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菌菇培养设备,尤其是一种菌菇栽培大棚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菌菇栽培需要比较苛刻的培养条件,菌丝生长的最适含水量是60-70%;子实体形成期间菇木含水量保持60%左右,因此需要空气湿度80-90%为宜,要求生长在湿度较高的环境,目前一般使用空气加湿器用于菌菇栽培大棚内的空气加湿,以满足菌菇栽培的湿度要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3797835 U公开了一种空气加湿器,这种空气加湿器通过热水加湿方法以增加该空气的加湿效果,但是这种加湿效果并不均匀,会有水珠随之被配射到空气中,从而水分容易凝结,加湿效果不均匀不持久,从而限制了其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菌菇栽培大棚加湿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得到更均匀的加湿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菌菇栽培大棚加湿装置,包括圆柱形的进气管和进水管,还包括圆柱形的混合腔,混合腔顶部开口,所述进水管与混合腔的下方贯通连接,所述进气管通过第一支架和固定环固定在混合腔的顶端,第一支架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所述进气管上还设有圆台部,混合腔插设于圆台部的下方,圆台部包括顶板和底板,顶板和底板之间设有侧板,顶板的直径大于底板的直径,所述进气管、圆台部和混合腔同轴线,进气管通过第一轴承与顶板连接,底板的内侧通过若干个第二支架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轮,支撑轮与混合腔的外壁接触,所述侧板上环形设有若干个出气孔和折片,折片位于出气孔的外侧,折片与侧板的夹角为45°,所述进气管的底部设有喷气部,喷气部位于混合腔的内部,喷气部的下方通过两个第二轴承连接有两个转轴,转轴的下方设有排刷,排刷与混合腔的底面接触,混合腔的底面内设有加热器,混合腔的底面中心还垂直插设有电机轴,电机轴与混合腔的底面之间设有密封圈,电机轴上设有搅拌轮,电机轴通过两个皮带分别与两个转轴连接,皮带位于搅拌轮的下方,混合腔的内壁还设有若干个导流板,导流板上均匀设有若干个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腔的底部还设有保温棉。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腔的顶部还设有圆环形的过滤器,过滤器上方设有环圈,环圈上方设有滚珠,滚珠与顶板的下方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用于空气的吹入混合腔,进水管用于水分进入混合腔,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当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混合腔后,沉积于混合腔的底端,通过加热器的加热和排刷带动的扫动激发,能够加速挥发,同时通过喷气部喷射下来的空气,也可以加速水的挥发,水挥发后与空气交融,并可以通过搅拌轮的搅拌,实现水蒸气和空气的良好混合,电机轴用于带动搅拌轮转动,并通过皮带带动转轴,驱动排刷的转动,密封圈用于电机轴与混合腔底部的密封,混合气体通过混合腔的边缘向上流动,并与导流板发生干涉,气体可以通过导流板上的通孔,而部分大颗粒的水珠则会被导流板阻挡,进一步的,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过滤网,也会对大颗粒的水珠进行进一步的过滤,保证加湿装置排出气体的质量,气体向上流动进入到圆台部内部,并从圆台部侧板上的出气孔排出,环形排列的出气孔,可以实现对大棚内各个方向吹扫加湿气体,而由于出气孔外侧的折片,折片与侧板间成45°角,折片部分遮挡出气孔,使得气体的排出会冲击折片,会产生一个驱使圆台部转动的作用力,第一轴承与顶板、进气管的连接关系,保证圆台部可以进气管为轴转动,而底板下方通过第二支架连接的支撑轮,可以保证圆台部的水平,从而减少转动的阻力,使混合气体能够顺利的带动圆台部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在喷出加湿后空气的同时,转动的圆台部和折片还能对加湿装置附近的空气进行搅拌,加速空气循环,使整个大棚得到更好更均匀的加湿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部的排刷、加热器加速水分挥发,并通过搅拌轮、导流板等对加湿空气进行混合过滤,使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更均匀,通过转动的圆台部对空气搅拌,能使整个大棚得到更好更均匀的加湿效果。保温棉可以防止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向下方散发,提高热利用效率,圆环形的过滤器用于对混合气进行进一步的过滤,环圈用于固定滚珠,滚珠与顶板的下方接触可以对顶板进行支撑,进一步防止顶板不平衡造成转动的阻力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折片和出气孔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器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导流板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排刷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插槽和固定板的结构图。
图中:1、进气管;2、第一轴承;3、顶板;4、侧板;5、底板;6、混合腔;7、第一过滤网;8、第一支架;9、固定环;10、喷气部;11、第二轴承;12、转轴;13、搅拌轮;14、皮带;15、排刷;16、加热器;17、电机轴;18、密封圈;19、支撑轮;20、第二支架;21、出气孔;22、折片;23、导流板;24、进水管;25.圆台部;26、通孔;27、滚珠;28、环圈;29、过滤器;30、保温棉;31、框架;32、第二过滤网;33、刷毛;34、插槽;35、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参照图1-6,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圆柱形的进气管1和进水管24,还包括圆柱形的混合腔6,混合腔6顶部开口,所述进水管24与混合腔6的下方贯通连接,所述进气管1通过第一支架8和固定环9固定在混合腔6的顶端,第一支架8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网7,所述进气管1上还设有圆台部25,混合腔6插设于圆台部25的下方,圆台部25包括顶板3和底板5,顶板3和底板5之间设有侧板4,顶板3的直径大于底板5的直径,所述进气管1、圆台部25和混合腔6同轴线,进气管1通过第一轴承2与顶板3连接,底板5的内侧通过若干个第二支架20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轮19,支撑轮19与混合腔6的外壁接触,所述侧板4上环形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21和折片22,折片22位于出气孔21的外侧,折片22与侧板4的夹角为45°,所述进气管1的底部设有喷气部10,喷气部10位于混合腔6的内部,喷气部10的下方通过两个第二轴承11连接有两个转轴12,转轴12的下方设有排刷15,排刷15与混合腔6的底面接触,混合腔6的底面内设有加热器16,混合腔6的底面中心还垂直插设有电机轴17,电机轴17与混合腔6的底面之间设有密封圈18,电机轴17上设有搅拌轮13,电机轴17通过两个皮带14分别与两个转轴12连接,皮带14位于搅拌轮13的下方,混合腔6的内壁还设有导流板23,导流板23上均匀设有若干个通孔26。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1,用于空气的吹入混合腔6,进水管24用于水分进入混合腔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当水通过进水管24进入混合腔6后,沉积于混合腔6的底端,通过加热器16的加热和排刷15带动的扫动激发,能够加速挥发,同时通过喷气部10喷射下来的空气,也可以加速水的挥发,水挥发后与空气交融,并可以通过搅拌轮13的搅拌,实现水蒸气和空气的良好混合,电机轴17用于带动搅拌轮13转动,并通过皮带14带动转轴12,驱动排刷15的转动,密封圈18用于电机轴17与混合腔6底部的密封,混合气体通过混合腔6的边缘向上流动,并与导流板23发生干涉,气体可以通过导流板23上的通孔26,而部分大颗粒的水珠则会被导流板23阻挡,进一步的,第一支架8上方的第一过滤网7,也会对大颗粒的水珠进行进一步的过滤,保证加湿装置排出气体的质量,气体向上流动进入到圆台部25内部,并从圆台部侧板上的出气孔21排出,环形排列的出气孔21,可以实现对大棚内各个方向吹扫加湿气体,而由于出气孔21外侧的折片22,折片22与侧板4间成45°角,折片22部分遮挡出气孔21,使得气体的排出会冲击折片22,会产生一个驱使圆台部25转动的作用力,第一轴承2与顶板3、进气管1的连接关系,保证圆台部25可以进气管1为轴转动,而底板5下方通过第二支架20连接的支撑轮19,可以保证圆台部25的水平,从而减少转动的阻力,使混合气体能够顺利的带动圆台部25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在喷出加湿后空气的同时,转动的圆台部25和折片22还能对加湿装置附近的空气进行搅拌,加速空气循环,使整个大棚得到更好更均匀的加湿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部的排刷15、加热器16加速水分挥发,并通过搅拌轮13、导流板23等对加湿空气进行混合过滤,使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更均匀,通过转动的圆台部25对空气搅拌,能使整个大棚得到更好更均匀的加湿效果。所述混合腔6的底部还设有保温棉30,保温棉30可以防止加热器16产生的热量向下方散发,提高热利用效率,所述混合腔6的顶部还设有圆环形的过滤器29,过滤器29上方设有环圈28,环圈28上方设有滚珠27,滚珠27与顶板3的下方接触。圆环形的过滤器29用于对混合气进行进一步的过滤,环圈28用于固定滚珠29,滚珠29与顶板3的下方接触可以对顶板3进行支撑,进一步防止顶板3不平衡造成转动的阻力增大。
另外,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更好的工作效果,所述排刷15包括框架31,框架31下方设有刷毛33,框架31内部还设有两个插槽34,两个插槽34内部设有两个固定板35,两个固定板35之间设有第二过滤网32,通过上述结构,排刷15在刷扫的同时,也会将水分蒸发残留下来的水垢等激起,水垢激起后可以随着排刷15的转动,被收集在第二过滤网32内,固定板35和插槽34的插接方法,方便第二过滤网32的更换,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该装置对水垢进行清扫和收集,防止混合腔6的底部结垢造成热效率下降,从而防止水挥发效果下降,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更好的工作效果。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加热器等器件在背景技术引用的专利文献中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公开,属于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其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