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16994发布日期:2018-12-19 05:31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苯酰菌胺是一种高效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属于苯甲酰胺类,是抗有丝分裂类杀菌剂中唯一对卵菌有效的药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疫病和霜霉病等。

联苯吡菌胺(bixafen),化学式:c18h12cl2f3n3o,化学名称:n-(3′,4′-二-5-氟二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酰胺,是一种新型的sdhi类杀菌剂,由拜耳公司开发,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具有杀菌广谱、保护和治疗活性兼有的特点。该化合物对多种病菌均有良好活性,如白粉病、锈病、叶斑病和灰霉病等。

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份组合,增效作用明显的配方可以大大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目前,未见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成本低、效果好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的用途,如用于防治锈病、白粉病、叶斑病、褐斑病、赤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上的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包括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其中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重量比为1:50~50:1。

进一步的,所述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重量比为1:16~20:1。

进一步的,所述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重量比为1:6~10:1。

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百分含量为20%~70%。

进一步的,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占杀菌组合物重量百分含量为25%~5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常规方法制备,即含有有效成份的原药和合适的助剂,可以加工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

进一步的,所述剂型优选的有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

进一步的,所述助剂为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这些已知的助剂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填料等,可以采用甲苯、二甲苯、松基油、大豆油、农乳500、脂肪酸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硫酸铵、尿素、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柠檬酸钠、间苯二酚、高岭土、膨润土、轻质碳酸钙、去离子水等,以上助剂与其他辅料可以单用或并用。

进一步的,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活性成分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可以同时施用,也可以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本发明的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例如用于扩大活性谱或防止形成抗性。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活性成分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进行联合应用,相比单一活性成分,防治番茄灰霉病和小麦叶斑病的效果明显增加,换而言之,二者联合应用的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是单一活性的防效简单叠加。

(2)本发明通过活性成分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进行联合应用,拓宽了防治普,克服或延缓了病原菌产生抗性的速度。

(3)本发明通过活性成分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进行联合应用,防效提高,减少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进而节省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描述本发明,提供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所提及的内容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材料配方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其它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如无特别限定,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限定为准。

一、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试验对象:番茄灰霉病菌

试验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先将经纯化的番茄灰霉病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置25℃温箱内培养至菌丝长到一定程度,用直径为0.4cm的打孔器从菌落边缘打制菌饼若干,备用。将供试药剂配置好备用,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处理,以喷施等量清水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溶化pda培养基的同时,分别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用吸管吸取1ml不同浓度的药液,放入25ml的无菌刻度管,待培养基冷却至60℃左右时,趁热倒入9ml到加药的刻度试管(相当于将药液浓度稀释10倍),迅速摇匀并倒入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等培养基凝固后,用接种针将菌饼菌丝面朝下移到带药培养基上,每皿1个菌饼,每处理设3次重复,然后置25℃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菌落生长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求其平均值,按公式计算相对抑制率。将数据经过转化后进行回归分析,求取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值。再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试验结果如表1。

共毒系数分级:ctc>120混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ctc<80混剂具有拮抗作用,80≤ctc≤120混剂具有相加作用。

表1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生物活性测定

从上表1的室内活性测定可知。联苯吡菌胺比苯酰菌胺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活性要好,两者的重量比在1:50~50:1的范围内,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当二者的重量比为4:5时,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的共毒系数为191.00,协同增效最显著。

2.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叶斑病生物活性测定

试验对象:小麦叶斑病菌

试验方法:采用盆裁法测定,选用感病小麦品种盆栽,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备用。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原药分别分散于氯仿和丙酮中,再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稀释。每处理4盆,每盆10株,4次重复,将10ml药液均匀喷洒于小麦苗上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晾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后24h,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叶斑病病原菌接种于处理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接种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待对照小麦充分发病后调查每盆小麦苗的所有叶片,并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验结果如表2:

联合作用方式判定采用共毒系数(ctc)法。共毒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标准药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供试药剂毒力指数×供试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

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共毒系数分级:ctc>120混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ctc<80混剂具有拮抗作用,80≤ctc≤120混剂具有相加作用。

表2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叶斑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从上表2的室内活性测定知,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重量比在1:50~50:1范围内,对小麦叶斑病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其中当二者质量分数比为5:6时,共毒系数为197.74,协同增效最显著。

二、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48%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悬浮剂(5:3)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48%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2:36%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悬浮剂(4:5)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36%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3:27%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水分散粒剂(7:2)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得27%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33%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可湿性粉剂(5:6)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后,即可制33%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52%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水乳剂(15:11)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剪切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即可制得52%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水乳剂。

实施例6:65%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微乳剂(7:6)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即可制得60%苯酰菌胺·联苯吡菌胺微乳剂。

三、田间试验

1.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番茄灰霉病

供试药剂:处理药剂为本发明制剂实施例1-4中的组合物制剂,对照药剂为50%苯酰菌胺悬浮剂和40%联苯吡菌胺悬浮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试验田分成16个小区,25m2/区。施药器械采用新加坡产jacto牌hd-3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8cm2,喷孔直径1.33mm。试验每处理重复4次,不同处理小区随机分布,喷液时以均匀喷湿叶片正反面,喷液量为900l/hm2。整个试验共喷药2次,第一次施药于番茄初果期进行,之后每隔7d施药1次。整个田间试验均在日光温室大棚内完成,种植密度为3500株/666.7m2。施药当天调查各小区的病情基数,以后每次药后7d进行一次防效调查。

调查方法:每小区对角线5点随机取样调查,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上、中、下部各3张叶片,每张叶片按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病情分级,记载调查总叶片数,各级病叶片数,室内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番茄灰霉病叶片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

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

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

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

9级:单叶片有病斑,占叶面积1/4以上。

按如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并对各处理防效进行多重比较。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其中:ck0代表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指;ck1代表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指;pt0代表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指;pt1代表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表3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从表3的田间试验结果可知,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复配或混配,组分合理,能降低有效成分的施用量,在试验期间,施药区域内未对作物产生药害。

2.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物制剂对小麦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小麦叶斑病

试验药剂:处理药剂为本发明制剂实施例1-4中的组合物制剂,对照药剂为50%苯酰菌胺悬浮剂和40%联苯吡菌胺悬浮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试验田面积为20平方米,每个试验处理设置重复4次,在小麦叶斑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7天后第二次喷药。在第一次药前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水小麦叶斑病的发病情况。每实验田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见下表4:

表4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由表4可以看出,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单一制剂,协同增效明显,当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混配比为5:6时,协同增效最先明显,防效达到88.91%,试验期间,未发现对作物有不良影响。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