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160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华鲟精子运输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真可谓“活化石”。由于近年来河流污染、中华鲟栖息地被破坏、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2014年度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联合监测活动的监测结果显示: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这也是继2013年度之后,再次未能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2015年在葛洲坝下未发现野生中华鲟产卵,2016年年初在长江口发现野生中华鲟幼苗。2016年11月在葛洲坝中华鲟产卵场发现野生中华鲟鱼卵。野生中华鲟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为了防止中华鲟的灭绝,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华鲟保护相关单位为了加强对中华鲟的研究并实现了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每年会进行中华鲟的放流活动,为保护中华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对中华鲟进行全人工繁殖就不能避免对中华鲟精子进行长途运输,需要让两个不同远距离地点的中华鲟进行繁殖,以避免近亲繁殖。

目前,国内外对任何物种精子的运输未见报道,而中华鲟精子的传统运输方法效率低下,一般只是通过黑色方便袋直接运输,这种运输方法对中华鲟精子的损伤较大,由于缺氧甚至导致失活,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适合中华鲟精子长途运输的装置,为人工繁殖中华鲟奠定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装置,提高中华鲟精子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有助于中华鲟的人工繁殖。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装置,包括棕色瓶,所述棕色瓶外侧面及底面通过安装支架与真空隔热层内壁连接,所述真空隔热层内壁与棕色瓶外侧面及底面围合而成控温层,所述控温层顶部设有顶盖,所述棕色瓶瓶口设有瓶塞;

所述棕色瓶瓶壁上穿设有氧气输送管,所述棕色瓶的瓶塞穿设有二氧化碳排放管,所述棕色瓶内用于盛装中华鲟精子,所述所述控温层内用于盛装冰块或冷却液。

优选地,所述棕色瓶瓶身和真空隔热层均为圆筒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排放管依次穿过顶盖和瓶塞并伸入到棕色瓶内。

优选地,所述氧气输送管穿过真空隔热层并伸入到棕色瓶内。

优选地,所述氧气输送管上设有控制开闭的第一阀门,所述二氧化碳排放管上设有控制开闭的第二阀门。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排放管竖向设置,其底部端口靠近棕色瓶内的中华鲟精子液位。

优选地,所述真空隔热层底部还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控制开闭的第三阀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中华鲟精子进行长途运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避光的环境下将中华鲟精子放入棕色瓶内,并塞上棕色瓶的瓶塞;

步骤2):打开氧气输送管的第一阀门和二氧化碳排放管的第二阀门,通过氧气输送管向棕色瓶内充入氧气,氧气的进入将棕色瓶内的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排放管处挤出,最终使得棕色瓶内充满高浓度氧气,然后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步骤3):向控温层内加入冰块或冷却液,使得中华鲟精子处于低温环境中,然后盖上控温层的顶盖;

步骤4):每隔一段时间晃动整个装置一次,并定时间通过氧气输送管对棕色瓶内进行换氧或不间断缓慢冲氧,同时打开真空隔热层底部排水管的第三阀门,控温层内融化冰或冷却液从排水管处流出,然后更换冰块或冷却液。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每隔6小时对本装置进行晃动一次使精子更充分的接触氧气,防止精子变稠凝集死亡,并每隔两小时通过氧气输送管对棕色瓶内进行换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首次提出中华鲟精子运输的实体装置,其大大简化了中华鲟精子运输的步骤,提高了精子运输的成活率,有助于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另外本实用新型装置也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精子的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棕色瓶1、瓶塞1.1、安装支架2、真空隔热层3、控温层4、顶盖4.1、氧气输送管5、第一阀门5.1、二氧化碳排放管6、第二阀门6.1、排水管7、第三阀门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装置,包括棕色瓶1,所述棕色瓶1外侧面及底面通过安装支架2与真空隔热层3内壁连接,所述真空隔热层3内壁与棕色瓶1外侧面及底面围合而成控温层4,所述控温层4顶部设有顶盖4.1,所述棕色瓶1瓶口设有瓶塞1.1;棕色瓶1可以采用棕色的玻璃瓶,能够有效避除紫外线;

所述棕色瓶1瓶壁上穿设有氧气输送管5,所述棕色瓶1的瓶塞1.1穿设有二氧化碳排放管6,所述棕色瓶1内用于盛装中华鲟精子,所述所述控温层4内用于盛装冰块或冷却液。在本实施例中,冰块或冷却液使得中华鲟精子处于2℃左右的环境中,低温能有效降低精子的活力,使精子能够保留大部分的能量用于和卵子结合;真空隔热层3能够有效减少控温层4的冰块融化或冷却液升温,增加精子在低温环境的时间。

优选地,所述棕色瓶1瓶身和真空隔热层3均为圆筒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排放管6依次穿过顶盖4.1和瓶塞1.1并伸入到棕色瓶1内。

优选地,所述氧气输送管5穿过真空隔热层3并伸入到棕色瓶1内。

优选地,所述氧气输送管5上设有控制开闭的第一阀门5.1,所述二氧化碳排放管6上设有控制开闭的第二阀门6.1。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排放管6竖向设置,其底部端口靠近棕色瓶1内的中华鲟精子液位。这样设计是因为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氧化碳小,所以二氧化碳位于氧气的下面,氧气的进入会把下层的二氧化碳从氧化碳排放管6处挤出,当二氧化碳排放管6底部端口靠近棕色瓶1内的中华鲟精子液位时,能够保证将二氧化碳基本排出,最终提高氧气浓度。

优选地,所述真空隔热层3底部还接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上设有控制开闭的第三阀门7.1。

本实施例装置对中华鲟精子进行长途运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避光的环境下将中华鲟精子放入棕色瓶1内,并塞上棕色瓶1的瓶塞1.1;

步骤2):打开氧气输送管5的第一阀门5.1和二氧化碳排放管6的第二阀门6.1,通过氧气输送管5向棕色瓶1内充入氧气,氧气的进入将棕色瓶1内的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排放管6处挤出,最终使得棕色瓶1内充满高浓度氧气,然后关闭第一阀门5.1和第二阀门6.1;

步骤3):向控温层4内加入冰块或冷却液,使得中华鲟精子处于低温环境中,然后盖上控温层4的顶盖4.1;

步骤4):每隔一段时间晃动整个装置一次,并定时间通过氧气输送管5对棕色瓶1内进行换氧或不间断缓慢冲氧,同时打开真空隔热层3底部排水管7的第三阀门7.1,控温层4内融化冰或冷却液从排水管7处流出,然后更换冰块或冷却液。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每隔6小时对本装置进行晃动一次使精子更充分的接触氧气,防止精子变稠凝集死亡,并每隔两小时通过氧气输送管5对棕色瓶1内进行换氧。

本实施例方法部分首次提出了中华鲟精子分装时避光处理的问题,保证了精子的存活率,提出了换氧时间,保证了精子有足够的氧气,明确了对精子晃动的频率,即可以防止精子变稠凝集死亡,又减少精子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本实施例通过以下实验过程来验证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有益效果:

先实验设计5个实验组,在实验室环境中,每一组取1ml中华鲟精子放入离心管内,第一组中华鲟精子不避光不充氧常温保存,第二组中华鲟精子避光不充氧常温保存,第三组中华鲟精子充氧不避光常温保存,第四组中华鲟精子不避光不充氧2℃保存,第五组中华鲟精子避光充氧2℃保存。放入中华鲟精子后开始计时,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和一周后分别记录每组中华鲟精子活力。实验数据如下表:

通过实验证明中华鲟精子在避光充氧和2℃的环境下可以短时间内很好地保存。

然后取1ml新鲜中华鲟精子放入本装置内,在本装置的控温层装入冰块,然后向本装置的棕色瓶充氧后开始计时,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和一周后分别记录本装置内中华鲟精子的活力。每隔两小时通过氧气输送管对棕色瓶内进行换氧,冰块融化为水后,将水从排水管处排出,置换新的冰块。实验数据如下表:

本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够很好地保存中华鲟精子一周。

最后利用本实用新型装置,2016年11月,成功将一尾中华鲟的精子从湖北省宜昌大溪水库养殖基地运输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养殖基地,运输时间为3个小时,运输成活率高达100%,有效的解决了中华鲟精子的长途运输过程中出现精子死亡的难题。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