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6384发布日期:2018-12-28 18:4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废气向机体外部排出的排气管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将来自发动机的废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构成为,以朝后上的姿态延伸设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从机体后部的高位置排出废气,覆盖排气管的靠谷粒箱侧的侧方的侧部罩部件被设置为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端与排气管之间的空间的横侧敞开的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8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因为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端与排气管之间的空间的横侧处于开放状态,所以伴随着割取作业而产生的秸秆屑等通过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间隙,落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上,秸秆屑有可能堆积在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部,在这一点上尚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希望不仅能够防止秸秆屑等落到排气管上,还能够防止秸秆屑等落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上。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驾驶部;谷粒存储部,其位于所述驾驶部的后方;脱粒装置,其位于所述谷粒存储部的机体横向一侧;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其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二次处理物还原搬送到所述脱粒装置的前侧部分;发动机,其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下方;排气管,其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向机体外部排出;

所述排气管以通过所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的状态,通过所述谷粒存储部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盖,所述盖覆盖所述排气管的上方及所述排气管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

所述盖中的覆盖所述排气管的靠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的横盖部的下端延伸至所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排气管以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的状态,通过谷粒存储部与脱粒装置之间。并且,因为排气管的上方及排气管的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被盖覆盖,所以秸秆屑落到并堆积在排气管的上部的可能性小。并且,盖中的覆盖排气管的靠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的横盖部的下端延伸至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端部。其结果是,因为排气管与位于其下方的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之间的谷粒存储部侧的侧方被横盖覆盖,所以秸秆屑落到并堆积在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可能性小。

因此,不仅能够防止秸秆屑等落到排气管上,还能够防止秸秆屑等落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横盖部延伸至比所述谷粒存储部的前端部更靠前侧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即使秸秆屑等从谷粒存储部与驾驶部之间的间隙落下,也能够利用延伸至比谷粒存储部的前端部更靠前侧的位置的横盖部,防止秸秆屑等落到排气管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具备:二次纵向搬送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的下部连接而朝上延伸;二次横向搬送部,其从所述二次纵向搬送部的上端部朝前延伸;

在所述排气管具备:位于所述发动机侧的朝后上姿态的第一排气管部;与所述第一排气管部相连且通过所述二次纵向搬送部的上方的第二排气管部;

所述第一排气管部和所述第二排气管部在比所述二次纵向搬送部更靠前侧的位置连结,

所述横盖部覆盖所述第一排气管部的侧方。

根据本结构,将朝后上姿态的第一排气管部和与其相连的第二排气管部分体地形成并将它们连结。由此,由于将形成有从发动机侧的低的废气部朝后上的路径的第一排气管部、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的第二排气管部分体地设置,所以不需要例如使管部件弯曲形成等麻烦的时间,能够以简单的加工进行。另外,因为第一排气管部与第二排气管部在比二次纵向搬送部更靠前侧的位置连结,所以容易将第一排气管部的后上姿态设为陡倾斜状态而很难堆积尘埃。而且,因为横盖部覆盖第一排气管部的侧方,所以能够防止秸秆屑等向第一排气管部落下。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横盖部被设置为,遍及所述第一排气管部的侧方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部的侧方。

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横盖部,遍及宽阔的范围地覆盖大部分第一排气管部及第二排气管部的侧方,并且能够防止秸秆屑等分别落到第一排气管部及第二排气管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具备纵向送谷装置,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的下部连接而朝上延伸,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谷粒向所述谷粒存储部的上部入口搬送,

所述盖中的覆盖所述排气管的上方的上盖部通过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而沿前后方向延伸。

根据本结构,上盖部通过纵向送谷装置与脱粒装置之间而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因为上盖部位于比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的排气管更靠上侧的位置,所以不会因纵向送谷装置和/或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而受到影响,在脱粒装置与谷粒存储部之间沿前后方向设置得很长。因此,上盖部能够遍及沿前后方向长的范围而良好地覆盖排气管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将所述纵向送谷装置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的支柱通过所述上盖部的上方。

根据本结构,纵向送谷装置利用支柱支承于脱粒装置。因为支柱设置在通过上盖部的上方的高的位置,所以能够稳定地支承为了向上方搬送谷粒而向上方延伸的后翘的纵向送谷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上盖部从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的侧方延伸至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的侧方,

所述排气管在所述上盖部的下方位置,在俯视下从所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位置呈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至所述发动机侧的排气口。

根据本结构,上盖部能够从脱粒装置的前部的侧方到脱粒装置的后部的侧方遍及沿前后方向长的区域而覆盖排气管的上方。并且,因为排气管在俯视下从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位置呈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至发动机侧的排气口,所以能够沿机体横向配置在宽度窄的区域,并且上盖部也能够沿机体横向形成为宽度窄。

其结果是,上盖部能够遍及沿前后方向长的范围良好地覆盖排气管的上方,同时能够沿机体横向紧凑地收存排气管和上盖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横盖部形成为从所述上盖部的所述谷粒存储部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平板形状。

根据本结构,因为横盖部形成为从谷粒存储部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平板形状,所以横盖部为平板形状的简单的结构,谋求盖的结构的简单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排气管的后部朝向后上侧弯曲,

所述上盖部及所述横盖部延伸至所述排气管的后部的弯曲部位。

根据本结构,因为排气管的后部朝向后上侧弯曲,所以后端的排气口朝上开口,容易使废气向外方扩散。上盖部及横盖部能够覆盖比排气管的后部的弯曲部位更靠前部侧的位置。

因为比排气管的弯曲部位更靠前部侧的位置以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的上方的方式以稍微倾斜的姿态沿前后方向延伸,所以尘埃等有可能堆积在上侧。因此,通过利用上盖部及横盖部覆盖比排气管的弯曲部位更靠前部侧的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尘埃等落到排气管的上部而堆积。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比排气管的弯曲部位更靠后部侧的位置与位于机体前部的割取部分离,所以伴随着割取作业而产生的尘埃很少,而且因为排气管为朝后上的倾斜姿态,所以即使尘埃降落也因为利用倾斜面流下引导,堆积的可能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后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联合收割机后部的俯视图。

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驾驶部

4 脱粒装置

5 谷粒箱

5a 前端部

7 发动机

14 侧壁

20 纵向送谷装置

21 上部入口

22 支柱

26 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

35 排气管

35A 第一排气管部

35B 第二排气管部

35C 后部

50 盖

51 上盖部

52 横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应用在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1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右侧具备驾驶部3,在其后方具备对割取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4、作为存储由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的谷粒存储部的谷粒箱5。在谷粒箱5位于机体右侧,并且脱粒装置4位于机体左侧的状态下,并列设置谷粒箱5和脱粒装置4。即,在谷粒箱5位于驾驶部3的后方并且脱粒装置4位于谷粒箱5的机体横向一侧的状态下设置谷粒箱5和脱粒装置4。在谷粒箱5的后部具备,作为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机体外部搬出的谷粒排出装置的卸谷装置6。另外,以位于驾驶部3的下方的状态具备发动机7,将该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到联合收割机的各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在从机体行进方向进行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及图2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图1及图2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图2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左侧,图2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是机体右侧。

在脱粒装置4的前部绕横轴芯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割取谷秆搬送用的中间输送槽8,在该中间输送槽8的前端连结有具有相当于大致机体横向宽度的收割宽度的割取部9。割取部9具备:将植立谷秆朝向后方拨入的旋转轮10;切断植立谷秆的茎根而割取的推子型的割取装置11;将割取谷秆向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中间侧横向输送转送的横向输送绞龙12等,利用横向输送绞龙12将由割取装置11割取的谷秆横向输送而供给到中间输送槽8。在脱粒装置4的后部具备将已进行了脱粒处理的茎稈屑等切碎的切碎机13。

脱粒装置4的左右两侧被侧壁14覆盖,上部被顶板15覆盖。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由左右侧壁14和顶板15包围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形成有脱粒室,所述脱粒室具有脱粒筒和筛网(未图示),对由中间输送槽8搬送来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另外,在脱粒室的下部具备筛选处理部,所述筛选处理部将从筛网漏下的脱粒处理物筛选为谷粒、带枝的稻谷等作为未脱粒处理物的二次处理物、及秸秆屑等。

由筛选处理部筛选出的谷粒利用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向脱粒装置4的谷粒箱5侧的横侧外方排出。在脱粒装置4中的谷粒箱5侧的侧壁14的横向外侧方具备纵向送谷装置20。排出到脱粒装置4的谷粒箱5侧的横侧外方的谷粒利用纵向送谷装置20朝向谷粒箱5的上部入口21向上方搬送,并存储在谷粒箱5内。纵向送谷装置20由绕纵轴芯转动的绞龙输送器构成,沿铅直方向向上方延伸。

如图3、图4所示,纵向送谷装置20的上部侧部位利用由俯视下大致L形的板体构成的前后一对连结用支柱22连结固定在脱粒装置4的侧壁14。一对连结用支柱22各自的一端部通过焊接连结在纵向送谷装置20的外周部,另一端部螺栓连结在固定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托架24。

由筛选处理部获得的二次处理物利用二次处理物回收绞龙(未图示)向脱粒装置4的谷粒箱5侧的横侧外方排出,利用设置于脱粒装置4中的谷粒箱5侧的横侧的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还原到脱粒装置4的前侧部分。

如图3、图4所示,在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具备:与脱粒装置4的下部连接而朝上延伸的二次纵向搬送部26A;从二次纵向搬送部26A的上端部朝前延伸的二次横向搬送部26B。二次纵向搬送部26A与纵向送谷装置20相同地,由绕纵轴芯转动的绞龙输送器构成,沿铅直方向向上方延伸。

在二次纵向搬送部26A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脱粒装置4的内部开口的排出口27。利用设置于二次纵向搬送部26A的上端部的拨出叶片28,通过排出口27而将二次处理物飞弹搬送到脱粒装置4内。并且,二次横向搬送部26B以将飞弹的二次处理物朝向脱粒装置4的前侧部分引导的方式,在俯视下形成为越靠前侧越位于内侧的倾斜姿态,并且,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宽度宽。

如图1所示,在谷粒箱5的底部具备前后朝向的底绞龙29,所述前后朝向的底绞龙29将存储于谷粒箱5的内部的谷粒朝向后方送出。位于底绞龙29的左右两侧的谷粒箱5的底面形成为使底绞龙29侧位于下方的倾斜姿态。底绞龙29在从机体后面观察时,设置在比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更靠横向外侧方(右侧)的位置。

如图1、图2所示,在卸谷装置6具备:纵向绞龙输送器6a,其利用设置于谷粒箱5的下部的底绞龙29,将朝横向外方送出的谷粒朝向上方搬送;横绞龙输送器6b,其从纵向绞龙输送器6a的搬送终端部沿水平方向搬送谷粒;连接壳6c,其将纵向绞龙输送器6a的下部与脱粒装置4连接。卸谷装置6在搬送谷粒后从形成于横绞龙输送器6b的前端部的排出口6d将谷粒向外部排出。

如图5所示,纵向绞龙输送器6a经由转动保持部3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从机体框架32立设于纵向绞龙输送器6a的左侧的后部侧纵向框架30。纵向绞龙输送器6a的下端部利用连接壳6c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架32。并且,卸谷装置6构成为利用未图示的电动马达,能够绕纵向绞龙输送器6a的纵向轴芯Y旋转操作。谷粒箱5横跨退入到机体内方而存储谷粒的作用姿态、伸出到机体外方的维护姿态,绕纵向轴芯Y摆动自如地支承于纵向绞龙输送器6a。

〔排气管〕

接着,对流通来自于发动机7的废气的排气管35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驾驶部3的下方具备发动机7。从发动机7排出的废气(燃烧后的废气)在通过位于发动机7的左侧上部的消声器36后,通过排气管35而流动并从排气口37向外方排出。消声器36的排气筒36a被设置为,以从消声器36的后部朝后方侧的斜上的姿态排出废气。排气管35以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方的状态,通过脱粒装置4与谷粒箱5之间。

在排气管35具备:位于发动机7侧的朝后上姿态的第一排气管部35A;与第一排气管部35A相连且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方的大致水平姿态的第二排气管部35B;与第二排气管部35B相连的朝后上姿态的第三排气管部35C。第一排气管部35A、第二排气管部35B、及第三排气管部35C分别由沿直线状延伸的管部件构成,第一排气管部35A与第二排气管部35B通过焊接连结,第二排气管部35B与第三排气管部35C通过焊接连结。

如图3、图4所示,第一排气管部35A从与消声器36的排气筒36a对应的位置,到靠近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侧壁14的上端部的位置且与纵向送谷装置20的横侧对应的位置,朝向后上方延伸。

在第一排气管部35A的机体前部侧形成有被供给从消声器36排出的废气的供给口38。供给口38以包围消声器36的排气筒36a的外周部的状态且在与排气筒36a之间沿径向隔开间隔的状态形成。在消声器36的排气筒36a与供给口38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作为外部气体导入部39而起作用的间隙。利用伴随着废气的流动的喷射器作用,通过外部气体导入部39引入外部气体,将废气与外部气体混合而能够降低废气的温度。

第二排气管部35B与第一排气管部35A的后端部连通连接,在通过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方的状态下以大致水平姿态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排气管部35B从与第一排气管部35A连接的连接部位起到与谷粒箱5的后部侧部位的横侧对应的位置,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排气管部35A和第二排气管部35B在比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更靠前部侧的位置连结。

第三排气管部35C与第二排气管部35B的后端部连通连接,从其连接部位朝向机体后上方延伸设置。在第三排气管部35C的机体后部侧形成有将废气向机体外部排出的排气口37。第三排气管部35C以在侧视下比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更向机体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并且以在俯视下朝向谷粒箱5侧倾斜的方式,从与第二排气管部35B连接的连接部位向后方侧的右上方向以倾斜姿态延伸。因此,作为排气管35的后部的第三排气管部35C向后上侧弯曲。

第三排气管部35C的直径形成得比第二排气管部35B大径,在第二排气管部35B的后端部与第三排气管部35C的前端部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它们之间沿径向形成有间隙,与第二排气管部35B的前端部相同地,形成有利用喷射器作用的外部气体导入部40。在第三排气管部35C的后端部具备倾斜引导体41,所述倾斜引导体41为了防止从排气口37朝向后方排出的废气降到设置于卸谷装置6的电配线等,具备以使废气不向上方流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倾斜引导体41。

对排气管35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驾驶部3与谷粒箱5之间设置有从机体框架32朝向上方延伸的前部侧纵向框架42。从前部侧纵向框架42的上下中途部朝向脱粒装置4的侧壁14延伸设置有前部侧横向框架43。第一排气管部35A的前后中途部经由支承托架44支承于前部侧横向框架43。第二排气管部35B的前后中途部经由支承托架45支承于未图示的支承框架。

在位于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后部侧的脱粒装置4的侧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上下中途部朝向斜上方延伸设置有中间倾斜框架46。第三排气管部35C的前部侧端部经由支承托架47,支承于中间倾斜框架46的上端部。

如图3、图5所示,设置有横跨支承卸谷装置6的后部侧纵向框架30与脱粒装置4的侧壁14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部侧横向框架48。并且,如图3所示,第三排气管部35C的后部侧部位经由支承托架49支承于后部侧横向框架48。

如图4所示,在从作为第一排气管部35A的前端部的供给口38的形成部位到第二排气管部35B的后端部为止之间,遍及全长而在俯视下呈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延伸。即,从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方位置到作为发动机侧的排气口的消声器36的排气筒36a的出口为止,在俯视下呈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延伸。由此,排气管35在脱粒装置4与谷粒箱5之间,以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紧凑地收存的状态进行配备。

〔排气管的盖〕

如图3、图4、图5所示,具备覆盖排气管35的上方及排气管35的谷粒箱5侧的侧方的盖50。在盖50具备覆盖排气管35的上方的上盖部51、覆盖排气管35的谷粒箱5侧的侧方的横盖部52。

如果增加说明,则盖50设置于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横侧部位,沿脱粒装置4的侧壁14而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盖50中的上盖部51通过纵向送谷装置20与脱粒装置4之间而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脱粒装置4的前部的侧方延伸到脱粒装置4的后部的侧方。如图2所示,上盖部51的前部延伸至比谷粒箱5的前端部5a更靠前部侧的位置,后部延伸至相当于谷粒箱5的后端部的位置。

如图3、图4、图5所示,上盖部51及横盖部52被设置为,覆盖排气管35中的第一排气管部35A、第二排气管部35B的上方甚至谷粒箱5侧的侧方。换言之,排气管35中的第一排气管部35A及第二排气管部35B在上盖部51的下方位置,在俯视下从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方位置到作为发动机7侧的排气口的排气筒36a的出口呈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4、图5所示,上盖部51的左右方向一侧(脱粒装置4侧)的端缘部利用多处的螺栓连结而固定在脱粒装置4的侧壁14的上端部,左右方向另一端侧朝向谷粒箱5侧以水平姿态呈悬臂状延伸出来。如图3所示,上盖部51中的前部的左右方向另一端侧部位经由支承部件53支承于前部侧横向框架43。如图4、图5所示,上盖部51中的后部的左右方向另一端侧部位支承于中间倾斜框架46。

将纵向送谷装置20支承于脱粒装置4的连结用支柱22通过上盖部51的上方。即,连结用支柱22与上盖部51分离。在该结构中,在发动机7工作时,即使排气管35的热量传递到上盖部51,热量从上盖部51经由连结用支柱22传递到纵向送谷装置20的可能性很小。

如图5所示,盖50中的横盖部52形成为从上盖部51的谷粒箱5侧的端部延伸到下方的平板形状。如图3所示,横盖部52的下端延伸到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端部,排气管35与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上端部之间的空间的横侧方被横盖部52覆盖。

如图3所示,横盖部52覆盖第一排气管部35A的侧方。横盖部52形成为前部侧的宽度宽且越朝向后部侧越逐渐宽度变窄,以便有效地覆盖朝后上姿态的第一排气管部35A的侧方。

在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的后部侧具备中间倾斜框架46。如果使横盖部52通过中间倾斜框架46所处部位而向后方侧延长,则因为与该中间倾斜框架46干涉,所以横盖部52在中间倾斜框架46的前后,分开为前部横盖部52a和后部横盖部52b。比中间倾斜框架46更位于后部侧的后部横盖部52b被设定为能够覆盖排气管35的侧方的程度的上下宽度。

前部横盖部52a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端缘部经由支承部件53支承于前部侧横向框架43,并且经由托架55支承于前部侧纵向框架42。前部横盖部51a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端缘部经由托架56支承于中间倾斜框架46。后部横盖部52b的上下方向端缘部经由托架57支承于中间倾斜框架46。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横盖部52延伸至比谷粒箱5的前端部5a更靠前部侧的结构,但是横盖部52也可以是与谷粒箱5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延伸至比其更靠后部侧的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构成为具备与脱粒装置4的下部连接而朝上延伸的二次纵向搬送部26A、从二次纵向搬送部26A的上端部朝前延伸的二次横向搬送部26B,但是代替该结构,二次处理物还原装置26也可以构成为从与脱粒装置4连接的连接部位朝向脱粒装置4的前侧部分向斜上方延伸,从上端部直接向脱粒装置4内投入谷粒。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上盖部51通过纵向送谷装置20与脱粒装置4之间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得很长的结构,但是代替该结构,上盖部51也可以分割为前部侧的部分和后部侧的部分。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排气管35在俯视下呈直线状或大致直线状延伸的结构,但是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在俯视下呈弯曲状延伸的机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排气管35延伸到比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各自的后端部更靠后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但是代替该结构,排气管35的后端部也可以位于比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的后端部更靠前部侧的位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具有谷粒箱5作为谷粒存储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具有漏斗形式的谷粒存储部的结构。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除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外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