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播种施肥复合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8038发布日期:2020-06-12 16:1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播种施肥复合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播种施肥复合作业机。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与行走装置配套使用完成播种、施肥作业的农机分别由播种机、人工施肥或者施肥机单独完成,其效率低,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使用播种施肥功能为一体的农机进行播种施肥,播种施肥机械包括机架,机架上连接有种箱和肥箱,种箱上排布有若干落种口,肥箱上开有落肥口,落肥口处的肥箱底侧连接有施肥器,施肥器将肥料排出,落种口处的种箱底侧连接有电动排种器,种箱后方的机架上连接有开沟器,电动排种器上连接有种管,种管向后伸出开沟器外,电动排种器排出种子时,种子在种管内碰撞,导致种子无法准确落到种沟内,而且种沟很难固定,安装麻烦,同时,机架上需要有较大的空间用来排布种箱和肥箱,不紧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播种施肥复合作业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种子无法准确落入种沟的技术难题,本发明结构紧凑,种子可准确落入种沟内。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播种施肥复合作业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连接有可转动的镇压辊,镇压辊后方的机架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开沟刀轴,所述开沟刀轴的长度方向上排布有若干用于开种沟的开沟组件,所述开沟组件后方的机架上固定连接有种箱,所述种箱上排布有若干落种口,所述落种口的位置与每组开沟组件的位置一一对应,旋耕刀一和旋耕刀二回转轨迹的最低点低于镇压辊回转圆周的最低点,所述种箱后侧的机架上排布有若干施肥支架,所述施肥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向下延伸且具有容纳腔的施肥部,所述施肥部下部的后侧开有从前往后所在方向向下倾斜的滑肥槽。

本发明中,机架可升降地连接在行走装置后方,行走装置上固定有肥箱,肥箱上连接有风机,肥箱的下侧排布有电动施肥器,电动施肥器的出肥口处连接有施肥管(此为现有技术),风机的出风口处连接有出风管,出风管与施肥管连接,施肥管经管道与对应的施肥部连接;工作时,机架被降下,镇压辊贴合在地面上,开沟组件开种沟,种箱内的种子落到开好的种沟内,电动施肥器排肥,风机工作,风机将肥料吹送至施肥部的容纳腔内,落到容纳腔内的肥料经滑肥槽滑落出去,实现播种和施肥的同步动作,效率高;可应用于农田的播种施肥工作中。

为了进一步方便施肥,所述施肥部的上侧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腔体与容纳腔连通。

为了进一步实现施肥,所述施肥部的下侧固定有滑土板,所述滑土板包括滑土部,所述滑土部上开有出肥口,所述出肥口前侧对应的滑土部上设有向下延伸且向外弯曲的开沟部,开沟部与出肥口连通,出肥口后侧的滑土部上设有向前且向上翘起的盖土部,出肥口左右两侧的滑土部上分别设有朝里且向下设置的覆土部,在前后方向上,覆土部在开沟部和盖土部之间,所述滑肥槽朝外的一端往出肥口所在方向延伸,覆土部在滑肥槽的后方;此设计中,向外弯曲指的是往左右两端弯曲,左边的开沟部下部向左弯曲,右边的开沟部下部向右弯曲,开沟部之间形成开沟间隙,滑土板沿着田地向前滑行,开沟部开肥沟,肥料沿着滑肥槽经出肥口落到肥沟内,覆土部将肥沟左右两侧的土向里拨,土覆盖到肥沟内的肥料上,盖土部将土紧密盖到刚刚覆完土的肥料上,通过滑土板的设置实现开肥沟、覆土和盖土的同步动作,结构巧妙且紧凑,效率高。

为了避免肥料滑出滑土部外,所述施肥部后侧的滑土部上固定设有具有开口的挡料座,所述挡料座内壁的后侧设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倾斜部朝着出肥口所在方向延伸;此设计中,肥料沿着滑肥槽滑出时,大部分肥料直接经出肥口落到肥沟内,还有少部分肥料会打到倾斜部上,这部分肥料再沿着倾斜部经出肥口滑到土壤内。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肥效果,所述种箱的下侧排布有若干电动排种器,电动排种器的位置与落种口一一对应,所述施肥部在电动排种器侧端朝外的方向,电动排种器侧端为电动排种器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此设计中,施肥部施肥时,肥料落在种子旁的田地上,不直接施在种子上,更加合理地给种子提供养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施肥支架上设有两个施肥部,两个施肥部之间设有电动排种器。

为了实现开种沟,所述开沟组件包括连接在开沟刀轴上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周排布有若干开沟刀,在左右方向上,开沟刀的位置与电动排种器的排种口位置对应,开沟刀回转轨迹的最低点低于镇压辊回转圆周最低点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实现开种沟,所述机架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上连接有驱动链轮,开沟刀轴伸出机架外的一端连接有从动链轮,所述驱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传动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肥的可靠性,所述滑土部的底侧与镇压辊回转圆周的最低点齐平,滑土部的前后两端均向上翘起;此设计中,滑土部的前部向上翘起的部分在施肥部的前侧,滑土部的后部向上翘起的部分在挡料部的后侧,泥土不易堆积到滑土板上,降低滑行阻力。

为了支撑起机架,所述施肥部后方的机架上连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下部连接有可转动的滚轮,所述滚轮回转圆周的最低点与镇压辊回转圆周的最低点齐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图三。

图5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6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中滑土板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10为本发明中滑土板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11为本发明中肥箱的结构图。

其中,1从动链轮,2机架,3驱动链轮,4驱动电机,5镇压辊,6滑土板,601开沟部,602覆土部,603盖土部,604滑土部,7出肥口,8滚轮,9连接支架,10开沟组件,1001连接环,1002开沟刀,11开沟刀轴,12电动排种器,13种箱,14落种口,15挡料座,1501倾斜部,16连接管,17施肥部,18滑肥槽,19风机,20肥箱,21出风管,22施肥器,23施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11所示的一种播种施肥复合作业机,包括机架2,机架2上连接有可转动的镇压辊5,镇压辊5后方的机架2上可转动地连接有开沟刀轴11,开沟刀轴11的长度方向上排布有若干用于开种沟的开沟组件10,开沟组件10后方的机架2上固定连接有种箱13,种箱13上排布有若干落种口14,种箱13的下侧排布有若干电动排种器12,电动排种器12的位置与落种口14一一对应,落种口14的位置与每组开沟组件10的位置一一对应,旋耕刀一和旋耕刀二回转轨迹的最低点低于镇压辊5回转圆周的最低点,种箱13后侧的机架2上排布有若干施肥支架,施肥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向下延伸且具有容纳腔的施肥部17,本实施例中,施肥支架上设有两个施肥部17,电动排种器12在对应的两个施肥部17之间,施肥部17在电动排种器12侧端朝外的方向,电动排种器12侧端为电动排种器12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施肥部17的上侧设有连接管16,连接管16的腔体与容纳腔连通,施肥部17下部的后侧开有从前往后所在方向向下倾斜的滑肥槽18,施肥部17后方的机架2上连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支架9,连接支架9的下部连接有可转动的滚轮8,滚轮8回转圆周的最低点与镇压辊5回转圆周的最低点齐平。

为了进一步实现施肥,施肥部17的下侧固定有滑土板6,滑土板6包括滑土部604,滑土部604的底侧与镇压辊5回转圆周的最低点齐平,滑土部604的前后两端均向上翘起,滑土部604上开有出肥口7,出肥口7前侧对应的滑土部604上设有向下延伸且向外弯曲的开沟部601,开沟部601与出肥口7连通,出肥口7后侧的滑土部604上设有向前且向上翘起的盖土部603,出肥口7左右两侧的滑土部604上分别设有朝里且向下设置的覆土部602,在前后方向上,覆土部602在开沟部601和盖土部603之间,滑肥槽18朝外的一端往出肥口7所在方向延伸,覆土部602在滑肥槽18的后方;施肥部17后侧的滑土部604上固定设有具有开口的挡料座15,挡料座15内壁的后侧设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部1501,倾斜部1501朝着出肥口7所在方向延伸。

为了实现开种沟,开沟组件10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机架2上的开沟刀轴11,开沟刀轴11上连接有若干连接环1001,连接环1001的外周排布有若干开沟刀1002,在左右方向上,开沟刀1002的位置与电动排种器12的排种口位置对应,开沟刀1002回转轨迹的最低点低于镇压辊5回转圆周最低点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实现开种沟,机架2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上连接有驱动链轮3,开沟刀轴11伸出机架2外的一端连接有从动链轮1,驱动链轮3与从动链轮1传动连接。

本发明中,机架2可升降地连接在行走装置后方,行走装置上固定有肥箱20,肥箱20上连接有风机19,肥箱20的下侧排布有电动施肥器22,电动施肥器22的出肥口7处连接有施肥管23(此为现有技术),风机19的出风口处连接有出风管21,出风管21与施肥管23连接,施肥管23经管道与对应的施肥部17连接;工作时,机架2被降下,镇压辊5贴合在地面上,开沟组件10开种沟,种箱13内的种子落到开好的种沟内,滑土板6沿着田地向前滑行,开沟部601开肥沟,电动施肥器22排肥,风机19工作,风机19将肥料吹送至施肥部17的容纳腔内,落到容纳腔内的肥料经滑肥槽18滑落出去,肥料沿着滑肥槽18经出肥口7落到肥沟内,覆土部602将肥沟左右两侧的土向里拨,土覆盖到肥沟内的肥料上,盖土部603将土紧密盖到刚刚覆完土的肥料上,通过滑土板6的设置实现开肥沟、覆土和盖土的同步动作,结构巧妙且紧凑,效率高;本发明结构巧妙紧凑,实现播种和施肥的同步动作,效率高;可应用于农田的播种施肥工作中。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