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058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食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



背景技术:

腐竹,又称腐皮、豆腐皮或腐筋,其色淡黄,油面光亮,豆香浓郁,味道鲜美,营养学资料表明:每100克豆浆、豆腐、和腐竹的蛋白质分别为1.8、8.1、44.6克,而水分含量分别是96、82.8、7.9克,不难看出,这与它在制作过程中经过烘干,吸收了其精华,浓缩了豆浆中的营养有关。腐竹具有良好的健脑作用,它能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这是因为,腐竹中谷氨酸含量很高,为其他豆类或动物食物的2—5倍,而谷氨酸在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腐竹中所含有的磷脂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有防止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效果。所以腐竹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食品。在生产腐竹过程中,将大豆磨成豆浆煮开后,炉灶停火,等待水份蒸发后,在豆浆表面,由于热聚合反应的结果,浆面自然结成一层薄膜,形成的这层薄膜也叫大豆蛋白质薄膜,或大豆蛋白质皮膜,俗称为腐竹膜,此时则需要将该蛋白质薄膜挑起来,称揭膜或挑膜,而揭膜是采用竹竿沿着锅边挑起,使腐竹膜形成一条竹状,挂起凉干或烘干即为腐竹。传统的揭膜一般是采用竹竿人工进行挑起,后来也有改为铁竿或不锈钢竿,工作时,先用竿挑起腐竹膜后,用手将腐竹膜对折。然而,这样制作的腐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腐竹与挑竿接触的部位常常是硬且厚,吃时很难泡开,影响口感;二是腐竹的末端不平整,不但品相不好,且末端外很容易发霉。后来人们发明了一些自动的揭膜装置,如江西省食品机械研究所申请的一种蛋白质皮膜揭皮装置(专利号为:87209429.4),公开了一种蛋白质皮膜揭皮装置,主要是在长方形腐竹蒸发锅的上方,有一根可驱动的揭皮辊筒(或轴),并吊有一根与之平行的揭皮杆,工作开始时,揭皮杆浸没在豆浆液中,待蛋白质皮膜形成后,驱动揭皮辊筒,揭皮杆随揭皮辊筒的旋转而被提起,并将蛋白质皮膜揭起,蛋白质皮膜被连续不断地揭起,并转绕在揭皮辊筒上。然而,经本发明人调研后发现,该装置由于是依靠电力驱动,所以,揭皮杆挑起有时会出现不均匀,腐竹的末端也仍然出现不平整现象,所以常常造成浪费人工、浪费物料的现象,尤其是当豆浆较少时的腐竹膜的平整度更差,所以,这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外形美观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其特征在于:包括轴、过渡套筒以及带凹凸纹理的外套筒,所述的过渡套筒的内圆周与轴紧套,所述外套筒的内圆周紧套在过渡套筒的外圆周上。

以上所述轴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

以上所述过渡套筒和外套筒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

以上所述外套筒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或凸起,或是凹槽和凸起相间的纹理结构。

以上所述外套筒的内圆周紧套在轴的外圆周上。

以上所述凹槽底部离轴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1—5mm。

以上所述凸起底部离轴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1—5mm。

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的有益效果是:

1. 结构简单,成本低。由于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是由外套筒与过渡套筒紧套于轴上,不需要电机和齿轮等复杂的机械机构,使用时揭杆将腐膜慢慢卷起,质量好,可切成所需的形状,便于包装贮存,食用方便。

2. 外形美观,便于携带。由于本发明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的外套筒3的外圆周表面上设计有凹凸纹理的凹槽或凸起,挑起的皮膜卷在揭杆均匀,而且多余的水价也不会积在腐膜上,烘干后的腐竹既平整又美观,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3.制造容易。由于本发明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的结构简单,便于制作,需要制造的设备也简易,不但大中型的企业可以生产制造,而且小型的甚至是家庭作坊也可以投入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3是轴1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4是图3的左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5是过渡套筒2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7是图5的左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8是外套筒3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9是图8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10是图8的左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11是图8的A—A放大结构示意简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13是图12的左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中部件名称及序号:

轴1、过渡套筒2、外套筒3、手柄4、凹槽5、凸起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结构。

如图1~11所示,本发明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所述的过渡套筒2的内圆周与轴1紧套,所述外套筒3的内圆周紧套在过渡套筒2的外圆周上,所述轴1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所述手柄4与轴1的大端紧套固定;所述过渡套筒2和外套筒3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所述外套筒3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5或凸起6,或是凹槽5和凸起6相间的纹理结构;所述凹槽5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1—5mm;所述凸起6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1—5mm。

如图12~13所示,本发明的还可以是以下结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包括轴1、外套筒3、手柄4、凹槽5和凸起6,所述外套筒3的内圆周紧套在轴1的外圆周上;所述轴1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所述手柄4与轴1的大端紧套固定;所述过渡套筒2和外套筒3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所述外套筒3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5或凸起6,或是凹槽5和凸起6相间的纹理结构;所述凹槽5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1—5mm;所述凸起6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1—5mm。

实施例1:如图1~11所示,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包括轴1、过渡套筒2、外套筒3、手柄4、凹槽5和凸起6,所述的过渡套筒2的内圆周与轴1紧套,所述外套筒3的内圆周紧套在过渡套筒2的外圆周上,所述轴1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所述手柄4与轴1的大端紧套固定;所述过渡套筒2和外套筒3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所述外套筒3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5或凸起6,或是凹槽5和凸起6相间的纹理结构;所述凹槽5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3mm;所述凸起6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3mm。使用本实施例制作长条形腐竹的制作:在生产腐竹时,将大豆磨成豆浆煮开,炉灶停火,等待水份蒸发后,豆浆表面,由于热聚合反应的结果,浆面自然结成一层腐竹膜,此时采用本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将该蛋白质薄膜挑起来,将揭杆挂于横梁上,用手将腐竹膜分别从左往中间折叠后,再将腐竹膜从右往中间折叠,使腐竹膜形成一条长条状,挂起凉干或烘干即为长条状腐竹。

实施例2:如图12~13所示,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包括轴1、外套筒3、手柄4、凹槽5和凸起6,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所述外套筒3的内圆周紧套在轴1的外圆周上;所述轴1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所述手柄4与轴1的大端紧套固定;所述过渡套筒2和外套筒3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所述外套筒3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5或凸起6,或是凹槽5和凸起6相间的纹理结构;所述凹槽5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4mm;所述凸起6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4mm。使用本实施例竹筒状腐竹的制作:在生产腐竹时,将大豆磨成豆浆煮开,炉灶停火,等待水份蒸发后,豆浆表面,由于热聚合反应的结果,浆面自然结成一层腐竹膜,此时采用本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将该蛋白质薄膜挑起来,用手将揭杆顺时针或反时针旋转,使得腐竹膜绕着揭杆不断旋转,使腐竹膜形成一条竹筒状,挂起凉干或烘干即为竹筒状腐竹。

实施例3:如图1~11所示,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包括轴1、过渡套筒2、外套筒3、手柄4、凹槽5和凸起6,所述的过渡套筒2的内圆周与轴1紧套,所述外套筒3的内圆周紧套在过渡套筒2的外圆周上,所述轴1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所述手柄4与轴1的大端紧套固定;所述过渡套筒2和外套筒3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所述外套筒3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5或凸起6,或是凹槽5和凸起6相间的纹理结构;所述凹槽5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5mm;所述凸起6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5mm使用本实施例长条形腐竹的制作:在生产腐竹时,将大豆磨成豆浆煮开,炉灶停火,等待水份蒸发后,豆浆表面,由于热聚合反应的结果,浆面自然结成一层腐竹膜,此时采用本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将该蛋白质薄膜挑起来,将揭杆挂于横梁上,用手将腐竹膜分别从左往中间折叠后,再将腐竹膜从右往中间折叠,使腐竹膜形成一条长条状,挂起凉干或烘干即为长条状腐竹。

实施例4:如图12~13所示,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包括轴1、外套筒3、手柄4、凹槽5和凸起6,本发明的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所述外套筒3的内圆周紧套在轴1的外圆周上;所述轴1是两端大小不同的锥轴;所述手柄4与轴1的大端紧套固定;所述过渡套筒2和外套筒3在外圆周上开有通槽;所述外套筒3外圆周上的凹凸纹理是凹槽5或凸起6,或是凹槽5和凸起6相间的纹理结构;所述凹槽5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深度是1mm;所述凸起6底部离轴1的外圆周表面的高度是1mm。使用本实施例竹筒状腐竹的制作:在生产腐竹时,将大豆磨成豆浆煮开,炉灶停火,等待水份蒸发后,豆浆表面,由于热聚合反应的结果,浆面自然结成一层腐竹膜,此时采用本制作腐竹的蛋白质皮膜揭杆将该蛋白质薄膜挑起来,用手将揭杆顺时针或反时针旋转,使得腐竹膜绕着揭杆不断旋转,使腐竹膜形成一条竹筒状,挂起凉干或烘干即为竹筒状腐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