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73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包括冷却室(1)、过渡室(2)与回潮室(3),所述冷却室(1)的冷却出料端(4)通过导叶斗(5)与过渡室(2)的过渡进料端(6)相通,过渡室(2)的过渡出料端(7)与回潮室(3)的回潮进料端(8)相通,过渡室(2)的过渡出料端(7)与回潮室(3)的回潮出料端(28)结构相同,所述的过渡出料端(7)与回潮出料端(28)为圆筒体,所述的圆筒体内壁上轴向均匀布置有螺旋叶片(31)。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出料快,效率高。
【专利说明】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冷却回潮机,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具体适用茶叶生产中的冷却回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茶叶生产所用的冷却回潮机主要为箱式带传动结构,该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有碎茶产生,易降低茶叶质量,而且回潮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时间长、能效低与效果差。
[0003]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2742680 A,申请公布日:2012年10月24日、名称为《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包括冷却室、过渡室与回潮室,所述过渡室、回潮室位于同一水平线,冷却室设置于过渡室、回潮室的上方,冷却出料端通过导叶斗与过渡进料端相通,过渡出料端与回潮进料端相通,过渡室、回潮室的底部与底架相连接,底架通过竖梁与顶架相连接,顶架通过顶架铰链座与旋转支架相连接,顶架、旋转支架之间形成有冷却室倾角,冷却室底部上近一号小立柱的部位设置有倾角调整机构,且在冷却出料端、过渡进料端、回潮进料端上各设置有一个滚筒旋转设备;参见图1、图2,该发明专利申请中过渡室的过渡出料端与回潮室的回潮出料端结构相同,都为圆锥体29,圆锥体29内壁上焊接有螺旋导料板30。该发明专利申请不仅占地面积较小、倾角调整简易、冷却回潮效果较好,而且结构简单、便于使用、使用维护成本较低,满足自动化生产线需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茶坯由过渡室或回潮室内壁上焊接的导叶板送至出料端,随着过渡室或回潮室筒体旋转,螺旋导料板30将茶坯带起并沿螺旋导料板30下滑,由于路径相对较长及螺旋导料板30螺旋角度变化,茶坯一部分滑出出料端,一部分落下至下一螺旋导料板30中间某个部位,使得茶坯原料在回潮室内不能及时输出,出料时间长、效率偏低,影响了茶坯回潮效果的一致性;且由于产能较低,匹配生产线时,必须配置体积更大的回潮室才能满足生产需要,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冷却回潮机中圆锥体出料端出料时间长、出料不完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供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包括冷却室、过渡室与回潮室,所述冷却室的冷却出料端通过导叶斗与过渡室的过渡进料端相通,过渡室的过渡出料端与回潮室的回潮进料端相通,过渡室的过渡出料端与回潮室的回潮出料端结构相同,所述的过渡出料端与回潮出料端为圆筒体,所述的圆筒体内壁上轴向均匀布置有螺旋叶片。
[0006]所述的过渡室圆筒体出料端与过渡室主体滚筒、回潮室圆筒体出料端与回潮室主体滚筒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端封板,所述的圆筒体内部同轴设置有内柱筒,所述内柱筒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端封板上,所述连接端封板上沿着圆筒体内边沿和内柱筒外边沿均匀设置有通茶孔,所述的螺旋叶片设置在圆筒体和内柱筒之间且螺旋叶片位于通茶孔同侧的边沿。
[0007]所述的螺旋叶片为三至六个,通茶孔相对应的为三至六个。
[0008]所述的内柱筒上与通茶孔交错均匀开设有落茶口,内柱筒内部对应落茶口均匀设置有滑料板,所述的滑料板底部固定在连接端封板上,滑料板边沿与内柱筒内壁焊接或者相邻的滑料板边沿之间密封焊接。
[0009]所述相邻的滑料板边沿密封焊接处设置有隔离板。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1、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出料快,效率高。本实用新型中过渡出料端与回潮出料端为圆筒体,圆筒体内壁上轴向均匀布置有螺旋叶片,茶坯由过渡室或回潮室内壁上焊接的导叶板送至出料端,随着过渡室或回潮室筒体旋转,螺旋叶片将茶坯带起至最高端,可以将每次带起的茶坯原料一次性出料,实现快速出料、效率高。
[0012]2、出料均匀、完全,保证茶坯回潮效果的一致性。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滑料板,相邻的滑料板边沿密封焊接处设置有隔离板,当茶坯原料落下时下至滑料板上,可以保证均匀出料;滑料板上的隔离板,保证了出料完全,从而保证茶坯回潮效果的一致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冷却室、过渡室、回潮室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现有的圆锥体出料端立体图。
[0016]图4现有的圆锥体出料端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圆筒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圆筒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9]图中,冷却室I,过渡室2,回潮室3,冷却出料端4,导叶斗5,过渡进料端6,过渡出料端7,回潮进料端8,冷却风机9,底架10,竖梁11,顶架12,旋转支架13,冷却室倾角14,倾角调整机构15,铰链座16,冷却滚筒旋转设备17,过渡滚筒旋转设备18,回潮滚筒旋转设备19,大链轮20,链条21,小链轮22,旋转马达23,马达组件基座24,马达座25,马达调整铰座26,链条张力调节弹簧27,回潮出料端28,圆锥体29,螺旋导料板30,螺旋叶片31,连接端封板32,内柱筒33,通茶孔34,滑料板35,隔离板3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1]参见图1-图2、图5-图6,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包括筒形的冷却室1、过渡室2与回潮室3,所述冷却室I的冷却出料端4通过导叶斗5与过渡室2的过渡进料端6相通,过渡室2的过渡出料端7与回潮室3的回潮进料端8相通;冷却室I下侧部设置有冷却风机9。过渡室2、回潮室3位于同一水平线;过渡室2、回潮室3的底部与底架10相连接,底架10的四角通过竖梁11与顶架12的底部相连接,顶架12与旋转支架13相连接,旋转支架13的顶部通过小立柱与冷却室I的底部相连接。在顶架12、旋转支架13之间形成有冷却室倾角14,冷却室倾角14的可调范围优选为O-15°。为了降低冷却室倾角14调整的难度,并提高调整的精确度,在冷却室I底部的一端设置倾角调整机构15,而在另一端采用顶架铰链座16以确保顶架12、旋转支架13能相对旋转,不仅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而且降低了操作难度,使用时只需调整一端的倾角调整机构14即可,而不需要两端同时调整,大大降低了调整难度。所述冷却室I底部设置有与冷却出料端12旋转配合的冷却滚筒旋转设备17,所述过渡进料端6上设置有与其旋转配合的过渡滚筒旋转设备18,所述回潮进料端8上设置有与其旋转配合的回潮滚筒旋转设备19 ;所述冷却滚筒旋转设备17、过渡滚筒旋转设备18、回潮滚筒旋转设备19的结构相同,都包括大链轮20、链条21、小链轮22与旋转马达23,冷却出料端4、过渡进料端7、回潮进料端8上各套装有一个大链轮20,大链轮20的外部与链条21传动配合,链条21的另一端与旋转马达23驱动端上设置的小链轮22传动配合,旋转马达23上与驱动端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与马达组件基座24相对应的马达座25,马达座25、马达组件基座24之间设置有马达调整铰座26和链条张力调节弹簧27。
[0022]参见图5-图6,过渡室2的过渡出料端7与回潮室3的回潮出料端28结构相同,两者都为圆筒体,所述的圆筒体内壁上轴向均匀布置有螺旋叶片31。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渡室2圆筒体出料端与过渡室2主体滚筒、回潮室3圆筒体出料端与回潮室3主体滚筒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端封板32,圆筒体内部同轴设置有内柱筒33,所述内柱筒33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端封板32上,所述连接端封板32上沿着圆筒体内边沿和内柱筒33外边沿均匀设置有通茶孔34,所述的螺旋叶片31设置在圆筒体和内柱筒33之间且螺旋叶片31位于通茶孔34的同侧边沿;优选的,所述的螺旋叶片31为三至六个,通茶孔34相对应的为三至六个,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螺旋叶片31为三个,通茶孔34为三个。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柱筒33上与通茶孔34交错均匀开设有落茶口,内柱筒33内部对应落茶口均匀设置有滑料板35,所述的滑料板35底部固定在连接端封板32上,滑料板35边沿与内柱筒33内壁焊接或者相邻的滑料板35边沿之间密封焊接;所述相邻的滑料板35边沿密封焊接处设置有隔离板36。滑料板35可以为近三角形板或其他形状的板,滑料板35顶端采用三角平板与其点焊连接,参见图5,滑料板35为近三角形板,相邻滑料板35边沿密封焊接;参见图6滑料板35为近等腰梯形板,滑料板35下部边沿与内柱筒33内壁焊接,相邻滑料板35上部边沿之间密封焊接。实际制作过程中,滑料板35根据其与内柱筒33内筒壁相交线确定形状,采用激光切割方式下料,滑料板35之间相互拼接后,拼接处焊接并打磨光滑。
[0023]使用时,运行过程由PLC控制,其时间和速度均可以精确设置;根据回潮工艺的要求,以及茶坯的组成和含水量的不同调整回潮时间和堆料过程,从而与实际生产要求保持一致。具体过程为:茶还经过前一道工艺后首先进入冷却室1,由冷却风机9向冷却室I内鼓入温度为8 - 18°C的冷空气,茶坯经过冷却后,依次通过冷却出料端4、导叶斗5、过渡进料端6进入过渡室2,此时过渡室2在过渡滚筒旋转设备18的控制下呈反转进料状态,经过0-60min后,同时在该过程中不断有被冷却后的茶坯输入,过渡室2通过过渡滚筒旋转设备18改变转向,变为正转出料状态,将其内部的茶坯依次通过过渡出料端7、回潮进料端8输送至回潮室3,此时回潮室3在回潮滚筒旋转设备19的控制下呈反转进料状态,又经过0-60min后,回潮室3正转以将其内部茶坯从回潮出料端28输出,经过冷却回潮后的茶坯待进入下一道工序,整个冷却回潮工艺结束。其中,回潮室3内的茶坯在回潮时,过渡室2 —直在储料,从而确保冷却室1、过渡室2、回潮室3的不断循环,实现连续化生产。[0024]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上述结构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包括冷却室(I )、过渡室(2)与回潮室(3),所述冷却室(I)的冷却出料端(4)通过导叶斗(5 )与过渡室(2 )的过渡进料端(6 )相通,过渡室(2 )的过渡出料端(7 )与回潮室(3 )的回潮进料端(8 )相通,过渡室(2 )的过渡出料端(7 )与回潮室(3)的回潮出料端(28)结构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出料端(7)与回潮出料端(28 )为圆筒体,所述的圆筒体内壁上轴向均匀布置有螺旋叶片(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室(2)圆筒体出料端与过渡室(2)主体滚筒、回潮室(3)圆筒体出料端与回潮室(3)主体滚筒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端封板(32),所述的圆筒体内部同轴设置有内柱筒(33),所述内柱筒(33)的一端固定在连接端封板(32)上,所述连接端封板(32)上沿着圆筒体内边沿和内柱筒(33)外边沿均匀设置有通茶孔(34),所述的螺旋叶片(31)设置在圆筒体和内柱筒(33)之间且螺旋叶片(31)位于通茶孔(34)同侧的边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叶片(31)为三至六个,通茶孔(34)相对应的为三至六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柱筒(33)上与通茶孔(34)交错均匀开设有落茶口,内柱筒(33)内部对应落茶口均匀设置有滑料板(35),所述的滑料板(35)底部固定在连接端封板(32)上,滑料板(35)边沿与内柱筒(33)内壁焊接或者相邻的滑料板(35)边沿之间密封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茶叶立体式连续滚筒冷却回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滑料板(35 )边沿密封焊接处设置有隔离板(36 )。
【文档编号】A23F3/06GK203378499SQ201320340172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龚自明, 滕靖, 高士伟, 王雪萍, 郑鹏程, 叶飞 申请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