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导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00402发布日期:2020-12-08 13:2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导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导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履带是一种传统的行走装置,自实用新型以来,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优良的牵引性、通过性以及稳定性,至今仍是行走装置的一种基本形式。尤其在农田作业时,其优势更为明显,行为阻力小,滑转、滑移小,下限量浅,不拥泥,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能。目前履带行走装置不仅用于农业拖拉机,还主要应用于水稻收割机、军用车辆、工程机械车辆等。

履带行走装置分为履带式和半履带式两种,半履带行走装置主要包括驱动轮、引导轮组、涨紧轮组、支重轮组、橡胶履带。传统的半履带行走装置,引导轮组均固定安装在履带支架上,当地面有障碍物时,引导轮组将会受到障碍物的冲力,并直接传导到车体,从而造成车体的颠簸,并对车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导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车体遇到障碍物进行颠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引导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橡胶履带;

所述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均设置在橡胶履带的内部,所述驱动轮位于橡胶履带内的顶部,所述支重轮组位于橡胶履带内底部,所述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分别位于支重轮组的两侧,所述前涨紧轮组位于前引导轮组的上方,所述后涨紧轮组位于后引导轮组的上方;

所述橡胶履带的内表面设有一条齿链,且并排等距设置,所述驱动轮包括旋转齿盘、连接片、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所述连接片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旋转齿盘的外边缘,并呈圆周排列,所述连接片的顶部一侧与内侧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外侧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之间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内侧固定环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侧固定环上,所述连接柱呈等距圆周排列,相邻连接柱之间的间距与橡胶履带上的齿链相配合;

所述旋转齿盘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套筒,所述旋转轴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架,所述三角连接架下方设有底座支撑架,所述底座支撑架顶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所述三角连接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钢管、第二支撑钢管,所述第一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一弧形凹槽内,所述第二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弧形凹槽内;

所述底座支撑架一侧固定连接有前支撑斜板,所述前支撑斜板上安装有前支撑油缸,所述前支撑油缸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前固定环、第二前固定环,所述第一前固定环、第二前固定环内设有第一前支撑轴,所述第一前支撑轴一端连接有左前涨紧轮,另一端连接有右前涨紧轮;

所述底座支撑架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后支撑斜板,所述后支撑斜板上安装有后支撑油缸,所述后支撑油缸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后固定环、第二后固定环,所述第一后固定环、第二后固定环内设有第一后支撑轴,所述第一后支撑轴一端连接有左后涨紧轮,另一端连接有右后涨紧轮;

所述底座支撑架包括顶板、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所述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的顶部;

所述左侧支撑板上固定安装有前引导固定柱,所述前引导固定柱连接有前引导摆动块,所述前引导摆动块设有前引导限位孔,所述前引导固定柱位于前引导限位孔内,所述前引导摆动块一端设有第一前引导轴、第二前引导轴,所述第一前引导轴、第二前引导轴均连接有前引导轮;

所述右侧支撑板上固定安装有后引导固定柱,所述后引导固定柱连接有后引导摆动块,所述后引导摆动块设有后引导限位孔,所述后引导固定柱位于后引导限位孔内,所述后引导摆动块一端设有第一后引导轴、第二后引导轴,所述第一后引导轴、第二后引导轴均连接有后引导轮。

所述前引导摆动块侧面设有前固定片,所述前固定片的直径大于前引导限位孔的直径,所述前引导固定柱、前固定片通过前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后引导摆动块侧面设有后固定片,所述后固定片的直径大于后引导限位孔的直径,所述后引导固定柱、后固定片通过后固定螺栓连接。

所述前引导固定柱上套有前连接块,所述前连接块位于前引导摆动块、左侧支撑板之间,所述后引导固定柱上套有后连接块,所述后连接块位于后引导摆动块、后侧支撑板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作业环境不佳的地面,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仅有效的防止下陷,还可以保护土地不受到损坏。

2本技术方案通过引导固定柱与引导摆动块的装配,可以实现引导轮的左右摆动,摆动角度为6.5°左右,当引导轮组遇到障碍物时,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橡胶履带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支重轮组、引导轮组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橡胶履带,2-驱动轮,3-前涨紧轮组,4-后涨紧轮组,5-前引导轮组,6-后引导轮组,7-支重轮组,8-齿链,9-旋转齿盘,10-连接片,11-外侧固定环,12-内侧固定环,13-连接柱,14-旋转轴套筒,15-三角连接架,16-第一支撑钢管,17-第二支撑钢管,18-第一弧形凹槽,19-第二弧形凹槽,20-底座支撑架,21-后支撑斜板,22-前支撑斜板,35-顶板,36-前面支撑板,37-后面支撑板,38-左侧支撑板,39-右侧支撑板,58-前引导固定柱,59-前引导摆动块,60-前连接块,61-前引导轮,62-前引导限位孔,63-后引导固定柱,64-后引导摆动块,65-后引导限位孔,66-后引导轮,67-后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引导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2、前引导轮组5、后引导轮组6、前涨紧轮组3、后涨紧轮组4、支重轮组7、橡胶履带1;

驱动轮2、前引导轮组5、后引导轮组6、前涨紧轮组3、后涨紧轮组4、支重轮组7均设置在橡胶履带1的内部,驱动轮2位于橡胶履带1内的顶部,支重轮组7位于橡胶履带1内底部,前引导轮组5、后引导轮组6分别位于支重轮组7的两侧,前涨紧轮组3位于前引导轮组5的上方,后涨紧轮组4位于后引导轮组6的上方;

橡胶履带1的内表面设有一条齿链8,且并排等距设置,驱动轮2包括旋转齿盘9、连接片10、内侧固定环12、外侧固定环11,连接片10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旋转齿盘9的外边缘,并呈圆周排列,连接片10的顶部一侧与内侧固定环12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外侧固定环11固定连接,内侧固定环12、外侧固定环11之间设有连接柱13,连接柱1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内侧固定环12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侧固定环11上,连接柱13呈等距圆周排列,相邻连接柱之间的间距与橡胶履带1上的齿链8相配合;

旋转齿盘9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套筒14,旋转轴套筒14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架15,三角连接架15下方设有底座支撑架20,底座支撑架20顶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18、第二弧形凹槽19,三角连接架15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钢管16、第二支撑钢管17,第一支撑钢管16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一弧形凹槽18内,第二支撑钢管17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弧形凹槽19内;

底座支撑架20一侧固定连接有前支撑斜板22,前支撑斜板22上安装有前支撑油缸29,前支撑油缸29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前固定环30、第二前固定环31,第一前固定环30、第二前固定环31内设有第一前支撑轴32,第一前支撑轴32一端连接有左前涨紧轮33,另一端连接有右前涨紧轮34;

底座支撑架20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后支撑斜板21,后支撑斜板21上安装有后支撑油缸23,后支撑油缸23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后固定环24、第二后固定环25,第一后固定环24、第二后固定环25内设有第一后支撑轴26,第一后支撑轴26一端连接有左后涨紧轮27,另一端连接有右后涨紧轮28;

底座支撑架20包括顶板35、前面支撑板36、后面支撑板37、左侧支撑板38、右侧支撑板39,左侧支撑板38、右侧支撑板39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36、后面支撑板37之间,顶板35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36、后面支撑板37、左侧支撑板38、右侧支撑板39的顶部;

左侧支撑板38上固定安装有前引导固定柱58,前引导固定柱58连接有前引导摆动块59,前引导摆动块59设有前引导限位孔62,前引导固定柱58位于前引导限位孔62内,前引导摆动块59一端设有第一前引导轴、第二前引导轴,第一前引导轴、第二前引导轴均连接有前引导轮61;

右侧支撑板39上固定安装有后引导固定柱63,后引导固定柱63连接有后引导摆动块64,后引导摆动块64设有后引导限位孔65,后引导固定柱63位于后引导限位孔65内,后引导摆动块64一端设有第一后引导轴、第二后引导轴,第一后引导轴、第二后引导轴均连接有后引导轮66。

前引导摆动块59侧面设有前固定片,前固定片的直径大于前引导限位孔的直径,前引导固定柱、前固定片通过前固定螺栓连接,后引导摆动块64侧面设有后固定片67,后固定片67的直径大于后引导限位孔65的直径,后引导固定柱63、后固定片67通过后固定螺栓连接。

前引导固定柱58上套有前连接块60,前连接块60位于前引导摆动块59、左侧支撑板38之间,后引导固定柱63上套有后连接块68,后连接块68位于后引导摆动块64、后侧支撑板39之间。

实施过程:

本案的驱动轮安装在车体的驱动轴上,当驱动轴发生转动时,驱动轮也进行转动,驱动轮与橡胶履带内部的齿链为啮合结构,从而带动橡胶履带进行转动,底部的支重轮组主要起支撑作用,两侧的引导轮组主要起导向作用,涨紧轮组在支撑油缸的作用下可以实现橡胶履带与轮组之间的涨紧调节。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