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农药悬浮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1771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技术。



背景技术: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导致减产。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稻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等原因,水稻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稻区为害逐年加重,而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致使稻纵卷叶螟抗药性增强,引起诸多药剂防治效果的下降,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农民便随意提高用药浓度或加大用药量,更加速了害虫抗性的产生,甚至造成药害等副作用。

为了延长已有的药剂氟吡呋喃酮的使用寿命,必须寻求新的药剂与氟吡呋喃酮进行有效混配,从而提高药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印楝素是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危害水稻、蔬菜、果树、茶树及其他作物的害虫的幼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悬浮剂。

本发明包括辅剂和有效成份,其所述有效成分由氟吡呋喃酮和印楝素组成。

本发明采用两种不同作用的原药进行复配,制备成环保型的悬浮剂,从而达到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的目的。解决了现有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单一药剂进行防治,导致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使其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的弊端,通过本发明实现对稻纵卷叶螟的特效防治作用,提高杀灭效率,有利于提高棉花的现蕾开花生长及提高产量。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主剂氟吡呋喃酮、印楝素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虫剂,并可容易地从市场购得,所选混配的药剂属于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稻纵卷叶螟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并且所选药剂均是中低毒,对环境选择压力低,价格低廉,在较长时间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本发明可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避免单一药剂的杀虫谱窄、持效性不足、防治效果相对不高等弊端,混配后充分发挥药剂的混合增效作用、可以扩大害虫防治谱。

(3)本发明用主剂制成悬浮剂,所制备的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高效,杀灭彻底,药剂对环境污染少,生产成本低,适合于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

根据有效成分的性质、制剂加工原理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氟吡呋喃酮占生物农药悬浮剂总重量的0.1~30%,印楝素占生物农药悬浮剂总重量的0.1~10%。

所述辅剂包括溶剂、乳化剂、稳定剂、抗冻剂、增稠剂、防腐剂和水。

所述溶剂为环己酮、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甲苯、苯、环己醇、乙二醇、丙二醇、聚乙二醇、n-长链烷基吡咯烷酮、甲醇、乙醇、丙醇、异丁醇、环己酮、甲乙酮、二甲基亚砜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所述乳化剂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烷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2,4,6-三(1-苯乙基)苯酚聚(20)乙二醇磷酸单酯、乙氧化烷基苯醚、乙氧化烷基醚、烷基苯磺酸钙、环氧乙烷-脂肪酸伯胺缩合物、三苯乙烯基酚环氧乙烷化磷酸三乙醇胺盐、烷基二聚氧乙烯磺酸钙盐、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联苯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苯基苯酚醚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所述稳定剂为氨基苯甲酸、焦性没食子酸、对硝基苯甲酸、蓖麻油、苏丹黑、没食子酸丙酯、3-氯-1,2-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山梨酸醇、环氧化豆油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所述抗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山梨醇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所述增稠剂为聚醋酸乙酯、明胶、聚乙烯醇、丁苯胶乳、阿拉伯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羧丙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可溶性淀粉、糊精、聚醋酸乙烯脂、萘酚-甲醛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所述防腐剂为多聚甲醛、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苯甲酸钠、异噻唑啉酮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根据悬浮剂的配方组成,在所述生物农药悬浮剂总重量中,溶剂占0.1~60%,乳化剂占0.1~60%,稳定剂占0.1~5%,抗冻剂占0.1~5%,增稠剂占0.1~5%,防腐剂占0.1~5%。

具体实施方式

一、制剂的制备工艺:

实施例1:12.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10.0,印楝素2.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n-长链烷基吡咯烷酮4.0,丙二醇4.0;乳化剂:乙氧化烷基醚6.0,烷基二聚氧乙烯磺酸钙盐4.0;稳定剂: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0,山梨酸醇1.0;抗冻剂:丙三醇2.0;增稠剂:聚乙烯醇1.0,羧甲基纤维素钠1.0,海藻酸钠1.0;防腐剂:多聚甲醛1.0;水62.0。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12.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2:8.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6.0,印楝素2.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二甲苯2.0,聚乙二醇5.0,异丁醇8.0,乙醇2.0;乳化剂:2,4,6-三(1-苯乙基)苯酚聚(20)乙二醇磷酸单酯2.0,烷基苯磺酸钙4.0;增稠剂:丁苯胶乳1.0,聚乙烯吡咯烷酮1.0,可溶性淀粉2.0;抗冻剂:乙二醇1.0,丙三醇1.0;防腐剂:山梨酸钾1.0;稳定剂:丁基缩水甘油醚1.0,苯基缩水甘油醚1.0;水60.0。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8.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3:10.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5.0,印楝素5.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二甲基甲酰胺2.0,n-长链烷基吡咯烷酮6.0,丙醇4.0,二甲苯4.0;乳化剂:乙氧化烷基醚4.0,烷基苯磺酸钙4.0,烷基二聚氧乙烯磺酸钙盐2.0;增稠剂:聚乙烯醇1.0,聚醋酸乙酯1.0,萘酚-甲醛树脂1.0;稳定剂:丁基缩水甘油醚2.0,没食子酸丙酯1.0,焦性没食子酸1.0;抗冻剂:山梨醇1.0,丙二醇1.0;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丙酯1.0;水54.0。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10.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4:8.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2.0,印楝素6.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甲醇4.0,环已酮4.0,异丁醇4.0;乳化剂:三苯乙烯基酚环氧乙烷化磷酸三乙醇胺盐4.0,烷基苯磺酸钙2.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2.0;增稠剂:阿拉伯胶1.0,聚醋酸乙烯脂1.0;稳定剂:对硝基苯甲酸1.0,蓖麻油1.0,苏丹黑1.0;抗冻剂:丙二醇1.0;防腐剂:苯甲酸钠1.0,异噻唑啉酮1.0;水64.0。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8.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5:6.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1.0,印楝素5.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苯2.0,环己醇10.0;乳化剂:联苯酚聚氧乙烯醚8.0,乙氧化烷基苯醚2.0;增稠剂:明胶0.5,羧丙基纤维素钠0.5;稳定剂:环氧化豆油0.5、环氧化亚麻油0.5,焦性没食子酸0.5;抗冻剂:丙二醇1.0;防腐剂:苯甲酸钠1.0;水67.5。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6.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6:4.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3.0,印楝素1.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甲乙酮4.0,环已酮2.0,二甲基亚砜2.0;乳化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3.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3.0;稳定剂:氨基苯甲酸0.5,蓖麻油;增稠剂:糊精0.5,聚氧化乙烯0.5;抗冻剂:丙二醇1.0;防腐剂:苯甲酸钠1.0,异噻唑啉酮1.0;水77.5。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4.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7:30.1%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30.0,印楝素0.1。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甲乙酮3.0,聚乙二醇8.0,二甲基甲酰胺4.0,二甲基亚砜2.0;乳化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4.0,聚氧乙烯苯基苯酚醚2.0,乙氧化烷基醚2.0,环氧乙烷-脂肪酸伯胺缩合物2.0;稳定剂:焦性没食子酸1.0;增稠剂:聚乙二醇1.0;抗冻剂:乙二醇聚0.5,乙二醇0.5,山梨醇0.5;防腐剂:苯甲酸钠1.0,异噻唑啉酮1.0;水37.4。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30.1%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8:10.1%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0.1,印楝素10.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聚乙二醇4.0,甲乙酮5.0,乙二醇5.0;乳化剂:三苯乙烯基酚环氧乙烷化磷酸三乙醇胺盐2.0,联苯酚聚氧乙烯醚2.0,乙氧化烷基醚3.0,环氧乙烷-脂肪酸伯胺缩合物3.0;稳定剂:对硝基苯甲酸2.0,苏丹黑2.0,3-氯-1,2-环氧氯丙烷2.0;增稠剂:聚醋酸乙酯1.0,聚丙烯酰胺1.0;抗冻剂:乙二醇聚1.0,山梨醇0.5;防腐剂:苯甲酸钠1.0,多聚甲醛1.0;水54.4。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10.1%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实施例9:12.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组成及制备方法。

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为:氟吡呋喃酮9.0,印楝素3.0。

辅剂各成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溶剂:异丁醇3.0,环已酮6.0,乙二醇苯6.0;乳化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4.0,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4.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5.0;稳定剂:焦性没食子酸0.5,氨基苯甲酸0.5,蓖麻油;增稠剂:糊精0.5,可溶性淀粉0.5,聚氧化乙烯0.5;抗冻剂:乙二醇0.5,丙二醇1.0;防腐剂:苯甲酸钠1.0,异噻唑啉酮1.0;水54.0。

将上述重量比的原料混配后用悬浮剂加工方法制成12.0%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悬浮剂。

二、试验及效果:

采用浸叶接虫法,参照刘宏等方法,将各药剂分别配制成相应的浓度梯度,同时设置清水为对照。

选取鲜嫩的稻苗于供试药液中浸渍10秒,取出自然晾干,放到准备好的玻璃试管中(内径5cm,高22cm)中,然后接入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10头,管口用纱布扎紧,每浓度3次重复,处理完毕,于24小时后检查并记录死活虫数,计算各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死亡率、校正死亡率,绘制毒力回归线,计算lc50值。混剂的共毒系数采用孙云沛法计算。

共毒系数ctc=100×实际混用的毒力指数/理论混用的毒力指数。

当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时,表明有增效作用;接近100,表示有相加作用;明显小于100,表明有拮抗作用。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药剂对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72h)

由表1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印楝素、氟吡呋喃酮与印楝素各个配比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按序(5:1、3:1、1:1、1:3和1:5)分别为31.53、23.06、22.31、18.66、19.98、19.57和22.51mg/ml;印楝素与氟吡呋喃酮各个配比混配的共毒系数按序(5:1、3:1、1:1、1:3和1:5)分别为133.15、154.76、133.31、126.35和112.21。印楝素与氟吡呋喃酮配比为5:1、3:1、1:1和1:3时具有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为3: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

三、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在某镇水稻田进行,水稻品种为南粳46,水稻栽培方式为机插秧,6月9日移栽,试验田肥力中等,水稻长势良好,栽培及肥水管理等条件一致,其他管理按常规进行。

将以上实施例1~9共9种药剂配制成所需要的浓度药液,以清水为对照,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和17.0%氟吡呋喃酮可溶性液剂、1.0%印楝素微乳剂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m2。于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后5天施药,田间保持水层。采用电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药剂,667m2喷液量为50kg。试验期间试验区不用其他杀虫剂。施药后21天,分别调查各处理组的稻纵卷叶螟的残留虫数、螟害株数,采用平行跳跃法,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0穴,共调查100穴,计算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见表2。

表2混配药剂喷雾法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在田间药效试验中,9个混剂处理组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均优于两单剂,明显提高了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并且两种作用不同方式的药剂混配使用后,将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将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因此氟吡呋喃酮与印楝素混配后,制备的各制剂均满足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需要,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