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刺五加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13323发布日期:2019-01-05 09:28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刺五加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制茶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刺五加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刺五加系五加科植物,是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药材之一。刺五加的叶、花、果实、根、根茎均可入药,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是一味强壮固本的药物。随着对刺五加研究不断的深入,刺五加叶中的多种有效活性成分不断被开发出来,以黄酮类和皂苷类居多,具有补益肝肾,益精壮骨的功效。用于短暂性脑缺血、脑动脉硬化、脑栓塞,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刺五加茶是刺五加的主要产品类型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的刺五加茶的加工工艺为:采摘、分类、摊凉萎调、高温杀青、揉捻、干燥造型,包装储藏;但是这种加工方式得到的茶叶中酚类物质较多,口感苦涩,因此现有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增加了自然发酵过程,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4522257a公开了一种刺五加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自然脱水、晾箐、揉捻、全发酵、打散和烘焙;通过将新鲜刺五加叶制作成含水量低于5%的刺五加红茶,改善了刺五加叶生产过剩的问题,延长了保存期限,具有不同于一般茶叶的独特清香。但是发酵过程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活性成分的流失,从而导致刺五加茶品质的下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是芽孢杆菌属的一种,生理特征多样,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易于分离培养,对人畜无毒无害,能分泌多种酶类和抑菌肽等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发酵和抗逆能力。枯草芽孢杆菌在代谢繁殖过程中能够产生蛋白酶、α-淀粉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酶及丝氨酸纤溶性蛋白酶(纳豆激酶)和脂肪酶。其中丝氨酸纤溶性蛋白酶具有显著的溶栓作用,能够预防脑血栓及心梗死病的发生。枯草芽孢杆菌亦具有溶栓的作用,能够预防脑血栓;还可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佐剂,可增加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纠正机体的氮负平衡,增强肝脏合成免疫蛋白的能力,提高机体免疫识别能力。可刺激抗原呈递细胞,诱导t细胞、b细胞产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活化全身免疫系统,总体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能力强、高效广谱枯草芽孢杆菌生长迅速,能够快速消耗环境中的游离氧,使肠道恢复低氧环境,厌氧条件能够促进有益厌氧菌生长;并且枯草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间接抑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生长。还能合成维生素b1、b2、b6、烟酸等多种b族维生素,还能提高动物体内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枯草芽孢杆菌可以辅助刺五加发酵成茶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刺五加茶的活性成分流失严重、口感苦涩的缺陷,提供一种刺五加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口感醇厚、鲜香兼具、活性成分高、保健效果好的优势。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刺五加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向刺五加茶上喷洒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进行发酵的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用量为:每30-50g刺五加茶喷洒浓度为105-108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5-15ml;菌液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6-18h。

进一步地,所述刺五加发酵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发酵前将刺五加茶置于水中浸泡至含水量为50-70%的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刺五加茶为由刺五加叶制备形成的红茶、绿茶、青茶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刺五加茶的制备方法包括采摘、晒青、做青、揉捻、打散、自然发酵和干燥过程。

进一步地,在所述采摘步骤,采摘5、6月份的野生刺五加嫩叶作为原料。优选地,所述刺五加嫩叶的叶数为五叶,具绒毛,叶宽2-5cm,叶长5-10cm,绒毛厚密,叶柄手折易断。

进一步地,在所述晒青步骤,将待晒青刺五加叶于较弱日光下晾晒40-60min。优选地,将待晒青刺五加嫩叶均匀摊放,摊放厚度为1-2cm,于下午3-4点日光下晾晒40-60min,每隔20分钟翻动一次,鲜叶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有清香气味时移入室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做青步骤,将待做青的刺五加叶做青至刺五加含水量为60-70%。优选地,将待做青的刺五加叶放至摇青机内摇动至青味消退,香气初露,鲜叶柔软,叶缘鲜红度充足,含水量为60-70%。更优选地,将晒青后的刺五加叶放至摇青机内摇动2次至青味消退,香气初露,鲜叶柔软,叶缘鲜红度充足,含水量为60-70%,其中,第一次摇青时间为8-10分钟,晾青时间为1h;第二次摇青时间为10-15分钟,晾青时间为1.5h。

进一步地,在所述揉捻步骤,将待揉捻的刺五加叶揉捻40-50min。优选地,将做青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揉捻机内揉捻40-50min,此时茶汁外溢,稍有条形。

进一步地,在所述打散步骤,将待打散的刺五加叶打散至叶不成坨、手触即散。优选地,将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摇青机内打散5-8min,至叶不成坨、手触即散。

进一步地,在所述自然发酵步骤,将待自然发酵的刺五加叶置于发酵室内自然发酵,发酵温度为29-32℃,发酵湿度为70-90%,发酵时间为5-7h。

进一步地,在所述干燥步骤,将待干燥的刺五加叶干燥至含水量为5-7%。优选地,将待干燥的刺五加叶于110℃干燥10h,干燥至含水量为10-12%,后置于80-100℃烘焙1-2h,至含水量为5-7%。

进一步地,将喷洒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发酵后的刺五加茶于110℃干燥至含水量小于5%。

一种根据上述任一种方法制备得到的刺五加发酵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刺五加发酵茶滋味纯正、口感醇厚、鲜香兼具。采摘的野生刺五加叶子中碳素同化强度降低,多糖的含量少。通过晒青和做青,既可带走刺五加鲜叶中的草青气,又可使可溶性果胶发生沉淀,促进多糖的转化。发酵过程使茶叶内部湿热增加,促进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增强,使多酚类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聚合反应,使影响茶汤的涩味物质多酚类物质转化为醇类、醛类和内酯类等物质,含量降低,减轻了茶汤的苦涩味,增加了滋味的醇和感。干燥及烘焙的过程中茶叶叶温升高,引起茶汤的苦味物质转化为较为柔和的黄酮醇苷类,增强茶汤的鲜爽味。

(2)本发明刺五加发酵茶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枯草芽孢杆菌为益生菌,刺五加菌液发酵后含有大量的益生菌。而且经液质方法分析,该加工方法生产的刺五加叶茶与传统的刺五加叶茶相对比,化学成分槲皮素、山奈酚、棕榈酸、苯丙氨酸、原儿茶酸含量均有明显增高,在不同程度增强了刺五加茶的保健功能。

(3)本发明用枯草芽孢杆菌辅助刺五加茶发酵,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溶栓的作用,能够预防脑血栓,还能明显改善女性更年期症状,与刺五加的功效相辅相成,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槲皮素(c15h10o7)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2为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c27h30o15)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3为山柰酚(c15h10o6)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4为罗汉松脂酚(c20h22o6)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5为阿魏酸(c10h10o4)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6为棕榈酸(c16h32o2)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7为苯丙氨酸(c9h11no2)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图8为原儿茶酸(c7h6o4)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实施例1.

1)采摘:以5月18日采摘的野生刺五加嫩叶为原料,选择叶数为五叶,具绒毛,叶宽2-5cm,叶长5-10cm,绒毛厚密,叶柄手折易断的刺五加嫩叶;

2)晒青:将采摘后的刺五加叶摊放在摊青网格上,叶片均匀摊放,摊放厚度为1.5cm,于下午3-4点阳光较弱时晾晒50分钟,并且隔20分钟翻动一次,鲜叶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有清香气味时移入室内;

3)做青:将晒青后的刺五加叶放至摇青机内摇动2次,第一次摇青时间为10分钟,晾青时间为1h;第二次摇青时间为15分钟,晾青时间为1.5h,此时青味消退,香气初露,鲜叶柔软,叶缘鲜红度充足,茶青的含水量为65%;

4)揉捻:将做青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揉捻机内揉捻,时间控制在50分钟,此时茶汁外溢,稍有条形;

5)打散: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摇青机内打散,时间为6分钟,以鲜叶不成砣,手轻微触碰即可散开为宜;

6)自然发酵: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自然堆积起来,用茶巾包裹好,置于发酵室内,发酵室的温度保持在30℃,湿度保持在80%,发酵时长为7小时;

7)干燥:将自然发酵后的刺五加叶置于烘箱内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110℃,时长为10小时,干燥至含水量为12%;将干燥后的刺五加叶缓慢输入至电热茶叶烘干机内,温度应控制90℃,时间为1.5小时,待含水量降至7%时,香气凸显时下机冷却;

8)菌液发酵:将干燥后的刺五加茶加水浸泡使含水量使含水量为70%,充分拌匀,待水分吸尽,喷洒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液进行二次发酵,拌匀,每300g待菌液发酵的刺五加叶喷洒浓度为105-108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10ml;菌液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12h。

9)二次干燥:将菌液发酵后的刺五加茶烘干,干燥温度为110℃,使茶叶含水量小于5%,得成茶。

实施例2.

1)采摘:以5月份采摘的野生刺五加嫩叶为原料,选择叶数为五叶,具绒毛,叶宽2-5cm,叶长5-10cm,绒毛厚密,叶柄手折易断的刺五加嫩叶;

2)晒青:将采摘后的刺五加叶均匀摊放,摊放厚度为1.0cm,于下午3-4点阳光较弱时晾晒40分钟,并且隔20分钟翻动一次,鲜叶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有清香气味时移入室内;

3)做青:将晒青后的刺五加叶放至摇青机内摇动2次,第一次摇青时间为8分钟,晾青时间为1h;第二次摇青时间为10分钟,晾青时间为1.5h,此时青味消退,香气初露,鲜叶柔软,叶缘鲜红度充足,含水量为60%;

4)揉捻:将做青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揉捻机内揉捻,时间为45分钟,此时茶汁外溢,稍有条形;

5)打散: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摇青机内打散,时间为5分钟,以鲜叶不成砣,手轻微触碰即可散开为宜;

6)自然发酵: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置于发酵室内,发酵室的温度保持在32℃,湿度保持在70%,发酵时长为6小时;

7)干燥:将自然发酵后的刺五加叶置于烘箱内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110℃,时长为10小时,干燥至含水量为10%;将干燥后的刺五加叶于100℃烘焙1.0小时,含水量降至5%;

8)菌液发酵:将干燥后的刺五加茶加水浸泡使含水量使含水量为60%,充分拌匀,待水分吸尽,喷洒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液进行二次发酵,拌匀,每40g待菌液发酵的刺五加叶喷洒浓度为106-107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15ml;菌液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10h。

9)二次干燥:将菌液发酵后的刺五加茶烘干,干燥温度为110℃,使茶叶含水量小于5%,得成茶。

实施例3.

1)采摘:以6月份采摘的野生刺五加嫩叶为原料,选择叶数为五叶,具绒毛,叶宽2-5cm,叶长5-10cm,绒毛厚密,叶柄手折易断的刺五加嫩叶;

2)晒青:将采摘后的刺五加叶均匀摊放,摊放厚度为2.0cm,于下午3-4点阳光较弱时晾晒60分钟,并且隔20分钟翻动一次,鲜叶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有清香气味时移入室内;

3)做青:将晒青后的刺五加叶放至摇青机内摇动2次,第一次摇青时间为8分钟,晾青时间为1h;第二次摇青时间为10分钟,晾青时间为1.5h,此时青味消退,香气初露,鲜叶柔软,叶缘鲜红度充足,含水量为70%;

4)揉捻:将做青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揉捻机内揉捻,时间为40分钟,此时茶汁外溢,稍有条形;

5)打散: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摇青机内打散,时间为8分钟,以鲜叶不成砣,手轻微触碰即可散开为宜;

6)自然发酵: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置于发酵室内,发酵室的温度保持在29℃,湿度保持在85%,发酵时长为5小时;

7)干燥:将自然发酵后的刺五加叶置于烘箱内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110℃,时长为10小时,干燥至含水量为10%;将干燥后的刺五加叶于80℃烘焙2.0小时,含水量降至6%;

8)菌液发酵:将干燥后的刺五加茶加水浸泡使含水量为60%,充分拌匀,待水分吸尽,喷洒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液进行二次发酵,拌匀,每40g待菌液发酵的刺五加叶喷洒浓度为106-107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15ml;菌液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10h。

9)二次干燥:将菌液发酵后的刺五加茶烘干,干燥温度为110℃,使茶叶含水量小于5%,得成茶。

对比例1.

1)采摘:以5月18日采摘的野生刺五加嫩叶为原料,选择叶数为五叶,具绒毛,叶宽2-5cm,叶长5-10cm,绒毛厚密,叶柄手折易断的刺五加嫩叶;

2)晒青:将采摘后的刺五加叶摊放在摊青网格上,叶片均匀摊放,摊放厚度为1.5cm,于下午3-4点阳光较弱时晾晒50分钟,并且隔20分钟翻动一次,鲜叶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有清香气味时移入室内;

3)做青:将晒青后的刺五加叶放至摇青机内摇动2次,第一次摇青时间为10分钟,晾青时间为1h;第二次摇青时间为15分钟,晾青时间为1.5h,此时青味消退,香气初露,鲜叶柔软,叶缘鲜红度充足,茶青的含水量为65%;

4)揉捻:将做青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揉捻机内揉捻,时间控制在50分钟,此时茶汁外溢,稍有条形;

5)打散: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放入摇青机内打散,时间为6分钟,以鲜叶不成砣,手轻微触碰即可散开为宜;

6)自然发酵:将揉捻后的刺五加叶自然堆积起来,用茶巾包裹好,置于发酵室内,发酵室的温度保持在30℃,湿度保持在80%,发酵时长为7小时;

7)干燥:将自然发酵后的刺五加叶置于烘箱内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110℃,时长为10小时,干燥至含水量为12%;将干燥后的刺五加叶缓慢输入至电热茶叶烘干机内,温度应控制90℃,时间为1.5小时,待含水量降至7%时,香气凸显时下机冷却;

测得成茶中槲皮素,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山柰酚,罗汉松脂酚,阿魏酸,棕榈酸,苯丙氨酸,原儿茶酸,丁香醛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实验例1.

对实施例1中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样品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化学组分在各个阶段的趋势变化情况。

1.实验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exionlcad超高效液相色谱仪;tripletoftm5600+型高分辨质谱仪(absciex,usa);数据采集软件:tf1.6software(absciex,usa)e4xls移液器(美国rainin公司);kq-300db型数控超声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bp211d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

1.2试剂

甲醇、乙腈(色谱纯,德国merck公司);甲酸(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屈臣氏蒸馏水(广州屈臣氏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实验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各阶段样品约1g(湿重折算比例),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70%甲醇溶液3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50min,放冷至室温,用70%甲醇溶液补足至原来的重量,摇匀,过膜,即得。

2.2色谱条件

色谱柱:watersbehc18(100mm×2.1mm,1.7μm);柱温:35℃;进样体积:3μl;流速:0.3ml/min;流动相:流动相a为0.1%甲酸乙腈,流动相b为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程序见表1。

表1刺五加叶化学成分分析色谱梯度洗脱程序表

3.结果与分析

3.1成茶不同阶段差异化合物趋势分析

附图1-8分别为制备过程不同阶段的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响应值越高表明含量越多。

具体而言,附图1为槲皮素(c15h10o7)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菌液发酵后槲皮素含量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基本和鲜叶中槲皮素的含量持平;附图2为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c27h30o15)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鲜叶到发酵阶段变化不大,烘干后,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菌液发酵后,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含量又得到大幅度提升。附图3为山柰酚(c15h10o6)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揉捻后山柰酚含量大幅提高,发酵阶段又大幅降低,菌液发酵后较前一阶段山柰酚含量有些微提高;附图4为罗汉松脂酚(c20h22o6)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菌液发酵后,罗汉松脂酚含量明显增高。附图5为阿魏酸(c10h10o4)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揉捻后阿魏酸含量有较大程度下降,自然发酵后阿魏酸含量变化不大,菌液发酵后,阿魏酸含量明显升高。附图6为棕榈酸(c16h32o2)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制备过程中,棕榈酸含量整体式增加趋势,菌液发酵后棕榈酸含量最高。附图7为苯丙氨酸(c9h11no2)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苯丙氨酸在自然发酵及之前的阶段,含量持续上升,但是烘焙过程中,高温造成了苯丙氨酸很大程度的流失,菌液发酵后,苯丙氨酸含量有所回升。附图8为原儿茶酸(c7h6o4)在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原儿茶酸含量在制备过程中一直升高状态,菌液发酵后原儿茶酸含量最高。

通过对刺五加叶制成刺五加茶经历的鲜叶、晒青、揉捻、自然发酵、干燥、成茶六个阶段的化合物趋势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化合物均呈上升趋势,对各类化合物的功效性成分进行查阅文献得到:槲皮素具有抗衰老、降压、保护心血管、预防或治疗过敏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及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功效;山奈酚,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及饮料中,具有防癌、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功效;棕榈酸可以升高胰岛素水平,并用于防治精神分裂症;苯丙氨酸,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l-苯丙氨酸可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分子直接导入癌瘤区,其效果是其他氨基酸的3~5倍,既可以抑制癌瘤生长,又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原儿茶酸具有抑制动脉硬化及防癌作用;丁香醛具有一定的防辐射保护作用。综上,从刺五加叶制成刺五加茶的动态过程中,功效性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多。即刺五加茶做为一种人体日常保健的饮品潜力巨大。

实验例2.

对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成茶和市售刺五加红茶中的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总多酚含量进行分析。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pe公司lambda365);dhg-907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恒一科技有限公司);kewei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科伟永新实验仪器设备厂);bp211d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atc2-5-u超纯水机(美国艾科浦国际有限公司)。

1.2材料

刺五加叶采自五常市冲河镇,经研究员鉴定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seuticosus(rupr.etmaxim.)harms的干燥嫩叶,样品1为市售山茗堂野生刺五加红茶,样品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成茶。对照品芦丁(批号:110753-200412)、d-葡萄糖(批号:110754-200512)、没食子酸(批号:110831-200302)、齐墩果酸(批号:110831-200302)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甲醇为色谱纯,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刺五加叶茶化学成分分析

2.1刺五加叶茶总多糖含量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标准葡萄糖适量定容于25ml量瓶中,配制成0.6mg·ml-1的母液。以葡萄糖含量(m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y=3.33x+0.0014,r=0.9994。表明葡萄糖在12.46-36.33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约1.0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50倍量超纯水,加热回流1h,脱脂棉过滤,提取2次,合并溶液,浓缩至适量,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移取4ml,加乙醇20ml,搅拌,离心,取沉淀,加水溶解,置2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备用。

样品测定:分别取供试品溶液各2ml,分别置于25ml量瓶中,加4%苯酚溶液1ml,摇匀,迅速加入硫酸7.0ml,摇匀,于40℃水浴中保温30分钟,取出,置冰水浴中5分钟,取出,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总多糖的质量浓度,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计算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结果见表2。

2.2刺五加叶茶总皂苷含量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对照品适量定容于10ml量瓶中,配制成0.47mg·ml-1的母液。以齐墩果酸含量(m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y=7.8885x+0.1406,r=0.9994,表明齐墩果酸在17.25-86.21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分别取样品1及样品2约2.0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入60%乙醇25ml,超声处理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提取溶液浓缩约10ml,然后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至醇层无色,合并正丁醇层,减压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移入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摇匀,备用。

样品测定:分别取样品1及样品2供试品溶液0.5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0.5ml分置于小试管中,挥干溶剂,分别加入8%香兰素乙醇溶液0.5ml,72%硫酸5ml,摇匀后于60℃水浴加热10min,立即取出置冷水浴中冷却15min,反应混合物供测试用,以溶剂代标准溶液的同样操作制备液为空白,在539nm波长处测定不同批次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总皂苷的质量浓度,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计算样品中总皂苷含量,结果见表2。

2.3刺五加叶茶总黄酮含量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适量,置于10ml量瓶中,配制成0.63mg·ml-1的母液。以芦丁含量(m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y=0.0116x+0.0175,r=0.9994,表明芦丁在12.64-75.67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分别取样品1及样品2供试品溶液约1.25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50ml80%乙醇溶液,称定重量,超声处理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5ml量瓶中,用8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样品测定:分别取供试品溶液5.0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0.3ml5%亚硝酸钠溶液,摇匀,静置6min,加0.3ml10%硝酸铝溶液,摇匀,静置6min,再加4ml4%氢氧化钠溶液,加超纯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12min显色,在512nm处测定不同产地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总黄酮的质量浓度,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计算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见表2。

2.4刺五加叶茶总多酚含量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置于50ml棕色量瓶中,配制出0.05mg·ml-1的母液。以没食子酸含量(mg)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y=0.1039x-0.1298,r=0.9997,表明没食子酸在2.12-10.28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分别取供试品约0.625g;精密称定,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70%丙酮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h,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丙酮补足减是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0.2ml,备用。

样品测定:分别取供试品溶液各0.2ml,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0.4ml磷钼钨酸试液,再加入4ml20%na2co3溶液,加超纯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30min显色,在760nm波长处测定不同批次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总多酚的质量浓度,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计算样品中总多酚含量,结果见表2。

表2刺五加叶茶化学成分含量(mg/g,n=3)

3.讨论

刺五加叶茶中多酚类、黄酮类、多糖类成分不仅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同时也是构成茶叶滋味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此工艺生产的刺五加叶茶口感醇厚、茶汤黄色明亮、回甘好,考虑与其化成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具有密切关系。此工艺使多酚类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聚合反应,使影响茶汤的涩味物质多酚类物质转化为醇类、醛类和内酯类等物质,含量降低,减轻了茶汤的苦涩味,增加了滋味的醇和感。干燥及烘焙的过程中茶叶叶温升高,引起茶汤的苦味物质转化为较为柔和的黄酮醇苷类,增强茶汤的鲜爽味。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