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盆景及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8913发布日期:2019-02-15 21:45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盆景及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盆景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用菌盆景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盆景来点缀客厅、阳台、办公室等地点,特别是既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的盆景广受人们的喜爱,首当其冲的就是蘑菇盆景,但是蘑菇是一种微生物,与以往的盆景植物生理形态不同,如何将其作为盆景来培植是一个新的技术方向。此外,许多购买蘑菇盆景的人,因为蘑菇对环境的高要求,从而很难培育出美观成熟的菌菇子实体,因此急需一种蘑菇盆景的栽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盆景及其制作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食用菌盆景,包括盆景容器,还包括可拆卸的盖合在所述盆景容器上端的透明容器盖,以及栽培在所述盆景容器内的食用菌;

所述盆景容器外侧壁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盆景容器器壁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盆景容器内竖向固定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盆景容器的内腔分割成多个腔室,每个所述腔室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并联后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有的所述湿度传感器并联后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显示屏与电源连接;

所述透明容器盖上开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盆景容器器壁上端开设有嵌入槽,所述透明容器盖盖壁底部嵌设在所述嵌入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盆景容器的形状为圆柱形结构、方形结构、菱形结构、圆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中的一种。

上述食用菌盆景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供食用菌生长的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基分别装入塑料袋中,灭菌、冷却、接种,再经培养至菌丝完全变白且有液体分泌为止;

然后脱袋,再将脱袋后的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基放入盆景容器的腔室内,并将每个腔室内的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埋设在培养基内;

最后,向腔室内的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基上覆土直至培养基表面土层厚度为2cm~3cm为止;再向每个腔室内的培养基内插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上端露出土层0.5cm~1.5cm;再浇营养液和/或水,保持培养基湿度为60%~70%。

进一步的,所述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基为稻草30%~55%、鸡粪30%~55%、过磷酸钙0.1%~5%、石膏粉0.01%~5%、生石灰0.1%~4%、尿素0.1%~5%、草木灰0.1%~5%。

进一步的,所述营养液为由四水硝酸钙0.5g~2.0g、硝酸钾0.1g~1g、七水硫酸镁0.1g~1g、酒石酸铁0.001g~0.01g和水配制成的1升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灭菌为在100℃~110℃温度灭菌12h~16h。

进一步的,所述土层上铺设石子。

进一步的,所述食用菌为蘑菇,所述蘑菇为香菇、金针菇、草菇、茶树菇和猴头菇中的几种。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腔室内种植一种蘑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因为培养基内埋设有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且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而控制器与显示屏电性连接,所以培养基内的温度和适度能够实时的显示在显示屏上,栽培者能够通过显示屏的显示判断是否该给食用菌浇水。当温度较低时,栽培者将透明容器盖盖合在食用菌盆景上,对其进行保温;当温度较高时,栽培者掀开盖合在食用菌盆景上的透明容器盖。这样就能解决食用菌因为生长环境的问题导致无法培育出实体的问题。

本发明的食用菌盆景制作工艺方便,能够使蘑菇盆景造型丰富,同时还保持了蘑菇的完整性、新鲜度、营养成分和风味,实现了蘑菇盆景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食用菌盆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截面图;

图中:1、盆景容器;2、透明容器盖;3、显示屏;4、隔板;5、腔室;6、嵌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到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图2所示,食用菌盆景,包括盆景容器1,还包括可拆卸的盖合在盆景容器1上端的透明容器盖2,以及栽培在所述盆景容器1内的食用菌;

盆景容器1外侧壁上设置有显示屏3,盆景容器1器壁内设置有控制器,显示屏3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盆景容器1内竖向固定设置有多个隔板4,隔板4将盆景容器1的内腔分割成多个腔室5,每个腔室5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有的温度传感器并联后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有的湿度传感器并联后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和所述显示屏3与电源连接;

透明容器盖2上开设有通气孔。

盆景容器1器壁上端开设有嵌入槽6,透明容器盖2盖壁底部嵌设在嵌入槽6内。因为培养基内埋设有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且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而控制器与显示屏电性连接,所以培养基内的温度和适度能够实时的显示在显示屏上,栽培者能够通过显示屏的显示判断是否该给食用菌浇水。当温度较低时,栽培者将透明容器盖盖合在食用菌盆景上,对其进行保温;当温度较高时,栽培者掀开盖合在食用菌盆景上的透明容器盖。这样就能解决食用菌因为生长环境的问题导致无法培育出实体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一优选方案,盆景容器1的形状为圆柱形结构、方形结构、菱形结构、圆台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中的一种。

此外,需要强调,本发明的盆景容器1的形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成各种形状。

下述实施例中种植的食用菌均为蘑菇,蘑菇为香菇、金针菇、草菇、茶树菇和猴头菇中的几种。且每个腔室5内种植一种蘑菇。

实施例1

食用菌盆景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供蘑菇生长的蘑菇菌丝体培养基分别装入塑料袋中,灭菌、冷却、接种,再经培养至菌丝完全变白且有液体分泌为止;

然后脱袋,再将脱袋后的培养基放入盆景容器1的腔室5内,个腔室5内种植一种蘑菇。并将每个腔室5内的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埋设在培养基内;

最后,向腔室5内的培养基上覆土直至培养基表面土层厚度为2cm~3cm为止;再向每个腔室5内的培养基内插设有通气管,通气管的上端露出土层0.5cm~1.5cm;再浇营养液和水,保持培养基湿度为60%~70%。土层上铺设石子,为了美观,还可以铺设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子。营养液的浇注时间和浇注量是根据蘑菇的生长情况确定的,栽培者观察蘑菇长势差时,可以适当的补充营养液,但是蘑菇菌丝体培养基的湿润度需要确保在60%~70%范围内。蘑菇菌丝体培养基的湿润度通过浇水进行控制。此外本发明培养基内的温度与目前栽培蘑菇的温度相同,这是本领域的人员都清楚的。

其中培养基为稻草49.59%、鸡粪50%、过磷酸钙0.1%、石膏粉0.01%、生石灰0.1%、尿素0.1%、草木灰0.1%。

营养液为由四水硝酸钙0.5g、硝酸钾0.1g、七水硫酸镁0.1g、酒石酸铁0.001g和水配制成的1升溶液。

灭菌为在100℃温度灭菌16h。

实施例2

食用菌盆景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供蘑菇生长的蘑菇菌丝体培养基分别装入塑料袋中,灭菌、冷却、接种,再经培养至菌丝完全变白且有液体分泌为止;

然后脱袋,再将脱袋后的培养基放入盆景容器1的腔室5内,个腔室5内种植一种蘑菇。并将每个腔室5内的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埋设在培养基内;

最后,向腔室5内的培养基上覆土直至培养基表面土层厚度为2cm~3cm为止;再向每个腔室5内的培养基内插设有通气管,通气管的上端露出土层0.5cm~1.5cm;再浇营养液和水,保持培养基湿度为60%~70%。土层上铺设石子,为了美观,还可以铺设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子。营养液的浇注时间是根据蘑菇的生长情况确定的,栽培者观察蘑菇长势差时,可以适当的补充营养液,但是培养基的湿润度需要确保在60%~70%范围内。此外本发明培养基内的温度与目前栽培蘑菇的温度相同,这是本领域的人员都清楚的。

其中培养基为稻草50%、鸡粪35%、过磷酸钙3%、石膏粉3%、生石灰3%、尿素3%、草木灰3%。

营养液为由四水硝酸钙1g、硝酸钾0.5g、七水硫酸镁0.5g、酒石酸铁0.005g和水配制成的1升溶液。

灭菌为在105℃温度灭菌14h。

实施例3

食用菌盆景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供蘑菇生长的蘑菇菌丝体培养基分别装入塑料袋中,灭菌、冷却、接种,再经培养至菌丝完全变白且有液体分泌为止;

然后脱袋,再将脱袋后的培养基放入盆景容器1的腔室5内,个腔室5内种植一种蘑菇。并将每个腔室5内的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埋设在培养基内;

最后,向腔室5内的培养基上覆土直至培养基表面土层厚度为2cm~3cm为止;再向每个腔室5内的培养基内插设有通气管,通气管的上端露出土层0.5cm~1.5cm;再浇营养液和水,保持培养基湿度为60%~70%。土层上铺设石子,为了美观,还可以铺设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子。营养液的浇注时间是根据蘑菇的生长情况确定的,栽培者观察蘑菇长势差时,可以适当的补充营养液,但是培养基的湿润度需要确保在60%~70%范围内。此外本发明培养基内的温度与目前栽培蘑菇的温度相同,这是本领域的人员都清楚的。

其中培养基为稻草31%、鸡粪45%、过磷酸钙5%、石膏粉5%、生石灰4%、尿素5%、草木灰5%。

营养液为由四水硝酸钙2.0g、硝酸钾1g、七水硫酸镁1g、酒石酸铁0.01g和水配制成的1升溶液。

灭菌为在110℃温度灭菌12h。

综上所述,能解决食用菌因为生长环境的问题导致无法培育出实体的问题。制作工艺方便、科学,能够使蘑菇盆景造型丰富,同时保持了蘑菇的完整性、新鲜度、营养成分和风味,实现了蘑菇盆景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目的。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