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3041发布日期:2018-11-07 07:32阅读:9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对于番茄的需求很大,种植的番茄面积也越来越大。很多番茄种植户为了种出更高品质的番茄,采用进口的番茄种子,但是这些番茄种子价格昂贵,少则几毛钱一粒,多则几元钱一粒。为了能让这些高品质种子产出更多的优质番茄,很多番茄种植户开始进行长季节栽培,采用一年种植一茬番茄植株的模式,从定植到采收结束共9-11个月左右。

由于生长期长,番茄植株茎秆会长到少则6-7米,多则十几米长。目前国内多采用简易大棚来栽培番茄,而简易大棚的脊高一般只有2.5-3.5米,肩高只有2米左右,因此,在简易大棚内栽培番茄植株需要采用落蔓栽培的方法,降低番茄植株的高度,从而达到适合大棚高度和工人操作的需要。现有的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主要借鉴瓜类落蔓的方法——将落下的茎秆在植株根部周围盘旋打转。

但是,番茄植株的茎秆较瓜类的茎秆更粗,柔韧性更差,更易发生折断,若在根部周围盘旋番茄植株的茎秆,由于盘旋的周长很小,对番茄植株的茎秆扭转弧度过大,容易折断番茄植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用于解决对番茄植株进行落蔓时,对番茄植株的茎秆的扭转弧度过大,容易折断番茄植株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包括:

在大棚内的同一目标种植行中对多棵番茄植株进行定植;

在每棵所述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所述落蔓绳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大棚的顶部,所述落蔓绳的第二端自然下垂;

当所述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

当所述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使所述番茄植株发生倾斜,以使得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不超过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

可选的,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之后,在所述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番茄植株的高度超过预设高度时,分别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中部固定位置可拆卸的固定于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上。

可选的,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之后,当所述番茄植株的长度超过预设长度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

可选的,在所述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番茄植株的落蔓路径中设置支撑架,以防止所述番茄植株的茎秆在落蔓阶段接触地面。

可选的,在每棵所述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包括:

将所有所述番茄植株划分为两类;

在第一类的所述番茄植株的根部的第一斜上方设置所述落蔓绳,以使得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位于所述目标种植行的第一侧;

在第二类的所述番茄植株的根部的第二斜上方设置所述落蔓绳,以使得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位于所述目标种植行的第二侧。

可选的,在每棵所述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沿着目标方向依次经过各个所述番茄植株对应的所述落蔓绳得到闭合曲线,作为落蔓阶段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的预设迁移轨迹,所述目标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所有所述番茄植株位于所述预设迁移轨迹的内部;

当所述番茄植株处于落蔓阶段时,随着所述番茄植株的生长,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沿着所述预设迁移轨迹在不同的所述落蔓绳之间进行迁移。

可选的,所述第一类的所述番茄植株和所述第二类的所述番茄植株在所述目标种植行中交错分布。

可选的,每棵所述番茄植株上的顶部固定位置沿所述预设迁移轨迹进行迁移的方向均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类的所述番茄植株对应的所述落蔓绳的第一端固定于同一第一顶部支架上,所述第二类的所述番茄植株对应的所述落蔓绳的第一端固定于同一第二顶部支架上,所述第一顶部支架与所述第二顶部支架相互平行。

可选的,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包括:

利用夹子将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所述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大棚内的同一目标种植行中对多棵番茄植株进行定植,确定每棵番茄植株的根部位置后,可以在每棵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落蔓绳的第一端固定于大棚的顶部,比如,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固定在大棚的顶部支架上,只要能够保持落蔓绳的第一端相对于番茄植株的根部的位置不变、且第一端的高度不低于番茄植株的最大生长高度即可,落蔓绳的第二端自然下垂。当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时长或者实际高度等判定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时,可以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该番茄植株相对应的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比如,可以利用夹子或者钩子等固定机构将番茄植株和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当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时长或者实际高度等判定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时,可以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也就是说,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的固定机构打开,取消该顶部固定位置与第一落蔓绳的固定,将该顶部固定位置移至第一落蔓绳以外的第二落蔓绳上,并将该顶部固定位置用固定机构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落蔓绳上,使番茄植株发生倾斜,以使得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不超过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作为举例,第二落蔓绳可以与第一落蔓绳相邻。需要说明的是,在吊蔓或落蔓阶段,可以从番茄植株的茎秆上选取一个、两个或多个固定位置,与落蔓绳固定在一起,当选取一个固定位置时,番茄植株上的该固定位置即为顶部固定位置,当选取两个或多个固定位置时,其中最靠近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的固定位置即为顶部固定位置。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在番茄植株的根部周围盘旋茎秆,而是向其它番茄植株的周围进行落蔓,因此可以减小对番茄植株的茎秆进行扭转的弧度,不容易折断番茄植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的前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在吊蔓阶段的前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在落蔓阶段的前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在吊蔓阶段的另一前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支撑架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在落蔓阶段的另一前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大棚中的一棵番茄植株在落蔓阶段的前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的顶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大棚中第一番茄植株的顶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大棚中番茄植株的另一顶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用于减小对番茄植株进行落蔓时对其茎秆的扭转弧度,以尽量防止番茄植株折断。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为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1,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一个实施例包括:

101、在大棚内的同一目标种植行中对多棵番茄植株进行定植;

首先可以对番茄进行播种育苗,得到番茄植株后,可以在大棚内的同一目标种植行中对多棵番茄植株进行定植。

102、在每棵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

在对番茄植株进行定植后,可以确定每棵番茄植株的根部的位置,此时,可以在每棵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落蔓绳的第一端固定于大棚的顶部,落蔓绳的第二端自然下垂,如图2所示,为大棚中番茄植株的前视示意图。每棵番茄植株均对应于一根落蔓绳,在所有落蔓绳中,番茄植株和与其对应的落蔓绳的距离最近。

关于番茄植株的第一端固定于大棚的顶部:作为举例,番茄植株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固定于大棚的顶部支架,或者,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固定于大棚的顶部,只要能够保持落蔓绳的第一端相对于番茄植株的根部的位置不变,且第一端的高度不低于番茄植株的最大生长高度即可。

关于最大生长高度:由于大棚的高度有限,并且考虑到方便工作人员对番茄植株进行操作(比如采摘果实),工作人员通常会预先设定番茄植株的最大生长高度,在番茄植株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对番茄植株进行落蔓,以使得番茄植株的高度低于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

103、当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

将番茄植株定植在目标种植行中之后,可以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时长或实际高度等来判断是否需要对番茄植株进行吊蔓,以防止番茄植株倾倒。当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可以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如图3所示,为大棚内番茄植株在吊蔓阶段的前视示意图。比如,可以利用夹子或者钩子等固定机构将番茄植株和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

104、当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

在吊蔓阶段,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或者顶部固定位置的高度会逐渐接近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具体的,可以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时长或实际高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对番茄植株进行落蔓,以控制番茄植株的高度不超过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当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可以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通过在水平方向对番茄植株的茎秆进行倾斜,以降低番茄植株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不超过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如图4所示,为大棚内番茄植株在落蔓阶段的前视示意图。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也就是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的固定机构打开,取消该顶部固定位置与第一落蔓绳的固定,将该顶部固定位置移至第一落蔓绳以外的第二落蔓绳上,并将该顶部固定位置用固定机构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落蔓绳上,比如,第二落蔓绳可以与第一落蔓绳相邻。

需要说明的是,在吊蔓或落蔓阶段,可以从番茄植株的茎秆上选取一个、两个或多个固定位置,当选取一个固定位置时,番茄植株上的该固定位置即为顶部固定位置,当选取两个或多个固定位置时,其中最靠近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的固定位置即为顶部固定位置。工作人员一般根据经验在番茄植株上选取顶部固定位置,固定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主要是为了固定顶部生长点,防止其甩蔓。由于植株顶部的茎秆较嫩,若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过近,容易损伤顶部生长点;若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过远,由于植株生长的快,需要频繁调整顶部固定位置,以防止顶部生长点甩蔓,增加劳动成本。作为举例,在开始进入吊蔓阶段时,植株整体的重量较低,可以将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顶部生长点近些,比如距离顶部生长点15cm~20cm,夹在植株叶片下方;随着番茄植株的继续生长,尤其是结果实后,植株整体的重量较大,为了保护顶部生长点,需要将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顶部生长点远些,比如距离顶部生长点20cm~25cm。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在番茄植株的根部周围较小的空间内盘旋茎秆,而是延伸到其它番茄植株的周围进行落蔓,扩大落蔓的空间,可以减小在落蔓过程中对番茄植株的茎秆进行扭转的弧度,从而不容易折断番茄植株。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移动落蔓绳的第一端也可以实现对番茄进行落蔓,但是落蔓绳的第一端高于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图1对应的实施例相比,难以人工移动并固定第一端的位置。

图5为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5,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501、在大棚内的同一目标种植行中对多棵番茄植株进行定植;

502、在每棵番茄植株的根部上方均设置落蔓绳;

503、当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

步骤501至步骤503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1至步骤103分别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04、当番茄植株的高度超过预设高度时,分别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中部固定位置可拆卸的固定于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上;

进入吊蔓阶段之后,随着番茄植株的生长,番茄植株的高度不断增加,当番茄植株的高度超过预设高度时,植株整体的重量较大,仅通过顶部固定位置来支撑整棵植株使得顶部固定位置的受力过大,容易折断,损伤植株的顶部生长点。因此,当番茄植株的高度超过预设高度时,可以分别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中部固定位置可拆卸的固定于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上,如图6所示,此时,每棵番茄植株上至少需要两个固定机构来将番茄植株上的至少两个固定位置分别与落蔓绳进行固定。

关于预设高度的设置: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番茄植株的品种、结果实的情况以及将番茄植株固定于落蔓绳上采用的固定机构的具体结构等来设置预设高度,比如,一般的,预设高度可以设置为1.3m左右。

关于中部固定位置:在落蔓绳上固定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一方面是为了固定植株,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顶部固定位置的受力。若中部固定位置距离顶部固定位置过近,难以很好的分担受力,若中部固定位置距离顶部固定位置过远,中部固定位置和顶部固定位置之间的茎秆容易发生扭曲,不利于后期农事操作。一般的,中部固定位置和顶部固定位置的距离可以为60cm~70cm。另外,中部固定位置还可以为一棵番茄植株上的两个位置,进一步减少每个固定位置的受力,此时整棵番茄植株需要至少三个固定机构来将番茄植株固定在落蔓绳上。但是,每棵番茄植株均使用三个固定机构会增加成本,并增加移动和取下固定机构的工作量。而且,简易大棚的整体高度通常较低,番茄植株的预设的生长高度通常不超过2米,因此,一般来说两个固定机构便可以满足固定植株的需要。

505、在番茄植株的落蔓路径中设置支撑架,以防止番茄植株的茎秆在落蔓阶段接触地面;

为了防止番茄植株在落蔓阶段果实贴地,可以在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之前,将支撑架插入目标种植行中,起到在番茄植株的落蔓路径中对番茄植株进行支撑的作用。作为举例,支撑架的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支撑架可以垂直目标种植行放置,并且,为了避免支撑架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支撑架可以设置在相邻番茄植株的根部之间。

关于在目标种植行中支撑架的设置间距:可以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周期的长短、番茄植株的种植密度来设置支撑架之间的间距,若支撑架的的间距过小,成本过高,若支撑架的间距过大,容易造成部分番茄植株中的果实贴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不执行步骤505。

506、当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

在吊蔓阶段,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或者顶部固定位置的高度会逐渐接近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具体的,可以根据番茄植株的生长时长或实际高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对番茄植株进行落蔓,以控制番茄植株的高度不超过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当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可以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通过在水平方向对番茄植株的茎秆进行倾斜,以降低番茄植株的高度,如图8所示,为大棚内番茄植株的前视示意图。

507、将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迁移至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以外的其它落蔓绳上。

随着番茄植株的继续生长,需要继续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其它落蔓绳,并且,需要将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从与该番茄植株对应的落蔓绳上迁移至其它落蔓绳上,如图9所示,为大棚内一棵番茄植株在落蔓阶段的前视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吊蔓或落蔓阶段,可以从番茄植株的茎秆上选取一个、两个或多个固定位置,当选取一个固定位置时,番茄植株上的该固定位置即为顶部固定位置,当选取两个或多个固定位置时,其中最靠近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的固定位置即为顶部固定位置。工作人员一般根据经验在番茄植株上选取顶部固定位置,固定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主要是为了固定顶部生长点,防止其甩蔓。由于植株顶部的茎秆较嫩,若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过近,容易损伤顶部生长点;若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过远,由于植株生长的快,需要频繁调整顶部固定位置,以防止顶部生长点甩蔓,增加劳动成本。作为举例,在开始进入吊蔓阶段时,植株整体的重量较低,可以将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顶部生长点近些,比如距离顶部生长点15cm~20cm,夹在植株叶片下方;随着番茄植株的继续生长,尤其是结果实后,植株整体的重量较大,为了保护顶部生长点,需要将顶部固定位置选取的离顶部生长点远些,比如距离顶部生长点20cm~25cm。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番茄植株超过预设高度时,从番茄植株上新增固定位置,将番茄植株上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与落蔓绳进行固定,能够尽量避免番茄植株上某个固定位置因受力过大而损伤。

图10为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10,本发明番茄植株的落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1001、在大棚内的同一目标种植行中对多棵番茄植株进行定植;

步骤1001与图2对应的步骤50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002、将所有番茄植株划分为两类;

可以将种植在目标种植行内的番茄植株分为两类,第一类和第二类,优选的,为了使得目标种植行中番茄植株的分布均匀,第一类的番茄植株和第二类的番茄植株在目标种植行中可以交错分布,比如,目标种植行中共有10棵番茄植株,从目标种植行的第一端开始,为10棵番茄植株进行编号,目标种植行中的番茄植株分别为1#、2#、3#、……、9#、10#。假设编号为奇数的番茄植株(即1#、3#、5#、7#、9#)为第一类,那么编号为偶数的番茄植株(即2#、4#、6#、8#、10#)为第二类。

1003、在第一类的番茄植株的根部的第一斜上方设置落蔓绳;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在番茄植株根部的正上方、或者目标种植行的一侧斜上方设置落蔓绳,但是,为了扩大番茄植株的落蔓空间,可以在目标种植行的两侧的斜上方分别设置落蔓绳。比如,可以在第一类的番茄植株的根部的第一斜上方设置落蔓绳,以使得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位于目标种植行的第一侧。

1004、在第二类的番茄植株的根部的第二斜上方设置落蔓绳;

可以在第二类的番茄植株的根部的第二斜上方设置落蔓绳,以使得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位于目标种植行的第二侧。

通过步骤1003和步骤1004,目标种植行中的番茄植株对应的落蔓绳分别设置于目标种植行的两侧上方,请参阅图11,为大棚内番茄植株的顶视示意图。落蔓绳的第一端固定于大棚的顶部,落蔓绳的第二端自然下垂。

作为举例,如图11所示,目标种植行中的番茄植株从左端起的第一棵和第三棵番茄植株为第一类的番茄植株,目标种植行的第一侧为图11中向上的箭头所指示的一侧;目标种植行中的番茄植株从左端起的第二棵和第四棵番茄植株未第二类的番茄植株,目标种植行的第二侧为图11中向下的箭头所指示的一侧。

1005、沿着目标方向依次经过各个番茄植株对应的落蔓绳得到预设迁移轨迹;

设置落蔓绳之后,可以沿着目标方向依次经过各个番茄植株对应的落蔓绳得到闭合曲线,作为落蔓阶段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的预设迁移轨迹,如图11中的虚线。目标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所有番茄植株位于预设迁移轨迹的内部。

1006、当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与其对应的落蔓绳可拆卸的固定在一起;

1007、当番茄植株的高度超过预设高度时,分别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和中部固定位置可拆卸的固定于与其对应的落蔓绳上;

1008、在番茄植株的落蔓路径中设置支撑架;

步骤1006至步骤1008与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503至步骤505分别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009、当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沿着预设迁移轨迹在不同的落蔓绳之间进行迁移;

当番茄植株进入落蔓阶段,可以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由与其对应的落蔓绳开始,沿着预设迁移轨迹在不同的落蔓绳之间进行迁移,如图12所示,为大棚内第一番茄植株的顶视示意图。以第一番茄植株为例,首先将第一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落蔓绳2,随着第一番茄植株的继续生长,将第一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落蔓绳3,之后,再迁移至落蔓绳4,若继续生长,则将第一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迁移至落蔓绳1,以此类推。

1010、将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沿着预设迁移轨迹在不同的落蔓绳之间进行迁移。

随着番茄植株的生长,需要不断调整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随着顶部固定位置的迁移,将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沿着预设迁移轨迹在不同的落蔓绳之间进行迁移,且迁移方向与顶部固定位置的迁移方向相同,即均是顺时针方向,或者均是逆时针方向。

优选的,在落蔓阶段,为了使得目标种植行中的番茄植株的茎秆分布均匀,所有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沿着预设迁移轨迹进行迁移的方向可以相同,如图1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只将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与落蔓绳进行固定,而无需将番茄植株的中部固定位置与落蔓绳进行固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同一目标种植行中的番茄植株对应的落蔓绳设置于目标种植行的两侧,并沿着预设迁移轨迹迁移番茄植株的顶部固定位置,这样有利于增加落蔓空间,减小番茄植株在落蔓过程中的扭转角度,降低折损番茄植株的风险。

为了便于理解,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落蔓方法,下面提供一种可能的落蔓步骤:

1、在对番茄植株进行定植后,为每棵番茄植株设置落蔓绳,用固定2m长左右的落蔓绳,落蔓绳一端与顶部支架固定不移动,另一端加上落蔓夹,用于固定番茄植株的茎秆;

2、在落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番茄植株的茎秆直接紧贴地面以及下部即将成熟的果实着地影响商品性,我们必须把落下的蔓架空在支撑架上,这样即将成熟的果实也能架空,根据番茄植株特性,我们采用6mm的圆钢自制的支撑架,支撑架行距根据番茄行距安排,每行番茄安排一排支撑架,支撑架间距为60-70厘米;

通过步骤1和步骤2,完成番茄落蔓的准备工作。

随着番茄植株的茎秆不断往上生长,番茄植株进入吊蔓阶段:

3、当番茄植株长到35-45厘米高度时,开始使用型号是φ1.6mm塑料夹子作为落蔓夹夹住植株茎秆(距地面15-20cm),落蔓夹的型号根据番茄植株的茎秆粗度,如果夹子孔过小会勒住茎秆,过大则会固定不住,正常生长的番茄植株,通常采用φ1.6mm比较合适,如果番茄植株的茎秆较粗或较细,也可选择对应型号的塑料夹子作为落蔓夹,落蔓夹夹在叶柄下方。

4、当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距离第一个落蔓夹40-60cm时,生长点开始甩蔓,这时用第二个同型号落蔓夹夹住番茄植株的茎秆固定,使番茄按要求不断往上生长,期间,番茄植株的茎秆不用落蔓绳缠绕,只是通过落蔓夹固定。

5、番茄植株的茎秆继续往上生长,当番茄生长点距离第二个落蔓夹40-60cm时,生长点再次甩蔓,这时把底部第一个落蔓夹移到上部固定番茄植株的茎秆,如此循环。保证一根番茄植株的茎秆有两个落蔓夹支撑固定。

随着番茄植株的茎秆的继续生长,番茄植株进行落蔓阶段:

6、当上部的落蔓夹靠近顶部支架20-40cm时,我们认为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即将超过预设的最大生长高度,我们通过落蔓夹牵引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沿着预设迁移轨迹固定到其他落蔓绳上,使其往水平方向倾斜,不再竖直向上生长,以降低顶部生长点的高度。

7、随着番茄植株的继续生长,不断将下部落蔓夹去除,并移动至番茄植株的顶部,牵引番茄植株的顶部生长点,继续沿着预设迁移轨迹固定到其他落蔓绳上,使番茄植株继续向水平方向倾斜,降低顶部生长点的高度,这样就达到了落蔓的目的。

在上述步骤中,采用两个落蔓夹,一方面,有利于节约落蔓夹总数,降低成本,同时,两个落蔓夹,完全达到了支撑作物按要求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少量的落蔓夹,在茬口结束时,也大量解决清茬的劳动量。

使用这种方式落蔓,每次落蔓使植株高度下降50-60厘米左右。节省硬件投入成本,节省了日常的绕蔓程序,节省劳动力,在最后清茬后,没有落蔓绳的秸秆还便于秸秆粉碎利用。

以上,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