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香型白茶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98552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香型白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现代研究表明,白茶中含有咖啡碱,能作用于人的神经,使人兴奋,达到提神的效果;且这些咖啡碱物质能够与细菌中的蛋白质反应,凝结、进而杀死细菌,起到杀菌消炎的功效。同时白茶还具有降脂降压作用,促进脂肪分解,调节血糖平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于经常面对手机、电脑等具有辐射危害等设备的人群,常喝白茶还能起到抵抗辐射的作用。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同时,桂花也是中国民间常用的食品之一,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还有桂花糕,它们的香气柔和、味道可口,都为大众所喜爱。

传统的白茶加工工艺是鲜叶采摘后,不经过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晾晒或文火干燥既得。其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挑剔、复火等工序。传统制备工艺制得的白茶应当具有外形芽毫完整、香味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但是,茶的香味单一,茶表面虽有光泽但是不够油亮。随着人们对希望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的追求和对产品丰富、多样选择的喜好,同样希望在能吸收到茶的丰富营养的同时,也能在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所以制备出保留原有茶香味,还伴有水果香或花香的白茶是本发明旨在研究的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桂花香味的花香型白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花香型白茶,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的主料有鲜茶叶12~15份,辅料有桂花3~5份、米酒0.8~1.2、白砂糖0.8~1.2。

针对上述花香型白茶,本发明还提供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的初加工:桂花洗净后,使用厨房纸将其表面的水分吸干备用;米酒加入锅内,文火煎煮8~10min后,盛出冷却至室温;将茶鲜叶摊放在竹席上进行萎凋;

步骤二、辅料的混合:将步骤一的桂花加入到米酒中,再加入白砂糖,搅拌至桂花成融状,得到混合辅料;

步骤三、准备滑石粉,将滑石粉放入炒锅内,将步骤二的混合辅料铺在滑石粉表面,铺放厚度为1~1.2cm,然后将萎凋后的鲜茶叶铺放在混合辅料的表面;

步骤四、初烘:完成步骤三后,使炒锅敞开,85~100℃加热40~60min;

步骤五、复烘:完成步骤四后,在炒锅上加盖,70~80℃继续加热120~140min;

步骤六、烘干:取出步骤五的茶叶,投放在烘箱内,控制烘箱内部温度在75~80℃进行烘干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当中,将桂花洗净后,使用厨房纸吸干水分,这样避免桂花暴露在空气当中时,由于水分的存在使桂花颜色发生改变而变质;把米酒加热煎煮8~10min,散失掉米酒中的水分,米酒变得浓稠,其中的糖分的百分含量增加,增加米酒的香甜气味。2、锅中加入滑石粉,再将桂花、米酒和再白砂糖混合后的混合辅料铺设在滑石粉上面,这样避免混合辅料直接与锅接触,因温度急剧升高而破坏花香气味,且滑石粉容易保温,这样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对茶叶进行复烘,形成一个低温加热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利于提升茶叶的香味。3、在初烘时,炒锅敞开,利于加热过程中各种原料中的水分散发,避免在锅内温度高的情况下,湿度也过高,导致桂花和茶叶的颜色发生变化,所以这样的操作初烘后得到的初烘茶叶的颜色自然油绿,为提升茶叶的品质奠定基础。4、因为在85~100℃加热40~60min后自由水分基本散发完成,复烘时加锅盖,在70~80℃继续加热120~140min,此过程是将桂花香味融入茶叶的关键步骤,所以温度和时间都极为重要,实践证明本方案条件范围之外获得的白茶,花香味都不能很好的与茶香味融合,温度过高甚至会掩盖茶叶本身的气味而又浓烈的焦糊中伴有微微花香的味道,这样的味道已经影响到了茶叶本身的气味。在复烘的过程中,米酒中的酒精携带着桂花的香味向茶叶中渗透并与茶叶的香味成分相互融合,同时,因为加入的糖分因为受到高温的作用,逐渐产生焦糖气味,也与茶香和花香味融合,增强香味,且得到的白茶香甜口感增强。加入的米酒经过这样的复烘后,融入茶叶内,还有助于将茶叶中的油脂成分浸出而附着在茶叶表面,得到的白茶成品,油亮有光泽,冲泡饮用后香味在口中长时间停留,香气宜人。

通过本方案方法得到的白茶,在存放期间,茶香和花香味长留存,不易散失,饮用后口留余香,香气宜人。且增添了茶叶的功效,具有清热解暑、解毒的作用,因为加入了米酒进行辅助烘焙,饮用后,从中医药的角度分析,能够引导茶叶中清热成分上行,对牙痛和目赤等上火部位具有很好的清解效果,尤其适宜于易上火人群饮用。

以下是对基础技术方案的优化:

优化方案一:步骤二中混合辅料制备完成后,放入冰箱冷藏5~6h。经过5~6h的冷藏后,桂花中的成分和米酒很好的融合,且低温能减弱分子的运动,减少香气味的扩散,再经过初烘和复烘后,香味更佳浓郁。

优化方案二,基于优化方案一:步骤三种滑石粉堆成半圆球状。这样的形状有利于温度在滑石粉内保存,热量从四周散发,使得加热均匀,且增加了滑石粉的表面积,这样也就增加了滑石粉表面混合辅料的量和茶叶的量,提高了加工效率。

优化方案三,基于优化方案二:步骤四中,在炒锅的锅口处放置风机,使风水平吹过锅口。加速水分的散发,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加工效率越快,茶叶在湿润是暴露在空气的时间缩短,受到空气的影响减弱,保鲜的效果越好,加工得到的白茶颜色和气味更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花香型白茶,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的主料有鲜茶叶15份,辅料有桂花5份、米酒1.2、白砂糖0.8。

实施例2:一种花香型白茶,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的主料有鲜茶叶12份,辅料有桂花4份、米酒0.8、白砂糖1.2。

实施例3:一种花香型白茶,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的主料有鲜茶叶15份,辅料有桂花3份、米酒1、白砂糖1。

实施例4:以实施例1为例,一种花香型白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的初加工:桂花洗净后,使用厨房纸将其表面的水分吸干备用;米酒加入锅内,文火煎煮8~10min后,盛出冷却至室温;将1500g茶鲜叶摊放在竹席上进行萎凋;

步骤二、辅料的混合:将步骤一的桂花500g加入到120g米酒中,再加入白砂糖80g,搅拌至桂花成融状,得到混合辅料,放入冰箱冷藏5~6h;

步骤三、准备滑石粉,将500g滑石粉放入炒锅内,堆成半圆球状,将步骤二的混合辅料铺在滑石粉表面,铺放厚度为1~1.2cm,然后将萎凋后的鲜茶叶铺放在混合辅料的表面;

步骤四、初烘:完成步骤三后,使炒锅敞开,在炒锅的锅口处放置风机,使风水平吹过锅口,在锅内温度85~100℃加热40~60min;

步骤五、复烘:完成步骤四后,在炒锅上加盖,70~80℃继续加热120~140min;

步骤六、烘干:取出步骤五的茶叶,投放在烘箱内,控制烘箱内部温度在75~80℃进行烘干即可。

将本方案制得的新鲜白茶、传统方法制得的新鲜白茶、还将传统方法制得的白茶与桂花混合进行对比,本方案制得的白茶为实验组,传统方法的白茶为对照组,对比的项目有色泽、香味成分的含量,冲泡时茶叶3g,沸水250g,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表2:

通过表1和表2记录的情况可知,本发明方法制得的白茶中,除了具有白茶原有的香味成分苯乙醇、苯甲醇、香叶醇、芳樟醇外,还具有邻苯二甲酸酯、紫罗兰酮这两种成分,此两种成分正是桂花中的香味成分,没有直接将现有方法制得的白茶与桂花混合就检出了桂花的成分,说明通过本方案方法制得的白茶融合了桂花的香味成分,这样显著的提高了白茶的品质。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