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9063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的加工工艺,特别涉及一种红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属于发酵茶类,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作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功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在现有的红茶加工工艺的采摘步骤中,由于采摘标准一般采摘的茶叶为一芽二叶,因此,茶叶的根部将被扔掉,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当红茶发霉时,人们无法从包装袋的表面观察到红茶已经坏掉,只能拆开包装袋,靠闻,主观进行判断,如人们判断失误,将会扔掉可食用的红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红茶加工工艺,以解决两个技术问题,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采摘的茶叶根部会被扔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无法直接判断红茶发霉的技术问题。

本方案中的红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原料选取,取用20-40份含有茶根的红茶茶青,采一芽三叶一根,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

第二步,红茶萎凋,红茶茶青萎凋采用加温萎凋;

第三步,红茶揉捻,放入揉捻机,揉捻机转速55~60r/min,揉捻2~3次,揉捻时间为5~20分钟;

第四步,红茶发酵,将第三步揉捻后的红茶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20~54℃,湿度70~90%,发酵时间2~5小时;

第五步,红茶干燥,将第四步发酵后的红茶放到烘干机进行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70~80℃,烘干时间4小时;

第六步,红茶成品,将第五步干燥后的红茶,趁红茶温度在20℃时,对红茶的茶根开设凹槽,所述凹槽的进口处设有用于封住所述凹槽的食用纸,所述凹槽内放置5-8份蛋白粉和3-5份贵腐霉菌,所述蛋白粉与所述贵腐霉菌之间由薄膜隔开,位于薄膜处设有用于刺破所述薄膜的尖状物,所述尖状物采用糖类物质制作而成,在红茶茶根两侧设有若干个孔隙,孔隙与茶叶交叉设置;

第七步,红茶包装,将第六步成品的红茶放入真空包装袋内。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中红茶茶青采用了一芽三叶一根,其将红茶的茶根也作为红茶的一部分,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当真空包装袋损坏时,空气进入到真空包装袋内,而空气携带的水分会经过茶根上孔隙进入到茶根内,茶根内的空腔中的贵腐霉菌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开始逐渐“长毛”,并推动尖状物向薄膜移动,薄膜受到尖状物的压迫进而破裂,贵腐霉菌与蛋白粉混合,生长了更多的“毛”,“毛”从茶根的孔隙中冒出,并慢慢覆盖了真空包装袋的内部,伸延至真空包装袋的外面,这时,直接从包装袋的外面就可直接判断红茶是否坏掉。

进一步,红茶由以下原料成分组成,红茶茶青30份,蛋白粉7份,贵腐霉菌4份。

进一步,所述第三步中的红茶揉捻,放入揉捻机,揉捻机转速55r/min,揉捻2次,揉捻时间为5分钟。

进一步,所述第四步中的红茶发酵,将所述红茶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20℃,湿度70%,发酵时间2小时。

进一步,所述第五步中的红茶干燥,将所述红茶放到烘干机进行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70℃,烘干时间4小时。

进一步,所述第四步中的红茶发酵,将所述红茶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54℃,湿度90%,发酵时间5小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红茶加工工艺中的红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茶根1、蛋白粉2、茶叶3、孔隙4、薄膜5、尖状物6、贵腐霉菌7。

本发明的红茶加工工艺路线为:选择含有茶根的红茶茶青-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成品验收。

原料配方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数(1份=1g)为:红茶茶青20-40份,蛋白粉5-8份,贵腐霉菌3-5份。

蛋白粉的提取:经提纯,过120目筛,控制水分在2~6%加工。

贵腐霉菌的提取:取菌柄2厘米以内,干燥、无霉变的贵腐霉菌。

加工步骤包括:以适合做红茶的茶树的新芽叶,采一芽三叶一根,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经过加温萎凋后,放入揉捻机放入揉捻机,揉捻机转速55~60r/min,揉捻2~3次,揉捻5~20分钟,然后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20~54℃,湿度70~90%,发酵时间2~5小时;在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70~80℃,烘干时间4小时之内,烘干后,趁温度在20℃时,对红茶的茶根钻挖一个凹槽(如图1所示),在凹槽的进口处设有用于封住该凹槽的食用纸。该凹槽内的空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蛋白份,下层放置贵腐霉菌,蛋白粉与贵腐霉菌之间由薄膜隔开,在下层中并靠近薄膜处设置有尖状物,该尖状物用于刺破薄膜,该尖状物采用糖类物质制作而成,在茶根两侧设有若干个孔隙,孔隙与茶叶交叉设置,最后制得最终的红茶,将红茶放入真空包装袋内。

采用这种新工艺精制而成的红茶,除了保留了茶叶原有外形,还增加了茶叶的茶根,并使蛋白粉和贵腐霉菌均放置在茶叶茶根内,当茶叶真空包装袋破损形成了小洞,但人眼无法观察到,这时,空气分会通过小洞进入到真空包装袋内,而空气携带的水分会经过茶根上孔隙进入到茶根内,茶根内的空腔中的贵腐霉菌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开始逐渐“长毛”,并推动尖状物向薄膜移动,薄膜受到尖状物的压迫进而破裂,贵腐霉菌与蛋白粉混合,生长了更多的“长毛”,“长毛”从孔隙中冒出,逐渐覆盖了整个真空包装袋的内部,并从真空包装袋的小洞中生长出去了,人们看到该“长毛”,就能直接判断红茶已经坏掉了。

而在冲泡时,红茶外形条索紧结匀称,色泽乌黑油润稍显白毫,由于贵腐霉菌与蛋白粉均溶于水中,因此,红茶内还具茶叶清香;冲泡时汤色红艳,口感苦后回甘,叶底鲜红明亮,滋味甘醇,提高了红茶的档次,丰富了红茶的保健功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以下是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应用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原料配方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红茶茶青20份,蛋白粉5份,贵腐霉菌3份。

红茶选用适合做红茶的新芽叶,采一芽三叶一根,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

红茶加工工艺:经过加温萎凋后,放入揉捻机放入揉捻机,揉捻机转速55r/min,揉捻2次,揉捻5分钟,然后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20℃,湿度70%,发酵时间2小时;在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70℃,烘干时间4小时之内,烘干后,趁温度在20℃时,对红茶的茶根钻挖一个凹槽,在凹槽的进口处设有用于封住该凹槽的食用纸。该凹槽内的空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蛋白份,下层放置贵腐霉菌,蛋白粉与贵腐霉菌之间由薄膜隔开,在下层中并靠近薄膜处设置有尖状物,该尖状物用于刺破薄膜,该尖状物采用糖类物质制作而成,在茶根两侧均设有若干个孔隙,孔隙与茶叶交叉设置,最后制得最终的红茶,将红茶放入真空包装袋内。

实施例2

原料配方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红茶茶青30份,蛋白粉7份,贵腐霉菌4份。

红茶选用适合做红茶的新芽叶,采一芽三叶一根,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

红茶加工工艺:经过加温萎凋后,放入揉捻机,揉捻机转速58r/min,揉捻2次,揉捻15分钟,然后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30℃,湿度80%,发酵时间3小时;在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75℃,烘干时间4小时之内,烘干后,趁温度在20℃时,对红茶的茶根钻挖一个凹槽,在凹槽的进口处设有用于封住该凹槽的食用纸。该凹槽内的空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蛋白份,下层放置贵腐霉菌,蛋白粉与贵腐霉菌之间由薄膜隔开,在下层中并靠近薄膜处设置有尖状物,该尖状物用于刺破薄膜,该尖状物采用糖类物质制作而成,在茶根两侧均设有若干个孔隙,孔隙与茶叶交叉设置,最后制得最终的红茶,将红茶放入真空包装袋内。

实施例3

原料配方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红茶茶青40份,蛋白粉8份,贵腐霉菌5份。

红茶选用适合做红茶的新芽叶,采一芽三叶一根,芽叶要求新鲜完整,防止挤、压折损伤。

红茶加工工艺:经过加温萎凋后,放入揉捻机,揉捻机转速60r/min,揉捻3次,揉捻20分钟,,然后放到发酵室发酵,温度54℃,湿度90%,发酵时间5小时;在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80℃,烘干时间4小时之内,烘干后,趁温度在20℃时,对红茶的茶根钻挖一个凹槽,在凹槽的进口处设有用于封住该凹槽的食用纸。该凹槽内的空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蛋白份,下层放置贵腐霉菌,蛋白粉与贵腐霉菌之间由薄膜隔开,在下层中并靠近薄膜处设置有尖状物,该尖状物用于刺破薄膜,该尖状物采用糖类物质制作而成,在茶根两侧均设有若干个孔隙,孔隙与茶叶交叉设置,最后制得最终的红茶,将红茶放入真空包装袋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