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4032发布日期:2021-04-06 11:5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栽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



背景技术:

马铃薯通过茎尖剥离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建立无病毒生产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实用化生物技术。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的生产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提高马铃薯脱毒苗的成活率及微型薯质量、有效薯数量、除对大棚网室温度、光、水、气、肥的合理调控外,适宜的扦插方式是提高脱毒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和速率、降低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

使用移栽方法简单、繁殖速度快、节约成本。马铃薯脱毒苗使用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扩繁速度和成活率,也是加速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的技术关键。而传统方法是使用镊子扦插,将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用镊子按每茎带4叶剪段,用镊子将试管苗插入基质中,基质上面留出2叶。然而该方法要求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扦插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难度,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移栽效率,已不能满足移栽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移栽方法存在生产成本高、移栽效率低和技术难度大,已不能满足移栽生产需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包括旋转轴、左支座、右支座、固定板和覆土板;在左支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左轴承座,在右支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右轴承座,旋转轴的左端安装在左轴承座上,旋转轴的右端安装在右轴承座上,在旋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的固定板和至少一个的覆土板,覆土板的高度高于固定板的高度,在固定板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固定安装有至少三个存苗管,在存苗管的内端固定安装有盲板,在固定板上安装有能堵住存苗管外端的抽拉板。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在左支座的底部前端和底部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左支腿,在左支腿的底部安装有转向轮,在右支座的底部前端和底部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右支腿,在右支腿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

上述在旋转轴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手轮;或/和,在旋转轴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手轮。

上述在左支座和右支座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把手;存苗管的高度为8厘米至10厘米;同一固定板上相邻两存苗管之间的距离为4厘米至8厘米。

上述在存苗管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存苗管位于对应固定板和连接板之间,在固定板和连接板的内侧分别设有左右方向的滑槽,抽拉板安装在对应滑槽上。

上述在存苗管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存苗管位于对应固定板和连接板之间,在固定板和连接板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左右方向的滑轨,在抽拉板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滑轮,抽拉板上的滑轮安装在对应固定板和连接板的滑轨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旋转轴、左支座、右支座、固定板、存苗管和覆土板的配合使用,实现马铃薯脱毒苗移栽的目的,具有安全可靠和移栽效果好的特点,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局部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旋转轴,2为左支座,3为右支座,4为固定板,5为覆土板,6为左轴承座,7为右轴承座,8为存苗管,9为盲板,10为抽拉板,11为左支腿,12为转向轮,13为右支腿,14为行走轮,15为手轮,16为把手,17为连接板,18为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包括旋转轴1、左支座2、右支座3、固定板4和覆土板5;在左支座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左轴承座6,在右支座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右轴承座7,旋转轴1的左端安装在左轴承座6上,旋转轴1的右端安装在右轴承座7上,在旋转轴1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的固定板4和至少一个的覆土板5,覆土板5的高度高于固定板4的高度,在固定板4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固定安装有至少三个存苗管8,在存苗管8的内端固定安装有盲板9,在固定板4上安装有能堵住存苗管8外端的抽拉板10。存苗管8的内端指离旋转轴1近的一端,存苗管8外端指离旋转轴1远的另一端;固定板4和覆土板5也可在旋转轴1上间隔交替固定,以便于按覆土播种的顺序进行;覆土板5的高度高于固定板4的高度是指,当覆土板5或固定板4转至旋转轴1的顶端时,覆土板5的顶端高于固定板4的顶端;覆土板5的外端接触土的部分可相对薄一点,便于拨土开沟,也更省力;这样,通过旋转轴1、左支座2、右支座3、固定板4、存苗管8和覆土板5的配合使用,实现马铃薯脱毒苗移栽的目的,具有安全可靠和移栽效果好的特点,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马铃薯脱毒苗移栽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在左支座2的底部前端和底部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左支腿11,在左支腿11的底部安装有转向轮12,在右支座3的底部前端和底部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右支腿13,在右支腿13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14。在左支座2的底部前端和底部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向外倾斜的左支腿11,左支座2上向外倾斜的两个左支腿11形成八字形,在右支座3的底部前端和底部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向外倾斜的右支腿13,右支座3上向外倾斜的两个右支腿13也形成八字形,使左支座2和右支座3更稳定;转向轮12和行走轮14均低于覆土板5,移栽时,可将左支座2上的两个左支腿11分别位于垄的两侧,右支座3上的两个右支腿13也位于垄的两侧,这样便于通过转动覆土板5在垄上铺平的营养土上开沟;转向轮12便于转向,行走轮14便于行走。

如附图1、2所示,在旋转轴1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手轮15;或/和,在旋转轴1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手轮15。手轮15为公知公用;这样,通过手轮15可带动旋转轴1旋转,从而带动覆土板5和固定板4一起转动。

如附图1、2所示,在左支座2和右支座3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把手16;存苗管8的高度为8厘米至10厘米;同一固定板4上相邻两存苗管8之间的距离为4厘米至8厘米。这样,把手16便于搬运或移动;存苗管8的高度为8厘米至10厘米,便于将播种的试管苗放在存苗管8中,防止了存苗管8的损伤;同一固定板4上相邻两存苗管8之间的距离为4厘米至8厘米,便于更好的控制试管苗播种后的行距。

如附图1、2所示,在存苗管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17,存苗管8位于对应固定板4和连接板17之间,在固定板4和连接板17的内侧分别设有左右方向的滑槽18,抽拉板10安装在对应滑槽18上。这样,通过滑槽18的设置便于抽拉板10的抽拉。

根据需要,在存苗管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17,存苗管8位于对应固定板4和连接板17之间,在固定板4和连接板17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左右方向的滑轨,在抽拉板10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滑轮,抽拉板10上的滑轮安装在对应固定板4和连接板17的滑轨上。这样,通过滑轨和滑轮的配合设置,便于抽拉板10抽拉更省力。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不使用镊子扦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扦插技术的难度,不用再选择熟练操作工具的技术人员,可选用普通工人。

2.种植时对马铃薯脱毒苗的基部损伤较小,开沟摆苗移栽比镊子扦插法的根基部损伤率降低8%。

3.大幅度提高移栽速度,使用传统镊子扦插法熟练工每天扦插1500株,而通过本实用新型移栽可达3800株,速度提高了1倍多。

4.马铃薯脱毒苗成活率较高,熟练工使用镊子方法扦插,马铃薯脱毒苗成活率为94%,而通过本实用新型进行移栽,马铃薯脱毒苗平均成活率达到9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选择马铃薯脱毒苗苗龄25天至30天,长度6厘米至8厘米,4叶以上的健壮无污苗,从根部1厘米以上剪下后作为移栽苗,将移栽苗倒放在所有固定板4上的存苗管8中,每个存苗管8中放一个,然后将对应的抽拉板10拉上,将左支座2上的两个左支腿11分别位于垄的两侧,右支座3上的两个右支腿13也位于垄的两侧,通过手轮15带动旋转轴1旋转,从而带动覆土板5和固定板4一起转动,使覆土板5在垄上铺平的营养土上拨出5厘米左右深的沟,然后将固定板4转至并对准沟的位置,抽开相应的抽拉板10,使移栽苗等间距掉落在沟中,然后回转覆土板5将营养土埋压住移栽苗基部,然后沿着垄继续进行移栽,待所有存苗管8中的移栽苗移栽完后,重新将移栽苗倒放在所有固定板4上的存苗管8中,每个存苗管8中放一个,然后将相对应的抽拉板10拉上,继续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完成移栽,移栽完成后及时浇水。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