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7883发布日期:2019-11-08 21:5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搭载有对田地的未割取穗秆进行割取的割取部、以及对割取穗秆的谷粒进行脱粒的脱粒部。



背景技术:

以往,在联合收割机中,通常大多在搭载于行驶机体的操纵部周围配置有掌管对联合收割机的动作控制的ecu(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等)。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51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3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操纵部后方搭载有发动机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下,从发动机排出的热有可能对ecu造成影响。近年来,希望尽量减小来自周围的热对大多掌管特别复杂的控制的ecu的影响。

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研究了如上现状而实施了改善的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发明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的前部装配有割取部,在所述行驶机体的、所述割取部的后方搭载有脱粒部,在所述脱粒部的前部侧方配置有操纵部,在所述操纵部的踏板部的下方后部侧搭载有发动机,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踏板部的前部侧配置有掌管对联合收割机的动作控制的ecu。

在本申请发明的联合收割机中,可以形成为,在所述踏板部的前部侧配置有遮蔽板,在所述遮蔽板的前表面侧安装有所述ecu。

在本申请发明的联合收割机中,可以形成为,所述遮蔽板支承于所述踏板部。

在本申请发明的联合收割机中,可以形成为,在所述踏板部搭载有供电用的蓄电池,所述ecu设置于比所述蓄电池高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的前部装配有割取部,在所述行驶机体的、所述割取部的后方搭载有脱粒部,在所述脱粒部的前部侧方配置有操纵部,在所述操纵部的踏板部的下方后部侧搭载有发动机,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踏板部的下方前部侧配置有掌管对联合收割机的动作控制的ecu,因此,在所述操纵部周围以尽量远离所述发动机的方式配置所述ecu,能够减弱来自所述发动机的热对所述ecu的影响。能够实现所述ecu的控制稳定化以及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是上述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联合收割机的驱动系统图。

图5是从斜前方观察的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6是脱粒部的局部俯视剖视图。

图7是变速箱的驱动系统图。

图8是示出发动机室周围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示出作业系统液压回路的结构的液压回路图。

图10是示出液压回路零件的配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作业系统液压回路的配管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立体图。

图12是示出行驶系统液压回路的配管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示出行驶系统液压回路的结构的液压回路图。

图14是示出变速箱上的液压配管的配管作业性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变速箱上的液压配管与连结连杆体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左斜前方观察行驶机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左斜后方观察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18是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主视图。

图19是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俯视图。

图20是从右斜后方观察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前方观察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22是从行驶机体的左斜前方观察ecu的安装位置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ecu的安装位置的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主视图。

图24是示出ecu的安装位置的驾驶台(操纵部)周围的俯视图。

图25是从右斜前方观察ecu与转向箱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6是从右斜前方观察ecu的安装位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应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附图(图1~图26),对使得本申请发明实现了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对联合收割机的概要构造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时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地,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的右侧简称为右侧。

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作为行驶部的、由橡胶履带制的左右一对履带2支承的行驶机体1。利用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而将一边割取、一边取入稻谷(或麦子或大豆或玉米)等的未割取穗秆的割取部3以能够进行升降调节的方式装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

在行驶机体1的左侧搭载有脱粒部9,该脱粒部9用于对从割取部3供给的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部9的下部配置有谷粒筛选机构10,该谷粒筛选机构10用于进行摆动筛选以及风力筛选。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右侧搭载有供操作者搭乘的作为操纵部的驾驶台5。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7配置于驾驶台5(驾驶坐席42的下方)。在驾驶台5的后方(行驶机体1的右侧)配置有:谷粒箱6,其从脱粒部9取出谷粒;以及谷粒排出输送机8,其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朝向卡车货箱(或集装箱等)排出。构成为:使谷粒排出输送机8向收割机外侧倾转,由此利用谷粒排出输送机8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输出。

割取部3具备:供料室11,该供料室11与脱粒部9前部的脱粒口9a连通;以及横长斗状的谷物收割台12,该谷物收割台12设置为与供料室11的前端连接。在谷物收割台12内将耙拢绞龙13(平台式绞龙)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耙拢绞龙13的前部上方配置有带搂齿梁的耙拢拔禾轮14。在谷物收割台12的前部配置有推子状的割刀15。在谷物收割台12前部的左右两侧突出设置有左右的分禾体16。另外,供给输送机17内设于供料室11。在供给输送机17的输送末端侧(脱粒口9a)设置有割取穗秆喂入用脱粒滚筒18(前方旋转件)。此外,借助升降用液压缸4而将供料室11的下表面部和行驶机体1的前端部连结,利用割取升降用液压缸4使得割取部3以后述的割取输入轴89(供料室输送机轴)为升降支点而进行升降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耙拢拔禾轮14对左右的分禾体16之间的未割取穗秆的穗稍侧进行耙拢,利用割刀15对未割取穗秆的茎根侧进行割取,通过对耙拢绞龙13的旋转驱动而使得割取穗秆汇集于谷物收割台12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供料室11入口附近。构成为:利用供给输送机17对谷物收割台12的所有割取穗秆进行输送,并利用脱粒滚筒18将这些割取穗秆向脱粒部9的脱粒口9a喂入。此外,还可以具备使得谷物收割台12绕水平控制支点轴进行转动的水平控制用液压缸(省略图示),利用所述水平控制用液压缸对谷物收割台12的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进行调节,从而相对于田地地面水平地对谷物收割台12、割刀15以及耙拢拔禾轮14进行支承。

另外,如图1、图3所示,脱粒筒21在脱粒部9的脱粒室内设置为能够旋转。脱粒筒21支承于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延长的脱粒筒轴20(参照图4)。在脱粒筒21的下方张紧架设有使得谷粒向下漏出的承接网24。此外,在脱粒筒21前部的外周面以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螺旋状的螺旋叶片状的取入叶片25。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脱粒筒21的旋转而将由脱粒滚筒18从脱粒口9a喂入的割取穗秆朝向行驶机体1的后方输送,并且,在脱粒筒21与承接网24之间等处对割取穗秆进行混炼、脱粒。比承接网24的网眼小的谷粒等脱粒物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通过脱粒筒21的输送作用而将未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的秸秆屑等从脱粒部9后部的排尘口23向田地排出。

此外,对脱粒室内的脱粒物的输送速度进行调节的多个送尘阀(省略图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装配于脱粒筒21的上方。可以根据割取穗秆的品种、性状并通过对所述送尘阀的角度调整而调节脱粒室内的脱粒物的输送速度(滞留时间)。另一方面,作为在脱粒部9的下方配置的谷粒筛选机构10,具备比重筛选用的摆动筛选盘26,该摆动筛选盘26具有谷粒盘、粗筛、谷粒筛以及逐稿器等。

另外,作为谷粒筛选机构10,具备向摆动筛选盘26供给筛选风的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等。构成为:对于利用脱粒筒21进行脱粒并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的脱粒物,通过摆动筛选盘26的比重筛选作用和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的风力筛选作用而筛选出谷粒(精粒等一等品)、谷粒与秸秆的混合物(带有枝梗的谷粒等二等品)、以及秸秆屑等并将它们取出。

在摆动筛选盘26的下侧,作为谷粒筛选机构10而具备一等品输送机构30以及二等品输送机构31。对于通过摆动筛选盘26以及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的筛选而从摆动筛选盘26掉落的谷粒(一等品),利用一等品输送机构30以及扬谷输送机32而将其收集至谷粒箱6。对于谷粒与秸秆的混合物(二等品),借助二等品输送机构31以及二等品还原输送机33等而使其向摆动筛选盘26的筛选起始端侧返回,并利用摆动筛选盘26进行再筛选。构成为:从行驶机体1后部的排尘口23将秸秆屑等向田地排出。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在驾驶台5配置有操纵柱41、以及供操作者乘坐的驾驶坐席42。在操纵柱41配置有:加速杆40,其对发动机7的转速进行调节;圆形的操纵方向盘43,通过操作者对该操纵方向盘43的旋转操作而变更行驶机体1的行进路线;主变速杆44和副变速杆45,它们对行驶机体1的移动速度进行切换;割取离合器杆46,其对割取部3进行驱动或停止操作;以及脱粒离合器杆47,其对脱粒部9进行驱动或停止操作。另外,构成为:在谷粒箱6的前部上表面侧借助遮阳蓬支柱48而安装有遮阳用的车顶体49,利用遮阳用的车顶体49而将驾驶台5的上方遮盖。

如图1、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左右的履带架50。在履带架50设置有:驱动链轮51,其将发动机7的动力向履带2传递;张紧辊52,其维持履带2的张紧状态;多个履带辊53,它们将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以及中间辊54,其对履带2的非接地侧进行保持。构成为:利用驱动链轮51对履带2的前侧进行支承,利用张紧辊52对履带2的后侧进行支承,利用履带辊53对履带2的接地侧进行支承,利用中间辊54对履带2的非接地侧进行支承。

接下来,参照图4~图8,对联合收割机的驱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7所示,具有液压直行泵64a以及液压直行马达64b的行驶变速用的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设置于变速箱63。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右侧上表面搭载有发动机7,在发动机7左侧的行驶机体1前部配置有变速箱63。利用发动机输出带67、发动机输出带轮68以及变速输入带轮69将从发动机7向左侧突出的输出轴65和从变速箱63向左侧突出的变速输入轴66连结。此外,在发动机7配置有对升降用液压缸4等进行驱动的作业部供给泵59以及冷却风扇149,利用发动机7对作业部供给泵59以及冷却风扇149进行驱动。

另外,构成为:具有液压回旋泵70a以及液压回旋马达70b的转向用的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设置于变速箱63,发动机7的输出经由变速输入轴66而向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传递,另一方面,利用操纵方向盘43、主变速杆44以及副变速杆45对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和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进行输出控制,借助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而对左右的履带2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联合收割机在田地内等处行驶移动。实施方式中,在变速箱63的右侧面上部配置有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由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以及变速箱63构成本申请发明中的驱动装置。

此外,如图1~图6所示,具备对脱粒筒轴20的前端侧进行支承的脱粒筒驱动箱71。脱粒筒驱动箱71配置于脱粒部9的前表面侧。用于对所述割取部3和脱粒筒21进行驱动的脱粒筒输入轴72支承于脱粒筒驱动箱71。另外,具备在脱粒部9的左右方向上贯穿的作为恒定旋转轴的主传动轴76。在主传动轴76的右侧端部设置有作业部输入带轮83。借助兼用作张紧辊的脱粒离合器84和作业部驱动带85而将主传动轴76的右侧端部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上的发动机输出带轮68连结。

在脱粒筒21的前方设置有:脱粒筒输入轴72,其沿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脱粒滚筒18,其配置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以及割取输入轴89,其沿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作为将主传动轴76的驱动力向脱粒筒输入轴72传递的脱粒筒输入机构90而构成为:具备脱粒筒驱动带轮86、87和脱粒筒驱动带88,脱粒筒输入机构90(脱粒筒驱动带轮86、87和脱粒筒驱动带88)配置于主传动轴76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来自发动机7的驱动力向该主传动轴76传递,利用发动机7的恒定旋转输出而对脱粒筒21进行恒定的旋转驱动。

使得主传动轴76的驱动力向脱粒滚筒轴82以及割取输入轴89传递的脱粒滚筒驱动机构以及割取驱动机构设置于主传动轴76的另一端部侧。另外,在脱粒滚筒轴82与主传动轴76之间配置有副传动轴104,在设置于主传动轴76以及副传动轴104的动力中继带轮105、106卷绕有动力中继带113,由此构成向割取驱动机构传递动力的动力中继机构。

在分别设置于副传动轴104以及脱粒滚筒轴82的割取驱动带轮107、108卷绕有割取驱动带114,由此构成脱粒滚筒驱动机构。并且,借助兼用作张紧辊的割取离合器109而对割取驱动带114进行张紧架设,由此,传递至主传动轴76的来自发动机7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中继机构以及脱粒滚筒驱动机构而向脱粒滚筒轴82输入。另外,割取驱动机构构成为:使得来自发动机7的割取驱动力从对脱粒滚筒18进行支承的脱粒滚筒轴82经由割取驱动链115和链轮116、117而向割取输入轴89传递。由此,利用发动机7的恒定的旋转输出而对割取部3与脱粒滚筒18一同进行恒定的旋转驱动。

作为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的旋转轴的扬谷机轴100具有中空的管形状,在扬谷机轴100的中空部分内插有主传动轴76。即,具有主传动轴76和扬谷机轴100的双重轴结构,主传动轴76和扬谷机轴100支承为彼此能够进行相对旋转。另外,在分别设置于副传动轴104以及扬谷机轴100的扬谷机驱动带轮101、102卷绕有扬谷机驱动带103,由此构成扬谷机驱动机构。因此,传递至主传动轴76的来自发动机7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中继机构以及扬谷机驱动机构而向脱粒滚筒轴82输入,利用发动机7的恒定的旋转输出而对扬谷机29进行恒定的旋转驱动。

此外,脱粒部9的机壳体在行驶机体1上表面侧的、脱粒机壳支柱34前部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割取支承框体36。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前表面右侧安装有割取轴承体37,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前表面左侧安装有后述的正反转切换箱121。并且,割取输入轴89借助割取轴承体37和正反转切换箱121而在行驶机体1左右方向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割取支承框体36的前表面侧,并且,左右朝向的脱粒滚筒轴82(脱粒滚筒18)借助脱粒滚筒轴承体38而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内部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上表面侧安装有脱粒筒驱动箱71,在脱粒筒驱动箱71支承有脱粒筒输入轴72。

另一方面,具备对供料室11内的供给输送机17进行驱动的左右朝向的割取输入轴89。使得从发动机7传递至主传动轴76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的割取驱动力从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主传动轴76的另一端部向割取正反转切换箱121的正反转传递轴122传递。借助割取正反转切换箱121的正转用锥齿轮124或反转用锥齿轮125而对割取输入轴89进行驱动。

另外,在脱粒部9前侧设置有左右朝向的脱粒筒输入轴72,从发动机7传递至主传动轴76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的驱动力向脱粒筒输入轴72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传递。另外,设置于脱粒部9前侧的脱粒筒输入轴72配置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另一方面,脱粒筒21支承于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配置的脱粒筒轴20。并且,借助锥齿轮机构75而将脱粒筒轴20前端侧与脱粒筒输入轴72的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左右方向另一端部连结。构成为:使得发动机7的驱动力从主传动轴76的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左右方向另一端部向对脱粒后的谷粒进行筛选的谷粒筛选机构10或割取部3传递。

即,借助脱粒筒驱动带轮86、87和脱粒筒驱动带88而将脱粒筒输入轴72的右侧端部与靠近发动机7的那侧的、主传动轴76的右侧端部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75而将脱粒筒轴20的前端侧与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脱粒筒输入轴72的左侧端部连结。构成为:使得发动机7的动力从主传动轴76的右侧端部经由脱粒筒输入轴72而向脱粒筒轴20的前端侧传递,从而将脱粒筒21驱动为朝一个方向旋转。另一方面,构成为:使得发动机7的驱动力从主传动轴76的左侧端部向配置于脱粒部9下方的谷粒筛选机构10传递。

此外,借助输送机驱动带111而将主传动轴76的左侧端部与一等品输送机构30的一等品输送机轴77的左侧端部以及二等品输送机构31的二等品输送机轴78的左侧端部连结。借助摆动筛选带112而将二等品输送机轴78的左侧端部与对摆动筛选盘26后部进行支承的曲柄状的摆动驱动轴79的左侧端部连结。即,构成为:通过操作者对脱粒离合器杆47的操作而对脱粒离合器84进行接合断开控制。通过对脱粒离合器84的接合操作而对谷粒筛选机构10的各部分和脱粒筒21进行驱动。

此外,借助一等品输送机轴77而对扬谷输送机32进行驱动,由此将一等品输送机构30的一等筛选谷粒收集至谷粒箱6。另外,借助二等品输送机轴78而对二等品还原输送机33进行驱动,由此使得混有二等品输送机构31的秸秆屑的二等筛选谷粒(二等品)向摆动筛选盘26的上表面侧返回。另外,在排尘口23设置有秸秆屑飞散用的撒布器(spreader,省略图示)的构造中,借助撒布器驱动带轮(省略图示)和撒布器驱动带(省略图示)而将主传动轴76的左侧端部与所述撒布器连结。

具备作为对供给输送机17的输送末端侧进行支承的输送机输入轴的割取输入轴89。在谷物收割台12的右侧部背面侧将收割台驱动轴91支承为旋转自如。借助割取驱动链115以及链轮116、117而将正反转传递轴122的左侧端部与脱粒滚筒轴82的左侧端部连结,割取输入轴89借助正反转切换箱121而与正反转传递轴122连结。另外,借助收割台驱动链118以及链轮119、120而将割取输入轴89的右侧端部与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收割台驱动轴91的左侧端部连结。具备对耙拢绞龙13进行支承的耙拢轴93。借助耙拢驱动链92而将收割台驱动轴91的中间部与耙拢轴93的右侧部分连结。

另外,具备对耙拢拔禾轮14进行支承的拔禾轮轴94。借助中间轴95以及拔禾轮驱动链96、97而将耙拢轴93的右侧端部与拔禾轮轴94的右侧端部连结。借助割刀驱动曲柄机构98而将割刀15与收割台驱动轴91的右侧端部连结。构成为:通过对割取离合器109的接合断开操作而对供给输送机17、耙拢绞龙13、耙拢拔禾轮14以及割刀15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连续地对田地的未割取穗秆的穗稍侧进行割取。

此外,在正反转切换箱121内设有:正转用锥齿轮124,其与正反转传递轴122一体形成;反转用锥齿轮125,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割取输入轴89;以及中间锥齿轮126,其将反转用锥齿轮125与正转用锥齿轮124连结。使得中间锥齿轮126始终与正转用锥齿轮124以及反转用锥齿轮125啮合。另一方面,通过花键卡合而将滑动件127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割取输入轴89。构成为:能够借助爪式离合器形状的正转离合器128而使得滑动件127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正转用锥齿轮124卡合,并且构成为:能够借助爪式离合器形状的反转离合器129而使得滑动件127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反转用锥齿轮125卡合。

另外,构成为:具备对滑动件127进行滑动操作的正反转切换轴123,在正反转切换轴123设置有正反转切换臂130,通过对正反转切换杆(正反转操作件)的操作而使正反转切换臂130摆动,使正反转切换轴123转动,使滑动件127与正转用锥齿轮124或反转用锥齿轮125接触、分离,借助正转离合器128或者反转离合器129而使滑动件127择一地卡止于正转用锥齿轮124或反转用锥齿轮125,由此使得割取输入轴89与正反转传递轴122正转连结或反转连结。

一种具备作为对供给输送机17进行正转驱动或反转驱动的正反转切换机构的正反转切换箱121的构造,其中,借助正反转切换箱121而将供给输送机17与脱粒滚筒轴82连结。因此,通过对正反转切换箱121的反转切换操作,能够使供料室11的供给输送机17等反转,从而能够迅速地除去供料室11内等处堵塞的秸秆。

借助张紧带轮型的绞龙离合器156以及绞龙驱动带157而将绞龙驱动轴158的右侧端部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159而将谷粒箱6底部的横向输送绞龙160前端侧与绞龙驱动轴158的左侧端部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161而将谷粒排出输送机8的纵向输送绞龙162与横向输送绞龙160的后端侧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163而将谷粒排出输送机8的谷粒排出绞龙164与纵向输送绞龙162的上端侧连结。另外,具备对绞龙离合器156进行接合断开操作的谷粒排出杆155。构成为:在驾驶坐席42后方且在谷粒箱6前表面安装有谷粒排出杆155,操作者能够从驾驶坐席42侧对谷粒排出杆155进行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7等,对变速箱63等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7等所示,在变速箱63设置有:直行(行驶主变速)用的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其具有构成1对的直行泵64a以及直行马达64b;以及回旋用的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其具有构成1对的回旋泵70a以及回旋马达70b。构成为:借助齿轮将变速箱63的变速输入轴66分别与直行泵64a的泵轴258以及回旋泵70a的泵轴259连结而进行驱动。在变速输入轴66上的变速输入带轮69绕挂有发动机输出带67。借助发动机输出带67而将发动机7的输出向变速输入带轮69传递,由此对直行泵64a以及回旋泵70a进行驱动。

借助发动机输出带67以及变速输入轴66而将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输出的驱动力分别向直行泵64a的泵轴258以及回旋泵70a的泵轴259传递。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中,利用传递至泵轴258的动力而适当地将工作油从直行泵64a朝向直行马达64b送入。同样地,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中,利用传递至泵轴259的动力而适当地将工作油从回旋泵70a朝向回旋马达70b送入。

变速输入轴66从变速箱63左侧面上部朝向供料室11突出,在变速输入轴66的突出端(左端)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装配有变速输入带轮69。变速输入轴66由固定于变速箱63的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变速输入轴66的中途部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装配有动力分配齿轮262。直行泵64a的泵轴258和回旋泵70a的泵轴259在俯视下分别分开配置于变速输入轴66的前后,并且在侧视下分别配置于变速输入轴66的下方。

在从无级变速箱323朝向变速箱63内突出的泵轴258的突出端(左端)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装配有与固定于变速输入轴66的动力分配齿轮262啮合的直行输入齿轮263。同样地,在从无级变速箱323朝向变速箱63内突出的泵轴259的突出端(左端)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装配有与固定于变速输入轴66的动力分配齿轮262啮合的回旋输入齿轮264。

当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输出的驱动力传递至变速输入带轮69时,变速输入轴66以及动力分配齿轮262与变速输入带轮69一同进行旋转,从而借助直行输入齿轮263而使得直行泵64a的泵轴258旋转,另一方面,借助回旋输入齿轮264而使得回旋泵70a的泵轴259旋转。即,通过使泵轴258、259各自的直行输入齿轮263以及回旋输入齿轮264与配置于泵轴258、259之间的变速输入轴66的动力分配齿轮262啮合,能够高效地将来自发动机7的驱动力分别向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传递。

此外,在泵轴259安装有向各液压泵64a、70a以及各液压马达64b、70b供给工作油的变速器供给泵151。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构成为:根据对配置于操纵柱41的主变速杆44、操纵方向盘43的操作量而对直行泵64a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变更调节,由此对朝向直行马达64b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以及排出量进行变更,从而任意地对从直行马达64b突出的直行用马达轴260的旋转方向以及转速进行调节。

直行用马达轴260的旋转动力从直行传递齿轮机构250向副变速齿轮机构251传递。副变速齿轮机构251具有:利用副变速换档器(shifter)252、253进行切换的副变速低速齿轮254、副变速中速齿轮255以及副变速高速齿轮256。构成为:通过对配置于操纵柱41的副变速杆45的操作,将直行用马达轴260的输出转速择一地切换为低速、中速或高速这3个等级的变速档中的任一档。此外,在副变速的低速、中速、以及高速之间具有中立位置(副变速的输出为零的位置)。

在设置于副变速齿轮机构251的输出侧的停车制动轴265(副变速输出轴)设置有鼓(drum)式的停车制动器266。来自副变速齿轮机构251的旋转动力从固接于停车制动轴265的副变速输出齿轮267向左右的差动机构257传递。在左右的差动机构257分别具备行星齿轮机构268。另外,构成为:在停车制动轴265上设置有直行用脉冲发生旋转轮体292,利用未图示的直行车速传感器对直行输出的转速(直行车速=副变速输出齿轮267的变速输出)进行检测。

左右各行星齿轮机构268分别具备:1个太阳齿轮271;多个行星齿轮272,它们与太阳齿轮271啮合;环形齿轮273,其与行星齿轮272啮合;以及行星架274,多个行星齿轮272在该行星架274配置为能够在同一圆周上旋转。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的行星架274以适当地隔开间隔的方式对置配置于同一轴线上。在设置有左右的太阳齿轮271的太阳齿轮轴275固接有中央齿轮276。

左右的各环形齿轮273以其内周面的内齿与多个行星齿轮272啮合的状态而与太阳齿轮轴275配置为同心状。另外,左右的各环形齿轮273外周面的外齿借助后述的左右回旋输出用的中间齿轮287、288而与转向输出轴285连结。各环形齿轮27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从行星架274的外侧面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左右的强制差速输出轴277。借助终极传动齿轮(finalgear)278a、278b而将左右的车轴278与左右的强制差速输出轴277连结。在左右的车轴278安装有左右的驱动链轮51。因此,从副变速齿轮机构251传递至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的旋转动力以相同方向的相同转速而从左右的车轴278向各驱动链轮51传递,并以相同方向的相同转速对左右的履带2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1进行直行(前进、后退)移动。

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构成为:根据对配置于操纵柱41的主变速杆44、操纵方向盘43的转动操作量而对回旋泵70a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变更调节,由此对朝向回旋马达70b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以及排出量进行变更,从而任意地对从回旋马达70b突出的回旋用马达轴261的旋转方向以及转速进行调节。另外,在后述的转向传动轴280上设置有回旋用脉冲发生旋转轮体294,利用未图示的回旋用旋转传感器(回旋车速传感器)对回旋马达70b的转向输出的转速(回旋车速)进行检测。

另外,在变速箱63内设置有:湿式多板型的回旋制动器279(转向制动器),其设置于回旋用马达轴261(转向输入轴)上;转向传动轴280,其借助减速齿轮281而与回旋用马达轴261连结;转向输出轴285,其借助减速齿轮286而与转向传动轴280连结;左侧输入齿轮机构282,其借助反转齿轮284而将转向输出轴285与左侧环形齿轮273连结;以及右侧输入齿轮机构283,其将转向输出轴285与右侧环形齿轮273连结。回旋用马达轴261的旋转动力向转向传动轴280传递。传递至转向传动轴280的旋转动力,经由左侧输入齿轮机构282的转向输出轴285上的左侧中间齿轮287和反转齿轮284、且作为反转旋转动力而向左侧环形齿轮273传递,另一方面,经由右侧输入齿轮机构283的转向输出轴285上的右侧中间齿轮288、且作为正转旋转动力而向右侧环形齿轮273传递。

在使得副变速齿轮机构251形成为中立状态的情况下,动力从直行马达64b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的传递受到阻止。在将副变速齿轮机构251设定为中立以外的副变速输出时,动力经由副变速低速齿轮254、副变速中速齿轮255或副变速高速齿轮256而从直行马达64b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传递。另一方面,在使得回旋泵70a的输出形成为中立状态、且使得回旋制动器279形成为接合状态的情况下,动力从回旋马达70b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的传递受到阻止。在使得回旋泵70a的输出形成为中立以外的状态、且使得回旋制动器279形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回旋马达70b的旋转动力经由左侧输入齿轮机构282以及反转齿轮284而向左侧环形齿轮273传递,另一方面,经由右侧输入齿轮机构283而向右侧环形齿轮273传递。

其结果,在回旋马达70b正转(反转)时,左侧环形齿轮273和右侧环形齿轮273彼此以相反方向的相同转速进行转动,其中,左侧环形齿轮273反转(正转),右侧环形齿轮273正转(反转)。即,来自各马达轴260、261的变速输出分别经由副变速齿轮机构251或者差动机构257而分别向左右的履带2的驱动链轮51传递,由此确定行驶机体1的车速(行驶速度)以及行进方向。

即,如果在回旋马达70b停止而使得左右环形齿轮273静止固定的状态下对直行马达64b进行驱动,则来自直行用马达轴260的旋转输出以左右相同的转速向左右的太阳齿轮271传递,并以相同方向的相同转速经由行星齿轮272以及行星架274而对左右的履带2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1进行直行行驶。

反之,如果在直行马达64b停止而使得左右的太阳齿轮271静止固定的状态下对回旋马达70b进行驱动,则利用来自回旋用马达轴261的旋转动力而使得左侧的环形齿轮273正转(反转)、且使得右侧的环形齿轮273反转(正转)。其结果,左右的履带2的驱动链轮51的一方进行前进旋转、且另一方进行后退旋转,行驶机体1在此时变换方向(原地回旋、侧转弯)。

另外,利用直行马达64b对左右的太阳齿轮271进行驱动、且利用回旋马达70b对左右环形齿轮273进行驱动,由此,左右的履带2的速度产生差异,从而使得行驶机体1一边前进或者后退、一边以大于原地回旋半径的回旋半径向左侧或右侧回旋(u形转弯)。此时的回旋半径取决于左右的履带2的速度差。在发动机7的行驶驱动力始终向左右的履带2传递的状态下向左侧或右侧进行回旋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8~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的作业系统液压回路180以及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进行说明。如图8~图12所示,作业系统液压回路180作为液压致动器而具备:割取升降用液压缸4;左右的拔禾轮升降用液压缸27l、27r,它们将耙拢拔禾轮14支承为能够升降;绞龙升降用液压缸55,其将谷粒排出绞龙164支承为能够升降;左右的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l、56r,它们使行驶机体1升降;工作油箱57,其供工作油贮存;作业部供给泵59,其借助粗滤器58而与工作油箱57连接;液压阀60a~60e,它们对工作油的流动进行切换;以及机油冷却器62,其设置于从液压阀50a~60e朝向工作油箱57的回流配管中途。此外,液压阀60a~60e组装于搭载在行驶机体1上的液压阀单元60。

借助割取升降用液压阀60a而将作业部供给泵59以能够传递液压的方式与割取升降用液压缸4连接。构成为:操作者通过使驾驶操作部(驾驶台)5的割取姿势杆(省略图示)在前后方向上倾转的操作而使得割取升降用液压缸4进行动作,从而使得割取部3升降移动到任意高度(例如割取作业高度或非作业高度等)。另一方面,借助拔禾轮升降用液压阀60b而将作业部供给泵59以能够传递液压的方式与拔禾轮升降用液压缸27l、27r连接。构成为:操作者通过使上述割取姿势杆(省略图示)在左右方向上倾转的操作等而使得拔禾轮升降用液压缸27l、27r进行动作,从而使得耙拢拔禾轮14升降移动到任意高度,由此对田地的未割取穗秆进行割取。

借助绞龙升降用液压阀60c而将作业部供给泵59以能够传递液压的方式与绞龙升降用液压缸55连接。操作者通过使驾驶操作部(驾驶台)5的谷粒排出杆155在前后方向上倾转的操作而使得绞龙升降用液压缸55进行动作,从而使得谷粒排出输送机8的谷粒排出绞龙164的稻谷投入口升降移动到任意高度。此外,利用电动马达165而使谷粒排出绞龙164与纵向输送绞龙162以及锥齿轮机构163一同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由此使得稻谷投入口沿横向移动。即,构成为:使得稻谷投入口位于卡车货箱或集装箱的上方,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向卡车货箱或集装箱内排出。

借助左侧机体升降用液压阀60d而将工作油箱57以及作业部供给泵59以能够传递液压的方式与左侧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l连接。另一方面,借助右侧机体升降用液压阀60e而将工作油箱57以及作业部供给泵59以能够传递液压的方式与右侧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r连接。左右的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l、56r彼此独立地进行动作,由此使得行驶机体1的左右侧独立地进行升降。

因此,如果左右两侧的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l、56r同时进行动作而使得左右的履带架50、50相对于行驶机体1同时下降,则行驶机体1相对于左右两侧的履带2、2的接地部向上方离开(上升),从而使得行驶机体1相对于履带2、2的接地部的相对高度(车高)升高。反之,如果左右的履带架50、50相对于行驶机体1同时上升,则行驶机体1相对于左右两侧的履带2、2的接地部接近(下降),从而行驶机体1相对于履带2、2的接地部的相对高度(车高)降低。

并且,如果左侧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l进行动作而使得左侧履带架50相对于行驶机体1下降、或者右侧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r进行动作而使得右侧履带架50相对于行驶机体1上升(或者同时执行这两种动作),则行驶机体1向右下方倾斜。反之,如果右侧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r进行动作而使得右侧履带架50相对于行驶机体1下降、或者左侧机体升降用液压缸56l进行动作而使得右侧履带架50相对于行驶机体1上升(或者同时执行这两种动作),则行驶机体1向左下方倾斜。

工作油箱57、作业部供给泵59、以及液压阀单元60分别搭载于行驶机体1上,且借助液压配管181~183而彼此连结。在行驶机体1上,工作油箱57设置于前方左侧,另一方面,在搭载于前方右侧的发动机7前表面固定有作业部供给泵59,利用液压配管181而将工作油箱57内安装的粗滤器58和作业部供给泵59连结。另外,在行驶机体1上,在发动机7后方的位置配置有液压阀单元60,作业部供给泵59的排出侧借助液压配管182而与液压阀单元60连结。此外,液压阀单元60借助作为工作油回流管的液压配管183以及机油冷却器62而与工作油箱57连结。

工作油箱57配置于行驶机体1上且配置于由供料室11以及脱粒滚筒18包围的空间位置,发动机7和工作油箱57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于行驶机体1前方。即,在由供料室11和脱粒部9的机壳体包围的空间配置有工作油箱57,能够抑制来自割取部3的尘埃堆积于工作油箱57,还能够防止工作油被从供油口184等侵入的尘埃污染。另外,来自发动机7的冷却风向工作油箱57的设置空间流动,由此,即便未在作业系统液压回路180上设置机油冷却器,也能够抑制工作油温度升高,能够适当地对各液压部件进行驱动。

工作油箱57构成为:在左侧面(收割机外侧侧面)具有朝向左侧(收割机外侧)突出设置的供油口184,并且,内部安装有能够从左侧插拔的粗滤器58。因此,通过将设置于脱粒部9的左侧(收割机外侧)的脱粒罩185拆下,能够容易地对供油口184以及粗滤器58进行操作。因此,工作油箱57的供油作业以及粗滤器58的机油过滤器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作业系统液压回路180的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与工作油箱57连结的液压配管181、183在工作油箱57以及发动机7的前方以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而布设,液压配管182将配置于发动机7前方的作业部供给泵59和粗滤器58连通。即,液压配管181、183绕过发动机7前方而朝向工作油箱57、且沿着发动机7的输出轴65延伸设置。另外,液压配管182、183从设置于发动机7右侧的冷却风扇149的下方通过且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与液压阀单元60连结。因此,液压配管181~183配置成:管路长度在难以受到从发动机7辐射的热的影响的位置处缩短,从而能够抑制在液压配管流动的工作油的温度升高。

如图7、图10以及图12~图15所示,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具备直行泵64a、直行马达64b、回旋泵70a、回旋马达70b、变速器供给泵151、机油过滤器152以及机油冷却器153。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的直行泵64a和直行马达64b由直行闭合油路201连接为闭环状。另一方面,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的回旋泵70a和回旋马达70b由回旋闭合油路202连接为闭环状。利用发动机7的旋转动力对直行泵64a以及回旋泵70a进行驱动并对直行泵64a、回旋泵70a的斜板角进行控制,由此变更朝向直行马达64b、回旋马达70b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以及排出量,使得直行马达64b、回旋马达70b进行正转、反转动作。

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具备:直行阀203,与对主变速杆44的手动操作对应地使该直行阀203进行切换动作;以及直行缸204,其借助直行阀203而与变速器供给泵151连接。如果使得直行阀203进行切换动作,则执行如下直行变速动作:直行缸204进行动作而对直行泵64a的斜板角进行变更,从而使得直行马达64b的直行马达轴260的转速无级地变化或者反转。另外,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还具备直行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05。利用液压伺服机构205执行通过控制直行泵64a的斜板角而使得直行阀203恢复中立状态的反馈动作,与对主变速杆44的手动操作量成正比地使直行泵64a的斜板角发生变化,由此对直行马达60b的直行马达轴260的转速进行变更。

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具备:回旋阀206,与对操纵方向盘43的手动操作对应地使该回旋阀206进行切换动作;以及回旋缸207,其借助回旋阀206而与变速器供给泵151连接。如果使得回旋阀206进行切换动作,则执行如下左右回旋动作:使得回旋缸207进行动作而对回旋泵70a的斜板角进行变更,从而使得回旋马达70b的回旋用马达轴261的转速无级地变化或者反转,并且,行驶机体1向左右侧变更行驶方向而在田间的未耕地处进行方向的变换或者对行进路线进行修正。另外,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还具备回旋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08。利用液压伺服机构208执行通过控制回旋泵70a的斜板角而使得回旋阀206恢复中立状态的反馈动作,与对操纵方向盘43的手动操作量成正比地使回旋泵70a的斜板角发生变化,由此对回旋马达70b的回旋马达轴261的转速进行变更。

如图13所示,在两个闭合油路201、202的所有油路201a、201b、202a、202b都连接有供给分流油路219(下文中详细说明)。在供给分流油路219与直行第一油路201a之间设置有针对直行第一油路201a的止回阀211。在供给分流油路219与直行第二油路201b之间设置有针对直行第二油路201b的止回阀211。因此,直行闭合油路201具备两个止回阀211。另外,在供给分流油路219与回旋第一油路202a之间设置有针对回旋第一油路202a的止回阀212。在供给分流油路219与回旋第二油路202b之间设置有针对回旋第二油路202b的止回阀212。因此,回旋闭合油路202也具备两个止回阀212。

在直行第一油路201a和直行第二油路201b连接有直行旁通油路213。在直行旁通油路213设置有直行侧双向溢流阀215。在回旋第一油路202a和回旋第二油路202b连接有回旋旁通油路214。在回旋旁通油路214设置有回旋侧双向溢流阀216。因此,各闭合油路201、202分别具备一个双向溢流阀215、216。

变速器供给泵151的吸入侧经由液压配管221而与处于变速箱63内的粗滤器217连接。在变速器供给泵151的排出侧经由液压配管222而连接有供给导入油路218,在液压配管222的配管中途设置有机油过滤器152。在供给导入油路218的下游侧连接有与两个闭合油路201、202连接的供给分流油路219。因此,在发动机7的驱动过程中,始终向两个闭合油路201、202补充来自变速器供给泵151的工作油。

另外,供给分流油路219借助直行阀203而与直行缸204连接,并且,借助回旋阀206而与回旋缸207连接。此外,供给分流油路219借助剩余的溢流阀220以及液压配管223而与变速箱63连接,在液压配管223的配管中途设置有机油冷却器153。因此,在借助剩余的溢流阀220而使得来自变速器供给泵151的剩余的工作油向变速箱63内返回时,利用机油冷却器153对该工作油进行冷却。

另外,液压配管223与绕过供给配管223a和回流配管223b~223d的旁通管224连接,旁通管224固定于变速箱63侧方的无级变速箱323上方。通过将液压配管223以及旁通管224配置于无级变速箱323上方,在发动机7起动时等工作油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无需将工作油向机油冷却器153输送就能够使其循环。因此,当工作油的粘度在工作油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较高时,也能够在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内使工作油顺畅地循环,从而能够对变速箱63内以及无级变速箱323内的各传动机构进行润滑。

如上所述,在供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驱动装置)内的工作油循环的液压配管221~223连结有机油冷却器153,并且,在液压配管223设置有绕过机油冷却器153的旁通管(旁通路)224,该旁通管224与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一体地设置。因此,通过将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和机油冷却器153连结,虽然使得工作油在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循环的配管路径变长,但是能够利用旁通管224使其缩短。

通过在液压配管223设置旁通管224并使其绕过机油冷却器153,在寒冷地区使发动机起动时等,能够使粘度较高的工作油循环,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内的润滑性。另外,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设置为一体而将旁通管224组装于变速箱63,所以组装性变得良好,并且,变速箱63的液压装置的维护变得容易。

具备2个连通口225a、225b的连结部件(连结接头)225设置于无级变速箱323。旁通管224的一端与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a连接,另一方面,在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b连接有与机油冷却器连通的输送配管223a。并且,在连结部件225与旁通管224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旁通用溢流阀226(参照图13)。连结部件225设置于无级变速箱323上表面的、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侧(前方侧),连通口225a配置于连通口225b下方。另外,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a、225b分别朝向后方(回旋用液压无级变速器70侧)突出设置。

液压配管223中的、机油冷却器153的回流配管223b~223d构成为:在一端连接于机油冷却器153的上游侧回流配管223b与一端连接于变速箱63上表面的下游侧回流配管223d之间设置有金属中继管223c。金属中继管223c固定于无级变速箱323上表面的、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侧(后方侧)。

固定于金属中继管223c侧面的连结板(固定部件)227紧固固定于无级变速箱323的回旋阀206的收容部分(无级变速箱323后端侧)上表面。由此,金属中继管223c沿着与泵轴259平行的方向固定配置于无级变速箱323上方。另外,金属中继管223c具有t字形状,该t字形状是从中途部朝向前方(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侧)突出设置有连通口(支管)223e而形成的。即,金属中继管223c中途部的连通口223e设置于与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a相同的高度,并且,朝向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a突出设置。

旁通管224在无级变速箱323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使得前后配置的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a和金属中继管223c的连通口223e连接。并且,旁通管224构成为:将一端连结于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a的金属配管224a和一端连结于金属中继管223c的连通口223e的液压中继管(树脂配管)连接。另外,在金属配管223a设置有对与连结部件225的连通口225b的连接部分进行开闭的旁通用溢流阀226。

绕过机油冷却器153的旁通路构成为包括与无级变速箱323一体地组装的金属中继管223c、旁通管224、以及连结部件225。因此,能够将与机油冷却器153连接的输送配管223a以及上游侧回流配管223b以外的液压零件与无级变速箱323一体地组装,能够提高无级变速箱323组装于变速箱63的组装容易性以及维护性。

与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连接的液压配管222、223以潜入与转向箱318连结的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回旋连结连杆体346下方的方式而布设。因此,不仅能够防止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回旋连结连杆体346与液压配管222、223的接触,而且,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回旋连结连杆体346各自的维护变得容易。另外,即便在液压配管222、223受到对变速箱63等的驱动的影响而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与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的接触而导致的破损。

更详细而言,将供给泵151和机油过滤器152连接的液压配管222以从直行连结连杆体345的直行用中继轴352下方通过的方式沿前后方向而布设,将机油过滤器152和变速箱63连接的液压配管222以从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的第一中继杆下方通过的方式沿前后方向而布设。另外,与变速箱63连结的下游侧回流配管223d以从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的轴支承体366下方通过的方式而弯曲,并与固定于无级变速箱323的金属中继管223c连结。

接下来,参照图8等,对供发动机7设置的发动机室146进行说明。如图8等所示,左右一对发动机室支柱147立起设置于行驶机体1上表面的驾驶台5后侧,在左右的发动机室支柱147之间张紧架设有背面板体148,由此将驾驶坐席42下方的发动机室146后方覆盖。另外,箱状的风洞箱170借助开闭支点轴171而立起设置于在行驶机体1的驾驶台5的右侧端部设置的右侧发动机室支柱147。在风洞箱170右侧面的收割机外侧开口张紧架设有除尘网,因除尘网的存在而防止秸秆屑等向风洞箱170内部以及发动机室146内部侵入。另外,在风洞箱170内上下配置有行驶系统液压回路200中的机油冷却器153和作业系统液压回路180中的机油冷却器62。

水冷用散热器154立起设置于行驶机体1上表面侧的风洞箱170的收割机内侧,散热器154与发动机7的冷却风扇149对置。并且,设置有将散热器154的整个通气范围部覆盖的方式的护罩150,冷却风扇149配置于在该护罩150形成的开口。另外,在风洞箱170内设置有机油冷却器153。通过冷却风扇149的旋转而从风洞箱170右侧面的收割机外侧开口向风洞箱170内引入外部空气(冷却风),从风洞箱170左侧面的收割机内侧开口将除尘完毕的冷却风向发动机室146内送入。由此,利用向发动机室146内流入的冷却风而对机油冷却器153、散热器154、以及发动机7等进行冷却。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图16~图21,对操纵方向盘43等驾驶操作构造进行说明。如图8、图10、图16~图21所示,具备踏板框架311,该踏板框架311构成驾驶台5的操作者搭乘用的载脚平坦部。多个支腿框架312立起设置于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在支腿框架312上端侧架设有踏板框架311。在踏板框架311的右侧收割机外侧部的支腿框架312的侧面固接有乘降用踏板313,在行驶机体1上表面的、踏板框架311前端部安装有机油过滤器152。

另外,具备转向箱318,该转向箱318具有回旋输入轴316以及主变速输入轴317。箱支承横架319的两端连结于踏板框架311前部下表面侧的左右的支腿框架312之间,转向箱318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固定于大致水平的箱支承横架319。回旋输入轴316从转向箱318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回旋输入轴316借助转向轴321而与操纵方向盘43连结,并且,主变速输入轴317从转向箱318的左侧面朝向左侧突出设置,主变速输入轴317借助主变速操作杆322而与主变速杆44连结。

根据前述说明可知:在位于设置于支腿框架312组的上端侧的踏板框架311上的驾驶台5(操纵部),配置有作为直行操作用的直行操作件的主变速杆44和作为回旋操作用的回旋操作件的操纵方向盘43。在位于踏板框架311前部下侧的左右的支腿框架312之间架设安装有箱支承横架319。在箱支承横架319安装有将主变速杆44以及操纵方向盘43和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联动连结的转向箱318。隔着转向箱318而在前后方向上具备两个箱支承横架319。并且,由前后两个箱支承横架319对转向箱318进行支承。

另外,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转向箱318的左侧配置有固定于前端位置的踏板框架311的机油过滤器152。此外,机油过滤器152以配置于无级变速箱323前方的方式固定于踏板框架311前部的从左侧支腿框架312朝向左侧突出设置的部分。即,机油过滤器152借助过滤器固定托架349而固定于踏板框架311前端部左侧,由此配置于在变速箱63右侧固定的无级变速箱323前方。因此,在利用配管中途设置有机油过滤器152的液压配管222将变速器供给泵151和供给导入油路218连接时,能够构成较短的液压配管222。

在位于踏板框架311前部下侧的左右的支腿框架312之间架设安装有箱支承横架319,在箱支承横架319安装有将主变速杆44以及操纵方向盘43和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联动连结的转向箱318,由此,因箱支承横架319的存在而实现了行驶机体1前部(特别是驾驶台5附近)的刚性的提高。利用负责对行驶机体1前部的加强作用的箱支承横架319,能够高刚性地对转向箱318进行支承。因此,对主变速杆44以及操纵方向盘43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大幅的偏差,不会变成操作者未曾设想的行驶状态。可以将加强用的箱支承横架319兼用作转向箱318的安装部,由于不需要转向箱318专用的安装台,所以有助于抑制成本。

具备组装有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和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的无级变速箱323。在变速箱63的上部右侧固接有无级变速箱323,在无级变速箱323的前后表面配置有直行用的操作臂体355以及回旋用的操作臂体369。即,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以前后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变速箱63的供料室11的相反侧的右侧面。

因此,由于在变速箱63的供料室11侧的侧方(左侧)形成有空间,所以割取部3的设计自由度增大,能够以最适合于割取部3的割取量及谷物收割台12的割取宽度的大小构成供料室11。另外,左右方向上的供料室11的设置宽度增大,因此,可以在靠近谷物收割台12升降时的重心位置的那侧设置供料室11,由此能够提高供料室11对割取部3的支承强度。

作为直行输出控制部的直行操作轴325在无级变速箱323的前方外侧面向前方突出,作为回旋输出控制部的回旋操作轴326在无级变速箱323的后方外侧面向后方突出。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不过,在直行操作轴325连结有直行用的操作臂体355,在回旋操作轴326连结有回旋用的操作臂体369。在设置于转向箱318的背面侧的直行连结连杆体345和回旋连结连杆体346分别连结有直行用的操作臂体355以及回旋用的操作臂体369,并构成为:通过对操纵方向盘43的转向操作和主变速杆44的变速操作而对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和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进行动作控制,从而能够对左右的履带2的行进路线和移动速度进行变更。

设置于行驶机体1前部的驾驶台(操纵部)5具备直行操作用的主变速杆(直行操作件)44和回旋操作用的操纵方向盘(回旋操作件)43,并且,在驾驶台的驱动装置(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附近的侧部配置有操纵柱41。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驾驶台5的下方根据对操纵方向盘43以及主变速杆44的操作量而对来自变速箱63的输出进行变更操作的转向箱318,配置于具备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的无级变速箱323侧方。

这种情况下,在驾驶台5的处于驾驶坐席42正面的前方中央部分配置有操纵方向盘43,并且,在作为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附近的侧部的左侧部,主变速杆44配置于操纵柱41。即,在操纵方向盘43下方配置有转向箱313,并且,在设置有主变速杆44的操纵柱41下方配置有无级变速箱323。由此,能够将从操纵方向盘43以及主变速杆44经由转向箱313而与无级变速箱323连结的操作系统机构的各部分配置为彼此接近,能够构成较短的将上述操作系统机构的各部分连结的各连杆机构321、322、345、346,从而能够抑制其变动、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对主变速杆44、操纵方向盘43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输出之间的偏差,能够维持与操作者的操作相应的稳定的行驶状态。

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驾驶台5的下方,在转向箱318后方且在无级变速箱32侧方配置有向发动机7供电的蓄电池230。即,在驾驶台5下侧的、由转向箱318、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以及发动机7包围的区域配置有向发动机7等供电的蓄电池230。由此,不仅可以将驾驶台5下侧这一死角空间有效用作转向箱318以及无级变速箱323的配置空间,而且,还可以将其有效用作蓄电池230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将蓄电池230配置为与发动机7、驾驶台5接近,从而能够实现电气系统的紧凑化。另外,还能够避免为了确保蓄电池230的配置空间而使得联合收割机变得大型化。

在立起设置于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的多个支腿框架312上构成有驾驶台(操纵部)5。并且,转向箱318固定于在多个支腿框架312中途部架设的箱支承横架(箱支承框架)319,由此配置于无级变速箱323以及蓄电池230上方。这样,在踏板框架311的前部下方以上下多层状而配置有蓄电池230和转向箱318,因此,能够利用在转向箱318后部的与无级变速箱323相邻的区域形成的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向以发动机7、驾驶台5为代表的各部分的电气部件供电的电气配线延伸设置。另外,还有助于提高转向箱318、蓄电池230的组装作业性及维护作业性。

另外,在驾驶台5下侧的上述区域配置有对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内的工作油进行过滤的机油过滤器152,因此,能够使将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和机油过滤器152连结的液压配管222的长度缩短,液压配管222的布设变得简单。

在转向箱318内的上部,隔着回旋输入轴316而在前后两侧中的一方配置有横向的主变速输入轴317,在另一方配置有横向的直行输出轴350。主变速输入轴317和直行输出轴350在俯视下彼此以平行状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向箱318。主变速输入轴317以及直行输出轴350支承为:从转向箱318的左侧面朝向外侧(左侧)突出。沿与直行输出轴35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回旋输出轴164支承为:在转向箱318的背面且在直行输出轴350下侧从转向箱318朝向外侧(后方)突出。

将直行输出轴350的突出端(左端)插入设置于圆筒状的轴连结体351的一端(右端),由此使得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与直行输出轴350连结。在轴连结体351的另一端(左端)插入设置有由固定于驾驶台5的左前方位置的支腿框架312的变速输出支承托架328支承的直行用中继轴352。通过对直行用中继轴352相对于轴连结体351的左右位置进行调整而对直行连结连杆体435的左右方向上的设置位置进行调整。

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直行用中继臂体353的一端(后端)固接于直行用中继轴352的另一端,与直行用中继轴352的转动相应地使直行用中继臂体353的另一端(前端)上下摆动。直行用中继臂体353的另一端(前端)与上下延伸设置的直行用的连结杆354的一端(上端)连结,连结杆354的另一端(下端)与直行用的操作臂体355连结。

直行连结连杆体345借助轴连结体351而与在直行输出轴350的延长线上的位置处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直行用中继轴352连结,并且,由固定于支腿框架312的变速输出支承托架328进行枢轴支承。由此,直行用中继轴352与直行输出轴350一同旋转,并使得固定于直行用中继轴352左端的直行用中继臂体353前端摆动。并且,两端分别枢轴装配于直行用中继臂体353前端和直行用的操作臂体355一端的直行用的连结杆354与直行用中继臂体353的摆动相应地进行上下移动,由此使得突出端(前端)固接于操作臂体355另一端的直行操作轴325转动。

另一方面,回旋连结连杆体346将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一中继杆363的一端(右端)与一端(基端)固接于回旋输出轴361的突出端(后端)的输出臂体362的另一端(前端)连结。第一中继杆363在转向箱318后方位置以跨越无级变速箱323的前侧上方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中继杆363的另一端(左端)与固定于回旋用中继轴365的一端(前端)的第一回旋用中继臂体364连结。回旋用中继轴365支承为将管状的轴支承体366贯穿。

另一方面,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中继杆368的一端(右端)与一端(基端)固接于回旋操作轴326的突出端(后端)的回旋用的操作臂体369的另一端(前端)连结。第二中继杆368沿着变速箱63以及无级变速箱323背面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中继杆368的另一端(左端)与固定于回旋用中继轴365的一端(后端)的第二回旋用中继臂体367连结。

一端固接于轴支承体366外周面的支承板370的另一端借助螺栓而紧固于变速箱63上表面,由此使得对回旋用中继轴365进行支承的轴支承体366固定于变速箱63上且固定于无级变速箱323左侧位置。另外,在轴支承体366的外周面设置有从与变速箱63连结的液压配管223穿过而将位置固定的配管固定部372。

回旋连结连杆体346使得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中继杆363右端枢轴装配于前端与突出设置于转向箱318后方的回旋输出轴361的转动相应地进行左右摆动的输出臂体362。因此,与输出臂体362的摆动相应地,第一中继杆363沿左右方向移动,并使基端固接于回旋用中继轴365前端的第一回旋用中继臂体364前端左右摆动。通过该第一回旋用中继臂体364前端的摆动,使得由轴支承体366支承的回旋用中继轴365转动,同时基端固接于回旋用中继轴365后端的第二回旋用中继臂体367前端左右摆动。并且,两端分别枢轴装配于第二回旋用中继臂体367前端和回旋用的操作臂体369一端的第二中继杆368与第二回旋用中继臂体367的摆动相应地进行左右移动,由此使得突出端(后端)固接于操作臂体369另一端的回旋操作轴326转动。

主变速输入轴317从转向箱318朝向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突出。并且,主变速输入轴317的突出端(左端)由固定于处于变速箱63侧的左侧的踏板框架311的主变速输入支承托架381以枢轴支承的方式而支承。另外,主变速臂体382的一端(前端)与主变速输入轴317的突出端(左端)连结,主变速臂体382的另一端(后端)与连结于主变速杆44的主变速操作杆322连结。

对发动机7的动力进行变速的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以前后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变速箱63的左右侧面的、驾驶台(操纵部)5侧。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的直行操作轴325和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的回旋操作轴326以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方式突出设置。由于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排列配置于驾驶台5侧,所以能够构成较短的相对于转向箱318的连结构造。

另外,直行操作轴325以及回旋操作轴326前后配置而能够形成为与转向箱318中前后配置的直行输出轴350以及回旋输出轴361相同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简化从转向箱318朝向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的连杆机构的构造,并且,能够在驾驶台5下方使无级变速箱323和转向箱318接近而实现紧凑的设置。

转向箱318配置于驾驶台(操纵部)5下方、且配置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上方,并且,直行输出轴350以及回旋输出轴361从转向箱318突出设置。将直行输出轴350和直行操作轴325连接的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将回旋输出轴361和回旋操作轴326连接的回旋连结连杆体346在俯视下分别设置于转向箱318与无级变速箱323之间。即,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回旋连结连杆体346与变速箱63一同配置于驾驶台5侧,因此,组装性、维护性变得良好。

将转向箱318和作为直行输出控制部的直行操作轴325联动连结的直行连结连杆体345支承于对驾驶台5进行支承的支腿框架312。转向箱318固定于在对驾驶台(操纵部)5前方位置进行支承的左右的支腿框架312中途部所架设的箱支承横架(箱支承架)319。并且,直行连结连杆体345支承于变速箱63(无级变速箱323)侧的左侧支腿框架312。

将转向箱318和设置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直行操作轴325(直行输出控制部)联动连结的直行连结连杆体345,支承于对驾驶台5进行支承的支腿框架312。因此,即便因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振动而要使得直行连结连杆体345发生挠曲、拉伸,也能够利用对驾驶台5进行支承的支腿框架312高刚性地对直行连结连杆体345进行支承,能够抑制直行连结连杆体345的变动、变形。因此,主变速杆44、操纵方向盘43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大幅的偏差,不会形成为操作者未曾设想的行驶状态。

在变速箱63的右侧面的上方位置固定有内部安装有直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式无级变速器70的无级变速箱323。并且,回旋连结连杆体346支承于变速箱63上表面且支承于无级变速箱323侧。能够利用供料室11与驾驶台5之间的空间将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紧凑且高刚性地支承于振动体系统与无级变速箱323相同的变速箱63上。因此,因机械振动而引起的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的挠曲、拉伸得到抑制,对主变速杆44、操纵方向盘43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大幅的偏差,不会形成为操作者未曾设想的行驶状态。

参照图22~图26,对掌管对联合收割机的动作控制的ecu40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根据前述说明可知,实施方式中,作为由行驶机体2前部、支腿框架312组以及踏板框架311组包围的空间的踏板部400为死角空间,因此,利用该空间来配置转向箱318、无级变速箱323以及蓄电池230。

在踏板部400的前部侧配置有掌管对联合收割机的动作控制的ecu401。实施方式中,在踏板部400的前部侧、即踏板框架311前部中央侧与箱支承横架319前部中央侧之间以架设的方式配置有遮蔽板402。遮蔽板402的上端侧焊接固定于踏板框架311前部中央侧。遮蔽板402的下端侧焊接固定于箱支承横架319前部中央侧。即,遮蔽板402支承于踏板部400(踏板框架311以及箱支承横架319)。在遮蔽板402的前表面侧紧固有ecu401。

因此,隔着踏板部400的空间,ecu401位于前侧,发动机7位于后侧。并且,转向箱318和遮蔽板402位于ecu401与发动机7之间,从而转向箱318以及遮蔽板402的双方成为针对从发动机7排出的热的遮蔽物。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在驾驶台5(操纵部)周围以尽量远离发动机7的方式配置ecu401,从而能够减弱来自发动机7的热对ecu401的影响。能够实现ecu401的控制稳定化以及长寿命化。特别是能够通过遮蔽板402来遮蔽从发动机排出的热,因此,减弱来自发动机7的热对ecu401的影响的效果较高。

遮蔽板402的外形形状比ecu401的外形形状大。因此,遮蔽板402的周缘部从ecu401的外周露出。因遮蔽板402的周缘部的存在,从发动机7排出的热难以迂回进入ecu401的前表面侧。此外,实施方式中的遮蔽板402的下部中央侧形成有缺口而变为朝下呈近似コ字状的形态。设置该缺口部分403的目的在于,减薄遮蔽板402、以及使外部空气吹向ecu401背面侧或者使得ecu401的热释放。

ecu401的前侧由驾驶台5的前表面罩404覆盖。配置于踏板部400的供电用的蓄电池230设置为比转向箱318、箱支承横架319更靠下侧。因此,ecu401设置于比蓄电池230高的位置。蓄电池230在行驶机体1设置于不会受到例如田地的泥水、雨水等的影响的(不会溅有泥水等的)位置。由于在这种比蓄电池230高的位置处配置ecu401,所以还具有更可靠地消除泥水等对ecu401的影响的优点。另外,由于ecu401和蓄电池230配置为彼此相邻,所以还能实现电气系统的紧凑化。

本申请发明中的各部分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行驶机体

3割取部

5驾驶台

7发动机

9脱粒部

11供料室

311踏板框架

312支腿框架

318转向箱

319箱支承横架

400踏板部

401ecu

402遮蔽板

403缺口部分

404前表面罩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删除)

2.(修改后)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的前部装配有割取部,在所述行驶机体的、所述割取部的后方搭载有脱粒部,在所述脱粒部的前部侧方配置有操纵部,在所述操纵部的踏板部的下方后部侧搭载有发动机,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踏板部的前部侧配置有掌管对联合收割机的动作控制的ecu,

在所述踏板部的前部侧配置有遮蔽板,在所述遮蔽板的前表面侧安装有所述ecu。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支承于所述踏板部。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踏板部搭载有供电用的蓄电池,所述ecu设置于比所述蓄电池高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