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35554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本产品属于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豆渣指的是生产豆奶或者豆腐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副产物,在全球范围内,豆渣每年的产量都非常大。在中国,利用大豆生产各种豆制品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豆腐等中国式豆制品的发源国,这些豆制品早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每年我们对它的需求量也是十分巨大。因而每年在豆制品行业中产生的豆渣的量十分的巨大,约2000万吨以上。但是我国对豆渣的综合利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豆渣这种资源也往往被浪费,同时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现在需要一种有效的技术来对豆渣进行综合利用,以提升其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豆渣,获得的含有聚谷氨酸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并提供了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以豆渣、谷氨酸钠、菊粉和水为基料,接种发酵菌剂,发酵结束后将发酵产物干燥,然后与微量元素混合即得;其中,所述发酵菌剂包括解淀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

上述基料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70~80份豆渣、1~3份谷氨酸钠、5~10份菊粉和7-24份水。

优选的,所述基料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75份豆渣、2份谷氨酸钠、10份菊粉和14份水。其中所述水采用无菌水。

所述豆渣含水量为75—85wt%、蛋白质含量≥3wt%、碳水化合物含量≥8wt%、脂肪含量≥0.5wt%,此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元素;所述谷氨酸钠纯度≥99wt%,所述菊粉纯度≥95wt%。

其中,谷氨酸钠和菊粉均为市售食品级。菊粉经微生物发酵,能够被分解为低聚果糖,这些低聚果糖又被称作益生元。益生元能够作为益生菌增殖的营养物质。这些含有益生元的发酵最终产物在被动物采食到体内时,能够增加动物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数量,从而改善家禽家畜的肠道微环境。

所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南京工业大学专利菌(cn201610705083.3),保藏号为cctccm2016346,具有高产聚谷氨酸能力。聚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类聚合物,在它的蛋白质肽链上有很多羧基,具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它对铁、锌这些微量元素具有极强的螯合作用。通过螯合这些微量元素,能够促进动物对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此外,除了这些微量元素,聚谷氨酸还能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从而提升血液中的钙含量。

所述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为市售粉剂产品。其中,所述的乳酸菌为市售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粉剂,活菌含量≥30亿/克;所述的双歧杆菌具为市售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adolescentis)粉剂,活菌含量≥30亿/克。

所述微量元素包括干燥后发酵产物重量0.05~0.15‰的硫酸亚铁、0.05~0.1‰的硫酸锌和0.8~1.2%的草酸钙。

具体的,上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料的预处理:按照配方比例称取豆渣、谷氨酸钠、菊粉和水,混合后灭菌;

(2)一步发酵:取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按照基料总重量5~10%v/v的接种量接种到经过步骤(1)预处理之后的基料中,在25~40℃下通风发酵36~50h;

(3)二步发酵:取乳酸菌菌液和双歧杆菌菌液,分别按照基料总重量3~6%v/v的接种量接种到经过步骤(2)第一步发酵之后的基料中,在25-50℃下厌氧发酵24-36h;

(4)将步骤(3)所得发酵产物在40~65℃下干燥6~16h,使其含水量为5~20%,得到干燥后的发酵产物;

(5)将微量元素与步骤(4)干燥后的发酵产物混合均匀,即得饲料添加剂。

步骤(1)中,所述灭菌采用常规操作,即在121℃下灭菌15-30min。

步骤(2)中,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的制备方法为: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加入种子液培养基中37℃活化10-16h即可;其中,所述种子液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和水1000ml。

步骤(3)中,所述乳酸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乳酸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1~100的重量比进行混合搅匀制得;所述双歧杆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双歧杆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1~100的重量比进行混合拌匀制得。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乳酸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乳酸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2:50~60的重量比进行混合搅匀制得;所述双歧杆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双歧杆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2:50~60的重量比进行混合拌匀制得。

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所述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在家禽或家畜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其中,所述饲料添加剂的添加量为饲料重量的5~20%。

有益效果:本发明制备方法实现了对含水量为75—85wt%鲜豆渣的及时处理,经过两步发酵之后获得的发酵产物水分含量已经大幅度降低(降至45-58%),只需要通过步骤(4)中较低的干燥条件(40~65℃下干燥6~16h),就可以使其含水量为5~20%,然后混合微量元素之后即得饲料添加剂。整个制备过程实现了对鲜豆渣的及时处理,降低了处理豆渣的成本,完全适用于产业化。并且本发明所述含聚谷氨酸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添加入饲料后,家禽及家畜食用后能增加体重、提高免疫力,缩短出栏期,改善肉质。具体来说,该饲料添加剂具有下列优势:

(1)生物活性高:本发明采用复合菌发酵的方法,后期的干燥步骤也采用低温干燥的技术,能够较好的保存微生物的活性,而这些微生物也能较好的帮助改善家禽家畜体内的微环境;

(2)适口性好:本发明采用复合菌发酵的方法对豆渣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菌体将豆渣中含有的一些苦味肽及抗营养因子分解,提高发酵豆渣适口性;

(3)易吸收:在微生物发酵的过程中,复合菌将豆渣中含有的蛋白质分解为分子量较小的大豆多肽,提高了发酵豆渣中该营养成分的吸收率;此外,聚谷氨酸能够较好地螯合微量元素,以达到帮助家禽和家畜更好地吸收这些元素;

(4)富含蛋白质:采用复合菌二步发酵的方法发酵豆渣、谷氨酸钠以及菊粉三者的混合基料,能够较好的将豆渣中所含有的丰富蛋白质加以利用,提升饲料添加剂中的蛋白含量;

(5)产品含有聚谷氨酸:本发明的发酵过程中采用了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该菌是一种高产聚谷氨酸的菌株,能够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聚谷氨酸,聚谷氨酸不仅能够帮助吸收微量元素,还能提高家禽家畜对钙、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能够解决畜产品公害和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是一种理想的生态饲料添加剂;

(6)益生元含量丰富:在发酵的基料中,加入了菊粉,菊粉经过解淀粉芽孢杆发酵后能够被分解为低聚果糖,低聚果糖是一种益生元,它在动物体内能够促进肠道微生物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的增殖,从而改善家禽家畜的胃肠道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试剂来源:本实施例中未作说明的试剂和原料均为市售产品即可满足。

实施例1、第一步发酵过程的菌种的优化选择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2份,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一步发酵菌液的制备。本优化实验所选用的菌种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模式菌株168(cgmcc1.1391)、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保藏菌株枯草芽孢杆菌nx-2(cgmcc0833)、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保藏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种号cctccm2016346)。

三种菌发酵种子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菌株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步骤4:发酵。将步骤3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枯草芽孢杆菌nx-2种子液、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种子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到步骤2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

步骤5:样品检测。发酵结束后,分别将3个摇瓶中的发酵物进行采样并检测其中的γ-pga、低聚果糖以及总氨基酸的含量。其中,低聚果糖含量检测按照gb/t23528-2009所示方法进行;聚谷氨酸含量检测:发酵结束后,过滤除去菌体及不溶培养基后,通过gpc高效液相色谱柱对发酵液γ-聚谷氨酸的产量进行检测;总氨基酸含量按照gb/t5009.124-2003所示方法进行测定。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菌种的发酵结果

综合表1所示的检测结果,与枯草芽孢杆菌168以及枯草芽孢杆菌nx-2(已被报道在液体发酵环境中具有高产聚谷氨酸的能力)相比,本发明所用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在豆渣的固态发酵产聚谷氨酸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与枯草168及枯草nx-2相比,解淀粉nx-2s还能更好的对发酵原料中的菊粉进行降解,产生更多益生元低聚果糖;发酵完成后,nx-2s发酵产物中的总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株菌,说明使用本发明所述解淀粉nx-2s进行固态发酵豆渣作为饲料添加剂,更有利于提高动物饲料营养成分含量。

实施例2、发酵底物的组分优化

(1)豆渣含量范围的确定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65份(1组)/70份(2组)/75份(3组)/80份(4组)/85份(5组),菊粉10份,谷氨酸钠1份,无菌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一步发酵菌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步骤4: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

步骤5:样品检测。发酵结束后,分别将5个摇瓶中的发酵物进行采样并检测其中的γ-pga的含量,检测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检测结果见表2.

表2、不同含量的豆渣的发酵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当发酵组分中鲜豆渣含量在75份时,发酵产物中聚谷氨酸含量最高,在鲜豆渣含量在70-80份时,发酵产物中的聚谷氨酸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2)菊粉含量范围的确定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75份,菊粉2.5份(1组)/5份(2组)/7.5份(3组)/10份(4组)/12.5份(5组),谷氨酸钠2份,无菌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一步发酵菌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步骤4: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

步骤5:样品检测。发酵结束后,分别将5个摇瓶中的发酵物进行采样并检测其中的γ-pga的含量,检测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检测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含量菊粉的发酵结果

根据表3发酵结果分析最终确定菊粉的含量范围为5-10份时,发酵产物中的聚谷氨酸含量较高,其中发酵组分中,菊粉含量为10份时,发酵产物中聚谷氨酸含量最高。

(3)谷氨酸钠含量范围的确定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0份(1组)/1份(2组)/2份(3组)/3份(4组)/4份(5组),无菌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一步发酵菌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步骤4: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

步骤5:样品检测。发酵结束后,分别将5个摇瓶中的发酵物进行采样并检测其中的γ-pga的含量,检测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检测结果见表4。

表4不同含量谷氨酸钠的发酵结果

根据表4发酵结果分析最终确定谷氨酸钠的含量范围为在1-3份时,发酵产物中聚谷氨酸含量较高;其中谷氨酸钠含量在2份时,聚谷氨酸含量最高。

(4)基料组分的正交实验优化

根据上述实验条件设计了l9(33)的正交试验,其因素与水平如表5所示:

表5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根据设计的因素及水平展开实验,最后测量聚谷氨酸的产量,以此来确定最佳的基料配比。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正交试验结果

根据正交试验所选出的优组合开展发酵实验,实验方法如实施例2中单因素实验,最终得到的聚谷氨酸产量为26.31g/kg。最终确定基料组分的最优配比为: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2份。

实施例3第一步发酵的过程优化

(1)第一步发酵过程中温度的优化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2份,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一步发酵菌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步骤4: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5个相同基料中,5个基料分别在25℃(1组)、30℃(2组)、35℃(3组)、40℃(4组)、45℃(5组)下发酵48h;

步骤5:样品检测。发酵结束后,分别将5个摇瓶中的发酵物进行采样并检测其中的γ-pga的含量,检测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检测结果见表7。

表7不同发酵温度下的聚谷氨酸产量

根据结果分析可知,一步发酵过程中的最适温度为30℃。

(2)第一步发酵过程的发酵时间的优化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2份,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一步发酵菌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步骤4: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72h。分别在24h(1)、36h(2)、48h(3)、60h(4)、72h(5)对发酵物进行采样。

步骤5:样品检测。发酵结束后,分别将5个摇瓶中的发酵物进行采样并检测其中的γ-pga的含量,检测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检测结果见表8。

表8不同发酵时间对聚谷氨酸产量的影响

根据结果分析可知一步发酵过程的最适发酵时间为48h。

实施例4第二步发酵过程的优化

(1)第二步发酵过程的温度优化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2份,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发酵种子液的制备。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乳酸菌菌液的制备:将乳酸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匀制得。双歧杆菌菌液的制备:将双歧杆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0的比例进行混合拌匀制得。

步骤4:发酵。第一步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第二步发酵:将乳酸菌菌液与双歧杆菌菌液均按照基料总重量5%的接种量接种到经过一步发酵的基料中,分别在25℃、30℃、35℃、40℃、45℃、50℃下厌氧发酵30h。(6组实验)

步骤5:发酵结束后对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的菌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9所示。

表9不同发酵温度下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的总菌数

根据表9所示结果分析最适发酵温度为45℃。后根据文献查阅,最终确定发酵温度为42℃。

(2)第二步发酵过程的发酵时间优化

步骤1:基料的配比。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鲜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1份,水14份。

步骤2:基料的消毒。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步骤3:发酵种子液的制备。解淀粉芽孢杆菌种子液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乳酸菌菌液的制备:将乳酸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匀制得。双歧杆菌菌液的制备:将双歧杆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0的比例进行混合拌匀制得。

步骤4:发酵。第一步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nx-2s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第二步发酵:将乳酸菌菌液与双歧杆菌菌液均按照基料总重量5%的接种量接种到经过一步发酵的基料中,在42℃下厌氧发酵42h。分别在18h、24h、30h、36h、42h时对发酵物进行采样。(3组平行实验)

步骤5:检测。发酵结束后对样品中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的菌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不同发酵时间下的乳酸菌及双歧杆菌总菌数变化情况

根据表10所示结果分析,第二步发酵过程的最适发酵时间为30h。

综上,第一步发酵过程的条件为:30℃,48h;第二步发酵过程的最适条件为:42℃,30h。

实施例5含聚谷氨酸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ⅰ型)的制备

第一步:基料的配比

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豆渣75份,菊粉10份,谷氨酸钠2份,无菌水14份;

第二步:基料的消毒

将基料混合均匀后,在121℃下灭菌30min;

第三步:复合菌液的制备

1)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的制备:从斜面培养基上刮取解淀粉芽孢杆菌加入种子液中37℃活化12h;

所述种子液组成为:葡萄糖20g、味精10g、鱼粉蛋白胨5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水1000ml;

2)乳酸菌菌液的制备:将乳酸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匀制得;

3)双歧杆菌菌液的制备:将双歧杆菌粉剂与无菌水按照1:50的比例进行混合拌匀制得;

第四步:发酵

1)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一步发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按照基料总重量10%的接种量接种到已经灭过菌的基料中,在30℃下通风发酵48h;

2)乳酸菌、双歧杆菌的二步发酵:将乳酸菌菌液与双歧杆菌菌液均按照基料总重量5%的接种量接种到经过一步发酵的基料中,在42℃下厌氧发酵30h;

经过上述两步发酵,含水量为81%的鲜豆渣已经成为含水量仅为52%的发酵产物,得到了大幅度降低。使得接下来的干燥变得容易。

第五步:发酵产物的干燥

将经过二步发酵制得的产品在55℃下干燥12h,使其含水量为12%。

根据饲养对象的不同,所述发酵烘干产物与微量元素的混合比例为:硫酸亚铁0.05—0.15‰,硫酸锌0.05—0.1‰,草酸钙0.8—1.2%。

实施例6含聚谷氨酸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ⅱ型)的制备

第一步:基料的配比

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豆渣70份,菊粉8份,谷氨酸钠1份,无菌水14份。

第二步~第五步同实施例5。

根据饲养对象的不同,所述发酵烘干产物与微量元素的混合比例为:硫酸亚铁0.05—0.15‰,硫酸锌0.05—0.1‰,草酸钙0.8—1.2%。

实施例7含聚谷氨酸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ⅲ型)的制备

第一步:基料的配比

按照以下比例进行基料的配比:豆渣80份,菊粉5份,谷氨酸钠3份,无菌水14份。

第二步~第五步同实施例5。

根据饲养对象的不同,所述发酵烘干产物与微量元素的混合比例为:硫酸亚铁0.05—0.15‰,硫酸锌0.05—0.1‰,草酸钙0.8—1.2%。

实施例8本产品加入哺乳母猪饲料中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实验设计

选用140头处于待产期的母猪,平均分为7组饲养,所用饲料如表11所示。饲喂的周期为母猪产前半个月到仔猪断奶结束。本实验中所用饲料为常规市售玉米蛋白粉(成分为:干物质92.3%,粗蛋白25.4%,粗脂肪0.0%,粗纤维1.4%,无氮浸出物56.2%,粗灰分0.6%,钙0.12%,磷0.02%)。

表11饲用实验设计

2)饲养管理

实验在封闭式猪舍内进行,实验过程中猪舍的通风良好,猪的采食和饮水自由进行。

3)实验结果

检测指标与结果见表12

表12检测结果

由表12可知,综合几组实验结果来看,本发明所制得的聚谷氨酸饲料添加剂(实验组1)对待产母猪的生产性能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仔猪的存活头数有明显增加(各组的母猪所产仔猪的头数基本相同),仔猪的出生重上升了3.49%,仔猪的断奶重更是上升了32.60%。另外,实验组2说明了微量元素缺失会影响添加剂效果;实验组3说明本发明所述添加剂的功效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达到最佳饲养效果的;实验组4和5说明,本发明中的两步发酵对成品添加剂的效果具有协同作用,同样重要;实验组6说明本发明所述添加剂中的基料成分菊粉虽然用量少,但对添加剂效果影响明显。

实施例9本产品添加到猪饲料中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1)实验设计

选用100只90日龄的育肥猪。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猪饲料中添加本发明所述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20%。本实验用到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均由实施例6制得(其中营养元素的添加量为:硫酸亚铁0.1‰、硫酸锌0.08‰、草酸钙1.2%)。本实验中所用饲料与实施例8相同。饲喂至猪出栏。实验在封闭式猪厂中进行,每日定时投放饲料,育肥猪可自由采食及饮水。

2)检测指标

猪出栏时间。

猪肉中水分:按照gb5009.3-2010检测。

猪肉中蛋白质含量:按照gb50095-2010检测。

猪肉中脂肪含量:按照gb/t9695.7-1988检测。

平均出栏时间=出栏总时间/猪总头数

3)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检测结果

由表13可看出,实验组的猪在食用了含有本产品的饲料后出栏时间缩短达12天,猪肉中蛋白质含量提升15.1%,脂肪含量减少了8.4%,可见对猪肉品质也是有一定提升的。

实施例10本产品加入到鸡饲料中对肉鸡的生长的影响

1)实验设计

选用150只日龄和体重相近的肉鸡,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饲料中添加本产品的实验组,另一组为饲料中未添加本产品的对照组。饲喂的周期为20天。实验组本产品的添加量为15%。本实验所用饲料为市售玉米麸质蛋白粉(成分为:干物质90.1%,粗蛋白39.7%,粗脂肪17.0%,粗纤维3.4%,无氮浸出物27.6%,粗灰2.4%,钙0.28%,磷0.39%)本实验中用到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是用实施例7中所述方法制得的,与营养元素的混合比例为:硫酸亚铁0.08‰、硫酸锌0.05‰、草酸钙1.2%。

2)饲养管理

整个实验过程均在封闭式养鸡场中进行,每日有人定时向料槽中加入饲料,小鸡可自由采食及饮水。

3)检测指标

平均日采食量=总采食量/饲喂天数

平均日增重=总增重/饲喂天数

料肉比=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

4)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如表14所示

表14检测结果

由表14可知,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本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及平均日增重均有提高,同时又能够降低料肉比,提高饲养过程中的收益。上述实例和说明书主要显示和说明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

实施例11本产品添加到蛋鸡饲料中对蛋鸡产蛋的影响

1)实验设计

选用200只120日龄的蛋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蛋鸡饲料中添加本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添加量为15%。本实验用到的发酵豆渣饲料添加剂均由实施例5中方法制得;营养元素的添加量为:硫酸亚铁0.06‰、硫酸锌0.05‰、草酸钙0.8%。本实验所用饲料与实施例10相同。饲喂的时间为50天,当蛋鸡长到150日龄时开始记录其采食量、产蛋量以及蛋重。实验在封闭式养鸡场中进行,每日定时投放饲料,蛋鸡可自由采食及饮水。2)检测指标

平均采食量=总采食量(150日龄之后的)/总采食天数

平均产蛋量=总产蛋量(150日龄之后的)/总产蛋天数

平均蛋重=产蛋总重(150日龄之后的)/总产蛋量

饲料转换率=平均采食量/平均蛋重

3)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如表15所示:

表15检测结果

由表15可知,实验组蛋鸡在食用了含本产品的饲料之后,产蛋量提高了92%、单个蛋重提高了18%,并且饲料转换率均变得比对照组的蛋鸡更有优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