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种泡菜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泡菜坛中,通常采用水密封,具体地,在泡菜坛的边缘加水,盖上坛盖,坛盖的底端位于泡菜坛边缘的水内,且坛盖内外两侧的水流通。在发酵过程中,泡菜坛的内部厌氧菌产气,积聚一定气压后,气体则可从边缘水密封处排除,也正由于泡菜坛内部的气压大于等于外部气压,因而,边缘处的水则可以阻挡外界空气进入坛内部。可见,要保证泡菜坛能实现阻挡外界空气和自动排气的功能,则需在泡菜坛的边缘加入足够量的水。但水量越多,上提坛盖上则会越容易将水溅入坛内。由于边缘的水多为生水,且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滋生了过多的微生物,将该水混入泡菜坛内则极易导致泡菜生白霉甚至变坏。而且,在反复揭开坛盖的过程中,也极易造成边缘内水量的过快流失。另外,若坛盖的底端与泡菜坛边缘的底端接触越好,在泡菜坛自动排气时,则会施加给坛盖一向上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有时则会使坛盖发生倾斜。若此时,倾斜的高位处正好未被水所覆盖,外界的空气则极易进入泡菜坛内而影响泡菜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泡菜装置,当上提外盖体时,通过内盖体的设置可有效避免水封槽内的水溅入泡菜坛内。将第二封环的下端和下缘端的底端设置成凹凸不平状,可便于泡菜坛内的高压平稳地向外排泄。另外,在反复揭开外盖体过程中,通过积水槽的设置,可有效避免水封槽内的水量过快流失,并可在不影响自动排气的前提下,有效减缓水封槽内水蒸发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泡菜装置,包括空心设置的容纳体、外盖体及内盖体;
容纳体具备封闭的第一端和开放的第二端,第二端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容纳体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环,第一延伸环的外缘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边缘,第一边缘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其环向排列且贯穿其内外壁的溢水孔,第二端外表面、第一延伸环及第一边缘共同形成有水封槽;
第二端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沿容纳体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环,第二延伸环位于第一延伸环的下端,第二延伸环的外缘向上延伸形成有高于第一边缘且位于第一边缘外围的第二边缘,第二端的外表面、第一边缘、第二延伸环及第二边缘共同形成有积水槽;
第二端的上缘向上延伸且沿容纳体径向逐步内缩形成有开口,开口的上缘向上延伸有第一封环;
内盖体可完全覆盖开口,内盖体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形成有可与第一封环相接触的第二封环,第二封环的下端呈凹凸不平的形状;
外盖体具备可位于水封槽内的下缘端,下缘端的底端呈凹凸不平的形状,外盖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容纳体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三延伸环,第三延伸环的外缘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三边缘,第三边缘可覆盖第一边缘所包围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先在水封槽内加入适量的水,再将内盖体覆盖开口,且使得第一封环与第二封环相对应;再将外盖体覆盖在开放的第二端,且使得下缘端位于水封槽中。由于第二封环的下端和下缘端的底端均呈凹凸不平的设置,因而泡菜坛内的高气压则可轻易从前述凹凸不平处排除容纳体外,接着再轻易从下缘端的内侧通过密封水以起泡的方式排除下缘端的外侧,这样,既可避免内盖体在受高压冲击后发生震动,也可有效避免外盖体受气压冲击向上晃动。当需要上提外盖体时,由于有内盖体覆盖在开口处,因此外盖体上所附带的水则会直接落入内盖体上,从而可有效避免在上提外盖体时,将水封槽内的水带入泡菜坛内。
其中,由于下缘端具有一定的体积,因而,将外盖体覆盖第二端,且下缘端置入水封槽内时,水封槽内的水极易从水封槽的第一边缘处溢满而出,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少水资源的浪费。为克服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积水槽,当水封槽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水孔处时,则从溢水孔处流入积水槽内,由积水槽对其进行回收处理。
其中,由于水封槽具有一定的环向宽度,且长期暴露在空气之中,因而,水封槽内的水极易被蒸发,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更是会加快水蒸发的速度,这样,则极易造成缺水的问题,从而影响泡菜的质量。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第三延伸环及第三边缘,它们可对水封槽内的水进行覆盖,通过减少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式来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另外,由于积水槽的底端低于水封槽的底端,因而进入积水槽内的水则迅速流入积水槽的底端,且明显会低于溢水孔处的位置。这时,从容纳体内排出的气体则可通过溢水孔处向外排出。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影响自动排气的前提下,有效减缓水封槽内水蒸发的速度。
为进一步提高自动排气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边缘的下端可与所述第一边缘的上端相接触,且第三边缘的下端呈凹凸不平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边缘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沿其环向排列且贯穿其内外壁的凹槽。通过凹槽设置,可在第三边缘与第一边缘的接触面上形成有通气口,以保证泡菜坛内高气压能正常向外排泄。
为便于积水槽内的水排出而回收利用,进一步地,所述积水槽的底端设置有贯穿其内外壁的排水孔;还包括能封闭排水孔的堵头。零位状态时,则需用堵头将排水孔进行封闭处理,以便于积水槽进行水积累处理。当积水槽内的水累积到一定流量时,则打开堵头,通过软管连接的方式,将积水槽内的水排出而进行回收利用,可重新倒入水封槽内。
为实现第二封环下端及下缘端底端凹凸不平的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封环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下外凸的第一凸点,且若干个第一凸点均匀排列在第二封环上。通过第一凸点的设置,可在第二封环与第一封环的接触面上形成有通气口,以保证泡菜坛内高气压能正常向外排泄。
进一步地,所述下缘端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下外凸的第二凸点,且若干个第二凸点均匀排列在下缘端上。通过第二凸点的设置,可在下缘端底端与水封槽底端的接触处形成有通气口,以保证外盖体内的高气压能平稳地向外排泄,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外盖体发生晃动及震动。
为避免内盖体意外脱离开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环的外周面向上延伸有两对应设置的外限位件,所述第一封环的内周面向上延伸有两个与外限位件相对应的内限位件,所述第二封环的下端能置入外限位件与内限位件之间的区域。当第二封环的下端置入外限位件与内限位件之间的区域后,可对内盖体的位置进行定位,这样,在搬动容纳体时,也可有效避免内盖体与开口相脱离。另外,外限位件和内限位件的设置应不阻挡第一封环与第二封环之间共同形成的通气口。
为防止内盖体上留有积水,进一步地,内盖体具备封闭的第三端和开放的第四端,且第三端与第四端之间的外周面呈弧形环面。弧形环面的设置可便于积水的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端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开口的直径宽度,且第四端正对水封槽区域的上方。如此,上提外盖体时,流入内盖体上的水能通过弧形环面的设置重新流入水封槽内,这样,可有效避免水封槽内的水流失过快。
为便于揭开内盖体,进一步地,所述内盖体上设置有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体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容纳体分割呈左右两个腔室,分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水孔。在容纳体中,长时间腌制的泡菜和新放入的泡菜难以区分。为此,设置分隔板,分隔板将容纳体内部分成左右两个腔室,使用者可以先在一个腔室中加入泡菜进行腌制。在泡菜腌制成熟后即可取用。在加入新的泡菜时,可以放置于另一个腔室中,从而使长时间腌制的泡菜和新放入的泡菜得到明确的区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第二封环的下端和下缘端的底端均呈凹凸不平的设置,因而泡菜坛内的高气压则可轻易从前述凹凸不平处排除容纳体外,接着再轻易从下缘端的内侧通过密封水以起泡的方式排除下缘端的外侧,这样,既可避免内盖体在受高压冲击后发生震动,也可有效避免外盖体受气压冲击向上晃动。
2、当需要上提外盖体时,由于有内盖体覆盖在开口处,因此外盖体上所附带的水则会直接落入内盖体上,从而可有效避免在上提外盖体时,将水封槽内的水带入泡菜坛内。另外,流入内盖体上的水还能通过弧形环面的设置重新流入水封槽内,这样,可有效避免水封槽内的水流失过快。
3、当第二封环的下端置入外限位件与内限位件之间的区域后,可对内盖体的位置进行定位,这样,在搬动容纳体时,也可有效避免内盖体与开口相脱离。
4、由于下缘端具有一定的体积,因而,将外盖体覆盖第二端,且下缘端置入水封槽内时,水封槽内的水极易从水封槽的第一边缘处溢满而出,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少水资源的浪费。为克服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积水槽,当水封槽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水孔处时,则从溢水孔处流入积水槽内,由积水槽对其进行回收处理。
5、由于水封槽具有一定的环向宽度,且长期暴露在空气之中,因而,水封槽内的水极易被蒸发,这样,则极易造成缺水的问题,从而影响泡菜的质量。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第三延伸环及第三边缘,它们可对水封槽内的水进行覆盖,通过减少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式来减缓水的蒸发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泡菜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0-容纳体,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第一延伸环,104-第一边缘,105-水封槽,106-开口,107-第一封环,108-外限位件,109-内限位件,110-第二延伸环,111、第二边缘,112、积水槽,113、溢水孔,114、排水孔,115-堵头, 20-外盖体,201-下缘端,202-第二凸点,203-第三延伸环,204-第三边缘,205-凹槽,301-第二封环,302-第一凸点,303-第三端,304-第四端,305-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泡菜装置,包括空心设置的容纳体10、外盖体20及内盖体30;
容纳体10具备封闭的第一端101和开放的第二端102,第二端102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容纳体10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环103,第一延伸环103的外缘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边缘104,第一边缘104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其环向排列且贯穿其内外壁的溢水孔113,第二端102外表面、第一延伸环103及第一边缘104共同形成有水封槽105;
第二端102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沿容纳体10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环110,第二延伸环110位于第一延伸环103的下端,第二延伸环110的外缘向上延伸形成有高于第一边缘104且位于第一边缘104外围的第二边缘111,第二端102的外表面、第一边缘104、第二延伸环110及第二边缘111共同形成有积水槽112;
第二端102的上缘向上延伸且沿容纳体10径向逐步内缩形成有开口106,开口106的上缘向上延伸有第一封环107;
内盖体30可完全覆盖开口106,内盖体30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形成有可与第一封环107相接触的第二封环301,第二封环301的下端呈凹凸不平的形状;
外盖体20具备可位于水封槽105内的下缘端201,下缘端201的底端呈凹凸不平的形状,外盖体20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容纳体10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三延伸环203,第三延伸环203的外缘向下延伸形成有第三边缘204,第三边缘204可覆盖第一边缘104所包围的区域。
本实施例应用时,先将内盖体30覆盖开口106,且使得第一封环107与第二封环301相对应;再将外盖体20覆盖在开放的第二端102,且使得下缘端201位于水封槽105中,再在水封槽105内加入适量的水。由于第二封环301的下端和下缘端201的底端均呈凹凸不平的设置,因而泡菜坛内的高气压则可轻易从前述凹凸不平处排除容纳体10外,接着再轻易从下缘端201的内侧通过密封水以起泡的方式排除下缘端201的外侧,这样,既可避免内盖体30在受高压冲击后发生震动,也可有效避免外盖体20受气压冲击向上晃动。当需要上提外盖体20时,由于有内盖体30覆盖在开口106处,因此外盖体20上所附带的水则会直接落入内盖体30上,从而可有效避免在上提外盖体20时,将水封槽105内的水带入泡菜坛内。
其中,由于下缘端201具有一定的体积,因而,将外盖体20覆盖第二端102,且下缘端201置入水封槽105内时,水封槽105内的水极易从水封槽105的第一边缘104处溢满而出,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少水资源的浪费。为克服前述问题,本实施例设计有积水槽112,当水封槽105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水孔处时,则从溢水孔处流入积水槽112内,由积水槽112对其进行回收处理。
其中,由于水封槽105具有一定的环向宽度,且长期暴露在空气之中,因而,水封槽105内的水极易被蒸发,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更是会加快水蒸发的速度,这样,则极易造成缺水的问题,从而影响泡菜的质量。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实施例设计有第三延伸环203及第三边缘204,它们可对水封槽105内的水进行覆盖,通过减少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式来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另外,由于积水槽112的底端低于水封槽105的底端,因而进入积水槽112内的水则迅速流入积水槽112的底端,且明显会低于溢水孔113处的位置。这时,从容纳体10内排出的气体则可通过溢水孔113处向外排出。可见,本实施例可在不影响自动排气的前提下,有效减缓水封槽内水蒸发的速度。
为进一步提高自动排气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第三边缘204的下端可与所述第一边缘104的上端相接触,且第三边缘204的下端呈凹凸不平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第三边缘204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沿其环向排列且贯穿其内外壁的凹槽205。通过凹槽205设置,可在第三边缘204与第一边缘104的接触面上形成有通气口,以保证泡菜坛内高气压能正常向外排泄。
为便于积水槽112内的水排出而回收利用,优选地,所述积水槽112的底端设置有贯穿其内外壁的排水孔114;还包括能封闭排水孔114的堵头115。零位状态时,则需用堵头115将排水孔114进行封闭处理,以便于积水槽进行水积累处理。当积水槽112内的水累积到一定流量时,则打开堵头115,通过软管连接的方式,将积水槽112内的水排出而进行回收利用,可重新倒入水封槽内。
为实现第二封环301下端及下缘端201底端凹凸不平的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封环301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下外凸的第一凸点302,且若干个第一凸点302均匀排列在第二封环301上。通过第一凸点302的设置,可在第二封环301与第一封环107的接触面上形成有通气口,以保证泡菜坛内高气压能正常向外排泄。
优选地,所述下缘端201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个向下外凸的第二凸点202,且若干个第二凸点202均匀排列在下缘端201上。通过第二凸点202的设置,可在下缘端201底端与水封槽105底端的接触处形成有通气口,以保证外盖体20内的高气压能平稳地向外排泄,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外盖体20发生晃动及震动。
为避免内盖体30意外脱离开口106,优选地,所述第一封环107的外周面向上延伸有两对应设置的外限位件108,所述第一封环107的内周面向上延伸有两个与外限位件108相对应的内限位件109,所述第二封环301的下端能置入外限位件108与内限位件109之间的区域。当第二封环301的下端置入外限位件108与内限位件109之间的区域后,可对内盖体30的位置进行定位,这样,在搬动容纳体10时,也可有效避免内盖体30与开口106相脱离。另外,外限位件108和内限位件109的设置应不阻挡第一封环107与第二封环301之间共同形成的通气口。
为防止内盖体30上留有积水,优选地,内盖体30具备封闭的第三端303和开放的第四端304,且第三端303与第四端304之间的外周面呈弧形环面。
优选地,所述第四端304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开口106的直径宽度,且第四端304正对水封槽105区域的上方。如此,上提外盖体20时,流入内盖体30上的水能通过弧形环面的设置重新流入水封槽105内,这样,可有效避免水封槽105内的水流失过快。
为便于揭开内盖体30,优选地,所述内盖体30上设置有手柄305。
优选地,所述容纳体10内设置有分隔板116,分隔板116将容纳体分割呈左右两个腔室,分隔板116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水孔117。在容纳体中,长时间腌制的泡菜和新放入的泡菜难以区分。为此,设置分隔板116,分隔板116将容纳体10内部分成左右两个腔室,使用者可以先在一个腔室中加入泡菜进行腌制。在泡菜腌制成熟后即可取用。在加入新的泡菜时,可以放置于另一个腔室中,从而使长时间腌制的泡菜和新放入的泡菜得到明确的区分。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