可以避免杏鲍菇生长时间过长而变老。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三)和步骤(四)中,养殖房内的氧气浓度保持在1000~1500ppm。增加养殖房内的氧气可以促进杏鲍菇的菌盖生长,使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保持更好的比例,继而使杏鲍菇的外形更美观。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三)和步骤(四)的喷水处远离菌包,并避免水聚积在杏鲍菇表面。水不会落到杏鲍菇表面,可以避免杏鲍菇表面因积水而形成鼓包,进一步使杏鲍菇保持更好的外观。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三)和步骤(四)喷入养殖房内的水的温度与养殖房内的温度相同。此时可以避免喷入的水改变养殖房内的温度,继而避免温度对杏鲍菇的生长造成影响。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改进,放置板上设有多个供菌包滑入固定斗的滑槽,步骤(一)将菌包放置在滑槽内。将菌包放入滑槽后沿着滑槽下滑,可以避免菌包在下滑过程中偏移,继而避免杏鲍菇无法落入固定斗内。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改进,齿条长于放置板,步骤(五)切下杏鲍菇后使安装座移动到齿条超出放置板处。杏鲍菇生长时,安装座可以运动到齿条端部,此时安装座不会挡住固定斗,所有的固定斗中都可以放置菌包,提高放置板和固定斗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放置架的机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推进气缸和固定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为:框架1、齿条11、放置板2、滑槽21、固定斗22、安装座3、风源31、从动齿轮32、推进气缸33、转动齿轮34、推杆35、步进电机4、驱动齿轮41。

如图1所示,一种杏鲍菇养殖方法,采用杏鲍菇养殖架进行养殖,养殖架包括架体,架体包括框架1和两块放置板2,两块放置板2从上而下焊接在框架1上,放置板2前端低于后端倾斜,放置板2上设有若干个供菌包滑入固定斗22的滑槽21,放置板2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如图2所示,每个放置板2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若干圆台状的固定斗22和条状的齿条11。齿条11包括左、右滑动齿条,左、右滑动齿条焊接在框架1上,且左端超过放置板2。固定斗22的数目与滑槽21的数量相同,每个固定斗22分别与每个滑槽21对齐。固定斗22后端直径比菌包直径大2cm,前端比菌包直径小2cm,固定斗22底部焊接在放置板2前端。框架1上焊接有安装座3,安装座3左、右端均设有转轴,右侧的转轴两端焊接有与齿条11啮合的转动齿轮34,左侧的转轴两端焊接有与齿条11啮合的从动齿轮32,安装座3上用螺栓固定有步进电机4,步进电机4的驱动轴上焊接有与转动齿轮34啮合的驱动齿轮41。安装座3右端端部焊接有用于切割杏鲍菇的切刀,安装座3上用螺栓固定有推进机构,切割机构包括固定在安装座3上的风机和气缸,气缸包括并排设置的三个推进气缸33,风机通过进风管道与三个推进气缸33连通。三个推进气缸33分别与相邻的三个固定斗22对齐,推进气缸33倾斜设置,推进气缸33的活塞上焊接有推杆35,推杆35左端朝向固定斗22并平行于放置板2。

包括以下步骤:

(一)接种:打开菌包的包装袋,将接种枪枪头插入培养基中,并将液体菌种注入培养基内,重新密封包装袋;

(二)催蕾:将菌包放在培养室内培养直到菌丝从培养基中生出,维持4~7天直到菌丝成熟;培养第4~5天,每12小时检测一次,第6~7天,每6小时检测一次;在此过程中,培养室温度维持在8℃;整个催蕾过程均遮光处理;

(三)移植:在包装袋表面破开若干小孔,并打开包装袋的封口端;将养殖架放置在养殖房内,逐一将菌包从放置板2较高一端放在放置板2上,并使杏鲍菇沿着放置板2滑入固定斗22内;放入菌包时,养殖房内的温度与培养室内的温度维持一致,直到杏鲍菇长度生长到4cm;向养殖房内喷入水雾使养殖房内的湿度维持在95%、光照维持在500lux、二氧化碳浓度为4000ppm;

(四)生长:杏鲍菇长度超过4cm后,每2天升高1℃,直到养殖房内的温度达到15℃,光照维持在900lux、二氧化碳浓度为7000ppm;同时每天检测1次杏鲍菇的长度,采下长度超过15cm的杏鲍菇;

(五)采菇:在75%的杏鲍菇的长度达到15cm时,打开养殖架上的步进电机4和风机,再收集切刀切下的杏鲍菇;与此同时气缸的推杆35向外伸出,气缸的推杆35将菌包从放置板2较高一端推出固定斗22。

步骤(三)将菌包放在放置板2上时,菌包沿着放置板2向放置板2较低一侧滑如固定斗22内,由于固定斗22远离放置板2一侧尺寸较小,此时固定斗22远离放置板2一端的侧壁对菌包起到固定作用,故菌包无法从固定斗22内落出。在养殖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透气孔进入位于相邻的放置板2上的菌包内,使各处的菌包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相同,继而使各处的菌包内的杏鲍菇的生长速度相近。

步骤(四)杏鲍菇从固定斗22远离放置板2一侧伸出。步骤(五)采菇时,先打开步进电机4,电机驱动安装座3沿着齿条11移动,切刀经过杏鲍菇时切下杏鲍菇。风机向气缸内充气,气缸的推杆35向外伸出,气缸的推杆35将固定斗22内的菌包从放置板2较高一端推出固定斗22。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