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0403发布日期:2020-12-08 13:2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富硒水稻主要是在留存有普通水稻的所有物质的同时还带有矿物质微量元素,其中在富硒水稻的培养中,通常需要对其叶面施加硒肥,来使单质硒元素吸附在水稻表面来进行成长,而目前富硒水稻的种植,需要先对种子进行育芽,而后再移栽到土里育苗,再将其种植在水稻田中,富硒水稻苗在将其移植到水稻田里时,需要将其从土里移出并存放等待插秧,在秧苗过剩而等待下一次的种植时,则需要将其放置于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进行存放,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秧苗较多而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则需要对秧苗进行堆叠存放,而秧苗表面残留有硒元素肥料,在日常的浇水过程中及水下渗至下一层的秧苗,将会冲掉表面的硒元素肥料,导致硒元素肥料的流失,进而影响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

以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对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由于秧苗较多而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则需要对秧苗进行堆叠存放,而秧苗表面残留有硒元素肥料,在日常的浇水过程中及水下渗至下一层的秧苗,将会冲掉表面的硒元素肥料,导致硒元素肥料的流失,进而影响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其结构包括底座、脚轮、培养箱、推架、箱盖,所述脚轮安装于底座下端并且采用机械连接,所述培养箱竖直安装于底座上端并且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推架垂直嵌入于底座内侧并且相焊接,所述箱盖水平安装于培养箱内侧并且采用铰链连接;所述培养箱包括箱体、玻璃、导轨、培养架、水箱,所述玻璃竖直安装于箱体内侧表面,所述导轨嵌入安装于箱体内侧并且分布于四角,所述培养架安装于导轨之间并且采用活动连接,所述水箱位于箱体内侧底端并且水平设于培养架下方。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培养架包括侧架、导向杆、连接架、放置板,所述导向杆垂直安装于侧架外侧并且相焊接,所述连接架固定于侧架之间并且相焊接,所述放置板倾斜安装于侧架之间内侧并且介于连接架之间。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放置板包括上隔板、导板、连接板、底板,所述上隔板安装于导板上端并且相焊接,所述导板固定于连接板左侧,所述底板安装于连接板左侧并且与上隔板相平行。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上隔板包括板体、注水口、培养槽,所述注水口贯穿于板体右侧,所述培养槽设有多个并且均匀分布于板体上端,所述注水口设于底板上方,所述板体与底板形成方形空间。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底板包括下板、海绵、分流口,所述海绵铺设于下板上端,所述分流口贯穿于下板内侧并且处于海绵右侧,所述注水口位于分流口上方左侧。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培养槽包括卡环、筒体、槽口、传导结构,所述卡环安装于筒体上端并且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槽口贯穿于筒体下端,所述传导结构安装于筒体内侧下端并且在内侧形成槽口。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传导结构包括安装盘、布条、毛絮,所述布条竖直安装于安装盘下端并且相卡接,所述毛絮缠绕于布条外侧,所述安装盘嵌入安装于筒体内侧下端。

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筒体为由上向下直径递减的镂空圆台结构,所述布条环形分布形成中空的圆柱体结构,与筒体位于同一轴线上。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箱体内侧设置了培养架,在水进入下板上端时将被海绵吸收进行存放,在水过剩时,将随着分流口被送出,而进入到下一个板体上并从注水口进入,如此进行循环的注水,而水稻的根须将从培养槽内侧延伸下去进行吸水,在设备移动时,由于水被海绵吸收,将不会发生晃动,进而防止了水从培养槽溅出而与叶面接触,防止冲掉表面的硒元素肥料,保证了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

本发明在板体内侧设置了培养槽,根须将从筒体上端进入而接触筒体内表面,而部分根须将穿过槽口,此时布条上的毛絮将吸收下方的水分而向上传导,此时水分将被传导至筒体内侧表面来帮助根须补充水分,在多余的水晃动时,将被筒体外侧阻挡,而再次向下滑落,而进入槽口的水分将被布条及筒体表面吸附,更好的对下端的水进行阻挡,进而保证了富硒水稻叶面的硒肥,提高了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富硒水稻移栽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培养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培养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放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培养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传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脚轮-2、培养箱-3、推架-4、箱盖-5、箱体-31、玻璃-32、导轨-33、培养架-34、水箱-35、侧架-341、导向杆-342、连接架-343、放置板-344、上隔板-44a、导板-44b、连接板-44c、底板-44d、板体-a1、注水口-a2、培养槽-a3、下板-d1、海绵-d2、分流口-d3、卡环-a31、筒体-a32、槽口-a33、传导结构-a34、安装盘-z1、布条-z2、毛絮-z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5,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如下:

其结构包括底座1、脚轮2、培养箱3、推架4、箱盖5,所述脚轮2安装于底座1下端并且采用机械连接,所述培养箱3竖直安装于底座1上端并且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推架4垂直嵌入于底座1内侧并且相焊接,所述箱盖5水平安装于培养箱3内侧并且采用铰链连接;所述培养箱3包括箱体31、玻璃32、导轨33、培养架34、水箱35,所述玻璃32竖直安装于箱体31内侧表面,所述导轨33嵌入安装于箱体31内侧并且分布于四角,所述培养架34安装于导轨33之间并且采用活动连接,所述水箱35位于箱体31内侧底端并且水平设于培养架34下方。

参阅图3-图4,所述培养架34包括侧架341、导向杆342、连接架343、放置板344,所述导向杆342垂直安装于侧架341外侧并且相焊接,所述连接架343固定于侧架341之间并且相焊接,所述放置板344倾斜安装于侧架341之间内侧并且介于连接架343之间,在放置富硒水稻的同时,方便整体的活动拿取。

参阅图4-图5,所述放置板344包括上隔板44a、导板44b、连接板44c、底板44d,所述上隔板44a安装于导板44b上端并且相焊接,所述导板44b固定于连接板44c左侧,所述底板44d安装于连接板44c左侧并且与上隔板44a相平行,对培养用的水进行储存,使其向下倾斜流动来浇灌。

参阅图5,所述上隔板44a包括板体a1、注水口a2、培养槽a3,所述注水口a2贯穿于板体a1右侧,所述培养槽a3设有多个并且均匀分布于板体a1上端,所述注水口a2设于底板44d上方,所述板体a1与底板44d形成方形空间,在方便注水的同时,隔绝水与水稻的叶面直接接触,防止硒肥被冲走。

参阅图5,所述底板44d包括下板d1、海绵d2、分流口d3,所述海绵d2铺设于下板d1上端,所述分流口d3贯穿于下板d1内侧并且处于海绵d2右侧,所述注水口a2位于分流口d3上方左侧,利用海绵d2存储水分,并且防止内侧的水晃动而溢出接触水稻叶面,在水过剩时将从分流口d3流出。

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推动推架4来使脚轮2移动,进而将设备移动到移植的富硒水稻秧苗旁边,打开箱盖5,拉动培养架34,此时侧架341外侧的导向杆342将顺着导轨33从箱体31移出,即可将富硒水稻秧苗放置于放置板344上端,而后再放入到箱体31内侧,在需要浇水时,将水从注水口a2注入,此时水将向下流动而进入下板d1上端并被海绵d2吸收进行存放,在水过剩时,将随着分流口d3被送出,而进入到下一个板体a1上并从注水口a2进入,如此进行循环的注水,而水稻的根须将从培养槽a3内侧延伸下去进行吸水,在设备移动时,由于水被海绵d2吸收,将不会发生晃动,进而防止了水从培养槽a3溅出而与叶面接触。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5-图7,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如下:

所述上隔板44a包括板体a1、注水口a2、培养槽a3,所述注水口a2贯穿于板体a1右侧,所述培养槽a3设有多个并且均匀分布于板体a1上端,所述注水口a2设于底板44d上方,所述板体a1与底板44d形成方形空间。

参阅图6,所述培养槽a3包括卡环a31、筒体a32、槽口a33、传导结构a34,所述卡环a31安装于筒体a32上端并且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槽口a33贯穿于筒体a32下端,所述传导结构a34安装于筒体a32内侧下端并且在内侧形成槽口a33,对根须收集至筒体a32内,并通过传导结构a34将水分传导上来。

参阅图7,所述传导结构a34包括安装盘z1、布条z2、毛絮z3,所述布条z2竖直安装于安装盘z1下端并且相卡接,所述毛絮z3缠绕于布条z2外侧,所述安装盘z1嵌入安装于筒体a32内侧下端,进行吸收水分并向上传导,而内侧的槽口a33可让部分根须进入。

参阅图6-图7,所述筒体a32为由上向下直径递减的镂空圆台结构并且内侧表面平铺有布料,所述布条z2环形分布形成中空的圆柱体结构,与筒体a32位于同一轴线上,便于根须的汇集进入,而进行水分的传导,并且对下端溢出的水进行阻挡。

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将富硒水稻秧苗放置于板体a1上端,根须将顺着培养槽a3穿过板体a1,此时根须将从筒体a32上端进入而接触筒体a32内表面,而部分根须将穿过槽口a33,此时布条z2上的毛絮z3将吸收下方的水分而向上传导,此时水分将被传导至筒体a32内侧表面来帮助根须补充水分,在多余的水晃动时,将被筒体a32外侧阻挡,而再次向下滑落,而进入槽口a33的水分将被布条z2及筒体a32表面吸附。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由于秧苗较多而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则需要对秧苗进行堆叠存放,而秧苗表面残留有硒元素肥料,在日常的浇水过程中及水下渗至下一层的秧苗,将会冲掉表面的硒元素肥料,导致硒元素肥料的流失,进而影响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箱体内侧设置了培养架,在水进入下板上端时将被海绵吸收进行存放,在水过剩时,将随着分流口被送出,而进入到下一个板体上并从注水口进入,如此进行循环的注水,而水稻的根须将从培养槽内侧延伸下去进行吸水,在设备移动时,由于水被海绵吸收,将不会发生晃动,进而防止了水从培养槽溅出而与叶面接触,防止冲掉表面的硒元素肥料,保证了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在板体内侧设置了培养槽,根须将从筒体上端进入而接触筒体内表面,而部分根须将穿过槽口,此时布条上的毛絮将吸收下方的水分而向上传导,此时水分将被传导至筒体内侧表面来帮助根须补充水分,在多余的水晃动时,将被筒体外侧阻挡,而再次向下滑落,而进入槽口的水分将被布条及筒体表面吸附,更好的对下端的水进行阻挡,进而保证了富硒水稻叶面的硒肥,提高了富硒水稻的种植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