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96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
背景技术
厌氧氨氧化菌是一类新发现的厌氧自养型细菌,能够将氨氮和亚硝氮按
1:1.32的比例转化成氮气,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征,科研价值和开发价 值倶佳,倍受生物界和环境工程界关注。但由于厌氧氨氧化菌的世代时间长达 lld,并且细胞产率很低,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难以获得富集培养物,因此研 究新的富集方法和装置,对于推动厌氧氨氧化机理的研究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 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
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具有装置本体,装置本体的下圆筒经渐扩管与上圆 筒相连接,上圆筒顶部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上设有排气管并与洗气瓶相连接, 下圆筒下部装有颗粒竹炭载体,上圆筒内部设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 一级 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外侧设二级泥水分离组件,在二级泥水分离组件与上圆筒 之间设有颗粒污泥拦截组件,颗粒污泥拦截组件下方,上圆筒侧壁上设有颗粒 污泥收集口,颗粒污泥拦截组件上方设有溢流堰,溢流堰经集水管与出水箱相 连接,下圆筒底部设有进水管、进水管经进水泵与进水箱相连接,上圆筒中部 侧壁设有回流管路,回流管路经回流泵通过三通直接进入进水管。
所述的下圆筒的直径为12 14cm,上圆筒的直径为18 20cm。颗粒竹炭 载体,其粒径为2 3mm,所占体积为下圆筒体积的2/3 3/4。 一级气-液-固三 相分离组件,呈漏斗状,漏斗口直径15 17cm,漏斗颈长11.5 12.5cm,直径 为4 6cm,距装置顶盖4 5cm。 二级泥水分离组件,呈圆筒,固定于装置顶 盖上,长11 12cm,直径8 10cm,与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在高度上重 合6 8cm,两者的间距为2 3cm。颗粒污泥拦截组件为塑料网状结构,孔径2 3mm,位于液面下5 6cm处。颗粒污泥收集口 ,位于颗粒污泥拦截组件下方l 2cm处。装置本体选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作。
厌氧氨氧化菌能形成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具有附着性能,在下圆筒内充填 载体,可使其附着生长于载体表面,起到持留菌体的作用。由于厌氧氨氧化菌 附着生长形成的颗粒污泥是各种微生物的自然组合,具有优化的复合群落,活性较高,功能较强。设置两个直径不同的两个圆筒,可以降低圆筒内的水流和 气流速度,便于污泥分离,使部分污泥通过重力沉降重新返回下圆筒,产生的 气体则可通过漏斗颈进入气室并排出。在二级泥水分离组件和上圆筒之间设塑 料网状颗粒污泥拦截组件,便于捕获颗粒污泥。选用透明有机玻璃作为装置材 料,便于观察红色颗粒污泥的发展动态,并从污泥收集口获取颗粒污泥。

附图是厌氧氨氧菌富集装置结构示意图中进水箱l、进水泵2、进水管3、颗粒竹炭载体4、渐扩管5、 一级气 -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回流管路8、回流泵9、溢流堰IO、集水管ll、出水箱 12、排气管13、气瓶14、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颗粒污泥回收口 16、密封盖 17、上圆筒18、下圆筒19。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具有装置本体,装置本体的下圆筒18 经渐扩管5与上圆筒19相连接,上圆筒19顶部设有密封盖17,密封盖17上设 有排气管13并与洗气瓶14相连接,下圆筒18下部装有颗粒竹炭载体4,上圆 筒19内部设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 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外侧设 二级泥水分离组件7,在二级泥水分离组件7与上圆筒19之间设有颗粒污泥拦 截组件15,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下方,上圆筒19侧壁上设有颗粒污泥收集口 16,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上方设有溢流堰10,溢流堰10经集水管11与出水箱 12相连接,下圆筒18底部设有进水管3、进水管3经进水泵2与进水箱1相连 接,上圆筒19中部侧壁设有回流管路8,回流管路8经回流泵9通过三通直接 进入进水管3。
所述的下圆筒18的直径为12 14cm,上圆筒19的直径为18 20cm。颗 粒竹炭载体4,其粒径为2 3mm,所占体积为下圆筒体积的2/3 3/4。 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呈漏斗状,漏斗口直径15 17cm,漏斗颈长11.5 12.5cm, 直径为4 6cm,距装置顶盖4 5cm。 二级泥水分离组件7,呈圆筒,固定于装 置顶盖17上,长ll 12cm,直径8 10cm,与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6在 高度上重合6 8cm,两者的间距为2 3cm。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为塑料网状 结构,孔径2 3mm,位于液面下5 6cm处。颗粒污泥收集口 16,位于颗粒污 泥拦截组件15下方1 2cm处。装置本体选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作,便于观察 装置中厌氧氨氧化菌的颜色和动态变化。
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具有装置本体,主要由两个直径不同的下圆筒18和、上圆筒19构成。在下圆筒18内部装有颗粒竹炭载体4,其粒径为2-3mm,所占 体积为下圆筒体积的2/3。在装置本体底部设有进水管3,进水管与进水泵2相 连,将进水箱1中的培养液泵入装置。在上圆筒19内部设一级气-液-固三相分 离组件6,当混合液流过6时,被水流和气流携带的污泥重新沉淀返回下圆筒, 气体进入气室后由排气管13经洗气瓶14排出,水流则继续流过二级泥水分离 组件7。在此,污泥再次被拦截,并在向下的水流和重力作用下返回下圆筒。分 离后的澄清水流过溢流堰10,经集水管11流入出水箱12。在二级泥水分离组 件和上圆筒之间设塑料网状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在该组件下方设颗粒污泥回 收口 16。装置本体上端设密封盖17。装置设回流管路8和回流泵9,回流液经 三通直接进入进水管3,出水回流可以缓解基质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
采用该装置,以某味精厂的硝化污泥和反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以模拟 废水作为基质,在pH7.5 — 8.5,温度30'C左右的条件下,成功地富集了厌氧氨 氧化菌。通过144天的培养,装置的颗粒竹炭载体表面附着大量红色菌体。在 水流和气流的联合作用下,部分颗粒污泥向上移动,被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截 留,根据需要可从污泥收集口中获取。经检测,在这些红色颗粒污泥中,厌氧 氨氧化菌居绝对优势,厌氧氨氧化活性达0.56 mgTN《mg—1 protein)七—1 。
权利要求1、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具有装置本体,装置本体的下圆筒(18)经渐扩管(5)与上圆筒(19)相连接,上圆筒(19)顶部设有密封盖(17),密封盖(17)上设有排气管(13)并与洗气瓶(14)相连接,下圆筒(18)下部装有颗粒竹炭载体(4),上圆筒(19)内部设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外侧设二级泥水分离组件(7),在二级泥水分离组件(7)与上圆筒(19)之间设有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下方,上圆筒(19)侧壁上设有颗粒污泥收集口(16),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上方设有溢流堰(10),溢流堰(10)经集水管(11)与出水箱(12)相连接,下圆筒(18)底部设有进水管(3)、进水管(3)经进水泵(2)与进水箱(1)相连接,上圆筒(19)中部侧壁设有回流管路(8),回流管路(8)经回流泵(9)通过三通直接进入进水管(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下圆筒(18)的直径为12 14cm,上圆筒(19)的直径为18 20c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颗粒竹炭载体(4),其粒径为2 3mm,所占体积为下圆筒体积的2/3 3/4。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6),呈漏斗状,漏斗口直径15 17cm,漏斗颈长 11.5 12.5cm,直径为4 6cm,距装置顶盖4 5c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二级泥水分离组件(7),呈圆筒,固定于装置顶盖(17)上,长ll 12cm,直 径8 10cm,与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6)在高度上重合6 8cm,两者的 间距为2 3c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为塑料网状结构,孔径2 3mm,位于液面下5 6cm 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颗粒污泥收集口 (16),位于颗粒污泥拦截组件(15)下方l 2cm处。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氨氧化菌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装置本体选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高效富集装置。装置本体的下圆筒经渐扩管与上圆筒相连接,上圆筒顶部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上设有排气管并与洗气瓶相连接,下圆筒下部装有颗粒竹炭载体,上圆筒内部设一级气-液-固三相分离组件,其外侧设二级泥水分离组件,它与上圆筒之间设有颗粒污泥拦截组件,其下方设有颗粒污泥收集口,颗粒污泥拦截组件上方设有溢流堰,经集水管与出水箱相连接,下圆筒底部设有进水管、经进水泵与进水箱相连接,上圆筒中部侧壁设有回流管路,回流管路经回流泵通过三通直接进入进水管。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厌氧氨氧化细菌截留于载体表面,获得高活性的厌氧氨氧化菌富集培养物;培养物呈红色,特征明显;培养物为颗粒污泥,容易获取。
文档编号C12M1/00GK201162007SQ2007203033
公开日2008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蕾 张, 胡宝兰, 平 郑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