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捆式揉搓去土秸秆打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9839发布日期:2018-07-20 18:0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捆式揉搓去土秸秆打捆机。



背景技术:

每到秋冬时期,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大豆秸秆等焚烧污染空气往往成为众矢之的,非常不环保。秸秆的用途主要是牲畜饲料、生活燃料或积沤肥料,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秸秆由于面积较大,不方便收集,很多秸秆都在田地里直接焚烧,这样焚烧秸秆对空气造成污染,如果将秸秆放在田地里用机器将秸秆旋碎放在田地里会影响下一季度农作物的种植,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现有技术中的打捆机拣料拾取机构的拾取秸秆不彻底,主要有一方面原因在于铲斗的设计不合理,不能够根据田间的地势做出很好的调整,导致一些凹地的秸秆未捡拾干净,还具有很多的残留情况。

现有技术中的打捆机基本包括捡拾装置,较少有剪切的装置,基本没有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碾压的装置,秸秆在田中堆积一段时间后,秸秆就会贴合在地面上,增加了捡拾的难度,一般会造成捡拾不完全的情况,而且捡拾过后的秸秆韧性较大,打捆的时候圆捆比较蓬松,不利于运输等,秸秆从田间捡拾过后一般还会带有一定的土壤,导致圆捆重量增大的情况。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秸秆捡拾后秸秆韧性较大,导致打捆的时候圆捆不易成型,在运输的时候易松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捆式揉搓去土秸秆打捆机,主要可以解决秸秆韧性较大的问题,对秸秆上的泥土具有清除功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圆捆式揉搓去土秸秆打捆机,包括牵引杆、外壳体、捡拾部、粉碎部、揉搓部、传送带和打捆室;所述牵引杆的一端与外壳体的左端连接;

所述捡拾部包括捡拾圆筒、前支架和盖板,所述捡拾圆筒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固定圆盘,所述捡拾圆筒的轴线上设置有第一辊轴,所述第一辊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的固定圆盘中央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圆盘与前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盖板在外壳体前侧面的投影呈拱形,所述盖板右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左端固定;

所述粉碎部包括弧形架、打草圆筒和第一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架在外壳体前侧面的投影呈弧形,所述弧形架的左端与前支架的右端一体连接,所述弧形架的上方安装有所述打草圆筒,所述打草圆筒的上方安装有所述第一弧形挡板,所述第一弧形挡板在外壳体前侧面的投影呈拱形,所述打草圆筒的轴线上设置有第二辊轴,所述第二辊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外壳体前后侧面转动连接,所述弧形架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刀槽,所述打草圆筒的圆周侧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刀片;

所述揉搓部包括主动压辊、从动压辊、金属网和第二弧形挡板,所述第二弧形挡板在外壳体前侧面的投影呈拱形,所述金属网呈右端水平向下倾斜,所述金属网的左端抵靠在所述弧形架的下表面,所述金属网的右端正对所述传送带下端的上表面,所述主动压辊轴线设置有第三辊轴,所述从动压辊的轴线设置有第四辊轴,所述第三辊轴的前后分别与外壳体的前后侧面转动连接,如图所示:所述第四辊轴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条形槽,两个所述条形槽分别安装于外壳体前后侧面的内表面,所述第四辊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卡合在两个条形槽中,所述第四辊轴的前后两端与条形槽之间滑动配合,所述第四辊轴的前后两端与条形槽之间转动配合,所述第三辊轴与外壳体的连接点位于条形槽的槽向延伸线上,所述主动压辊与从动压辊的圆周侧面相互抵触,所述外壳体上还设置有缓冲装置。

优选的,所述捡拾圆筒的圆周侧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齿,所述弹齿的倾角呈顺时针弯曲。

优选的,所述主动压辊与从动压辊在外壳体前侧面的投影呈齿轮状。

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安装于外壳体前后侧面的内表面,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弹簧和弹簧槽,所述弹簧位于弹簧槽中,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弹簧槽的槽底固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弹簧的连接端与弹簧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抵靠在第四辊轴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述捡拾圆筒用于将农作物秸秆刨起,然后抛进打捆机的内部,捡拾圆筒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链轮,通过链条牵动,第一支撑杆的作用主要是对捡拾圆筒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第一支撑杆可以通过调节,控制捡拾圆筒上下的高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秸秆厚度调整适当的捡拾圆筒的高度,有的秸秆由于未能及时清理,再受到雨水的浸润后贴合在地面上,一般的打捆机很难将秸秆清理干净,本发明的打捆机通过调整捡拾圆筒高度,可以准确的将秸秆清理赶紧,由于秸秆贴在底面上,所以有时会将泥土带入打捆机,一般的打捆机忽略了对泥土的清理措施。

在秸秆被切割以后变得短小,同时利用压辊对秸秆进行碾压,使秸秆变得更加的细碎和柔顺,进一步消除秸秆的韧性,排净秸秆间层中的空气,有利于打捆后秸秆捆的密度的增大,秸秆捆不易松散,秸秆捆更加的规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缓冲结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均相对于图1所示为标准。

如图1所示:一种圆捆式揉搓去土秸秆打捆机,包括牵引杆1、外壳体2、捡拾部3、粉碎部4、揉搓部5、传送带6和打捆室7;所述牵引杆1的一端与外壳体2的左端连接;

所述捡拾部3包括捡拾圆筒31、前支架32和盖板33,所述捡拾圆筒31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固定圆盘34,所述捡拾圆筒31的轴线上设置有第一辊轴35,所述第一辊轴3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的固定圆盘34中央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圆盘34与前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36,所述盖板33在外壳体2前侧面的投影呈拱形,所述盖板33右端与所述外壳体2的左端固定;

所述捡拾圆筒用于将农作物秸秆刨起,然后抛进打捆机的内部,捡拾圆筒在壳体的外部设置有链轮,通过链条牵动,第一支撑杆的作用主要是对捡拾圆筒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第一支撑杆可以通过调节,控制捡拾圆筒上下的高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秸秆厚度调整适当的捡拾圆筒的高度,有的秸秆由于未能及时清理,再受到雨水的浸润后贴合在地面上,一般的打捆机很难将秸秆清理干净,本发明的打捆机通过调整捡拾圆筒高度,可以准确的将秸秆清理赶紧,由于秸秆贴在底面上,所以有时会将泥土带入打捆机,一般的打捆机忽略了对泥土的清理措施。

所述粉碎部4包括弧形架41、打草圆筒42和第一弧形挡板43,所述弧形架41在外壳体2前侧面的投影呈弧形,所述弧形架41的左端与前支架32的右端一体连接,所述弧形架41的上方安装有所述打草圆筒42,所述打草圆筒42的上方安装有所述第一弧形挡板43,所述第一弧形挡板43在外壳体2前侧面的投影呈拱形,所述打草圆筒42的轴线上设置有第二辊轴44,所述第二辊轴4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外壳体2前后侧面转动连接,所述弧形架41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刀槽45,所述打草圆筒42的圆周侧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刀片46;

本发明的打捆机设置有粉碎部,用于对秸秆的剪切,有的秸秆如小麦、水稻等的秸秆,长度较长,秸秆具有韧性,导致打捆后的秸秆捆蓬松,表面存在多余的杂条,蓬松的秸秆圆捆会变得疏松,即使有线扎过也变得易散,不利于运输等后续操作,对秸秆进行切割之后,秸秆变得短小,容易清理。

所述揉搓部5包括主动压辊51、从动压辊52、金属网53和第二弧形挡板54,所述第二弧形挡板54在外壳体2前侧面的投影呈拱形,所述金属网53呈右端水平向下倾斜,所述金属网53的左端抵靠在所述弧形架41的下表面,所述金属网53的右端正对所述传送带6下端的上表面,所述主动压辊51轴线设置有第三辊轴55,所述从动压辊52的轴线设置有第四辊轴56,所述第三辊轴55的前后分别与外壳体2的前后侧面转动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第四辊轴56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条形槽57,两个所述条形槽57分别安装于外壳体2前后侧面的内表面,所述第四辊轴56的前后两端分别卡合在两个条形槽57中,所述第四辊轴56的前后两端与条形槽57之间滑动配合,所述第四辊轴56的前后两端与条形槽57之间转动配合,所述第三辊轴55与外壳体2的连接点位于条形槽57的槽向延伸线上,所述主动压辊51与从动压辊52的圆周侧面相互抵触,所述外壳体2上还设置有缓冲装置8。

进入揉搓部的秸秆会被主动压辊和从动压辊的相互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碾压粉碎,同时可以将泥土进行粉碎,粉碎的泥土向下掉落到金属网上,经过金属网的过滤,秸秆由于长度较长,会进入下一阶段,随传送带进入打捆室,而泥土则滤除,顺利的将泥土去除可以减轻秸秆捆的重量,减少秸秆后续用途的额外操作,其中主动压辊带动从动压辊转动,而主动压辊则通过链轮发送机传动,从动压辊不仅相对外壳体旋转,同时可以在条形槽中滑动,通过缓冲装置控制从动压辊与主动压辊接触的压力,可以防止机械性硬性接触,防止耗损机械寿命,最后还可以准确的对秸秆进行碾压,达到秸秆更加柔顺的目的。

在秸秆被切割以后变得短小,同时利用压辊对秸秆进行碾压,使秸秆变得更加的细碎和柔顺,进一步消除秸秆的韧性,排净秸秆间层中的空气,有利于打捆后秸秆捆的密度的增大,秸秆捆不易松散,秸秆捆更加的规则。

所述捡拾圆筒31的圆周侧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齿37,所述弹齿37的倾角呈顺时针弯曲。

所述主动压辊51与从动压辊52在外壳体2前侧面的投影呈齿轮状。

所述缓冲装置8安装于外壳体2前后侧面的内表面,所述缓冲装置8包括第二支撑杆81、弹簧82和弹簧槽83,所述弹簧82位于弹簧槽83中,所述弹簧82的一端与弹簧槽83的槽底固接,所述弹簧8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81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支撑杆81与弹簧82的连接端与弹簧槽83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杆81的另一端抵靠在第四辊轴56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