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

文档序号:945835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苗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城市支干线路两侧都会栽种行道树,以美化、净化我们的城市生活,但如果行道树侧枝太低,会影响车辆通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侧枝过高或者侧枝,则起不到遮阳、绿化的效果,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行道树的质量。一旦出现这些状况的行道树幼苗不能及时矫正,则会成为废材,只能一砍了之,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是不小的损伤。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对次苗进行个性化矫正,能够及时矫正行道树次苗,变废为宝,避免浪费,能够有效地提高苗圃的经济效果,进行很好的推广意义。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选取确定次苗、次苗处理、田间管理、移栽,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选取确定次苗:选取胸径为6-lOcm、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或者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以及树枝稀疏的树苗确定为次苗;
2)次苗处理:对于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的次苗,将其最低侧枝锯掉或者捆扎,让侧枝向上生长;对于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以及树枝稀疏的次苗,将其顶枝剪去,促进侧枝生长;
3)田间管理:定期对处理后的次苗进行测量,制定处理方式,定期进行灌溉、施肥,保证次苗能够茁壮生长;
4)移栽:待次苗侧枝在2.5-4.0米之间,株高低于6米的树苗,胸径在10-15cm的树苗进行移栽、售卖。
[0005]正常树苗侧枝高度集中在2.5-4.0米,侧枝枝条较密,其余均为次苗。
[0006]所述次苗最低侧地过低可采取剪去或捆扎向上生长。
[0007]所述次苗最低侧枝超过4米,需将顶枝摘除。
[0008]所述次苗处理后,每隔6个月每棵次苗根部施加0.3-0.5kg复合肥。
[0009]本发明方法简单,能够及时矫正行道树次苗,变废为宝,避免浪费,能够有效地提高苗圃的经济效果,进行很好的推广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实施例1
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选取胸径为6cm、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树苗确定为次苗,将其最低侧枝捆扎在一起,让侧枝向上生长,每隔6个月每棵次苗根部施加0.3kg复合月巴,待次苗侧枝矫正在2.5-4.0米之间,株高低于6米,胸径在15cm的树苗进行移栽、售卖。
[0011]实施例2
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选取胸径为10cm、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的树苗确定为次苗,将其顶枝剪去,促进侧枝生长,每隔6个月每棵次苗根部施加0.5kg复合肥,待次苗侧枝矫正在2.5-4.0米之间,株高低于6米,胸径在15cm的树苗进行移栽、售卖。
【主权项】
1.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选取确定次苗、次苗处理、田间管理、移栽,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选取确定次苗:选取胸径为6-lOcm、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或者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以及树枝稀疏的树苗确定为次苗; 次苗处理:对于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的次苗,将其最低侧枝锯掉或者捆扎,让侧枝向上生长;对于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以及树枝稀疏的次苗,将其顶枝剪去,促进侧枝生长; 田间管理:定期对处理后的次苗进行测量,制定处理方式,定期进行灌溉、施肥,保证次苗能够茁壮生长; 移栽:待次苗侧枝在2.5-4.0米之间,株高低于6米的树苗,胸径在10-15cm的树苗进行移栽、售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正常树苗侧枝高度集中在2.5-4.0米,侧枝枝条较密,其余均为次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次苗最低侧地过低可采取剪去或捆扎向上生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次苗最低侧枝超过4米,需将顶枝摘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次苗处理后,每隔6个月每棵次苗根部施加0.3-0.5kg复合肥。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道树次苗再利用方法,包括选取确定次苗、次苗处理、田间管理、移栽。选取胸径为6-10cm、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或者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以及树枝稀疏的树苗确定为次苗;对于最低侧枝高度低于2.5米的次苗,将其最低侧枝锯掉或者捆扎,让侧枝向上生长;对于最低侧枝高度超过4米以及树枝稀疏的次苗,将其顶枝剪去,促进侧枝生长;定期对处理后的次苗进行测量,制定处理方式,定期进行灌溉、施肥,保证次苗能够茁壮生长;待次苗侧枝在2.5-4.0米之间,株高低于6米的树苗,胸径在10-15cm的树苗进行移栽、售卖。本发明方法简单,能够及时矫正行道树次苗,变废为宝,避免浪费,能够有效地提高苗圃的经济效果,进行很好的推广意义。
【IPC分类】A01G23/04
【公开号】CN105210798
【申请号】CN201410316544
【发明人】于飞
【申请人】于飞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4年7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