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830410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养殖设施与生态养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滤食性贝类的中间培育一般在池塘中完成,池塘是一种半封闭的养殖系统,只有在进水或放水时通过沟渠与浅海联通,其它时间是一个封闭的水体,因此池塘中很少有水流发生。滤食性贝类的活动能力一般比较弱,不能主动寻找饵料丰富的区域摄食,只能在固定位置滤食水体中的微藻等饵料获取所需营养,滤食性贝类周围饵料的丰富程度及水流速度与滤食性贝类生长密切相关,水流在带来微藻的同时也能带走贝类的排泄物,因此海水池塘用来中间培育或养殖滤食性贝类时常常会发生贝类周围局部环境饵料不足、排泄物积累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贝类密度较大的时候愈发严重。
[0003]目前利用池塘中间培育和养殖滤食性贝类,不能充分利用池塘丰富的微藻等饵料资料,并且常因为贝类周围局部环境不佳导致生长缓慢或死亡。为了保证池塘中微藻密度人们常常施加肥料、肥水,但是这样会增加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加剧了水体环境的恶化,而且施加的有机肥等肥料沉积池底非常容易败坏水质、导致底质缺氧,致使贝类死亡。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贝类培养区域和微藻培养水体分离,能够产生定向水流带来充足的饵料带走排泄物,搅动池塘水体促进微藻繁殖生长,贝类的排泄物和剩余微藻能够重新利用实现生产者藻类和消费贝类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水和排水区域可以主动选择,能够主动选择微藻生长良好的池塘作为饵料供应池塘,保证贝类一直能够摄食优良饵料的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目前传统池塘水体静止、没有水流,贝类养殖水体和微藻培养水体没有分离,池塘中微藻不能充分利用,贝类养殖密度较低,肥水增加微藻密度和保持贝类优良养殖环境常常矛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
[0006]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包括池塘、水泵、高位蓄水槽和贝类培养管道,所述高位蓄水槽位于池塘的围坝上,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池塘内,所述水泵通过进水管驱动所述池塘中的培养液到所述高位蓄水槽,所述贝类培养管道位于池塘内,通过出水管与所述高位蓄水槽连接。
[0007]所述装置,其中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0008]所述装置,其中所述贝类培养管道是由多个短管道通过套管连接在一起的,短管道和套管之间安装塑料纱网形成养殖小室。
[0009]所述装置,其中所述贝类培养管道有多排排列。
[0010]一种采用上述装置进行滤食性贝类培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用水泵将携带微藻的水由低位池塘提升到高位蓄水池; B、从高位蓄水池依次向位置较低的贝类培养管道输送水,水流经多个养殖小室,水中携带的微藻被贝类逐渐摄食,密度降低后重新回到池塘;
C、流经贝类培养管道的微藻浓度降低,排泄物含量升高,重新回到池塘,由于存在水流排泄物均匀分布在池塘中,池塘中的微藻利用排泄物提供的营养继续繁殖生长,弥补减少的数量,形成一个循环。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利用了重力原理使池塘水体在贝类培养管道之间进行流动,产生的定向水流带来充足的饵料带走排泄物,且搅动池塘中水体促进微藻繁殖生长;实现了贝类培养区域和微藻培养水体的分离,消除了微藻培养肥水对贝类培养的副作用;贝类脱离了池塘底质,避免了底质老化、淤泥沉积对贝类生长的影响;贝类的排泄物和剩余微藻能够重新利用,实现了生产者藻类和消费者贝类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成功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养殖生态系统;进水和排水区域可以主动选择,能够主动选择微藻生长良好的池塘作为饵料供应池塘,保证贝类一直能够摄食优良饵料,缩短贝类的养成时间,获得更高的贝类养殖出品率;贝类高密度集中培养,方便采收和疾病防治。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池塘,2、水泵,3、高位蓄水槽,4、贝类培养管道,5、进水管,6、出水管,7、阀门,8、养殖小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0015]请参阅图1,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包括池塘1、水泵2、高位蓄水槽3,贝类培养管道4,所述高位蓄水槽3位于池塘I的围坝上,所述水泵2设置在所述池塘I内,所述水泵2通过进水管5驱动所述池塘I中的水到所述高位蓄水槽3,所述贝类培养管道4设置在池塘内,所述贝类培养管道4通过出水管6与所述高位蓄水槽3连接,水泵将海水从池塘提升到高位蓄水槽3,通过重力作用在贝类培养管道中形成有一定流速的水流,贝类培养管道在池塘水面以下,光照强度低,符合贝类在暗处生活摄食的习性,并避免了阳光照射给培养管道带来的损坏。
[0016]本发明中,所述出水管6上设置有阀门7,在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受控打开与关闭,控制水流速度。
[0017]本发明中,所述贝类培养管道是由多个短管道通过套管连接在一起的,短管道和套管之间安装塑料纱网成养殖小室8,根据养殖贝类的个体大小,可以选择网眼适宜的纱网,因为两端都有纱网阻隔所以贝类不会被水冲走,水流经多个培养小室,携带的微藻可以被贝类逐渐摄食,微藻密度降低后与贝类的排泄物一起回到池塘,由于存在水流排泄物可以均匀的分布在池塘中,池塘的微藻利用排泄物提供的营养继续繁殖生长,弥补减少的数量,形成一个循环,贝类集中生长在养殖小室8中,方便长成后的采收和疾病的防治。
[0018]本发明中,所述贝类培养管道4采用多排设置,可以充分利用池塘的立体空间,大容量的实现贝类的培养。
[0019]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技术参数:培养管长度:15米(包括从水池的链接部分,即图中出水管和贝类培养管道,贝类培养管道为5米),养殖小室个数:20个,养殖小室长度:20厘米,养殖小室直径:8厘米,贝类个数:体长小于2毫米的2000-10000个,体长2-5毫米1000个,体长0.5-1厘米200个,体长>1厘米100个。
[0020]本发明根据所述实施例的装置,提供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用水泵将携带微藻的水由低位池塘提升到高位蓄水池;
B、从高位蓄水池依次向位置较低的贝类培养管道输送水,水流经多个养殖小室,水中携带的微藻被贝类逐渐摄食,密度降低后重新回到池塘;
C、流经贝类培养管道的水体微藻浓度降低,排泄物含量升高,重新回池塘后,由于存在水流排泄物均匀分布在池塘中,且搅动池塘中水体,池塘中的微藻利用排泄物及搅动池底提供的营养继续繁殖生长,弥补减少的数量,形成一个循环。
[0021]本发明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实现了贝类培养区域和微藻培养水体的分离,消除了微藻培养肥水对贝类培养的副作用;贝类的排泄物和剩余微藻能够重新利用,实现了生产者藻类和消费者贝类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成功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养殖生态系统;进水和排水区域可以主动选择,能够主动选择微藻生长良好的池塘作为饵料供应池塘,保证贝类一直能够摄食优良饵料,贝类的养成时间缩短了 30%-40% ;贝类集中培养于养殖小室内,方便以后的米收和疾病防治,极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
[0022]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主权项】
1.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I)、水泵(2)、高位蓄水槽(3)和贝类培养管道(4),所述高位蓄水槽(3)位于池塘(I)的围坝上,所述水泵(2)设置在所述池塘(I)内,所述水泵(2 )通过进水管(5 )驱动所述池塘(I)中的水到所述高位蓄水槽(3),所述贝类培养管道(4)位于池塘(I)内,通过出水管(6)与所述高位蓄水槽(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6)上设置有阀门(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培养管道(4)是由多个短管道通过套管连接在一起的,短管道和套管之间安装纱网形成养殖小室(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培养管道(4)有多排排列。
5.一种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进行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用水泵将携带微藻的水由低位池塘提升到高位蓄水槽; B、从高位蓄水槽依次向位置较低的贝类培养管道输送水,水流经多个养殖小室,水中携带的微藻被贝类逐渐摄食,密度降低后重新回到海水池塘; C、流经贝类培养管道重新回到池塘的微藻浓度降低,排泄物含量升高,由于存在水流排泄物均匀分布在池塘中,且搅动池塘中水体,池塘中的微藻利用排泄物及搅动池底提供的营养继续繁殖生长,弥补减少的数量,形成一个循环。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滤食性贝类池塘循环培养装置和方法,包括池塘、水泵、高位蓄水槽和贝类培养管道,水泵驱动池塘里的水到高位蓄水槽,利用了重力使池塘水在贝类培养管道之间进行流动,产生的定向水流带来充足的饵料带走排泄物,并能对池塘水体进行搅动,可以促进池塘中微藻的快速繁殖生长;本发明实现了贝类培养区域和微藻培养水体的分离,消除了微藻培养肥水对贝类培养的副作用,避免了底质老化、淤泥沉积对贝类生长的影响,贝类的排泄物和剩余微藻能够重新利用,实现了生产者藻类和消费者贝类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成功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养殖生态系统,而且贝类高密度集中培养,方便采收和疾病防治。
【IPC分类】A01K61-00, A01K63-00, A01K63-04
【公开号】CN104621027
【申请号】CN201310545279
【发明人】王国栋, 张丽莉, 邹志华, 王艺磊
【申请人】集美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