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轮式人力打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50阅读:15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勒轮式人力打稻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农业机械中的脚踏式人力打稻机的发明。
农村用人力打稻机来完成谷物的脱粒作业非常普遍。脚踏式打稻机一般都是采用齿轮、链轮传动,当脚用力踩下脚踏板时,脚踏板绕轴转动,使与其相连的摇臂摇动而带动传动机构驱使脱粒滚筒旋转,完成脱粒作业。这种传动方式的打稻机操作者劳动强度较大;近年来有些地区对737型打稻机进行改装,但效果不大;有的地方使用电桶打稻,而往往收割季节电力不够,加之笨重,操作不便,同时还因为电机转速太高,即使经过减速在实际操作时仍使谷粒飞溅及禾杆落桶,出桶时又带走大量谷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人力打稻机,在现有脚踏人力打稻机基础上采用勒轮式,应用力学原理从根本上改进,克服现有脚踏人力打稻机弊端,达到省力省时经济实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它在机架(1)上装有主轴(7),主轴(7)中部装有脱粒滚筒(10),主轴(7)两端都装有链轮(8),并且通过传动机构(3)连接有脚踏板(2),传动机构(3)的传动杆(4)上端与链条(9)相连,下端连接有复位弹簧(5)且能通过弹簧调节螺母(6)进行调节,特征是在主轴(7)两端具有勒轮(12),勒轮(12)靠主轴(7)端部并且与链轮(8)成一整体,在勒轮(12)端部有勒轮盖(13),勒轮(12)与勒轮盖(13)之间有勒轮子(14),紧固螺栓(15)将勒轮盖(13)与主轴(7)固定;所述勒轮(12)是与链轮(8)成一整体装配在主轴(7)上的轮子,轮沿凸凹相间,相间圆心角为60°,相间的凸台(16)有3个,每个凸台(16)的2条凸边长度不等,3个凸台(16)的凸边长度长短相间排列;所述勒轮子(14)有3个,每2个凸台(16)相间凹面有1个勒轮子(14),且能在勒轮盖(13)封盖后的凹面上滚动。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1、起动容易,加速快。
由于脚踏板受复位弹簧拉力作用总停留在上限停止点位置,且链条始终在链轮的切线方向上,所以踩下脚踏板,链轮就得到最大扭距,经勒轮作用,脱粒滚筒马上顺向加速旋转,绝无回返反转的现象。加之脚踏板回返时不受转速的限制,故回返时间短,速度快,受力次数频繁,加速极快,起动时间较一般脚踏人力打稻机缩短3~5倍。
2、省力,变无用功为有用功。
一般打稻机是采用偏心轮、连杆及大小齿轮传动并加速的,当脚踏板的力经连杆传给大齿轮时,偏心轴绕圆心旋转使线性力变为旋转扭力,而扭力矩的大小则随偏心夹角的变化而成周期性的变化。连杆传来的力其中有一部分成为向心力,而被白白消耗,反而加剧机件磨损,扭力中又有一部分消耗在大齿轮轴、偏心轴的磨擦上,轴承装在小齿轮内,径向跳动很大,随之大小齿轮间的传动磨擦力也很大,加之连杆、支杆及偏心轮的接合受力点都偏侧于一旁,使力的传递在机械内部得不到平衡,这样既加剧了机件的磨损,又增加了传递中的阻力。而阻力的大小往往又伴随磨损程度成正比增加。而本实用新型是将脚踏板的力经链条、链轮直接加于主轴上的。而链条、链轮的所属传递却始终保持了最大扭矩,将一般打稻机白白损耗的向心力全部变成了扭力。并省去了其间的繁琐传递过程,相应地即是变无用功为有用功。
3、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运转中,因不存在死点,且扭矩均衡,所以脚踩踏板感轻松自如,干脆利落,因脚踏板受勒轮作用消除了空载中的上下跳动,这样既省去了依赖于惯性的无益损耗功,也大大地减少了机件的磨损,使运转惯力增大,运转时间可增至2~3倍。同时由于传动力均衡,加上驱动、加速装置集中于一点,故克服了运转中的相互击震,既减少了整机的震动,又消除了噪声。
4、结构简单,易损件少,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结构部件简易,动磨擦点相应减少,且结构及力点布局平衡合理,故易损件也就少。由于结构简单,与一般打稻机比较每台可节省钢材40%,机械制造成本可降低约20%,成本低。由于重量减轻,搬运与田间作业轻便,装卸与维修方便,可根据不同桶型选择配套主轴,各类打稻桶都可安装适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图2是主轴(7)、勒轮(12)、链轮(8)等部件及其结构装配图;图3是勒轮(12)、链轮(8)结构示意图(a)是后视图,(b)是主视图,(c)是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3,勒轮(12)的结构形状特点在于轮沿凸凹相间,相间圆心角为60°,相间的凸台(16)有3个,每个凸台(16)的2条凸边长度不等,3个凸台(16)的凸边长度长短相间排列,每2个凸台(16)相间凹面有1个勒轮子(14),勒轮子(14)能在凹面上滚动。参照
图1,机架(1)安装在打稻桶上,操作时,用力踩脚踏板(2);参照图3,这时勒轮子(14)沿箭头方向到达凸台(16)短的凸边一侧,由于勒轮盖(13)被紧固螺栓(15)紧固与主轴(7)成整体,勒轮盖(13)与勒轮(12)被凹面内的勒轮子(14)卡死,牵动链条(9)带动同装在主轴(7)上的链轮(8)和勒轮(12),单向驱动主轴(7),迫使脱粒滚筒(10)高速旋转,同时使链条(8)与复位弹簧(5)伸长;当脚踏板(2)到达下限点时,停止用力,勒轮子(14)复位到凸台(16)长的凸边一侧,勒轮(12)马上反向回转,并跟随链轮(8)、链条(9)在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快速反向复位,脚踏板(2)到达上限;此时由于惯性作用,脱粒滚筒(10)继续向前旋转;当操作人员又用力踩脚踏板(2)时,脱粒滚筒(10)再次被驱动,周而复始,便能连续工作。随着脱粒滚筒(10)高速旋转,操作人员手握稻杆,谷粒从击禾齿板(11)上纷纷落在打稻桶内。如果用电机带动,只要装上皮带即可。卸下皮带又可人力脚踏操作,无须装拆任何部件,极为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勒轮式人力打稻机,在机架(1)上装有主轴(7),主轴(7)中部装有脱粒滚筒(10),主轴(7)两端都装有链轮(8),并且通过传动机构(3)连接有脚踏板(2),传动机构(3)的传动杆(4)上端与链条(9)相连,下端连接有复位弹簧(5)且能通过弹簧调节螺母(6)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在主轴(7)两端具有勒轮(12),勒轮(12)靠主轴(7)端部并且与链轮(8)成一整体,在勒轮(12)端部有勒轮盖(13),勒轮(12)与勒轮盖(13)之间有勒轮子(14),紧固螺栓(15)将勒轮盖(13)与主轴(7)固定;所述勒轮(12)是与链轮(8)成一整体装配在主轴(7)上的轮子,轮沿凸凹相间,相间圆心角为60°,相间的凸台(16)有3个,每个凸台(16)的2条凸边长度不等,3个凸台(16)的凸边长度长短相间排列;所述勒轮子(14)有3个,每2个凸台相间凹面有1个勒轮子(14),且能在勒轮盖(13)封盖后的凹面上滚动。
专利摘要一种勒轮式人力打稻机,是现有脚踏式人力打稻机的改进,其特征在于在主轴两端具有勒轮、勒轮靠主轴端部并与链轮成一整体。这种打稻机,克服现有脚踏人力打稻机弊端,取得省力省时经济实用的积极效果。
文档编号A01F7/02GK2091067SQ912127
公开日1991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199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1991年5月30日
发明者彭树林 申请人:彭树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