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二氰二胺涂层的长效尿素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71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含二氰二胺涂层的长效尿素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肥料及其制造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长效尿素及生产工艺。
尿素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固体氮肥,其产量和施用量都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约占氮肥总量的40%,比起其它氮肥来,尿素有许多优点,如含氮量高,造价低,易溶于水等,深受农民欢迎。但尿素施入土壤中经脲酶作用,很快分解生成氨,再经硝化作用生成硝态氮,除少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或贮存于土壤之中,其大部分挥发,淋溶损失。因此,提高氮素利用率延长其肥效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减少施入土壤中的尿素的氮损失,人们采取过多种途径来研究长效肥料,使尿素不致于在短期内同土壤和水直接接触,或让其缓慢地同土壤和水起作用。这样,一次施入土壤中大量的尿素肥料,可设法使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持续稳定地有大量的尿素供给,以减少追肥作业。目前市场上的长效尿素肥料有硫衣尿素、塑料包膜尿素等肥料及施用硝化抑制剂的尿素,上述的肥料及措施不但成本高,而且对尿素利用率和减少尿素分解速度及挥发损失并未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尿素利用率,延长肥料期,降低成本,减少淋溶损失,减少尿素分解速度和挥发损失的长效尿素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要点是在尿素表面喷涂占其含量(重量)0.2~1.5%的二氰二胺。采用的生产工艺为溶液喷涂法,是用喷射器在造粒塔中部通风口处,均匀将二氰二胺水溶液喷涂在自上而下降落的尿素颗粒表面上,制成涂层长效尿素产品。
本发明所给出的长效尿素,由于二氰二胺对氨有稳定作用,可减少挥发,其硝化抑制作用,可延缓硝态氮生成,减少淋溶流失;在尿素颗粒表面有一层二氰二胺涂层,又具有物理保护作用,能减少尿素分解挥发操作,可有效地提高氮素利用率,使农作物增产、节肥、省工。其生产工艺简单,可在现有尿素生产工艺基础上,只很少量改造和投资即可生产。生产流程简便,设备结构简单,改造容易,投资少,便于管理,产品质量稳定。整个系统的操作调节弹性大,负荷变动幅度大也能适应。在生产过程中,造粒塔顶排气中尿素粉尘和氨含量均明显降低,对减环境污染有明显效果。



图1~3为工艺流程图,图中的1为合成塔,2为分离器,3为闪蒸槽,4为尿液槽,5为蒸发器,6为造粒塔,7为二氰二胺溶解槽。
实施例1将工业级二氰二胺溶解于解吸水中(浓度10%),用其溶液通过四个喷射器在造粒塔中部通风口处,均匀喷涂在自上而下降落的热尿素颗粒上(如
图1流程所示),经尿素本身的热量使溶液蒸于,涂覆在尿素颗粒表面,制成二氰二胺涂层含量为0.5%的长效尿素产品。
实施例2将稀土固体粉末(过60目筛),直接用加料器加入原尿素生产工艺的蒸发系统(图2流程所示)的熔融尿素中,在系统混合均匀,经造粒制成含稀土的长效尿素,然后用工业级二氰二胺溶液通过喷射器在造粒塔中部通风口处均匀喷涂在热尿素颗粒上,制成长效尿素产品。产品中二氰二胺控制含量为0.6%,稀土含量控制为0.3%。
实施例3将稀土和微量元素溶于解吸水中(浓度15%)(如图3流程所示),将上述溶液加入原尿素生产工艺闪蒸下的尿液槽中,然后在系统中均匀混合,经蒸发,按实例1的方法造粒制成长效尿素产品(产品中控制含量二氰二胺0.5%,稀土0.3%,微量元素0.8%)。
实施例4将工业级二氰二胺溶于解吸水中(浓度15%)如
图1流程所示,将上述溶液通过6个喷射器,在造粒塔的中部通风口处均匀喷涂在自上而下落下的热尿素颗粒上,通过尿素本身的热量使溶液蒸于,制成含二氰二胺涂层尿素新产品(产品中二氰二胺含量控制在1.2%)。
比较例表1 玉米施用含二氰二胺涂层的长效尿素对比试验
<p>表2 水稻施用含二氰二胺涂层的长效尿素对比试验
表3 小麦施用含二氰二胺涂层的长效尿素对比试验
权利要求
1.一种含二氰二胺涂层的长效尿素,其特征是在尿素表面喷涂占其含量(重量)0.2~1.5%的二氰二胺。
2.一种用于生产按权利要求1所述涂层长效尿素的工艺,其特征是采用的生产工艺为溶液喷涂法,是用喷射器在造粒塔中部通风口处,均匀将二氰二胺水溶液喷涂在自上而下降落的尿素颗粒表面上,制成涂层长效尿素产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化学肥料及其制造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长效尿素及生产工艺。它是在尿素表面喷涂占其含量(重量)0.2~1.5%的二氰二胺。采用的生产工艺为:溶液喷涂法,是用喷射器在造粒塔中部通风口处,均匀将二氰二胺水溶液喷涂在自上而下降落的尿素颗粒表面上,制成涂层长效尿素产品。本发明可有效地提高氮素利用率,使农作物增产、节肥、省工。其生产工艺简单,可在现有尿素生产工艺基础上,只很少量改造和投资即可生产。
文档编号C05C9/00GK1220251SQ9712203
公开日1999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15日
发明者曹承绵, 高德恩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