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301发布日期:2019-03-30 07:5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品种抗虫性试验的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
背景技术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种植和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是防治褐飞虱最经济、环保、有效的方法。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主要通过降低褐飞虱的取食、生长和存活来抵抗褐飞虱的侵袭。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测定褐飞虱在水稻上的取食量、生长率和存活率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褐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时,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会在水稻的不同位置爬行,或者取食于附近其他的水稻,甚至偶尔会在泥土中,这使得我们无法测量褐飞虱的蜜露量(反应褐飞虱的取食量)和体重增重比(反应褐飞虱的生长情况),以及无法判断褐飞虱是否在水稻植株上存活(存活率)。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旨在解决现有的鉴定水稻品种抗虫性的试验中,褐飞虱取食位置不固定,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包括:采用Parafilm膜制成的袋体,具有一端呈开口设置且用以容纳褐飞虱的容纳腔,所述袋体的开口端固定连接于水稻茎秆,以使所述水稻茎秆盖合所述开口设置;以及,标识,设于所述袋体远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用以标记所述褐飞虱的试验信息。优选地,所述袋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均呈矩形,两个所述矩形的两组长边以及一组宽边对应粘接,另一组宽边对应形成所述开口设置;所述长边的尺寸为A,且A≥1cm,所述宽边的尺寸为B,且B≥2.5cm。优选地,A=3.5cm,且B=2.5cm;其中一组所述长边在靠近所述开口端的一端呈非粘接设置,所述非粘接区域的长度尺寸为1cm;其中,所述第一侧壁的非粘接区域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非粘接区域相互连接于所述水稻茎秆远离所述开口端的一侧。优选地,A=3.5cm,且B=2.5cm;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自所述开口端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的深度为1cm;其中,所述水稻茎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且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两侧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互连接于所述水稻茎秆远离所述开口端的一侧。优选地,所述袋体远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粘接有磁吸件,所述标识上对应粘接有磁吸部,用以与所述磁吸件相吸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腔内放置所述褐飞虱,并记载所述袋体和褐飞虱的初始重量于所述标识上,所述Parafilm膜不影响所述褐飞虱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正常存活;选取所述水稻茎秆上适合的区域并将所述袋体固定于所述区域,以使得所述区域盖合所述开口处后,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褐飞虱只能固定取食于所述区域,以提高试验后测量的所述褐飞虱的蜜露量、增重比和存活率等结果的准确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袋体固定于水稻茎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袋体固定于水稻茎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袋体162第二缺口11第一侧壁17磁吸件12第二侧壁3标识13开口端31磁吸部14长边200水稻茎秆15宽边300褐飞虱161第一缺口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目前,在鉴定水稻品种抗虫性的试验中,褐飞虱取食位置不固定,例如容易在同一株水稻的不同茎秆处取食,或者在不同株水稻的不同茎秆处取食,或者直接爬行于土壤中,影响试验后测量褐飞虱的蜜露量、增重比和存活率等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导致对数据分析的准确性,造成试验误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请参阅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的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的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不仅适用于研究水稻的抗褐飞虱性能,也适用于研究其他原理相似的作物的抗虫性能。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使褐飞虱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简易工具包括袋体1以及标识3。其中,所述袋体1由Parafilm膜制成,具有一端呈开口设置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以形成足够的空间,以供所述褐飞虱300在所述容纳腔内进行爬行和取食等活动,使其保持正常的活性。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所述袋体1的具体尺寸,所述袋体1内可以放置多只所述褐飞虱300,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每一所述袋体1内只放置一只所述褐飞虱300,以避免例如多只所述褐飞虱300之间发生争斗而影响存活率。所述袋体1的开口端13连接于水稻茎秆200,以使所述水稻茎秆200盖合所述开口设置,即,使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褐飞虱300无法飞出,且只能固定在所述水稻茎秆200上盖合所述开口设置的区域取食,实现使所述褐飞虱300在水稻固定区域取食的目的,所述Parafilm膜也兼具良好的拉伸性能,因此可以设置所述袋体1的开口端13直接连接于所述水稻茎秆200的侧壁上,或者设置所述袋体1的开口端13拉伸后相互连接于所述水稻茎秆200的侧壁上。所述标识3设于所述袋体1远离所述开口端13的一端,用以标记所述褐飞虱300的试验信息。其中,所述试验信息例如可以为记录所述袋体1和所述褐飞虱300的初始重量,也可为试验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的时间记录、状态记录等信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腔内放置所述褐飞虱300,并记载所述袋体1和所述褐飞虱300的初始重量于所述标识3上,所述Parafilm膜不影响所述褐飞虱300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正常存活;选取所述水稻茎秆200上适合的区域并将所述袋体1固定于所述区域,以使得所述区域盖合所述开口处后,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褐飞虱300只能固定取食于所述区域,以提高试验后测量的所述褐飞虱300的蜜露量、增重比和存活率等结果的准确性。所述袋体1的形状以及尺寸不受限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但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袋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一侧壁11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2均呈矩形,结构简单且易于制作。两个所述矩形的两组长边14分别对应粘接,一组宽边15对应粘接或者直接一体设置,另一组宽边15进行非粘接设置,对应形成所述开口设置。进一步地,设置所述长边14的长度为A,且A≥1cm,所述宽边15的长度为B,且B≥2.5cm。若A或者B的数值偏小,也即所述袋体1的整体尺寸偏小,则用以容纳所述褐飞虱300的所述容纳腔的空间偏小,不利于维持所述褐飞虱300的正常存活;反之,若设置A或者B的数值偏大,也即所述袋体1的整体尺寸偏大,所需Parafilm膜较多,不仅不利于所述袋体1在所述水稻茎秆200上的固定,而且由于在试验中,当培养所述褐飞虱300至规定时间后,需要直接称取所述袋体1重量(包括所述褐飞虱300的重量)以与试验前称取的所述袋体1重量(包括所述褐飞虱300的重量)进行比对,以获得例如所述褐飞虱300的体重增重比,从而分析所述水稻的抗虫性,此时如果所述袋体1的重量偏大,则使得所述袋体1重量的前后偏差量十分微小,容易影响所述偏差量的准确性。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优选A=3.5cm,且B=2.5cm,可以确保既满足试验需求,又不浪费材料,且不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测量。进一步地,其中一组所述长边14在靠近所述开口端13的一端呈非粘接设置,所述非粘接设置的长度尺寸为1cm,具体地,在试验开始前,研究人员可以用吸管将所需的所述褐飞虱300从所述开口端13投入,然后将所述第一侧壁11的非粘接区域与所述第二侧壁12的非粘接区域包覆在所述水稻茎秆200的侧壁并使用例如镊子将二者相互粘接或者缝合,以实现将所述袋体1固定于所述水稻茎秆200的目的,如此设置,所述开口端13的长度延长,使所述水稻茎秆200被取食的区域增加,也使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的连接面积增加,使连接更加方便且稳固。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优选A=3.5cm,且B=2.5cm。所述第一侧壁11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2自所述开口端13处沿长度方向延伸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161以及第二缺口162,所述第一缺口161以及所述第二缺口162的深度为1cm;具体地,在试验开始前,研究人员同样可以用吸管将所需的所述褐飞虱300从所述开口端13中投入,所述水稻茎秆20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缺口161和所述第二缺口162,位于所述第一缺口161以及所述第二缺口162两侧的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连接于所述水稻茎秆200的侧壁,以实现将所述袋体1固定于所述水稻茎秆200的目的,如此设置,可以按照需要在固定过程中调整所述第一缺口161和所述第二缺口162在所述水稻茎秆200上的上下向距离,从而实现在所述袋体1的重量不增加的基础上增大所述容纳腔的容积,以使所述褐飞虱300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请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袋体1远离所述开口端13的一端粘接有磁吸件17,所述标识3上对应设有磁吸部31,用以与所述磁吸件17相吸附。其中,所述磁吸件17和所述磁吸部31的尺寸不宜过大,或者可以设置为多个尺寸较小的所述磁吸件17配合多个尺寸较小的所述磁吸部31并间隔设置,以避免使所述袋体1的质量不均衡。如此设置,所述标识3按照实际需要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袋体1上,以便于随时进行所述试验信息的修改或者增删,还有利于重复使用,减少浪费。进一步地,若所述试验信息内容较多,或者在试验过程中具有较多的重要节点需要标记时,可以设置所述标识3为二维码的形式,参考现有技术,将所述二维码与时时更新的所述褐飞虱300的所述试验信息进行对应,使研究人员通过扫码即可获取最新的试验数据,利于随时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