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937461发布日期:2019-10-23 00:4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绿色有机的重要食材,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之一。目前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日益增多,栽培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食用菌多采用在菇房中栽培的规模化生产方式。

现有食用菌工厂化瓶(袋)栽生产大多在菇房中采用高密度的立体栽培方式,安放在多层的水平床架上进行育菇,日产量可达几十吨,甚至几百吨。在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下,达到生产稳定、生长同步以及产品均一是菌菇栽培的重要目标,而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在于菇房设施能否保证处在各个不同位置的子实体都能均匀地获取温、光、水、气。由于多层床架上下层间距小,加上床架的工件阻隔,因而通风不畅,空气流动性差,导致不同层高、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co2浓度会有较大差别,因而影响菌菇正常发育和生长同步,而且通风不畅还极易诱发各种病害和烂菇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食用菌培养架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该食用菌培养架具有能够促进空气流动的结构,从而改善栽培床各层架之间的通风效果,能够保证菇菌正常发育和生长同步。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包括:

多个第一层架,所述多个第一层架层叠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层架,所述多个第二层架层叠间隔设置;

同一层中间隔设置有一个第一层架和一个第二层架,同层的第一层架和第二层架形成八字形结构。

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包括:第一支撑机构;多个第一层架,每个第一层架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机构,多个第一层架沿第一支撑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第一层架,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层架绕第一层架与第一支撑机构的连接点转动以使第一层架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由两个上述食用菌培养架邻近间隔放置后,同层的两个第一层架转动后可以形成八字形结构。

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机构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第一层架,每个第一层架可转动地支撑在一个第一支撑件和一个第二支撑件上,所述第一层架绕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由两个上述食用菌培养架邻近间隔放置后,同层的两个第一层架转动后可以形成八字形结构。

一种食用菌培养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多个托架,所述多个托架连接在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上并沿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层架,每个第一层架可转动地连接在一个托架上,所述第一层架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由两个上述食用菌培养架邻近间隔放置后,同层的两个第一层架转动后可以形成八字形结构。

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食用菌培养料放置在层叠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层架上,间歇性将第一层架与水平面的夹角在0和第一夹角之间调节,第一夹角大于0且小于9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同层的第一层架和第二层架的八字形结构具有拔风效果,能够有效促进上下层架之间的空气自然流动,有利于实现菇菌正常发育和生长同步。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架角度可调的食用菌培养架,通过间歇性的改变层架的翻转角度,可以大大改善作为栽培床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各层架之间的通风效果,实现栽培过程中各个位置的子实体所获的温、光、水、气一致,发育同步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层架处于水平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层架转动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同层的第一层架和第二层架的示意图。

图5a至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不同接合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食用菌培养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另一种食用菌培养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又一种食用菌培养架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又一种食用菌培养架的右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层架处于水平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层架转动后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同层的第一层架和第二层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第一层架、第二层架与第一支撑机构的局部连接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层架处于水平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食用菌培养架的层架转动后的示意图。

图中:1、食用菌培养架;10、第一支撑机构;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第一支撑件;14、第三支撑件;15、第一导向柱;16、第三导向柱;20、第二支撑机构;21、第三立柱;22、第四立柱;23、第五立柱;24、第六立柱;30、第一层架;30a、前侧边;30b、后侧边;30c、左侧边;30d、右侧边;31、第一导向槽;32、第一容置孔;40、第二层架;40a、前侧边;40b、后侧边;40c、左侧边;40d、右侧边;41、第三导向槽;42、第三容置孔;50、驱动机构;60、底座;71、第一接合部;72、第二接合部;80、托架;α、第一夹角;β、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食用菌培养架1可放在菇房内,用于放置食用菌培养料,适合多种食用菌的袋直立栽培或瓶直立栽培,尤其适用于杏鲍菇的栽培,该食用菌培养架1包括第一支撑机构10、多个第一层架30和驱动机构50,进一步地包括第二支撑机构20和多个第二层架40、底座60,还可以包括框架(未示出)。

如图4所示,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可以是镂空层架,并用于放置食用菌培养料,镂空层架可以提高通风效果,增加空气流动性。

每个第一层架3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机构10,多个第一层架30沿第一支撑机构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层架4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机构20,多个第二层架40沿第二支撑机构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层架30优选等间距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层架40优选等间距间隔设置,等间距间隔设置有利于保证每个第一层架30和每个第二层架40上的食用菌的子实体能均匀地获取温、光、水、气。本实施例中,同一层中间隔设置有一个第一层架30和一个第二层架40,空气能够从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之间通过。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机构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的下端安装在镂空结构的底座60上。每个第一层架30具有相对的前侧边30a和后侧边30b、相对的左侧边30c和右侧边30d,前后左右是在面向第一层架30时第一层架30的四个侧边的位置。其中,第一层架30的左侧边30c可转动地连接第一立柱11,第一层架30的右侧边30d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立柱12,第一层架30的左侧边30c和右侧边30d、及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上可设置通孔(未示出),第一层架30通过插入通孔的转轴(未示出)与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可转动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机构2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立柱21和第四立柱22,第三立柱21和第四立柱22的下端安装在镂空结构的底座60上。每个第二层架40具有相对的前侧边40a和后侧边40b、相对的左侧边40c和右侧边40d,前后左右是在面向第二层架40时第二层架40的四个侧边的位置。其中,第二层架40的左侧边40c可转动地连接第三立柱21,第二层架40的右侧边40d可转动地连接第四立柱22,第二层架40的左侧边40c和右侧边40d、及第三立柱21和第四立柱22上可设置通孔(未示出),第二层架40通过插入通孔的转轴(未示出)与第三立柱21、第四立柱22可转动地连接。

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可以作为框架的一部分安装在框架上,多个第一层架30和多个第二层架40分别沿框架的高度方向层叠间隔设置,框架沿高度方向具有相对的顶端和底端,框架的顶端具有多个第一接合部71,框架的底端具有多个第二接合部72,框架的第一接合部71用于与另一框架的第二接合部72相接合,从而使两个框架沿高度方向叠放,该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调整食用菌培养架的高度。

第一接合部71可以位于框架顶端两侧的边缘,第二接合部72可以位于框架底端两侧的边缘,两个框架沿高度方向叠放后,框架的第一接合部71与另一框架的第二接合部72相接合,使两个或更多个框架不容易倾倒。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第一接合部71是v型槽或u型槽,v型槽或u型槽可以是框架顶部的v型钢板或u型钢板,第二接合部72是圆管或倒三角形管。作为替换例,如图5b所示,第一接合部71是圆管或三角形管,第二接合部72是v型槽或u型槽。作为替换例,如图5c所示,第一接合部71是凹槽,第二接合部72是凸起,第二接合部72可以是圆管,该第一接合部71可以是内径大于第二接合部72外径的空心管。作为替换例,如图5d所示,第一接合部71是凸起,第二接合部72是凹槽。

驱动机构50连接第一层架30,驱动机构50可连接第一层架30的后侧边30b、左侧边30c或右侧边30d,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0还连接第二层架40,驱动机构50可连接第二层架40的后侧边40b、左侧边40c或右侧边40d。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0为调节丝杆,第一层架30的后侧边30b和连接第二层架40的后侧边40b连接调节丝杆,调节丝杆可升降地安装在底座60上。驱动机构50用于驱动第一层架30绕第一层架30与第一支撑机构10的连接点转动,使第一层架30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α,驱动机构50还用于驱动第二层架40绕第二层架40与第二支撑机构20的连接点转动,使第二层架40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优选分别小于等于80度,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优选大于等于20度,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更优选大于等于60度,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的角度越大,转动后,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上的食用菌的采光面积越大,越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图1中,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处于水平位置,图2中,调节丝杆升高并带动第一层架30的后侧边30b和连接第二层架40的后侧边40b升高,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八字形结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上放置食用菌的子实体后,通过间歇性改变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翻转角度,可以大大改善作为栽培床的食用菌培养架1的各层架之间的通风效果,实现栽培过程中各个位置的子实体所获的温、光、水、气一致,发育同步的目的。

具体而言,在栽培的一定时段,定时(例如间隔1-2h)将食用菌培养架1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后侧边40b升高、靠两边走道的前侧边30a、40a调整下摆,例如调整至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分别是30度,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八字形结构,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间隔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中间缺口,而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八”字形结构的中间缺口会形成“烟囱”,具有拔风效果,使得各层架之间的空气发生轻缓的自然流动,从而以一种简易的方式达到菇房室内空气循环通风和均衡温湿度、co2浓度的效果,将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翻转后有意设计成八字形结构以改善通风的设计构思尚未在食用菌生产领域应用,经实践,该结构不仅能够保证菌菇正常发育和生长同步,而且各种病害和烂菇也显著减少。

此外,通过改变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翻转角度,还可以大大增加各层架上子实体的采光面积,从而减少室内的光照灯具的布放投入。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八字形结构时,各层架的靠两边走道的前侧边30a、40a下摆,还方便了人工疏蕾和收获采摘,可以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施例2

参照图6,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结构的食用菌培养架1,该食用菌培养架1包括多个第一层架30和多个第二层架40,进一步包括第一支撑机构10、第二支撑机构20、底座60。

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可以是镂空层架,并用于放置食用菌培养料。第一支撑机构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第二支撑机构2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立柱21和第四立柱22。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分别各自安装在一个底座60上。

多个第一层架30层叠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层架40层叠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层架30支撑在第一支撑机构10上并沿第一支撑机构1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层架40支撑在第二支撑机构20上并沿第二支撑机构2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设置。

同一层中间隔设置有一个第一层架30和一个第二层架40,第一层架30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α,第二层架40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分别小于等于80度,大于等于20度。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八字形结构,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八”字形结构的中间缺口会形成“烟囱”,具有拔风效果,使得各层架之间的空气发生轻缓的自然流动,从而以一种简易的方式达到菇房室内空气循环通风和均衡温湿度、co2浓度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各层架上子实体的采光面积、减少室内的光照灯具的布放投入,方便人工疏蕾和收获采摘和降低劳动强度,所实现的效果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图7是本实施例另外一种结构的食用菌培养架1,图7所示的食用菌培养架1与图6所示的食用菌培养架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安装在同一个底座60上。

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所示的食用菌培养架1中,第一层架30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机构10上,也可以通过转动机构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撑机构10上;第二层架40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机构20上,也可以通过转动机构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撑机构20上,以上变化均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图8和图9是本实施例又一种结构的食用菌培养架1,该食用菌培养架1包括多个第一层架30和多个第二层架40、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21和第四立柱22、第五立柱23和第六立柱24,进一步包括四个万向轮。

第一立柱11、第三立柱21、第五立柱23位于同一侧且平行设置,第五立柱23位于第一立柱11和第三立柱21之间;第二立柱12、第四立柱22、第六立柱24位于同一侧且平行设置,第六立柱24位于第二立柱12和第四立柱22之间。

与图6和图7所示的食用菌培养架1相比,图8和图9所示的食用菌培养架1中,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均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一层架30的四个角连接在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五立柱23和第六立柱24上,第二层架40的四个角连接在第三立柱21、第四立柱22、第五立柱23和第六立柱24上,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八”字形结构,两者之间留有供气体流动的通道或缺口,该“八”字形结构的中间缺口会形成“烟囱”,具有拔风效果,所实现的效果与图6和图7所示食用菌培养架1实现的基本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实施例3

参照图10至图13,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结构的食用菌培养架1,该食用菌培养架1包括第一支撑机构10、第二支撑机构20和多个第一层架30,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层架40和底座60,还可以包括框架(未示出)。

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相对设置,并固定在底座60上,底座60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底座60。第一支撑机构1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件13,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机构1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撑件14,多个第一支撑件13和多个第三支撑件14可并排设置。第二支撑机构2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件(未示出),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机构2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支撑件(未示出),多个第二支撑件和多个第四支撑件可并排设置。第一支撑件13和第三支撑件14可以是固定在第一支撑机构10上的转轴,第二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可以是固定在第二支撑机构20上的转轴。

如图12所示,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可以是镂空层架,并用于放置食用菌培养料,镂空层架可以提高通风效果,增加空气流动性。多个第一层架30优选等间距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层架40优选等间距间隔设置,等间距间隔设置有利于保证每个第一层架30和每个第二层架40上的食用菌的子实体能均匀地获取温、光、水、气。本实施例中,同一层中间隔设置有一个第一层架30和一个第二层架40,空气能够从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之间的中间缺口通过。

每个第一层架30可转动地支撑在一个第一支撑件13和一个第二支撑件上,第一层架30绕第一支撑件13和第二支撑件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小于等于80度,第一夹角α优选大于等于20度,第一夹角α更优选大于等于60度,第一夹角α的角度越大,转动后,第一层架30上的食用菌的采光面积越大,越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层架30具有相对的前侧边30a和后侧边30b、相对的左侧边30c和右侧边30d,前后左右是在面向第一层架30时第一层架30的四个侧边的位置。参照图13,第一层架30的左侧边30c上具有第一导向槽31和供第一支撑件13活动容置的第一容置孔32,第一层架30的右侧边30d上具有第二导向槽(未示出)和供第二支撑件活动容置的第二容置孔(未示出)。第一支撑机构1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导向槽31相配合的第一导向柱15,第二支撑机构2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导向槽(未示出)相配合的第二导向柱(未示出)。同一第一层架30对应的第一支撑件13和第一导向柱15的连线与水平面交叉,同一第一层架30对应的第二支撑件和第二导向柱的连线与水平面交叉,使第一层架30能够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31和第二导向槽是开口凹槽,第一容置孔32和第二容置孔是沿第一层架30的左侧边30c和右侧边30d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孔,第一支撑件13和第二支撑件穿过该腰孔。

参照图13,第一层架30绕第一支撑件13和第二支撑件转动,可以采用手动方式转动第一层架30。其中,第一层架30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α时,第一导向柱15抵接第一导向槽31的槽底,第二导向柱抵接第二导向槽的槽底,使第一层架30不能沿原有方向继续转动。当第一层架30水平放置时,第一导向柱15可以抵接第一导向槽31的外沿,第二导向柱可以抵接第二导向槽的外沿。

每个第二层架40可转动地支撑在一个第三支撑件14和一个第四支撑件上,第二层架40绕第三支撑件14和第四支撑件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小于等于80度,第二夹角β优选大于等于20度,第二夹角β更优选大于等于60度,第二夹角β的角度越大,转动后,第二层架40上的食用菌的采光面积越大,越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层架40具有相对的前侧边40a和后侧边40b、相对的左侧边40c和右侧边40d,前后左右是在面向第二层架40时第二层架40的四个侧边的位置。与图13所示结构类似,第二层架40的右侧边40d上具有第三导向槽41和供第三支撑件14活动容置的第三容置孔42,第二层架40的左侧边40c上具有第四导向槽(未示出)和供第四支撑件活动容置的第四容置孔(未示出)。第一支撑机构1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三导向槽41相配合的第三导向柱16,第三导向柱16可与第一导向柱15并排设置,第二支撑机构2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与第四导向槽相配合的第四导向柱(未示出),第四导向柱可与第二导向柱并排设置。同一第二层架40对应的第三支撑件14和第三导向柱16的连线与水平面交叉,同一第二层架40对应的第四支撑件和第四导向柱的连线与水平面交叉,使第二层架40能够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三导向槽41和第四导向槽是开口凹槽,第三容置孔42和第四容置孔是沿第二层架40的右侧边40d和左侧边40c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孔,第三支撑件14和第四支撑件穿过该腰孔。

第二层架40绕第三支撑件14和第四支撑件转动,可以采用手动方式转动第二层架40。与图13所示结构类似,第二层架40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β时,第三导向柱16抵接第三导向槽41的槽底,第四导向柱抵接第四导向槽的槽底,使第二层架40不能沿原有方向继续转动。当第二层架40水平放置时,第三导向柱16可以抵接第三导向槽41的外沿,第四导向柱可以抵接第四导向槽的外沿。

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上放置食用菌的子实体后,通过间歇性改变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翻转角度,可以大大改善作为栽培床的食用菌培养架1的各层架之间的通风效果,实现栽培过程中各个位置的子实体所获的温、光、水、气一致,发育同步的目的。

同层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同样能够形成如图11所示的具有拔风效果的八字形结构,不仅有利于改善通风效果,而且能够增加各层架上子实体的采光面积、减少室内的光照灯具的布放投入,方便人工疏蕾和收获采摘和降低劳动强度,所实现的效果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与实施例1类似,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可以作为框架的一部分安装在框架上,多个第一层架30和多个第二层架40分别沿框架的高度方向层叠间隔设置,框架沿高度方向具有相对的顶端和底端,框架的顶端具有多个第一接合部71,框架的底端具有多个第二接合部72,框架的第一接合部71用于与另一框架的第二接合部72相接合,使两个框架沿高度方向叠放。第一接合部71和第二接合部72可以采用如实施例1所示的结构,在此不予赘述。

实施例4

参照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结构的食用菌培养架1,该食用菌培养架1包括第一支撑机构10、第二支撑机构20、多个托架80和多个第一层架30,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层架40和底座60,还可以包括框架(未示出)。

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相对设置,并固定在底座60上,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可以是立柱,底座60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底座60。

多个托架80连接在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上,并沿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托架80两侧的中间位置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上,每个托架80的另外两侧用于分别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可通过转轴与托架80可转动地连接。

第一层架30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α,第二层架40转动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分别小于等于80度,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优选大于等于20度,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更优选大于等于60度,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的角度越大,转动后,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上的食用菌的采光面积越大,越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连接在同一个托架80上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分别位于托架80的相对的两侧,连接在同一个托架80上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转动后形成如图15所示的八字形结构,不仅有利于改善通风效果,而且能够增加各层架上子实体的采光面积、减少室内的光照灯具的布放投入,方便人工疏蕾和收获采摘和降低劳动强度,所实现的效果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与实施例1类似,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机构10和第二支撑机构20可以作为框架的一部分安装在框架上,多个第一层架30和多个第二层架40分别沿框架的高度方向层叠间隔设置,框架沿高度方向具有相对的顶端和底端,框架的顶端具有多个第一接合部71,框架的底端具有多个第二接合部72,框架的第一接合部71用于与另一框架的第二接合部72相接合,使两个框架沿高度方向叠放。第一接合部71和第二接合部72可以采用如实施例1所示的结构,在此不予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可以采用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示的食用菌培养架1。该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食用菌培养料放置在层叠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层架30上,间歇性(例如间隔1-2h)将第一层架30与水平面的夹角在0和第一夹角α之间调节,第一夹角α大于0且小于90度,第一夹角α优选小于等于80度,第一夹角α优选大于等于20度,第一夹角α更优选大于等于60度。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进一步还包括:将食用菌培养料放置在层叠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层架40上,间歇性将第二层架40与水平面的夹角在0和第二夹角β之间调节,第二夹角β大于0且小于90度,第二夹角β优选小于等于80度,第二夹角β优选大于等于20度,第二夹角β更优选大于等于60度。第一层架30处于第一夹角α、第二层架40处于第二夹角β时,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八字形结构。

通过间歇性改变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的翻转角度,可以大大改善作为栽培床的食用菌培养架1的各层架之间的通风效果,实现栽培过程中各个位置的子实体所获的温、光、水、气一致,发育同步的目的。第一层架30和第二层架40形成的具有拔风效果的八字形结构,不仅有利于改善通风效果,而且能够增加各层架上子实体的采光面积、减少室内的光照灯具的布放投入,方便人工疏蕾和收获采摘和降低劳动强度,所实现的效果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所有的这些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