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水田赤眼蜂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8974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水田赤眼蜂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水稻小区试验过程中经常会有病虫害发生,其中有许多病虫害是可以通过在田间里投放赤眼蜂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预防的。目前所使用的赤眼蜂释放装置都是固定式结构,体积很大,大量使用时携带和运输都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水田赤眼蜂释放装置,该装置具有安装简单、携带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便携式水田赤眼蜂释放装置为伞状结构,由伞帽、伞面、伞杆和蜂卡罩构成。伞杆和伞面安装在伞帽上,蜂卡罩固定在伞杆上。

伞帽为圆柱螺帽,其外周镶有圆柱环,伞面折叠中心固定在圆柱环上。蜂卡罩由上端盖、下端盖和尼龙筛网围成,为空心可收缩圆柱体。上端盖开有上中心孔,顶面中心处带有圆柱套,圆柱套内孔和上中心孔的同径同心。

伞杆分为上粗、下细两段,上段伞杆的直径略大于上中心孔和圆柱套内孔的直径,长度与蜂卡罩完全张开时的高度相同。下端盖开有下中心孔,下中心孔直径小于上段伞杆的直径,略大于下段伞杆的直径。

上段伞杆顶部向上从蜂卡罩的下中心孔、上中心孔和圆柱套内孔穿过,上端盖将伞面完全撑开,上端盖由横穿圆柱套和上段伞杆的销孔、销钉固定在上段伞杆上,下端盖上的下中心孔被上段伞杆和下段伞杆之间的环形台挡住,蜂卡罩完全张开。

上段伞杆的项端带有螺纹,伞杆顶端与伞帽螺旋连接。下段伞杆的底端设有锥形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水田赤眼蜂释放装置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赤眼蜂的释放作业,而且伞面可以合拢、蜂卡罩可以折叠,特别便于携带和田间操作。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伞帽 2、伞面 3、伞杆 4、蜂卡罩 5、圆柱环 6、上端盖 7、下端盖 8、尼龙筛网 9、上中心孔 10、圆柱套 11、圆柱套内孔 12、下中心孔 13、锥形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便携式水田赤眼蜂释放装置为伞状结构,由伞帽1、伞面2、伞杆3和蜂卡罩4构成。伞杆3和伞面2安装在伞帽1上,蜂卡罩4固定在伞杆3上。

伞帽1为圆柱螺帽,其外周镶有圆柱环5,伞面2折叠中心固定在圆柱环5上。蜂卡罩4由上端盖6、下端盖7和尼龙筛网8围成,为空心可收缩圆柱体。上端盖6开有上中心孔9,顶面中心处带有圆柱套10,圆柱套内孔11和上中心孔9的同径同心。

伞杆3分为上粗、下细两段,上段伞杆的直径略大于上中心孔9和圆柱套内孔11的直径,长度与蜂卡罩4完全张开时的高度相同。下端盖7开有下中心孔12,下中心孔12直径小于上段伞杆的直径,略大于下段伞杆的直径。

上段伞杆顶部向上从蜂卡 罩4的下中心孔12、上中心孔9和圆柱套内孔11穿 过,上端盖6将伞面2完全撑开,上端盖6由横穿圆柱套10和上段伞杆的销孔、销钉固定在上段伞杆上,下端盖7上的下中心孔12被上段伞杆和下段伞杆之间的环形台挡住,蜂卡罩4完全张开。

上段伞杆的项端带有螺纹,伞杆3顶端与伞帽1螺旋连接。下段伞杆的底端设有锥形桩1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