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8099发布日期:2018-09-18 17:25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随和人们美好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山地农业在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米产业提出了对适宜山地地形和特色常规稻生产实用性强的技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品质效益,发展优质有机精确栽培技术成为优质米产业的亟需技术。采用机插秧或手插配套的栽培技术,品种北方选择龙粳、南粳系列品种,南方选择宜香优系列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品种。播期在4月5-7日,秧龄30天左右(叶龄3.5叶),采用机插秧或人工手插,移栽株行距20cm×10-12cm,每穴4-7苗,每666.7m2施用腐熟猪粪、鸡粪等农家肥2000-3000kg作底肥,返青分蘖期追施腐熟有机肥200kg,按照“前浅、中控、后湿”的原则进行水分管理,采取农业防治:多施硅钾肥、增强植株的抗虫性;生物药剂防治:选用经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如“BT粉剂”和50%“苦参碱”水溶剂等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现有技术的栽插密度过稀,秧龄偏大或偏小,缺乏针对特色常规稻生育特性的配套有机栽培技术;

(2)农家肥来源限制多,没有牲畜养殖,沤制的农家肥量小;农家肥的用量大,增加肥料和劳动成本;肥料的施用量的幅度大,容易造成特色优质水稻生长过旺、贪青晚熟,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3)在灌浆结实期长期淹水,成熟前断水较早,品质变劣,病虫害发生加重;

(4)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多,增加用药成本,防治效果较差。而应用物理防治、农艺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效果不佳。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针对适宜山地有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根据品种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配套响应的耕作、秧龄、移栽规格,扩宽行,改善采光和通风空间;通过有效的自制的堆沤有机肥,配方利于沤制效率和肥效释放,施用量及其运筹方法有效地使有机肥释放高峰期和水稻需求高峰期得到同步,调节群体的空间分布,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效率。齐穗后水份按照干湿交替管理,密度、肥料及运筹和水分管理等农艺技术通过水稻生长合理时空光能截获以压制杂草生长,准确的移栽密度和规格和肥水调控合理,结合齐穗前放鸭时间和数量与性别比,控制了初生杂草和第一代虫源,降低了后期杂草和稻飞虱爆发风险,减少使用生物农药的次数,提高防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所述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采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方式育苗水稻,根据品种农艺特征,确定秧龄、移栽规格和穴本数,宽窄行调控空间分布;

步骤二,苗床和大田应用自制有机肥,根据水稻类型,精确运筹有机肥的施肥量和比例;

步骤三,选择成鸭后的体重在1.5~2.5公斤、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放鸭的时间水稻插秧缓苗后就可以放鸭,但放鸭的时间不要过早,个别稗草长出后,有2~3天晴好天气时,选在上午10点放鸭。

进一步,所述育苗水稻的育秧方式和秧龄;

(1)播栽期:大粒香、金麻粘:4月5-10日播种,5叶期移栽,5月5-10日移栽;玉针香:4月15日-20日播种,3叶1心到4叶,4月31日-5月5日移栽;

(2)育秧方式:旱育秧和湿润育秧;

1)晒种1~2天,用卫生的竹席晾晒;

2)床土或基质的准备,腐熟农家肥进行培肥,薄膜覆盖杀菌;

3)播量:50克芽谷/平方米、90克芽谷/平方米,按照1.5~2.5公斤/亩准备种子;玉针香:按照2-2.5公斤/亩,准备种子;

4)苗床覆盖及水分灌溉;

(3)移栽:

进一步,所述3类代表性常规稻品种:大粒香、金麻粘、玉针香按在N(主茎叶龄)-n(主茎节间数)-1叶龄期够苗,基本苗的计算:大粒香、金麻粘N=16,n=5,单穴成穗数平均值12和15穗,5叶龄移栽;玉针香N=12,n=4,单穴成穗数11,4叶龄移栽。

大粒香:X=15/12=1.25万,移栽规格:宽行42.9~46.2cm、窄行16.5cm,株距16.5cm,穴栽2~3苗;金麻粘:X=20/15=1.33万,移栽规格:宽行39.6~42.9cm、窄行16.5cm,株距16.5cm,穴栽2~3苗;;玉针香:X=17/11=1.54万,移栽规格:宽行33.3~36.6cm、窄行16.5cm,株距16.5cm,穴栽3~4苗。

进一步,所述育苗水稻施肥的氮磷钾肥来源有机肥;底肥每亩施用充分发酵的油菜饼肥150公斤+谷壳150公斤,进行翻耕,如有条件,每亩采用100公斤油菜饼肥加施1000公斤牛粪做底肥;底肥在水耙地前3天施入高效生物有机肥约5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追肥在水稻插秧返青后追施促蘖肥,亩施高效生物有机肥10~20公斤。

进一步,所述稻鸭的数量每亩放鸭8~10只;放鸭时公鸭和母鸭的比例配成1∶4。

进一步,所述水稻在稻谷含量在籽粒含水量为17%~20%,茎秆含水量为60%~70%时适宜收获收获,收获前7~10d进行田间排水,单收单晒。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栽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稻谷品质:产量比对照增产15%,弱势率充实度显著提高15%,平均每穗粒饱满度(千粒重)提高5%,整精米率提高5%,垩白率降低8%,垩白度降低5%,蛋白质含量较常规栽培略降低,安全品质,农药残留中吡虫啉、丁草胺等不能检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稻有机精确栽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采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方式育苗水稻;

S102:选择成鸭后的体重在1.5~2.5公斤、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放鸭的时间水稻插秧缓苗后就可以放鸭,但放鸭的时间不要过早,个别稗草长出后,有2~3天晴好天气时,选在上午10点放鸭。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育秧方式和秧龄

1、播栽期:大粒香、金麻粘:4月5-10日播种,5叶(4叶1心)期移栽,5月5-10日移栽;玉针香:4月15日-20日播种,3叶1心到4叶,4月31日-5月5日移栽。

2、育秧方式: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手插或丢秧)。

(1)晒种1~2天,用卫生的竹席晾晒。

(2)床土或基质的准备。腐熟农家肥进行培肥,提前做苗床,进行薄膜覆盖杀菌(按照绿色栽培的要求),常用当地成功的做法。

(3)播量:50克芽谷/平方米(旱育秧)、90克芽谷/平方米(湿润育秧),按照1.5~2.5公斤/亩准备种子(对外调种子需做发芽出苗试验)。玉针香:按照2-2.5公斤/亩,准备种子。对外调种子需做发芽出苗试验。

(4)苗床覆盖及水分灌溉,用当地成功的做法。

3、秧龄:5叶龄左右移栽,有利于在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及时控制无效分蘖至拔节初稳长,为以后攻取大穗和防止倒伏打好基础。

(二)基本苗及生育各期苗情指标

1、基本苗计算

按在N-n-1叶龄期够苗的要求,适宜基本苗的计算如下:

大粒香、金麻粘品种,N=16,n=5,移栽叶龄为5叶。

X=15~18/((1+16-5-5-1-1)C*(0.6~0.8))=15~18/4.5~5=3~4万,C为有效分蘖期单穴理论成穗数系数,参数值为1.6~2.5;

实现产量和品质目标,需3~4万基本苗,5叶期带有效分蘖1个,每穴有效分蘖期分蘖发生率0.6~0.8,上述基本苗计算的各项参数是留有余地的,所得基本苗能保证在10.0叶期以前够,确保穗数是可靠的。

玉针香品种,N=2,n=4,移栽叶龄4叶

X=17/((1+12-4-4-1-1)C*0.8)=12/2.9≈4.1万,C=1.3;

实现产量和品质目标,需4万基本苗,4叶期带有效分蘖1个,有效分蘖期分蘖发生率0.33,上述基本苗计算的各项参数是留有余地的,所得基本苗一般能保证在7.0叶期以前够,确保穗数是可靠的。

2、行穴距与每穴苗数

①大粒香:根据品种的目标基本苗,株高及株型确定行距,手插秧一般为9寸×5寸,每穴苗数(3粒谷苗)。

②金麻粘:根据品种的目标基本苗,株高及株型确定行距,手插秧一般为9寸×5寸,每穴苗数(3粒谷苗)。

③玉针香:根据品种的目标基本苗,株高及株型确定行距,手插秧或丢秧一般为1.1尺×5寸,每穴苗数(4粒谷苗)。

既确保穗数,又利改善中后期光照条件,促进壮杆大穗的形成,同时又节省了栽秧用工。

3、生育各期的苗情指标。

(1)按高产群体生育4个时期生长指标模式图,将高产田从移栽至抽穗期各生育阶段的日期、叶龄、茎蘖动态和群体叶色的具体诊断指标,列入表:

(三)施肥的定量

1、施N总量及前后运筹

(1)氮磷钾肥来源有机肥。(2016年收获后,如没有油菜种植计划,请撒播绿肥紫银英等)

①底肥每亩施用充分发酵的油菜饼肥150公斤+谷壳150公斤(必须提前经过高温腐熟,可添加经认证的腐熟剂),进行翻耕,如有条件,每亩采用100公斤油菜饼肥加施1000公斤牛粪做底肥。

②允许使用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叶面肥等。底肥在水耙地前3天施入高效生物有机肥约50公斤左右,草木灰100公斤。追肥可在水稻插秧返青后追施促蘖肥,亩施高效生物有机肥10~20公斤。

(四)精确定量灌溉

无稻鱼、稻蟹、稻虾等共生种养结合的田块进行一下水分管理:在少雨地区,不需采取排水措施,可通过计划灌水来实现,例如第11叶期开始烤田,可通过8叶末至9叶初灌一浅水,至10叶初田间自然落干进入烤田期的方法。

(五)病虫害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有关规定,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对允许使用的农药应科学使用,推广生物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与安全使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必须在收获前40天结束。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如下:

1、本田除草

在移栽后10-15天采用稻田养鸭或稻田养蟹防除本田杂草,采取人工除草器除草和人工拔草,人工最后一次拔草应在拔节期前结束。插秧后使用米糠或发酵肥料控制浮萍、眼子菜、水岸板等杂草。

2、病害防治

(1)立枯病:秧苗1叶1心期时,用晶体稀土10g或米醋100ml,兑水15公斤,按150ml/m2的用量喷雾,隔7天再喷一次。

(2)稻瘟病:使用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2周喷施1次,连续喷3-4次;或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和水稻抽穗前后用40×10-6的春雷霉素各喷雾一次(慎用)。

(3)纹枯病:发病初期用12.5%纹枯清或50×10-6井冈霉素喷雾防治(慎用)。

(4)稻曲病: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提取液或相关菌剂,以及申请评估使用井冈霉素、克瘟素或春雷霉素等。

3、虫害防治

(1)潜叶蝇:早期浅水灌溉,撤水晒田。

(2)稻纵卷叶螟:在成虫盛发期每亩放寄生蜂2万头,共放3次;利用黑光灯、高压杀虫灯诱杀。每亩用1%苦参碱75ml防治成虫(插秧后7~10天内);用27.3%的绿僵菌防治卵、幼虫(6月末至7月上旬)。

(3)稻飞虱:通过稻鸭养殖来防治,每亩放鸭3-5只。安放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每30亩安放1台。

(六)稻鸭技术

1、鸭品种选择

鸭的品种选择不宜选择体大的肉食型鸭,应选择成鸭后的体重在1.5~2.5公斤、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

2、孵鸭时间应早于放鸭时间30天以上。

3、放鸭的时间水稻插秧缓苗后就可以放鸭,但放鸭的时间不要过早。个别稗草长出后,有2~3天晴好天气时,选在上午10点放鸭。

4、放鸭的数量北方春季的田间杂草出得晚、长得慢,根据上一年田间出杂草的情况,每亩放鸭8~10只。田间杂草出得多时多放,否则少放。放鸭时公鸭和母鸭的比例配成1∶4,以便增强鸭的田间活动能力。

5、鸭的田间喂养一般每天晚上喂饲1次。早晨和中午一般不喂,喂多了鸭子就吃草少,活动少。后期如果鸭大草少,鸭吃不饱时,适当增加喂食的次数,加一些菜和精饲料,加速鸭的生长,提高鸭的商品价值。

6、田间设施放鸭前,为了防止鸭跑失,同时防止老鼠、黄鼠狼等天敌的侵害,放鸭的池埂边用高50cm的细眼尼龙网或细铁丝网围起来,围网的底部一定要封严。晚间和下雨天,鸭需要一个休息和避雨的地方,要建鸭棚。鸭棚三面和顶部用塑料布等物封好,防止雨水进入,不要过于严密,棚内保持通风,背风处留个小门。

7、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没有特殊要求,育苗正常进行,灌水管理上以浅水为主,但不能采取烤田等断水方法。

8、收鸭时间水稻出穗后灌浆初期收鸭,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粮食产量。收鸭后公鸭可以出售,母鸭可以育成蛋鸭。

9、稻鸭共育技术的注意事项①鸭子胆小,放鸭或喂食时不要惊吓鸭子,否则会影响其进食;②施肥或施用部分农药前及时收鸭,施肥后或药效期过后再放鸭,以防鸭中毒。

(七)收获

收获期的选择会影响垩白、精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等食味、加工和外观品质,在稻谷含量在20%左右时收获,单收单晒,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运输仓储。

稻谷水分下降15%时再进行脱粒,可使其含水量保持在低水平。不同品种要分收、分储,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的地方脱粒、晒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要符合NY/T5190-2002的规定,以提高稻米加工及食品品质。

黄熟期稻谷颜色变黄,籽粒充实饱满坚硬。当80%以上的米粒达到玻璃质,籽粒含水量为17%~20%,茎秆含水量为60%~70%时适宜收获。收获前7~10d进行田间排水,不宜过早断水,以免使水稻枯熟,影响产量和品质。收获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人工收获要防止有机稻谷与常规稻谷混杂,机械收获应采用专机专用,如不能满足,收获前必须对机器进行充分的清理和清洁,以免造成产品污染。

2、盛装稻谷的容器及包装材料不能使用装过化肥、农药等其他化学物质的包装袋,建议使用麻袋、箩筐等盛装稻谷。

3、对运输稻谷的工具或传输设施,应保证清洁,不应对稻谷造成污染。

4、收获的有机稻谷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达到GB/T19630.1的规定。

5、有机稻谷的贮存场所应友保证其不受禁用物质污染或防止有机与非有机混合的措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单独场所或单独仓位贮存。

6、对有机稻谷贮存场所的有害生物防治,应符合GB/T19630.2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